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原则方法之我见
- 格式:docx
- 大小:27.51 KB
- 文档页数:2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校杨宗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
这是时代发展对培养人才创新素质的需要。
而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
创新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规律做出的概括、间接与能动的反映,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方式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使教学的思维方式逐步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迁移和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首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创新是一种创造精神,也是一个思维过程。
学生能对未知领域提出问题或解决这些问题,对他来说就是创新。
尽管这个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很简单,甚至学生今天提出的问题或解决的办法更多的是对前人创新思维过程的重复,但是这也许就是以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的办法超过前人思路的起点,就是人类的创新,人类的奇迹!例如,教材上谈到引起人患朱儒症的原因是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
有的同学提到“能不能象治疗糖尿病注射胰岛素那样注射生长激素来治疗侏儒病?”我认为这位同学就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有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也许正是科学家们能不断创新的奥秘吧。
其次,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教师有意创设疑点,启发学生思维。
强烈的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新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根本”。
创新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求异性和多样性。
创新思维往往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
”通过设疑,可以提高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现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其原因、发生条件和规律,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
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
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
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
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
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
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
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
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作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
作文四篇:创新文化之我见【篇一:创新文化之我见】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们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想要去改变一个国家和一个群体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去,或者将其他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中来,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彼此完善。
所以我认为:文化共存是可以实现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文化共存,这么高大上的词语,应该离我们很遥远吧?”其实,文化共存并不离我们很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放眼望去,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穿耐克、阿迪达斯的鞋子、衣服;中国的饺子、北京烤鸭这些传统美食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国粹——京剧被世界人民所熟知,中国功夫的武馆也开遍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而在中国的告状也随处可见很多外国人;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飞奔的汽车,可能发动机、轮胎、外壳都是分别采用不同国家的技术……这种种生活现象,都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相互完善的文化共存。
目前全世界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不管什么文化,只有采取开放的姿态,接纳吸取其他先进文化,去除自己糟粕的文化,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但是当今世界上也曾存在许多文化冲突现象。
就像古代欧洲的和西亚异教徒因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而对异教徒进行杀戮,最后导致两败俱伤。
这是一场因宗教文化冲突而引发的战争。
而中国却奇迹般地呈现道教、儒教、佛教、回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种神教的共存状态,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贡献的永恒价值。
其实,文化的冲突不必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吸取对方的优秀文化后,彼此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如罗素所说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所以文化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世界上各种文化,只有共存,才能听取对方身上的精华,来填补自己身上的不足,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文化共存呢?我想,如果每种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存在的特性,才有可能如此。
浅谈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能力。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
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该相信,我们所教的小学生,人人都有创新潜能。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之我见狭义上,创新型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广义上,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
它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什么叫做思维呢?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创新思维它有很多特点。
比如它有理性的、非理性的。
有相同的、相异的。
认为创新思维,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相异性、差异性,非常突出。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
为什么要有创新性思维,为什么要创新思维。
江总书记对创新,对创新思维对创造力,他有很多重要的讲话。
比如,江主席江总书记讲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总书记还讲了,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2001年江总书记又多次提出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既然创新那么重要,如何进行创新呢。
破除障碍,要创新思维有障碍的,主要有三大障碍。
第一,思维定势。
你的思维定在那儿了,你的思维进了牛角尖了,出不来了,那你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那一个人的思维为什么会定在那儿,动不得了。
为什么进了牛角尖,进了死胡同,就出不来了,这个思维定势是怎么产生的呢,一个权威,一个是从众,权威说过了,就没法说了,就定在那儿了。
还有什么从众,从众心理,就是个体他顺应了群体,盲目地有理无理地顺应了群体,顺应了先验,过去是这样的,思维也定在那儿。
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关于创新之我见2010级 P1闫江薇学号:201022030173关于创新之我见1 什么是管理创新?创新(Innovation),含义为创新(Innovate)行为、发明(invent)行为或者创造(create)某种新事物的行为,即将原有的东西加以改变或引入新的东西。
创新是“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的含义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
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创新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追求最佳“系统组合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管理创新对创新者来说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效率,不是只有以前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我们发明出来了才叫创新。
以前没有建立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制定),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基础,同样属于创新。
创新不一定是发明一个全新的创造物,创新也可能是改进和衍生。
模仿往往是创新开始的第一步。
创新需要审视内外部环境,处理、搜集有关变革威胁和机遇的相关信号,决定组织需要关注的关键信号(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
创新要抓住自己企业的最薄弱环节。
任何一个系统都至少存在一种局限(否则企业都可以赚取无限多的利润),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重点放在各种局限上,即把重点放在链条的薄弱环节上,在绝大多数企业里,最薄弱的环节不是客观因素,而是已根植于行为方式中的某种做法。
2 企业需要创新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仅擅长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而且尤其擅长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
在当今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死路一条。
创新之我见的作文
一个人要想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就必须要学会创新。
创新其实就像是一把金色的钥匙,能够翻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与众不同的事物。
李可染曾经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正确结果也只能是亚军。
顺着前人的目光眺望,最正确结果也只能是背影。
”其实这句话就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是人、还是事,或是一个企业都是应该注意创新。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他就是一个的创新的例子。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良自己作品的风格。
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的,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
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
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
正因为齐白石老人家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齐白石老人家曾经告诫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
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开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大家应该也缺乏为奇吧。
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
确实,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使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
办事情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思维。
正因为有独特的创新,才能在屡见不鲜中脱颖而出,成为与众不同的佼佼者。
我们要学会创新,并在学习别人的长处中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一个出色人物。
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本文围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采用新奇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借助形象直观的地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意识;借用乡土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强化问题意识,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拙见,并结合具体案例谈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于中学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江泽民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国家民族的振兴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笔者认为,地理教师可立足学科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采用新奇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爱因斯坦认为,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因此,思维能力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惊奇。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妨从激发学生的“惊奇”——求知欲入手,通过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关于兴趣的重要性,前人多有论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泰伯》)伯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新奇的导入语。
借助导入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好奇心对学生今后发展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
”[1]38正是这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久而久之才能够形成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多种生存必需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我常使用的导入方式有引用古诗词,借用歌词、谚语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等。
如在讲《中国的地形》时,我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引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借此设疑,迅速激起学生对地形成因的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过程。
企业精神中务实和创新之我见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
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
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我们公司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年华,经历了数次改造。
生产规模从5万吨、10万吨、20万吨发展到现在的35万吨,公司的每一步成长离不开务实和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内在动力。
务实在工作中更多的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在工作中更多的是“新”,创新的关键:就是改变,向新的方向、有效的方面进行“量和质”的变化,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务实是创新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首先讲求实事求是,一个夸夸其谈,好高骛远的空谈主义者,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在我们公司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得到大家信任。
在采矿场的员工上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种实干的工作精神,他们的工作没有多么高的技术含量,在条件艰苦的井下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他们能够日复一日吃苦耐劳,愿意默默地奉献。
公司的成长离不开这样一群人,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工作才能见成效、出业绩,才能使公司有发展的源泉.创新是务实的提升。
一般来说,只有打下坚实、牢靠的基础,才能有创新的能力与实力。
任何工作都是一样,平日重复性的工作,可能会使我们感到无趣,没有动力,但正是这些基础性工作给我们练就了不可低估的本领,为我们日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基本技能到了一定的程度,创新几乎成为必然,有句老话说的好“熟能生巧”。
追求创新是我们每一位员工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在继承老一辈矿山人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为有位有光辉的前景.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没有发展,只有这样坚持才能在务实和不断创新中飞跃,才能为整个公司乃至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再做新贡献。
创新文化之我见500政治3篇创新文化之我见500政治1一、教师必需更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
其教学目的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学问和价值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学问的权威,学生是学问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当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信息技术方面的学问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日才出现的新学问,可能明天也就过失了,教师绝不是某学问的权威。
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肯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很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
'在过去,表扬教师的高尚就是"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
'而在今日,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需自己长流水。
'教师要保证学问永不干枯,必需时时注入新的血液,与人沟通。
所以我们不只教给学生学问,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学问的方法、手段,培育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事。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学问的引路人,而不是学问的灌输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我们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特别深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挖掘和表达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娱乐性等魅力,来吸引,引导学生。
正如我们常说的"打铁要趁热'。
不能让学生在没有兴趣之后再来想方法,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留意操作难度、内容等要适当。
我在教学中,遵循"学中玩,玩中学,既要学好,也要玩好'的原则。
有的教师既没让学生学好,也没玩好,从而减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情。
例如:在学习完鼠标的五种操作后,我就教学生玩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以及射击,桌球等游戏,学生确定喜爱玩啊,学习气氛深厚,心情高涨,学生在玩游戏中快速把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创新工作思路之我见作为地税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笔者认为,在工作中突出“高、深、准、严、实”,很有必要。
第一、工作着眼点要“高”。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党能不能执好政,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永远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优良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得到他们的衷心拥护。
我们地税机关领导干部必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上,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上,充分认识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意义,把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到转变工作作风的全过程,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以实际行动取信于纳税人。
第二、工作着手点要“深”。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也就不能形成科学、正确的决策,最终也不能做好工作。
我们地税机关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深入调查,又要勤于艰苦研究,养成不获实情不罢休、不解真理不甘心的习惯。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努力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既要到条件好、矛盾少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条件差、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并写出有分析、有见解的调查报告。
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矛盾和问题,制定出最终工作方案。
要采取有效方法,如实地观察、个别访问、集体访谈等方式,切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第三、工作着重点要“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我们地税机关领导干部要始终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推进改革开放,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时,必须结合实际,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既要真心实意地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又要注重解决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创新原则方法之我见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主要目标。
作为基
础教育的实施者,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培养创新能
力的绿洲呢?这正是当前教育所关注的问题。
对此,在课堂上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
行探索。
一、民主、和谐的氛围——创新的前提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境。
只有在民主、和谐、
宽松的气氛里,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
他们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于是,我在
课堂上提出了“六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
想到的允许再想;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
这样,学生能够心情舒畅而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得以落实。
二、质疑、问难的能力——创新的基础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
有一位教授说过:“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这
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
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教学“画圆”时,先不讲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而是让学生尝试画圆,再说感想。
其中有一个
学生提出了“固定圆规,转动作业本”的方法。
我没有对这一想法一棍子打死,而是先肯定,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马上有学生质疑:“如果在黑板上画圆,则转黑板,而在地上画圆,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位同学恍然大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从而得到了画圆的方法。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
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实践操作——创新的关键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
得到发展,更别谈创新了。
”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用新课标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成长,这是培养创新能力
的关键。
如我在教学“梯型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来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发现
了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就是梯形的面积。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就获得了真知。
这样我们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给他们更多
地发现科学的时机,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想象、求异的思维——创新的活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上更高的一个层次。
如学习《登山》一文时,以问题“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为了赶时间,他们走到了一
条险路,回来时,他们俩还特意走了原来的险路,这给你什么启示?”为议题展开想象,谈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要锻炼自己的意志,不选择时间,不选择地点,就像
列宁那样,不被困难所征服,在学习上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
”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列宁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并不值得赞赏,第一次为了赶时间,情有可原,第二次又不赶时间,还要去冒险,万一失足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
”有的学生说:“我有同感,一个有作为的人,更应该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决不能为充当英雄好汉,来冒无意义的险……”学生的这些个性色彩浓厚、答案迥异的见解,足以见证这是一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开放性的课堂。
又比如:解答应用题“修路队要修一条长400千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这条公路的25%,要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大胆创新,一共想出了将近十种解法。
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能力,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简便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创新思维得以激活,正是有了这样的创新思维,学生总是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答案,而是不断地去追求更多更好的答案。
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诠释和演译现代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尽情地碰撞。
创新不能是一个口号,而应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我们要乘着课改的东风,让创新从每一堂课开始,从平时开始,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