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在中国,姓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本文将带你了解一些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一、张姓张姓是中国第三大姓氏,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黄帝的后代,最早的张姓人氏名叫张挥,是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和军事家。
另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古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些士大夫以“张”为氏,因为“张”在当时是一种尊贵的称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来源说法,如来自铁姓、来自古代的官名等等。
二、王姓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起源也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贵族以“王”为氏,因为他们的祖先曾担任过“王”的官职。
另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王子家族,王子晋的后代以“王”为氏。
此外,王姓还与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密切关系,如王翦、王安石等。
三、嬴姓嬴姓是中国古代皇帝嬴政的姓氏。
据传说,嬴姓家族最初起源于少昊氏,是黄帝的子孙。
后来,嬴姓后人在商朝时期成为贵族,负责管理天文和祭祀。
再后来,周朝取代商朝,一部分嬴姓后人迁往山东地区,形成了后来的嬴姓家族。
四、刘姓刘姓是汉朝皇室的姓氏,也是中国四大姓氏之一。
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刘姓源于祁姓,是尧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刘姓的始祖是咎繇,是一位古代传说中的神祇。
刘姓的发展与汉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刘姓家族。
五、李姓李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来源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姓源于理姓,是皋陶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李姓的始祖是老聃,也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随着历史的演进,李姓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李姓大家族。
六、陈姓陈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陈国。
据史书记载,陈国的国君妫满建立了陈国,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姓陈。
陈姓的后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繁衍至今,形成了今天的陈姓家族。
这些姓氏的来源故事只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一小部分。
每个姓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家族传承姓氏是人们身份的象征,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联系,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家族传承,并探讨其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一、姓氏的起源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远古社会的人们在部落、氏族组织下,使用的是没有姓氏的称呼方式,如以父亲的名字来称呼,或以部落的名称来标志身份。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人们对个体身份的认同和区分需要愈发明确。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代的贵族开始重视姓氏的使用。
他们以父系血统为根据,创立姓氏,并将其传承给子孙后代。
这种姓氏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的潮流,并最终在中国大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据统计,中国姓氏数量多达几千个,其中以“王”、“李”、“张”、“刘”等常见姓氏为主。
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和家族传承的重要符号。
二、姓氏的家族传承中国姓氏的家族传承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要。
在古代中国社会,姓氏被视为家族的象征,贯穿家族的一脉相承。
家族传承是指家族中子孙后代继承祖先的姓氏、血脉和家族文化的过程。
它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家族观念和家族责任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注重家族祭祀、家族成员互助以及代代相传的家族规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传承是一种家族经济和社会组织的方式。
家族企业、家族产业的传承与发展也常常与姓氏相联系,以维持家族的威望和地位。
三、姓氏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中国姓氏在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首先,姓氏是身份的象征。
每个人的姓氏都代表了他们所属的家族和血统,是个体与整个家族的纽带。
人们通过姓氏的传承与更多的亲戚建立联系,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其次,姓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参考。
在中国社会,人们常常根据对方的姓氏来判断对方的背景和社会地位。
姓氏的归属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些信息,进而决定人们对他人的态度与行为。
此外,中国姓氏还经常出现在命名、尊称和礼仪活动等方面。
人们常常在命名时使用姓氏为名字的前缀,以显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百家姓的起源百家姓的起源我国的姓氏有着悠远的历史。
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
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
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也就演变成家庭的标志。
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名贵贱”,两者作用不一样。
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
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
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
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
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秦汉之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避祸而改姓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改姓,如东汉时庄氏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称严氏3.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时,少数名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了汉姓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于现代几无二致了。
西汉以后,历代都编有不少介绍姓氏的图书,而能在民间家喻户晓的,唯有宋代人编的“百家姓”。
百家姓的由来是什么百家姓的由来是什么1、百家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2、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3、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4、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5、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
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
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
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
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中国百家姓的起源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
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
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
古姓氏起源和来历姓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使用的一种重要身份标识。
在古代社会,姓氏的起源和来历通常与家族、职业、地域、封号、官职等有关。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古姓氏的起源和来历。
一、家族姓氏家族姓氏是古代最早的姓氏来源之一。
古人认为,人们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后裔,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血脉。
为了表明血脉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人们开始使用姓氏来代表自己的身份。
这些姓氏通常是以祖先的名字或字号来命名的,比如以“伏羲”为姓氏的人,就是伏羲氏的后代。
二、职业姓氏古代社会中,人们的职业也常常与姓氏有关。
这些姓氏通常是以职业名称或与职业相关的词汇来命名的。
比如以“司马”为姓氏的人,通常是古代官员中负责马政管理的人,以“医”为姓氏的人,通常是从事医疗行业的人。
三、地域姓氏古代社会中,人们的姓氏也常常与所居住的地域有关。
这些姓氏通常是以地名或地域特色为基础来命名的。
比如以“京”为姓氏的人,通常是居住在京城的人,以“杭”为姓氏的人,通常是居住在杭州的人。
四、封号姓氏古代社会中,封号是官员或贵族地位的象征。
一些人的姓氏也是根据其封号来命名的。
比如以“公”为姓氏的人,通常是受封为公的人,以“侯”为姓氏的人,通常是受封为侯的人。
五、官职姓氏古代社会中,人们的姓氏也与其担任的官职有关。
这些姓氏通常是以官职名称或与官职相关的词汇来命名的。
比如以“王”为姓氏的人,通常是古代的王侯贵族,以“令”为姓氏的人,通常是担任地方行政官职的人。
总结起来,古姓氏的起源和来历主要与家族、职业、地域、封号、官职等有关。
这些姓氏代表着人们的身份和血脉,是古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姓氏的起源和来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地位,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
中国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姓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据考证,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体系。
在中国,常见的 100 个姓氏中,有很多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郡望。
以下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1. 姓:源自于黄帝之子禺阳,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姓氏之一。
2. 熊姓:源自于楚国君主熊渠,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3. 项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项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
4. 赵姓:源自于黄帝之孙赵奢,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5. 钱姓:源自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人钱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姓氏之一。
6. 孙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孙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7. 周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周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姓氏之一。
8. 吴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吴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9. 李姓:源自于唐朝时期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10. 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张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以上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些姓氏的代表人物层出不穷,如孔子、诸葛亮、曹操、李世民、李清照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
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姓氏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姓⽒起源于母系⽒族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之旁,以姜为姓。
皇天以⼤禹治⽔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领之⼦亦可得姓。
黄帝有⼆⼗五⼦,得姓者⼗四⼈,为姬、⾣、祁、⼰、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姓,其中有四⼈分属⼆姓。
祝融之后,为⼰、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姓,史称祝融⼋姓。
随著社会⽣产⼒的发展,母系⽒族制度过渡到⽗系⽒族制度,⽒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以命⽒的治理国家的⽅法、⼿段便产⽣了。
⽒的出现,记录着⼈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是⼈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明的产物。
姓⽒的历史:5000年前最早使⽤来历分⼆⼗⼆种古代“姓”和“⽒”严格区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姓⽒的国家,⼤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亲传递。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与常见的“以姓⽒笔划为序”,是把姓⽒当成⼀个统⼀的概念,然⽽在古代“姓”和“⽒”是有严格区别的。
如前⽂所说,“姓”代表⽒族的⾎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缘,防⽌⾎缘婚配⽽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
“⽒”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成为“姓”的⽀系,表⽰功勋和地位。
当时部落的⼤团体,裂变成了若⼲⼩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历来以为中国⼈先有“姓”后有“⽒”,事实上,姓、⽒⼀直在混合使⽤,姓和⽒的关系也在变化。
传说和⽂献中出现的“⽒”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天皇⽒、地皇⽒、⼈皇⽒、五龙⽒时代,随后为钜灵⽒、黄神⽒、⿁隗⽒、空桑⽒、次民⽒等22⽒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放⽒、蜀⼭⽒、混沌⽒、有巢⽒、燧⼈⽒、庸成⽒等13⽒的因提纪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和燧⼈⽒。
姓氏的起源与变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姓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符号,承载着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家族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代表了一个人属于哪个家族、哪个祖先的后代。
本文将从姓氏的起源,演变和变迁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部落的形成。
当时,人们为了区分彼此,开始使用一个共同的称谓。
这个称谓可以是一个村落的名称,也可以是祖先的名字或其他特定的符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称谓逐渐演变成姓氏,并被代代相传。
在中国古代,姓氏的起源与传统的“封爵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在商代和周代,周天子会封授亲信信任的王公贵族为诸侯,作为奖赏和治理手段。
而这些封爵的王公贵族,会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以显示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
比如当时被封为“姬”的王公贵族,就将“姬”作为了他们的姓氏。
二、姓氏的演变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演变和变迁。
在中国,古代的姓氏更多地以一个字为主,像“赵”、“叶”、“陈”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姓氏开始出现了复姓的情况,比如“司马”、“欧阳”、“公孙”等。
这种演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分布的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逐渐扩大,家族的规模也变得更庞大。
为了区分不同家族中的成员,人们开始采用复姓,以突出自己的身份和血缘关系。
另外,历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也促使了姓氏的演变。
比如战争和迁徙等,会导致族群之间融合和合并。
在这个过程中,姓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姓氏可能会消失,有些则会融合成新的姓氏。
三、姓氏的变迁姓氏的变迁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它也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比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或违反了家族的规定,他的姓氏可能会被改变。
这被称为“改姓”。
改姓的目的是为了剥夺这个人的家族荣誉和地位。
此外,在某些历史时期,政府或统治者也会进行整治和改革,对姓氏进行统一和规范。
这种情况下,一些姓氏可能会消失或合并,而新的姓氏则可能出现。
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看看你的姓是从哪里来的【图文】中国姓氏的由来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氏在最早期,其‘姓’与‘氏’有着不同的意义。
‘姓’如字面所示,是指女人生的子女,原义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
随着社会由母系发展成父系社会,姓则由随母姓转为随父亲。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而开始分散居各处后,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会保留姓以外,还往往以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官职等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在当时一个家族的姓是永恒的,而氏却会时常变化。
中国姓氏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未能做出确切的统计。
这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姓氏繁杂,造成了统计相当困难之故。
若要对中国姓氏的历史溯源,则往上可达四五千年之久。
从上古的传说中可以知道,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就有姓氏,分别为:风、东方、姜与轩辕。
在上古时代,中国的姓氏是男女有别的,在男子为氏,女子为姓(姓字的女字偏旁也源出于此)。
这诚如古书《通志.氏族略序》所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此外,在上古时期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有姓,奴隶与平民是只能有名不得有姓的。
随著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繁衍,中国男女的氏和姓逐渐统一为姓,并且姓氏也逐渐地平民化。
姓氏起源是什么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周代。
《考古图》有周朝文物“言肇鼎”,当为言姓之始。
②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
”春秋时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
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后代以其名为姓,称为言氏。
②出自姬姓,为韩言复姓所改。
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后有的简为言姓,称言氏。
④出自他族。
蒙古等民族有言姓。
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为蒙古族。
始祖:言偃。
迁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带,汉代以后在吴地形成名门望族,在河南的东南部扩展,以汝南郡为郡望。
宋代以来,在山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均有分布。
目前言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一带(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吴郡东汉分会稽郡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含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吴郡。
字辈: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
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姓氏现状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
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
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
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
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
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
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
因此,中国人姓氏
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
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姓氏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
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
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
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
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
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
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31程32柴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钟57汪58田59任60姜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曹89钱90汤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倒数三位为:难(读去声,倒数第一),死(倒数第二),“岳”字上下颠倒(音同“亚”,倒数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