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例艾滋病人描述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前言:大卫生护航,引领健康中国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2017年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策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内容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2021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2022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而艾滋病新发人数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艾滋病死亡人数仍居我国传染病首位,该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因此艾滋病防治仍任重而道远,但您是否以为艾滋病离你很遥远,其实不然。
真实案例一:检验科同事外请一名保姆照看小孩,在给保姆行常规体检抽血时,发生针刺伤,后保姆HIV检测阳性。
真实案例二:儿子6岁,从小体弱,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人,后到医院就诊,HIV检测阳性,随及母亲检测亦为阳性。
真实案例三:40岁男性患者,因腹泻、体重下降入院,经检测HIV初筛阳性,医生建议家属到院体检,其父亲HIV检测阳性。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一、艾滋病起源与流行病学(一)艾滋病起源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由来:最初在黑猩猩、绿猴体内发现了猿免疫缺陷病毒(SIV),这种病毒与HIV病毒基因序列极为相似。
推测人类感染HIV 是因为非洲人与黑猩猩或绿猴密切接触导致,如食用黑猩猩。
2.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1983年,法国研究者从一个淋巴结肿大综合征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并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此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HIV”。
3.艾滋病的发现:1981年1月,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为一名美籍加拿大同性恋者,被美国疾控中心(CDC)确定为第一例艾滋病患者。
1985年6月,我国北京协和医院报告了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为来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发病5天后死亡。
4.艾滋病名字的由来:1981年在同性恋人群中陆续发现因免疫功能缺陷而出现的一组疾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AIDS”。
第一位:抗击SARS的第一功臣:钟南山从2003年年初,广东等地开始爆发不明肺炎的时候起,钟南山就在密切注视着疫情的发展情况。
在疫情最严重时,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呼研所来”,他以66岁的高龄,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
第二位: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1996年,她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在6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
从2000年开始她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
第三位:中国抗艾先锋:桂希恩河南上蔡县文楼村从“中国艾滋病第一村”变成“中国艾滋病关爱第一村”,桂希恩功不可没。
2004年6月,温总理看望桂希恩时握着他的手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事迹,很感动。
”第四位:苗寨里的赤脚女医生:李春燕过去从江县大塘村没有医生,乡亲们热衷请鬼师。
但这一切被“赤脚女医生”李春燕改变了。
2004年10月,李春燕奋力抢救一位刚降生的婴儿,这一幕被新闻记者记录了下来,她的感人事迹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第五位:主政世卫的中国“铁娘子”:陈冯富珍陈冯富珍,1994年成为香港第一位女性卫生署署长。
2003年赴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负责传染病防控事务,成绩卓著,受到许多国家称赞。
2006年11月9日,陈冯富珍正式当选为世界卫第六位:“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从医56年来,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心。
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的贡献,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向华益慰同志学习。
第七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则消息:中国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运用一种名为“短期联合化疗”的方法,经过两年的治疗,十年的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完全治愈。
消息一传出,震惊了世界麻风界。
第八位:草原神医:王布和他2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农牧民群众解除病痛之苦,对待贫困的群众,不仅提供免费的食宿,还赠送回家的路费。
震惊全国的艾滋病第一案作者:筱禾来源:《检察风云》2014年第10期案件背景2005年末,19名因在黑龙江北安建设农场职工医院输血而被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向法院提起了3000余万元的赔偿请求,引发全国媒体的关注,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时,记者亲赴北安,对这起号称中国艾滋病第一案的案件进行了采访。
今天重新回顾该案的来龙去脉,记者对其中细节仍然记忆犹新……悲从喜生,生孩子顿陷病痛困扰黑龙江建设农场始建于1956年,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北安市境内。
记者从哈尔滨来到建设农场,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采访了当事人之一的于明贺。
28岁的于明贺和妻子李晓红都是农场职工,两人1997年结婚,不久,李晓红怀孕了。
于明贺喜上眉梢,对她照顾得更加无微不至。
李晓红快临产时,于明贺主张去农场以外的大医院生孩子。
李晓红认为,当地的建设农场职工医院也是一级甲等医院,连外科手术都能做,接生孩子应该没问题,去外面的大医院要花很多钱,有点犯不上。
而且,住在农场附近的女人都选择在这家医院生孩子,没见过有谁出过事。
再说,这家医院坐落在农场场部西侧,离他们家只有百米之遥,两三分钟就能走到。
于明贺见妻子的话有道理,妥协了。
1998年1月8日,李晓红住进了建设农场职工医院妇产科。
下午,她出现临产症状。
医生检查后说,她骨盆狭窄,子宫内羊水不足,顺产有困难,最好做剖宫产术。
于明贺同意。
下午2点,李晓红被推进了手术室。
随着手术室的门“咣当”一声关上,于明贺的心也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直到40分钟后里面传出婴儿的啼哭声,他绷紧的神经才松弛下来。
不一会儿,护士把婴儿抱出来,说是男孩。
于明贺望着儿子粉嘟嘟的小脸,笑得合不拢嘴。
他问:“我妻子怎么样?”护士没有回答他,抱着孩子匆匆去了婴儿室。
于明贺顿时忐忑不安:孩子平安降生了,妻子却半天没有从手术室出来,这是怎么回事?手术室的门终于开了,一个医生走出来,表情严肃地告诉于明贺:“病人子宫和胎盘粘连到一块了,引发大出血,现在必须要做子宫切除术。
中国单采血浆30年史2008-10-23 11:36:09 来源: 南方网2008年,单采血浆术在进入中国三十年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的全国性法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
三十年里,这一特殊行业,曾因采血之乱引发中原的艾滋之祸,而令人闻之色变,也因随后惊心动魄的治理举措为人瞩目。
■2008年,单采血浆术在进入中国三十年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的全国性法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2008年3月1日施行)。
三十年里,这一特殊行业,曾因采血之乱引发中原的艾滋之祸,而令人闻之色变,也因随后惊心动魄的治理举措为人瞩目。
本报以一座贵州血浆站的真实变迁为缩影,试图还原这一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由乱及治的罕见图景。
■2008年,也是科学家刘隽湘逝世第9个年头。
1999年,公众视野里几乎忽视了他的离去,唯一的讣告刊登在一份发行千份的专业学术刊物《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上,他的单采血浆中国推广第一人的身份亦就此尘封。
彼时中原的艾滋之祸正盛,人们无从得知83岁的刘隽湘在弥留之际是否曾有一丝的后悔,最后的岁月里,唯见其以花甲之龄跑遍河北、河南、山东,奔走在各地血浆站间,身边的助手感觉到他的忧心忡忡。
这是一位科学家最无奈的悲剧。
1978—1992 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科学家的夙愿小心,小心,上面挂的是血瓶子,下面放的是手铐。
1963年,时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制剂室主任的刘隽湘与学生陈醒明合作研究绿脓杆菌的免疫血清,这种杆菌是烧伤病人的最大威胁。
“对烧伤病人而言,与输全血相比,输浆急救是更好的方式,因为不用配型,也没有用量控制。
”陈醒明回忆,刘隽湘当时感叹道:“我们应该发展人血浆。
”“他这个人很有超前意识,有时会提出些领导尚不能接受的观点。
我每次进他的办公室,他都在阅读各种材料,非常关心国外的先进技术。
”陈醒明说。
这种单采血浆术,是指将献浆员的血液抽出后,分离成血浆与血球两部分,红血球回输到献血员体内,血浆用于制作生物制品。
纪实采访:曹韵贞访谈录,谈窗口期六周论曹韵贞被称为“中国治疗艾滋病第一人”曹韵贞背景:女,1941年出生,美籍华人,著名艾滋病临床病毒实验室专家,现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特邀外籍教授。
她作为中国艾滋病治疗与研究奠基人,培养了全国各个省份艾滋病治疗研究小组的“一把手”。
今天我们是有关艾滋病治疗的话题,我们请来的是美籍教授曹韵贞,1963毕业于上医科大学医疗系。
1981年6月应诺贝尔奖得主Dr.Blumberg之邀到FoGChaseCancerCenter从事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工作。
后回国服务,因成就突出获1986年卫生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上海市巾帼奖一等奖。
同年,受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之邀前往美国筹建艾滋病毒实验室,从事艾滋病研究工作。
1990年转往著名华裔艾滋病专家何大一教授领导的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DARC)任研究员,并任教于洛克菲勒大学。
1998年应国务委员彭佩云、卫生部长陈敏章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之邀,回国出任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NCAIDS)副主任,临床病毒实验室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教授,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艾滋病基金会常务理事,随着合作研究范围的扩大,她还受聘为北京地坛医院、上海传染病总院、广州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艾滋病防治中心和医院顾问。
主持人:曹教授之前我们是久闻大名,在我拿到的简介里面,曹教授真是资深的专家了,现在因为是回国担任了预防艾滋病控制中心的副主任。
现在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还有宣传在各种场合。
包括今天来网站作客,她也想就艾滋病治疗很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大家很感兴趣。
曹韵贞:我是81年去美国的,以前搞肝炎与性病的关系,86年开始被纽约大学卫生站请去,从那儿以后就开始搞艾滋病工作。
曹韵贞:98年回到中国,当时因为中国艾滋病情况已经逐渐趋向于严重了,所以回来就参加了艾滋病中心的组建。
这是以前的预防科学院艾滋病防治中心,工作了4年。
艾滋病的历史(我国)
艾滋病(AIDS)最早是1982年在法国被发现,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今天此
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人数已超过3500万。
中国也是全球艾滋病发病新增人数最多的国家。
1980年,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艾滋病问题日益突出。
1985年,第一例国内
被实验性肺结核确诊为艾滋病。
从1985年到1991年,中国从国外进口了数千份抗艾滋病
血清放线虫病(HIV)核酸检测试剂,以识别艾滋病毒的阳性率。
1992年,中国国家卫生部正式确认,艾滋病毒在中国也有传播,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用于防治艾滋病的传播。
1992年5月,中国正式成立艾滋病防治指导专家组,细化出更加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随着艾滋病病毒愈演愈烈,2001年通过《艾滋病防治法》,中国出台第一份艾滋病防治法,以加强艾滋病相关管理,同时明确艾滋病毒携带者享有的权利,禁止以任何理由歧
视携带艾滋病毒的人。
2005年,中国国家卫生部正式启动“三百万人次艾滋病毒抗体检测”,旨在调查艾滋病病毒在中国范围内的流行情况。
到2006年,中国艾滋病毒携带者约有110万人。
2007年,中国正式启动“十三五”艾滋病病毒感染防治计划,致力于防控和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同时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和管理。
此后,政策不断完善,行之有效,
中国的艾滋病趋于稳定,抗病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增强。
到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数已超过110万人,新增感染者数超过4万,数量依
然比较大。
虽然中国的艾滋病防控政策越来越完善,但要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仍然非常困难,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家庭和全社会健康。
纪实采访:曹韵贞访谈录,谈窗口期六周论曹韵贞被称为“中国治疗艾滋病第一人”曹韵贞背景:女,1941年出生,美籍华人,著名艾滋病临床病毒实验室专家,现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特邀外籍教授。
她作为中国艾滋病治疗与研究奠基人,培养了全国各个省份艾滋病治疗研究小组的“一把手”。
今天我们是有关艾滋病治疗的话题,我们请来的是美籍教授曹韵贞,1963毕业于上医科大学医疗系。
1981年6月应诺贝尔奖得主Dr. Blumberg之邀到Fox Chase Cancer Center从事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工作。
后回国服务,因成就突出获1986年卫生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上海市巾帼奖一等奖。
同年,受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之邀前往美国筹建艾滋病毒实验室,从事艾滋病研究工作。
1990年转往著名华裔艾滋病专家何大一教授领导的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DARC)任研究员,并任教于洛克菲勒大学。
1998年应国务委员彭佩云、卫生部长陈敏章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之邀,回国出任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NCAIDS)副主任,临床病毒实验室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教授,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艾滋病基金会常务理事,随着合作研究范围的扩大,她还受聘为北京地坛医院、上海传染病总院、广州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艾滋病防治中心和医院顾问。
主持人:曹教授之前我们是久闻大名,在我拿到的简介里面,曹教授真是资深的专家了,现在因为是回国担任了预防艾滋病控制中心的副主任。
现在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还有宣传在各种场合。
包括今天来网站作客,她也想就艾滋病治疗很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大家很感兴趣。
曹韵贞:我是81年去美国的,以前搞肝炎与性病的关系,86年开始被纽约大学卫生站请去,从那儿以后就开始搞艾滋病工作。
曹韵贞:98年回到中国,当时因为中国艾滋病情况已经逐渐趋向于严重了,所以回来就参加了艾滋病中心的组建。
这是以前的预防科学院艾滋病防治中心,工作了4年。
世界上第一位艾滋病人1981年1月,美国洛杉机加州大学医学中心接诊了一位骨瘦如柴的男患者,他只有31岁,是同性恋者,医生发现在他的咽部充满了乳酪状白色的霉菌,几乎堵住了他的食道,这种人体内天然防御系统被彻底摧毁才会出现的霉菌无限大量繁殖的现象,令人无法与传统的免疫机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划等号。
随后两周内,病人发热气促,经检查确定为卡氏肺囊虫肺炎(PCP),10个月后病人逐渐衰竭死于多种感染,更加使医生们吃惊的是随后又有多例PCP出现,都是年龄轻轻的同性恋者。
同年,在纽约大学的皮肤病专家接待了一位同性恋男人就诊,检查时发现其腿上有红紫色的小斑块,如同轻微擦伤后留下的,同时脾脏和淋巴结都肿大,这位专家确诊患者患了卡波济氏肉瘤(Kaposi`s肉瘤),但他申明"从未见过有年轻人患卡波济氏肉瘤的"。
大约两周后他又遇到一名同样年轻的Kaposi`s 肉瘤同性恋病人,于是引起了重视,经了解才知道1978年就已有人发现同性恋者中有患卡波济氏肉瘤的病人,旧金山这座同性恋在全美最集聚的城市也发现了Kaposi`s肉瘤的病人,这种肉瘤以往多发生在60岁以下的具有地中海血统的人中,但它一旦发生在年轻同性恋者身上,就具有了强烈的破坏和致死特性。
它们逐渐形成边界清晰的黑色斑块,并向人体组织侵袭深入。
1981年的后半年,随着成批患者出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医学界的恐慌,它预示着一个新的病患降临人间,且来势凶猛,凡发病者几乎是必死无疑。
在美国医学界发现这个新的病魔时,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同样的病例,这究竟是一个个的病症还是相互有关联的一组病症?首先由美国得到了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音译即艾滋病。
与任何疾病一样,在确认一种疾病的同时更需要找出致病的病原体,而引发艾滋病的病原又是什么呢?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发现两年后,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尔(Montagnier)等人从一名患有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的男性同性恋患者的末梢血液中分离出了一株新异的逆转录酶病毒,他们将它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LAV)。
邵一鸣:用生命搏击艾滋邵一鸣: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他开创了我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查明了HIV传入国内的毒株种类及其传播路线;建立了全国HIV耐药监测网,开辟了以世界第一个成功慢病毒疫苗原理为指导,研制新型HIV 疫苗的路线……过去20年间,为我国几乎所有的艾滋病防治重大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先后获得环球艾滋病基金会小西奖(艾滋病研究个人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曾被评为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先进个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报国,只要国家一声召唤1983年,邵一鸣考入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后来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和现在的中国CDC)病毒学研究所,师从曾毅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开展肿瘤病毒课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毅和北京协和医院王爱霞教授在输入进口血制品的血友病人和就诊外国游客中发现我国首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
邵一鸣积极参与了这些首发病例的诊断工作,他的论文方向随之调整到艾滋病研究上。
1987年,亚太地区第一届艾滋病战略会议召开。
还是研究生的邵一鸣随卫生部的领导赴会,代表国家参与地区艾滋病预防控制战略的讨论而一层才华。
1988年,博士毕业不久的邵一鸣,就被调往日内瓦WHO(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成为WHO艾滋病机构中全球最年轻的顾问,负责HIV基础研究工作。
这位年轻的顾问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利用各国的实验室建立全球HIV分离与鉴定网,追踪世界各地HIV-1的变异,为掌控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趋势、诊断试剂的更新换代和疫苗研究提供指导。
该计划很快获得WHO的批准,并由10个国际著名艾滋病实验室开始操作,现已发展到几十国参与的全球网络,成为国际艾滋病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1989年是我国艾滋病流行史上的一个重要分界。
这一年的10月,云南边境的检测爆出惊人消息——吸毒人群中一下发现了14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此,我国艾滋病流行从传入期进入到扩散期。
2023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2份】目录2023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1)高校艾滋病师资培训试题及答案 (47)2023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1.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吗?A可以B.不可以C.不知道答案:A2.使用新型毒品(如病毒、摇头丸、K粉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A.会8.不会C.不知道答案:A3.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吗?A是B.否C不知道答案:A4.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
A是B否C不知道答案:A5.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吗?A是B否C不知道答案:A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结婚/就业/入学等权益受我国法律保护吗?A是B否C.不知道答案:A7.当一名成年大学生诊断为艾滋病感染后,医务人员应该将其感染结果告诉:A.除本人外,不能告诉其他任何人8.校医C.学生父母D.校领导答案:A8.我国大陆于哪一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A.1985年B.1984年C.1982年D.1981年答案:A9.我国每年新报告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以同性传播为主B.以异性传播为主C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答案:A10.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lV核酸的窗口期为感染后的O左右。
A.1周B.2周C.3周D.4周答案:AIL《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A.任何单位和个人B.社会团体和个人C.政府机关和个人D.事业单位和个人答案:A12.1981年,哪个国家首先报道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A.美国B.泰国C冲国D.南非答案:A13.HIV抗体筛查结果阳性,则可以判定为OoA.怀疑感染了HlV,需要确认实验才能判断B.没有感染HIVC.感染了HIV答案:A14.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攻击()的病毒。
曾毅:一生与病毒抗争的勇士作者:张思玮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0年第8期文/张思玮7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院士是我国EB病毒与鼻咽癌研究的先驱,是我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他一生与各种危险病毒打交道,愈“战”愈勇。
他曾说:“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更要好好研究。
”求知的坎坷路1929年3月,曾毅出生在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乡。
他的父亲原来是个经销油盐的商人,后来经营织布厂。
曾毅5岁便入小学读书,肯用功,成绩优良,深得父亲的喜爱。
1943年1月,在五经富中学初中毕业后,曾毅考入梅县东山中学读高中,每学期开学时,他要步行三天才能赶到学校上学。
高中毕业后,曾毅刚刚年满17岁,当时去上海,只能由汕头坐货轮,而货轮上没有床位,晚上他只能睡在露天的甲板上或货物堆上,赶上下雨便更是难熬。
“其实,当时我想考上海医学院。
”曾毅曾回忆道。
但赶到上海时已经错过了考试的日子,他只能先考到复旦大学统计专业。
1947年,他如愿考入上海医学院。
不过随后他就不得不面对科学之外的压力甚至磨难。
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当时简陋的卫生条件,伤寒、霍乱、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流行,不少人因此丧命或致残。
这些亲眼所见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年轻的曾毅。
他发自内心地希望在病毒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1952年,曾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中山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任助教。
1956年,他被调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1956年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1983年改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
60多年来,曾毅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与病毒作战。
2012年,在国际病毒研究学界享有盛誉的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授予曾毅“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
我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发现始末目录我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发现始末 (1)起因 (1)血清学证据 (2)尸检 (2)结语 (4)起因1985年6月4日下午6:10,一位34岁、旅居美国15年的阿根廷男子在西安旅游返回北京后,因“肺部感染”收住北京协和医院外宾医疗科病房。
患者刚入院时神志还清楚,但高烧不退,呼吸困难进展迅速。
6月4日一大早,时任内科副主任的王爱霞教授就被请去会诊。
患者的胸片显示为典型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病情进展异常迅速。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难道是艾滋病?”一个惊人的诊断闪现在王爱霞教授的脑海中。
根据患者携带的证件,外宾医疗科的洪韵琳医师把电话打到患者在美国洛杉矶驻地的电话局,在其帮助下,很快联系上了他的家庭医生。
这位医生说,“你们的怀疑是正确的,他在去年被诊断为艾滋病,合并PCP,只有喷他脒静点有效,但他已经断药两周了,搭最早班机将药物送到中国也要到6月6日。
”6月5日傍晚7:30,患者被转入了重症监护病房,行气管切开,上呼吸机。
6月6日上午10:10,患者死于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
血清学证据6月5日,王爱霞教授来到重症监护病房,取走患者5 ml血,亲自跑到实验室分离出2.5 ml血清标本。
这份在当时让大家“闻风丧胆、躲之不及”的血样,在科学家眼里却是“如获至宝”。
将血样送到原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张华远那里,使用1985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刚刚批准上市的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病毒Ⅲ型(HTLV—Ⅲ)检测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该患者血清HTLV—Ⅲ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与标准阴性血清OD值之比为59.7,该数值>5即为阳性。
尸检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1例艾滋病病例。
感染艾滋病后,什么样的病理改变会这么快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协和医院的医生们非常希望能够争取到尸检。
医院与阿根廷使馆联系请求帮忙。
使馆工作人员在征得患者性伴侣同意后,于6月6日代为签署了《协和医院病理检查同意书》,这份编号为498的同意书上写着“为了彻底了解病患结果,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同意将阿(简称)同志的遗体作病理检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国际间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吸毒贩毒人数增多,色情行业沉渣泛起,艾滋病也在不经意之中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艾滋病进入中国1985年6月,一位来华旅游的美籍阿根廷男子出现高烧、腹泻,在旅游当地采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效果不好,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
医院会诊结果,初步判断为重症肺部感染,免疫缺陷症。
虽经医护人员多方抢救,这名患者还是因卡氏肺囊虫肺炎不治身亡。
当大洋彼岸传来有关该患者的确切病因,以及经国家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协助进行的患者血液HIV检验结果为阳性时,奋斗多日的医护人员才清醒地认识到:此人患的是艾滋病!这是在世界上最早报告艾滋病后的第4年,中国医生第一次在中国境内目睹的艾滋病病例。
18个月后,一位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的旅美香港居民因腹胀吐泻住进福建省立医院内科病房,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确诊,他患的是艾滋病胃肠综合症。
这位入院32天后死亡的患者,是中国大陆自己诊断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艾滋病患者的当年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的血清学监测中,发现了5例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其中有4例是因注射进口血液制品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中国血友病患者。
在此后的3年里,我国又检出17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外国人。
1989年对云南边境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艾滋病血清监测,发现了14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1989年8月19日,负责云南省艾滋病监测工作的病毒科科长马瑛利用同学关系,到地处中缅边境的瑞丽市戒毒所采得戒毒人员血样50份,检验结果使人惊愕:28份呈阳性!爆滋病病毒感染率为56%!1989年,我国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72人,其中外国人23人,吸毒者146人,性病患者1人,归国劳务人员2人,广东省随即发现15名流动献血员HIV抗体阳性。
以1989年在云南吸毒人群中发现感染为标志,中国大陆的艾滋病开始大面积高速度传播开来,尤其是近几年呈倍增趋势。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一直在持续,这无疑为艾滋病的感染、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首例艾滋病侵权案评释张光略【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法制》【年(卷),期】1995(3)6【摘要】引起广泛关注的我国首例艾滋病侵权案,已于近日由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胜诉。
1994年4月1日,西安市一男性患者因连续高烧,在其他医院医治无效的情况下,以急诊住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同年7月,患者以西京医院和樊代明教授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向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和经济损失。
区人民法院于1995年1月20日一审判决西京医院和樊代明构成侵权,应赔偿患者15453.3元。
宣判后,西京医院和樊代明不服,提起上诉。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西京医院对患者进行的治过程并按规定逐级上报是履行正常的医疗职责的行为,也是对患者和社会负责。
故其行为没有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事实上也不存在侵害患者名誉权的问题,其上诉理由正当,依法予以支持。
故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患者的诉讼请求。
本文作者系本案胜方的诉讼代理人之一。
【总页数】5页(P4-8)【关键词】上诉;名誉权;中级人民法院;审判;侵权案;一审;判决撤销;医院;患者;艾滋病【作者】张光略【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法律顾问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3;R197【相关文献】1.论等比例模型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兼评“首例飞机模型著作权侵权案” [J], 王迁2.中国首例艾滋病孤儿诉媒体侵权案 [J], 曹海丽3.中国首例艾滋病侵权案审理始末 [J], 大山4.原告败诉——我国首例艾滋病侵权案审结纪实 [J], 吴一福5.人工智能“创作”认定及其财产权益保护研究——兼评“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侵权案” [J], 冯晓青;潘柏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首例艾滋病报道
付汝林;唐学清
【期刊名称】《泸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15)004
【摘要】本文报告四川省第1例艾滋病病人。
患者,男,工人,于1985年去肯尼亚工作2年。
1992年7月6日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头痛和咳嗽,以后出现口腔霉菌感染。
胸片见双肺有小结节影,肺门阴影增大,上纵膈淋巴结肿大。
腹部CT检查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对抗菌素和抗肿瘤药治疗无效,并出现进行性消瘦、全身衰竭。
经四川省防疫站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测定血清抗HIV强阳性证实了艾滋病的诊断。
病人于1992年8月20日死亡,死后尸解亦得到证实。
对诊断和预防的有关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总页数】3页(P265-267)
【作者】付汝林;唐学清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910.4
【相关文献】
1.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犯罪行为之罪名适用——以广西首例艾滋病患者乔装女性传播艾滋病毒案为引子 [J], 吴永辉;黄伟林;李华文
2.“艾滋病患者”向医院讨还清白——全国首例误诊艾滋病事件始末 [J], 北方;
3.东药集团生产的齐多夫定成为国内首例上市的抗艾滋病药品——结束了我国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J], 史艳玲
4.进一步提高对艾滋病的诊断意识:附泉州市首例艾滋病报告 [J], 张静文
5."艾滋病患者"向医院讨还清白--全国首例误诊艾滋病事件始末 [J], 北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生回忆录:我第一个解剖艾滋病患者尸体
解剖静悄悄地开始了,没有费任何的力气,因为死者全身皮肤都薄如纸,轻轻一拎皮肤就破了,下面就是骨头,切开后一看,肌肉就像被水泡烂的纸箱壳一样,一夹就碎。
打开胸腔一看,胸壁萎缩成薄片状,而两肺却肿胀得大大的,就像两团烧过的烂棉花,提都提不起来了。
心脏也已萎缩了。
腹腔内整个肠子细如鸡肠,很多黑色的血便,这是因为伴发了严重的肠道疾病。
肝脏体积缩小,颜色发灰。
整个腹腔里面全都是霉菌。
解剖结果显示,患者去世前有全身性的卡波氏肉瘤,全脑隐球菌感染,各脏器功能衰竭。
抵抗能力被破坏得一干二净,整个身体如同一个天然的培养病菌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