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14
古典边塞诗词大全古典边塞诗词大全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出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翰。
其古诗全文如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翻译】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的时候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
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己亥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曹松。
其古诗全文如下: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翻译】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塞下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纶。
其全文古诗如下:第一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翻译】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边塞征战诗句
嘿,你知道吗?边塞征战诗句那可真是太有魅力啦!就像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哇塞,这是何等的豪迈与坚定呀!想想看,在那漫天黄沙的战场上,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铠
甲都被磨破了,但他们就是不放弃,非得把敌人打败才行,这得多牛啊!这不就像咱生活中遇到困难,不攻克就绝不罢休一样嘛!
还有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你说这得多有意思。
战士们在马上相遇,想写封信给家人报平安都没纸和笔,只能拜
托对方带个口信,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就好像咱有时候出门
在外,想跟家里人说句话却没办法马上做到一样。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句诗简直绝了!战
士们在沙场上尽情喝酒,还说你们别笑我呀,自古以来出去征战的又
有几个人能回来呢。
哎呀,这是一种多么洒脱又带着点悲壮的情感呀!就好像我们有时候明知道前路艰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这种勇
气难道不值得赞叹吗?
你看这些边塞征战诗句,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故
事呀!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战士们的热血与豪情,他们的勇敢和
坚持。
这些诗句不就是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宝石吗?难道我们不应
该好好去欣赏、去品味它们吗?
我觉得边塞征战诗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类的情感。
它们让我们对过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宁。
我们要好好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9首最经典的边塞七绝诗,3首有问鼎第一的实力,你最喜欢哪首唐朝时期有两大主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其中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诗中大多表现了盛唐时期将士们功名万里外壮志报国志向,歌颂了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豪情,赞美了他们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唐朝那些著名的边塞诗七绝。
排名不分先后,因为前三首写得太好了,都有成为七绝压卷的实力,谁是压卷,至今仍争论不止。
01《塞上曲二首·其二》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后汉书·班超传》中,有一句表现班超的心愿是“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作者就是用到了这个典故,来表达汉家将士们强烈的报国志向,为了祖国的统一,扬名塞外,杀尽敌寇。
只要能保卫祖国,即使自己不能活着返回玉门关,也在所不惜。
0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浓乡情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是景物描写,在大漠的夜晚,举目远望,入眼的是一副月夜边塞图。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茫茫积雪,城墙下月光如霜,铺满整个城外。
夜晚本就多思,何况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突然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将士思家之情,家在万里之遥,只能看着家的方向发呆。
03《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读来真的让人潸然泪下。
保家卫国是军人该做的事,所以当遭受到入侵时,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
战争是残酷的,敌人是残酷的,五千大好男儿牺牲在战场。
谁都是有家有妻儿老小,五千男儿背后是五千个家庭,战争带来的伤害,对他们同样很残酷,军人战死的悲壮,家里人的命运就也值得同情。
04《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句有哪些篇一: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下曲·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篇二:边塞诗歌鉴赏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求描写边塞的古诗词求描写边塞的古诗词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求描写边塞的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求描写边塞的古诗词1NO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NO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NO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NO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NO5、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NO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NO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NO8、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NO9、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NO10、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NO1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NO12、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许浑《塞下曲》NO13、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NO14、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凉州词二首》NO15、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NO16、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NO17、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NO1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NO1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NO20、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王昌龄博学多才,创作的边塞诗作别具一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所写的著名的边塞诗,欢迎阅读!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出塞其一:[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从军行从军行的古诗原文:《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衍生注释:“青海”:指青海湖。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
“孤城”:指玉门关。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象。
青海湖上空的长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战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他们壮志不灭,发誓不打败进犯之敌,就誓不返回家乡。
整首诗意境开阔,展现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的报国之志。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四、运用片段:“哎呀,这不是小王吗?怎么看起来愁眉苦脸的。
”老张关切地问道。
小王长叹一口气:“最近工作上的困难就像那‘黄沙百战穿金甲’,我都快被折磨得不行了。
”老张拍了拍小王的肩膀鼓励道:“别灰心,咱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还怕克服不了这些难题?”原文:《从军行二首·其一》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一、衍生注释:“向夕”:傍晚。
“大荒”:旷野。
“轸”:痛。
“虏骑”:敌方的骑兵。
“定远笔”:指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二、赏析:此诗描绘了边地的荒凉景象以及战士内心的愁苦。
傍晚面对着广阔的荒野,北风吹来更增添了归乡的愁绪。
茫茫的沙漠绵延万里,飞鸟都不知该栖息何处。
敌方的骑兵在原野上狩猎,沿着河远去。
边境的风声吹动着白草,海上的雾气呈现出黄色。
诗人诉说着多年征战的艰辛,感慨自己虽有抱负却未得重用。
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前途的迷茫。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和边地的独特风貌。
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八、边塞诗时代特点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高考设问方式】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解题指导】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例题解析】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04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高考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年全国卷Ⅱ)(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年陕西卷)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年安徽卷)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答:《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例题解析】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
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
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