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原理 链路状态路由

计算机网络原理 链路状态路由

计算机网络原理  链路状态路由
计算机网络原理  链路状态路由

计算机网络原理链路状态路由

在1979年以前,ARPANET使用的一直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算法,而在此之后则改为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两个主要问题导致了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算法的消亡。第一,因为延迟度量是队列长度,所以在选择路径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线路带宽。开始,所有的线路都是56kbps,因此线路带宽并不是待考虑的因素,但是当有些线路被升级到230kbps乃至1.544Mbps之后,带宽因素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将延迟度量中将线路带宽因素考虑进去。但是,第二个问题仍然存在,也就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算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敛到稳定状态(无穷计算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算法被一个全新的算法所替代,该算法称为链路状态路由算法(Link State Routing)。现在,各种各样的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隐藏在链路状态路由算法背后的思想十分简单,可以分5个部分加以描述。每一个路由器必须完成以下的工作:

●发现它的邻节点,并知道其网络地址。

●测量到各邻节点的延迟或者开销。

●构造一个分组,分组中包含它刚知道的所有信息。

●将这个分组发送给所有其他路由器。

●计算出到每一个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事实上,完整的拓扑结构和所有的延迟信息都使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并分发给每一个路由器。然后每个路由器用Dijkstra算法就可以找出从它到每一个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PSE:分组交换设备 PAD:分组装配、拆卸装备 NCC:网络控制中心 FEP:前端处理机 IMP:接口信息处理机 PSTN:电话交换网 ADSL:非对称用户环路 DDN:数字数据网 FR:帧中继 ATM:异步转移模式 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 VOD:电视点播 WAN:广域网 LAN:局域网 MAN:城域网 OSI:开放系统互连基本模型 ITU:国际电信联盟 IETF:英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2章 1.说明协议的基本含义,三要素的含义与关系。 答: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就称为协议。协议三要素: (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3.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的理由是什么?有何好处? 答: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后“分而治之”逐个加以解决,这种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手段。分层就是系统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分层结构的好处在于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相对简单而且易于实现和维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分层结构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6.请比较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异同点。 答:面向连接服务和电话系统的工作模式相类似。数据传输过程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的节点的地址。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手法数据顺序不变,传输可靠性好,需通信开始前的连接开销,协议复杂,通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与邮政系统的信件投递过程相类似。每个分组都是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的地址,各分组在通信子网中是独立传送的。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的现象。可靠性不是很好,通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 9.试比较OSI/RM与TCP/IP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而且两个模型中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不同点:(1)OSI模型有七层,TCP/IP是四层,它们都有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但其它的层并不相同。 (2)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范围有所不同。 第3章 3.请说明和比较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3种常用介质的特点。 答:双绞线:由螺线状扭在一起的两根、四根或八根绝缘导线组成,线对扭在一起可以减少相互间的辐射电磁干扰。双绞线是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 同轴电缆:也像双绞线一样由一对导体组成,但它们是按“同轴”形式构成线对。最里层是内芯,向外依次为绝缘层、屏蔽层,最外是起保护作用的塑料外套,内芯和屏蔽层构成一对导体。适用于点到点和多点连接。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代码4741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原理笔记1(可以用作考条)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四个发展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 我国三大网络: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未来发展趋势:宽带、全光、多媒体、移动、下一代网络。 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软/硬件资源共享、用户间信息交换。(1)硬件资源共享:可以在全网范围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昂贵设备的共享,使用户节省投资,也便于集中管理和均衡分担负荷。(2)软件共享:允许互联网上的用户远程访问各类大型数据库,可以得到网络文件传送服务、远地进程管理服务和远程文件访问服务,从而避免软件研制上的重复劳动以及数据源的重复存储,也便于集中管理。(3)用户间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各地的用户提供强力通信手段,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电子银行、证券及期货交易、企业网络、智能大厦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拓扑结构:星形、总线形、环形、树形、混合形、网形。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按覆盖范围: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按传输技术:广播方式网络、点对点方式网络。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U(国际电信联盟),IETF(因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二章 网络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由三个要素组成:语义、语法、时序关系。 分层:将一个复杂的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 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协议的集合 面向连接服务:开始时建立连接,传输时不用携带目的节点的地址。 无连接服务:开始时不需建立连接,每个分组都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地址,不同分组可能选择不同路径达到目的节点,节点接收到的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丢失的现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OSI/RM: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主机-网络层、互联层、传输层、应用层。 ORI/RM与TCP/IP的比较: 共同:1,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2,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层功能大体相似。 不同:1,OSI有7层,TCP/IP有4层。TCP/IP网络层提供无连接通信,传输层支持2种。OSI网络层支持2种,传输层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第三章 物理层定义: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 DTE::数据终端设备,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联网设备或工作站的统称,如计算机、终端等。 DCE:数据通信设备,为用户提供入网连接点的网络设备的统称,如调制解调器。 物理信道的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训报告

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 学生姓名:张三、李四、王五、陈曦指导教师:董尼 所在系:电子工程系 所学专业:网络工程 年级:13级 2015 年7 月

目录 1. 引言 2. 实验目的 3. 实验原理 4. 实验任务及实验思路 4.1 实验任务 4.2实验思路 5. 数据包分析 5.1 第一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5.2 第二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5.3 第三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三次握手协议的分析 许静、陈雪妹、陈莲、邓明丽、张慧慧、朱慧慧 摘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在急剧加快,现在几乎所有的行业为了适应新的社会节奏,都需要通信帮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单位的竞争能力。 TCP是面向连接的,所谓面向连接,就是当计算机双方通信时必需先建立连接,然后数据传送,最后拆除连接三个过程。本论文介绍了在通信过程中TCP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着重介绍了三次握手过程及对抓包之后的报文分析。关键词:TCP、三次握手、报文

1引言 1.1 选题意义 本实训研究的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数据通信的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体系结构、TCP/IP、模型,在体系结构上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当前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 1.2报告研究目标 在Windows系统下分析一次通信过程中实施抓包,并对TCP数据包的每个组成部分在三次握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及对抓包之后的报文分析,掌握T CP 协议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TCP部中各字段的含义及作用;能够分析TCP 协议的建立连接的过程;理解TCP会话的概念;三次握手的过程。 2实验目的 掌握TCP协议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TCP首部中各字段的含义及作用;能够分析TCP协议的建立连接的过程;掌握三次握手的过程;掌握使用Wireshark 进行数据包捕获、过滤的方法。 3实验原理 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协议,它支持多种网络应用程序,适用于传输大批量的文件,检查是否正常传输TCP需要先建立连接才能进行通话。 TCP必须解决可靠性,流量控制的问题,能够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多个接口,同时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数据,TCP也必须能够解决通信安全性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第二次作业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最便宜且最为普遍的导引型传输介质是。 2.同轴电缆分为和两种。 3.光纤是一种细而柔软的能引导的介质。 4.卫星通信是使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来转发信号。 5.无线领域的另一项重大进展是无线电接口。 6.之间通常由一条高速链路相连。 7.北美和日本使用的PCM载波标准称为载波。我国使用的是系统。 8.电话网是网的典型例子。 9.交计算机网络中的节点与通信链路分别抽象成点与线,由这些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的。 10.目前星型结构是局域网中最常用的。 11.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数据在物理链路上的。 12.所有的协议处理都是以为单位来进行的。 13.起始标记法的缺点是数据传输。 14.任何一种检错码或纠错码,其检错和纠错的能力都是的。 15.两个码字的对应比特取值不同的比特数称为这两个码字的。 16.海明距离越大,能力就越强,但所需的冗余信息也越多。 17.最简单的差错检测方法是使用单个。 18.循环冗余码又称。 19.使用确认和超时实现可靠传输的策略有时称为。 20.停—等算法是最简单的方案。 21.信息帧用于传送数据,简称。 22.监视帧用于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简称。 23.无编号帧简称。 24.PPP是一个数据链路协议。 25.在信道划分方法中,每个节点被分配了,因而不会有冲突发生。26.以太网广泛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却不能用于的工业控制系统中。27.第一个以太网是由美国施乐公司于年建成的。 28.以太网是第一个广泛使用的。 29.光信号的传输是方向的。 30.局域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有一个)地址。 31.千兆以太网的所有配置都是。 32.红外线使用的编码方案是。 33.连接局域网最常见的设备是。 34.网桥的功能是在多个局域网之间。 35.网桥较常见的应用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的局域网。 36.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数据量称为)。 37.数据报网络一般采用进行拥塞控制。 38.不对称释放容易造成。 39.把邮件从永久邮箱传输到本地计算机的最流行的协议是。 40.网络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安全。 41.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的。

路由算法分类

路由算法及分类 路由算法及分类: 1、非自适应算法,静态路由算法 不能根据网络流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更新路由表,使用静态路由表,也称为固定式路由选择算法。 特点:简单,开销少;灵活性差。 2、自适应算法,动态路由算法 可根据网络流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更新路由表。 特点:开销大;健壮性和灵活性好。 3、最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 如果路由器J 在路由器I 到K 的最优路由上,那么从J 到K 的最优路由会落在同一路由上。 4、汇集树(sink tree) 从所有的源结点到一个给定的目的结点的最优路由的集合形成了一个以目的结点为根的树,称为汇集树; 路由算法的目的是找出并使用汇集树。 几种典型的路由选择算法: 1、最短路径路由算法(Shortest Path Routing) 1)基本思想 构建子网的拓扑图,图中的每个结点代表一个路由器,每条弧代表一条通信线路。为了选择两个路由器间的路由,算法在图中找出最短路径。

2)测量路径长度的方法 结点数量 地理距离 传输延迟 距离、信道带宽等参数的加权函数 3)Dijkstra算法 每个结点用从源结点沿已知最佳路径到本结点的距离来标注,标注分为临时性标注和永久性标注; 初始时,所有结点都为临时性标注,标注为无穷大; 将源结点标注为0,且为永久性标注,并令其为工作结点; 检查与工作结点相邻的临时性结点,若该结点到工作结点的距离与工作结点的标注之和小于该结点的标注,则用新计算得到的和重新标注该结点; 在整个图中查找具有最小值的临时性标注结点,将其变为永久性结点,并成为下一轮检查的工作结点; 重复第四、五步,直到目的结点成为工作结点; 2、洪泛及选择洪泛算法 1)洪泛算法(Flooding) 属于静态路由算法 a)基本思想 把收到的每一个包,向除了该包到来的线路外的所有输出线路发送。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实习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实习报告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署假期间,我在广东东莞的一家电脑公司做教师,主要是教那些比较简单实用的办公软件,本来开初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学英语专业的竟会去做电脑教师,于是真的觉得老师那句话的实在,在学校,学到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一种有用的贮备,虽然在平时看来学的很多东西总感觉与自己的想象很遥远,但说不不定就在某一刻显现出来。这也许就是有些师哥师姐说的在工作过程中总觉那些东西在学校见过,但却己经忘了,擦肩而过。想起这,真的得感谢在校期间学的那些本专业的那些另外的知识。 两个月,短短的两个月,说不上是每一份经过都会成为内存,但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确实是感慨。 以前也想过,学我们英语专业的,也许以后最起码存在那种机会去走向讲台,所以,这短短的两个月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煅练,而且,专门机构统计的现在的毕业生出来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做与自己专业相符的

工作,因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都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要求,把手上的活,当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老板常常强调的就是每个员工都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事,我也觉得这是以后无论做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收到的要求。因为公司的员工都是即训上岗,所以,一直没有又休,而且在工作期间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是一名授课者,最大的考验就是耐心,有的时侯,一个问题还得重复很多遍,这个时侯,就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它,而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慢慢的但有了分冷静的习惯,这也是在这很短的工作中得到的很大的体会。 在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出到外面去看看,也算是一种见识,东莞是一个新起的城市,但它却己走在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前端,在这种地方,看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挑战,有时会把自己与那些出入写字楼的同样年轻的人比较,心里真的感受到那很明显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时一日而起,所以,出到外面,一个正确的心理定位但显得格外重要,不然,常常因为比较把自己看得很不平衡,而迷失自己的方向,那些在我们前头的人们,可以当作是榜样,但不可过多的去计较,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应该有一个很明了很中性的认识,不能过于攀比,更不可自以为是。 因而。结束工作的时侯,心里就有一种很渴望的感觉,明白了自己与社会所需的要求,因为现在毕业求职职,特别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课程名称: 学习中心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

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 15分。作业总分30 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 1分,共15题) 1. 在OSI 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之上的是 A .物理层 B. 应用层 C. 数据链路层 D. 传输层 2. 在OSI 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 _________ A .帧 B. 报文 C. 分组 D. 比特序列 3. 在TCP /IP 参考模型中,与 OSI 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4. 在TCP /IP 协议中,UDP 协议是一种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5. 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 是 A .双绞线 B. 光缆 C. 同轴电缆 D. 无线信道 6.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号 1、0的方法叫做 A .绝对调相 B. 振幅键控 C. 相对调相 D. 移频键控 7. 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 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 — A .调制解调器 B. 网卡 C. 中继器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 ,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 1 协议。

0 D. 集线器 &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轮换地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 的一个信号占用,这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这就是 A .频分多路复用 B. 时分多路复用 C. 空分多路复用 D. 频分与时分混合多路复用 9. 设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条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对网络层无差 错的 A .物理链路 B. 数据链路 C. 传输介质 D. 端到端连接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传输差错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I. 随机错 II .连接错 III .突发错 A . I 、 II B. I 、III C. I 、II 与 IV D. III 、IV 11. _______ 在 差错控制方式中,只会重新传输出错的数据帧。 A .连续工作 B. 停止等待 C. 选择重发 D. 拉回 12. 以下的网络分类方法中,哪一组分类方法有误 — A .局域网/广域网 B. 对等网/城域网 C. 环型网/星型网 D. 有线网/无线网 13. 以下不属于协议组成要素的是 A .语法 B. 语义 C. 时序 D. 字符 14. _____ 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A. 单工通信 B. 半双工通信 C. 同步通信 D. 全双工通信 15. 误码率是描述数据通信系统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中, _____ 正确的。 A.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传输可靠性的重要参数 .共同构成的。 IV .字符错 在下面这些有关误码码率的说法

动态路由协议概述

动态路由协议概述 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思想: 路由器之间互相交换路由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链路信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1.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包括RIPv1、RIPv2 、IGRP 、BGP,其中IGRP是思科专有协议。 2.RIPv1 、RIPv2 、IGRP是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BGP是外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 3.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的工作方式是定期广播路由器自身的完整或部分路由表。 4.每个路由器把自己直连网络的路由的度量值设置为0,把它收到的来自其它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度量值增加一定的数值。 RIPv1的特征: 1.它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 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最大跳数15,超过15跳,就不再添加进路由表

2.采用广播(255.255.255.255)进行路由更新 3.更新周期为30秒 4.管理距离:120 5.不支持变长子网掩码VLSM,只允许使用标准的A、B 、C类网络地址,是有类别(Classful)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v2配置: 1.指定路由选择协议:# router rip 2.除了要加入一条“version 2”以外,其他配置都与RIPv1配置相同。 https://www.doczj.com/doc/063793064.html,work命令指定要发布的直连网络地址,不需要指定子网值,只指定标准A、B 、C类网络地址即可 4.RIPv2靠识别配置在各个接口上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来支持变长子网掩码。 RIPv2的特征: 1.也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支持认证 2.同样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最大跳数15,超过15跳,就不再添加进路由表 3.采用组播地址(22 4.0.0.9)进行路由更新 4.更新周期也是30秒,同时支持触发更新 5.管理距离也是120 6.支持变长子网掩码VLSM,适合多数小型网络,是无类别(Classless)的路由选择协议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B 6.D 7.A 8.B 9. B 10. B 11.C 12. B 13. D 14. D 15.A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是局域网?有什么特点? 局域网是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的网络,其分布范围局限在一个办公室、一幢大楼或一个校园内,用于连接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和各类外围设备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它的特点是分布距离近(通常在1000m到2000m范围内),传输速度高(一般为1Mbps到20Mbps),连接费用低,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等。 2、检错码和纠错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检错码只能发现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错码不但能发现错误,而且还能纠正错误。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该系统又称终端-计算机网络,是早期计算机网的主要形式。它是将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50年代初,美国建立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就是将远距离的雷达和其它测量控制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中心计算机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首次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在上述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中,中央计算机负担较重,既要进行数据处理,又要承担通信控制,为了减轻主机负担,60年代研制出了通信控制处理机(CCP)或叫前端处理机(FEP)专门负责通信控制,此外,在终端聚集处设置多路器或集中器(C),用低速线路将各终端汇集到集中器,再通过高速线路与计算机相连。60年代初,此网络在军事、银行、铁路、民航和教育等部门都有应用。 3)计算机-计算机网络:60年代中期,出现了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6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所研制的ARPANET网是该网络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于通信系统,使网内各计算机系统间能够共享资源。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在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为今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局域网的兴起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自70年代开始,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价格急剧下降,微机广泛应用,局域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80

网络工程原理与实践教程习题和答案

网路工程原理与实践 第一章 填空: 1.网络工程的整个建设阶段分为规划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行维护阶 段。 2.系统集成的定义是这样的,根据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或子系统的要求把更多 的产品和技术验明并连接入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整个系统集成包括软件集成,硬件集成和网络系统集成。 3.网络工程监理是指在网络建设过程中,给用户提供建设前期咨询,网络方案 论证,系统集成商的确定和网络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服务,帮助用户建设一个性价比最优的网络系统。 4.OSI/RM网络体系结构的7层模型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 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5.在网络各层的互联设备中,中继器在物理层,集线器在物理层,网桥工作在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既可以在数据链路层,也可以在网络层,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6.中继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受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放大,以延伸网络的传输距离 提供物理层的互联。 7.集线器是双绞线以太网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的最小单元,遵循CSMA/CD 控 制方式。集线器是一个共享设备,其实质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使用一台16个接口的10Base-T Hub组网,每一个接口分配的频带宽度是10/16Mbits。 集线器的类型有级联和堆叠。 8.交换机可以非常良好的代替集线器和网桥,是现在局域网中最经常采用的设 备。它的交换技术包括直通交换,存储转发和无碎片直通方式3种类型。在这3中方式中不需要进行差错检测的是直通交换,转发帧速度最慢的是存储转发。 9.路由器主要由下面个部分组成:路由引擎、转发引擎、路由表、网络适配器 和路由器端口,路由器主要功能是在广域网上提供最短和最优;同时还能提供包括最高带宽路径查找、包转发功能、包过滤功能、组播等高级网络数据控制功能;此外,路由器还肩负着服务质量、数据加密和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计算等网络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职能。 10.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1.云计算主要有三种类型:IaaS、PaaS和SaaS,分别代表基础架构即服务,平 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 12.40/100以太网也称为下一代高速以太网技术,其技术标准由IEEE 802.3ba 支持 简答:

计算机网络原理习题讲解

Chapter I 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ost and an end system? List the types of end systems. Is a Web server an end system? 2. What is a client program? What is a server program? Does a server program request and receive services from a client program? 3. List six access technologies. Classify each one as residential access, company access, or mobile access. 4. Dial-up modems, HFC, and DSL are all used for residential access. For each of these access technologies, provide a range of transmission rates and comment on whether the transmission rate is shared or dedicated. 5. Describe the most popular wireless Internet access technologies today.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m. 6. What advantage does a circuit-switched network have over a packet-switched network? What advantages does TDM have over FDM in a circuit-switched network? 7. Consider sending a packet from a source host to a destination host over a fixed route. List the delay components in the end-to-end delay. Which of these delays are constant and which are variable? 8. How long does it take a packet of length 2,000 bytes to propagate over a link of distance 2,000 km, propagation speed 8 102? m/s, and transmission rate 2 Mbps? More generally, how long does it take a packet of length L to propagate over a link of distance d, propagation speed s, and transmission rate R bps? Does this delay depend on packet length? Does this delay depend on transmission rate? 9. What are the five layers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stack? What are the principal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of these layers? 10. Which layers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stack does a router process? Which layers does a link-layer switch process? Which layers does a host process? 11. What is an application-layer message? A transport-layer segment? A network-layer datagram? A link-layer frame? 12. This elementary problem begins to explore propagation delay and transmission delay, two central concepts in data networking. Consider two hosts, A and B, connected by a single link of rate R bps. Suppose that the two hosts are separated by m meters, and suppose the propagation speed along the link is s meters/sec. Host A is to send a packet of size L bits to Host B. a. Express the propagation delay, prop d , in terms of m and s. b. Determine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the packet,trans d , in terms of L and R. c. Ignoring processing and queuing delays, obtain an expression for the end-to-end delay. d. Suppose Host A begins to transmit the packet at time t = 0. At time trans d t =,where is the last bit of the packet?

OSPF路由协议简介

OSPF路由协议简介 据北岸了解,CCNA课程中主要介绍的只有RIP、OSPF和EIGRP三种路由协议,对于这三种协议,目前市场上还常用的一般是OSPF协议。RIP协议由于其本身具有跳数(16跳)和更新周期等因素,限制了网络的规模,使得以跳数为计的路由并非最优路由;同时频繁更新整张周期表,浪费网络带宽,逐跳的更新网络收敛速度慢。因此,渐渐的已被淘汰出局,不再使用了。上期北岸简单介绍了RIP路由协议,今天我们来看看OSPF路由协议的内容。 1.OSPF概述: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使用的是触发式更新(当新增链路或链路故障)和更新给网络中权威路由器,直接基于IP协议,协议号为89 (不可靠),管理距离110。 2.特点有:度量值与带宽有直接关系;组播更新(224.0.0.5&224.0.0.6);支持等价路由(负载均衡);支持明文和密文两种方式验证;支持携带掩码,支持VLSM,支持CIDR;采用SPF 算法,保证域内百分百无环;支持区域划分(分级组网),可适应大规模网络;支持多种链路层网络类型。 3.OSPF中涉及到的英文缩写含义: LSA:链路状态通告,该信息表示了路由器周边链路接口等信息;用于路由器之间传递路由信息; LSDB:链路状态数据库,网络中会选举出一台路由器去收集网络中的所有LSA,形成一个数据库;分发给所有路由器; 区域:具有相同区域标识的路由器处于一个区域; OSPF报文 Hello:用于建立、维持邻居关系 DD:用于描述本地的链路数据库 LSR:链路请求信息,用于向对方请求路由 LSU:链路更新信息,用于回复LSR LSack:对报文进行确认 OSPF状态机 DOWN:未启用OSPF时 INIT:初始化状态,当路由器发送了一个hello包后 2-W AY:邻居回复hello给我后置为 FULL:邻居之间链路状态交互完毕,达到每台路由都包括了该网络所有拓扑情况后OSPF 处于该状态;收敛状态; 4.(1)OSPF配置命令 (config)#router ospf *,其中*:代表进程ID,(OSPF在本地可启用多个进程),本地有效;(config-router)#network x.x.x.x y.y.y.y area *,其中x.x.x.x:需要通告到OSPF网络中的网段;y.y.y.y:反掩码,反掩码中为0的对应网络地址,为1的对应主机地址;其中01必须连续,不能间隔;*表示区域标识。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整理

1.计算机网络大发展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他的演变可以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以及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等四个阶段。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ARPA网标志着目前所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IBM---SNA和 DEC-- DNA 3.三大网络包括: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 4.电话系统由三个主要的部件构成:(1)本地网络;(2)干线;(3)交换局。 5.未来网络发展趋势:有宽带网络、全光网络、多媒体网络、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NGN 6.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的, 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资源子网包括主机和终端,他们都是信息传递的源节点或宿节点,有时也统称为端节点。 通信子网主要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7.计算机网络功能表现在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用户间信息交换三个方面。 8.按拓扑结构类型分类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树型拓扑、混合型拓扑及网形拓扑。 9.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考虑的主要因素:(1)可靠性(2)费用(3)灵活性(4)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10. 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1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广播方式和点对点方式。 广播式网络中,发送的报文分组的目的地址可以有3类: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采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之一。 12.按所采用的传输介质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 按信道的带宽分为窄宽带网和宽带网;按不同用途分为科研网、教育网、商业网、企业网等。 1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因特网体系结构局IAB。 14.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15.OSI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三级抽象。 16.OSI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数据链路层DL、网络层N、传输层T、会话层S、表示层P和应用层A。 17.通信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18.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保证。 19.TCP/IP参考模型分为4个层次,从上到下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连层、主机—网络层。 20.网络协议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21.层次结构的好处:1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2每一层不必知道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只要知道下一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及本层向上一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能独立地设计;3每一层次的功能相对简单且易于实现和维护;4若某一层需要作改动或被替代时,只要不去改变它和上、下层的接口服务关系,则其他层次不受其影响。 22.物理层(比特流):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23.数据链路层(帧):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是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24.网络层(组):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分组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通信子网中进行路由选择。 25.传输层:端到端,即主机—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计算题:30分(三个题:RIP协议、编码方式、子网的划分) 习题1 1-1 填空题 1.最早的计算机网络是()。 2.电话网络采用()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采用()交换技术。 3.()协议是Internet上的事实标准协议。 4.分组交换技术的核心()。 5.分组由()和()组成。 6.根据所采用的传输技术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网络和()网络。 7.根据网络规模大小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和()。 8.因特网标准常以()文档的形式发布。 1-2 选择题 1.有关虚电路和数据报,正确的是()。 A. 数据报方式中,每个分组一定走同样的路到达目的地 B. 虚电路方式中,分组首部中存放虚电路号 C. 数据报方式中,需要建立连接 D. 虚电路方式中,不需要建立连接 2.在网络拓扑中,每个结点都通过通信线路与一个中心结点相连,这种拓扑是()。 A. 总线型 B. 星型 C. 树型 D. 网状型 3.在网络拓扑中,结点之间的连接没有规律,存在冗余路径,这种拓扑是()。 A. 总线型 B. 星型 C. 树型 D. 网状型 1-3 简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 2.简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3.简述分组交换的原理 4.数据报和虚电路有什么区别? 5.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有什么区别? 习题2 2-1 填空题 1.OSI参考模型有( )层,TCP/IP参考模型有( )层。 2. TCP/IP体系结构中,最顶层的是( )。 3. OSI体系结构中,第3层是( )。 4. TCP/IP体系结构中,运输层的两个协议是( )和( )。 5. TCP/IP体系结构中,互联网层的主要协议是( )。

距离矢量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的区别

距离矢量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的区别 一.什么是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以及什么是链接状态路由协议? (1.)这类协议使用贝尔曼-福特算法(Bellman-Ford)计算路径。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中,每个路由器并不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它们只是向其它路由器通告自己的距离、也从其它路由器那里收到类似的通告。(如果在90秒内没有收到相邻站点发送的路由选择表更新,它才认为相邻站点不可达。每隔30秒,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就要向相邻站点发送整个路由选择表,使相邻站点的路由选择表得到更新。这样,它就能从别的站点(直接相连的或其他方式连接的)收集一个网络的列表,以便进行路由选择。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来计算到达目的地要经过的路由器数。) 每个路由器都通过这种路由通告来传播它的路由表。在之后的通告周期中,各路由器仅通告其路由表的变更。该过程持续至所有路由器的路由表都收敛至一稳定状态为止。 这类协议具有收敛缓慢的缺点,然而,它们通常容易处理且非常适合小型网络。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一些例子包括:路由信息协议(RIP)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RP) (2.)链接状态路由协议更适合大型网络,但由于它的复杂性,使得路由器需要更多的C P U 资源。 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每个节点都知晓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各节点使用自己了解的网络拓扑情况来各自独立地对网络中每个可能的目的地址计算出其最佳的转发地址(下一跳)。所有最佳转发地址汇集到一起构成该节点的完整路由表。 与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使用的那种每个节点与其相邻节点分享自己的路由表的工作方式不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工作方式是节点间仅传播用于构造网络连通图所需的信息。最初创建这类协议就是为了解决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收敛缓慢的缺点,然而,为此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会消耗大量的内存与处理器能力。 (它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现已经断了的链路或新连接的路由器,使得协议的会聚时间比距离向量路由协议更短。通常,在1 0秒钟之内没有收到邻站的H E L LO报文,它就认为邻站已不可达。一个链接状态路由器向它的邻站发送更新报文,通知它所知道的所有链路。它确定最优路径的度量值是一个数值代价,这个代价的值一般由链路的带宽决定。具有最小代价的链路被认为是最优的。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中,最大可能代价的值几乎可以是无限的。) 如果网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路由器只要周期性地将没有更新的路由选择表进行刷新就可以了(周期的长短可以从3 0分钟到2个小时)。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例子有: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路由交换协议(IS-IS) 二.具体理解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距离矢量(DV)是“传说的路由”,A发路由信息给B,B加上自己的度量值又发给C,路由表里的条目是听来的,虽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但是选出最优路径的同时会引发环路问题,当然,DV协议也使用水平分割,毒性逆转,触发更新等特性来避免,无奈的是,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作者:唐敏赵贵 摘要:移动自组网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用来为远程操作、战场和地震或者洪水救援等紧急通信和易变的移动通信提供服务。由于移动自组网与有线网的区别,使得为移动自组网设计一个合适的分布式路由协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本文主要是介绍了DSR和ADOV协议以及与有线网络中DV路由协议的区别。 关键词:无线自组网、DSR、ADOV 无线自组织网络即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无线通信网络的技术。传统的无线蜂窝通信网络,需要固定的网络设备如基地站的支持,进行数据的转发和用户服务控制。而无线自组织网络不需要固定设备支持,各节点即用户终端自行组网,通信时,由其他用户节点进行数据的转发。这种网络形式突破了传统无线蜂窝网络的地理局限性,能够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部署,适合于一些紧急场合的通信需要,如战场的单兵通信系统。但无线自组织网络也存在网络带宽受限、对实时性业务支持较差、安全性不高的弊端。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目研究。 无线自组织网络(mobile ad-hoc network)是一个由几十到上百个节点组成的、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动态组网的多跳的移动性对等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动态路由和移动管理技术传输具有服务质量要求的多媒体信息流。通常节点具有持续的能量供给。 由于Adhoc网络具有节点节电、减少带宽消耗、拓扑快速变化、适应单向信道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得现有的IP路由协议,如RIP(选路信息协议)和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等不能满足要求,Adhoc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具有很大难度。IETF的MANET工作组重点研究无线Adhoc中的路由协议。主要有如下几种草案: 1.AODV(AdhoconDemandDistmceVectorRouting)Adhoc网络的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2.TORA(TemporallyOrderedRoutingAlgorithm)临时顺序路由算法。 3.DSR(DynamicSourceRouting)动态源路由协议。 4.OLSR(OptimizedLinkStateRoutingProtocol)优化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5.TBRPF(TopologyBroadcastBasedonReversePathForwarding)基于拓扑广播的反向路径转发。 6.FSR(FisheyeStateRoutingProtocol)鱼眼状态路由协议。 7.IERP(theInterzoneRoutingProtocol)区域间路由协议。 8.IARP(theIntrazoneRoutingProtocol)区域内路由协议。 9.DSDV(DestinationSequencedDistanceVector)目标序列距离路由矢量算法。 下面我将重点就DSR和AODV两种协议进行介绍。 (一).DSR(DynamicSourceRouting)动态源路由协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