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 格式:rtf
- 大小:435.12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考点讲座系列(六)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一、文言文阅读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我们注意。
比如“暴”通常读作“曝”,“毋”通常读作“无”,需要特别注意。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古今异义,比如“亡”不仅指战败而亡,还包括其他原因导致的亡国。
同时,文章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比如“力亏”中的“亏”是使动用法,表示使…亏损。
此外,文章中也有一些词语有多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比如“为”可以表示作为,也可以表示招致。
而“以”既可以表示因为,也可以表示用。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分析。
总之,理解文言文需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多义词语的使用。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强弱胜负已经判定,因此不需要战斗。
5、燕国虽然是小国,但最终灭亡了,这就是兵法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可惜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成功。
8、虽然有这样的势力,但却被秦人所利用。
9、虽然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不用贿赂就能获胜。
10、如果以六国破亡的历史为例,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因此,燕赵国的君主应该具备远见,保护好自己的领土。
1、燕赵国的君主一开始就有远见,能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能爱护自己的领土,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4、虽然六国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不用贿赂就获胜。
1、有关于战败和失去领土的事情,都是诸侯自己的原因。
2、燕国虽然是小国,但最终还是灭亡了。
3、与秦国相比,六国的势力确实比较弱。
4、如果以六国破亡的历史为例,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1、有人说:“六国互相攻灭,是因为都贿赂了秦国吗?”2、与秦国相比,这个国家的情况可能更加难以估量。
1、虽然___姓国家没有帮助其他五个国家,但也没有帮助秦国。
2、与秦国相比,这个国家的情况可能更加难以估量。
1、诸侯失去领土的原因,有战败也有其他因素。
2、这就是兵法的效果,燕国虽然小但最终灭亡了。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难点重点<一)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
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b5E2RGbCAP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
“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p1EanqFDPw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
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
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
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
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
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
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
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
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DXDiTa9E3d<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
妪亦泣。
”呢?RTCrpUDGiT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归纳总结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鸪飞。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六单元重点字词复习1、《种树郭橐驼传》始:【开始,开端;最初,当初,与“今”相对;才,适才;只,仅;曾经。
】例: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重病;有病,患病;疲倦,劳累;苦,困苦;饥饿;忧虑,担心,义同“忧”、“虑”、“患”、“病”、“害”、“虞”;怨恨。
】例:病偻。
偻:【伛偻;佝偻。
】例:病偻。
类……者:【“若、像、似”……的样子。
】例:隆然伏行,有累橐驼者。
为动:【名:起名,给、为起名。
】例:甚善,名我固当。
业:【(業)事业,功业,创立功业,使成办事业;事务;职业,从事某种职业;学业;产业;承继。
已经。
业已:已经。
业业:畏惧的样子;有威仪的样子;矫健的样子。
】例:驼业种树。
豪:【奢侈,宽裕。
豪右:豪门富家。
豪门:权势盛大的家属。
】例: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孳:【滋生,繁殖。
】例: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既:【不久,后来。
尽,完了,义同“毕、竟、已、讫、了”。
已经;尽,完全;不久。
既然;与“且”“亦”“又”搭配使用,表并列。
】例: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已:【中止,废止;完成,完毕;已往,已往;治愈,全愈;离开,免官;重视并实行。
不久;已经;甚。
句末语气词,通“矣”。
】例: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虑:【“忧”、“虑”、“患”、“病”、“害”、“虞”。
】例: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莳:【种植,移植。
】例: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易:【交换,换,交易;改变;简略,浅易,简略;马虎;蔑视,怠慢。
】例: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就好像没有抵达,都是不合适的。
】苟:【马虎,随便。
尚,或许;倘若,要是。
偷安:马虎偷安。
苟合:马虎附合,曲意迎合。
马虎:马虎随便,不严肃认真。
】例: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恩:【德惠,施恩惠,厚待;宠爱,情爱;有交谊;交谊深厚。
】例: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宾语前置:【故不我若也。
第六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三峡》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三峡》选自《__水经注___》,题目是编者加的。
_北魏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郦道元给《_水经_》作注写成。
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词语理解。
一词多义1、绝:①沿溯阻绝(断)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澈)重点词略无阙处(略,几乎;略无,毫无)(“阙”通“缺”,空隙,豁口)或王命急宣(或:有时)虽乘奔御风(虽:即使)不以疾也(疾:快)林寒涧肃(肃:寂静)空谷传响(响:回声)飞漱其间(飞漱:急流冲荡)素湍绿潭(素:白色的)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到)(襄:上,上升到高处)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属引凄异(属引:zhǔ,接连不断)三、理解性默写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6、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四、课文翻译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古代诗歌散文复习材料(教师使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一、实词1.庖:厨师。
2.解:剖开、分割。
3.履:踩。
4.踦:支撑、接触。
5.砉:象声词。
6.騞:象声词。
7.中:合乎。
8.会:节奏。
9.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10.进:超过。
11.方:在。
12.遇:接触。
13.官知:视觉。
14.神欲:精神。
15.批:击。
16.郤:空隙。
17.导:顺着、循着。
18.窾:空。
19.因:按照。
20.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21.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22.軱:大骨。
硎:磨刀石。
23.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24謋:象声词。
24委:卸落。
二、一词多义善: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三、虚词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连词,表转折。
而况大軱乎连词,表递进。
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连词,表承接。
四、古今异义天理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五、通假字向:通“响”。
盖:通“盍”。
技:通“肢”。
善:通“缮”。
六、词类活用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七、特殊句式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八、相关成语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
綮,结合处。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特殊句式: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何如?宾语前置句3、左,乃陷(于)大泽中省略句4、然今卒困于此介宾结构后置句三、虚词:之乎于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指项羽然今卒困于此于在这里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四、重点字词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8、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词]:1、隔离隔离天日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2、直走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齐楚之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二.[词类活用]:指出活用情况并解释(一)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从骊山;向北,向西)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像绸带一样)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像蜂房,像水涡)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乘辇车)5、朝.歌夜.弦(在早上,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龙,出现虹)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当做,把玉当做,把金当做,把珠当做)10、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三)数词用作动词:1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四)动词作名词:1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五)动词意动用法: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三.[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④陶渊明独爱.菊(喜欢)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动词)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名词)5、缦:①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②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6、尽: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尽.善尽.美(副词,达到顶点)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尽量)③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竭尽,全部用出)④触草木,尽.死(全,全部)7、使: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8、为: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四.[特殊文言句式]: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情况(一)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掠,宫车过也。
(五个判断句)(二)省略句4、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省谓语“有”)5、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省介词“于”)6、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 (省介词“于”)7、谁得而族灭(秦国)也 (省宾语“秦国”)(三)倒装句8、(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六个均为介宾结构后置句)9、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句)(四)被动句:10、戍卒叫,函谷举.。
五、重点句子翻译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
3.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砾,丢弃满地,秦人对待它,也不珍惜。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7.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答:戊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
8.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
9.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答:假如秦国人能再爱民惜六国人民,那么可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能将它灭亡呢?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后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
第五单元:《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至于颠覆到了……地步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6、刺客不行不去行刺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
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2、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4、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错,一律、一概2、不能独完完好3、思厥先祖父他们的4、举以予人拿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6、暴秦之欲无厌满足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更加8、强弱胜负已判矣辨别9、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10、以地事秦侍奉、对待11、始有远略开始、起初谋划、打算12、始速祸焉才招致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14、洎牧以谗诛及、到15、革灭殆尽之际将要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17、胜负之数天数18、或未易量或许19、封天下之谋臣封赏20、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跟从四、解释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