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重点
- 格式:pdf
- 大小:656.02 KB
- 文档页数:33
1、中国林业六大林业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2、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的主要绊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3、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第二学科。
4、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理论体系:森林立地与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技术体系:遗传调控(如采种母树林、种子园的建立);结构调控树种组成、密度与种植点配植);环境调控(如林地抚育、森林抚育间伐等)。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原产地理区域6、选择种源的原则: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
7、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8、母树林的特点:良种生产速度快,成本低;种子产量高;种子的遗传品质得到提高。
9、选择母树林的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林分的位置和面积;林分的组成、年龄、郁闭度;优良林分的选择。
10、母树林的经营:疏伐(强度、次数);垦复除杂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注意培养母树的冠形11、种子园: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的穗条和种子培育的苗木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生产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采种场所。
12、三大良种基地: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
13、建立种子园的优点:建立种子园是提高林木种子遗传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矮化,提高采种工效;种子质量好;面积集中,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便于集约经营14、种子园的经营管理:土壤管理;水肥管理;整形修剪;间伐;花粉管理15、林木种子的发育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16、林木结实的周期性:树木结实丰产年与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树木结实的周期性。
• 1 森林生态学观点: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物群落。
生物地理学派认为:森林是表现为大量林木的总体,这些树木彼此在自己发育过程中有机的联系着,受环境的制约,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周围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的环境。
我们认为:森林就是指以木本为主体的,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它具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 2 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传统森林培育学:主要目标为人工林以及天然林的培育内容:种子经营、苗木培育、人工林营造、未成林及幼林抚育、天然林间伐、主伐更新等。
•现代森林培育学:总体上考虑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自然化培育与集约化经营关系,如:种子经营:强调遗传改良,加强了集约经营;苗木培育:分工更细,引入新技术,加强了无性育苗和设施育苗,容器苗地位提高;人工林营造:按性质和功能分类,如商品林(大中径材林、纸浆林、纤维林),公益林(···);天然林经营:按功能分类,以环境为中心,强调重点功能和多种功能发挥;天保和退耕第二章林种规划及造林树种的选择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是造林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制定经营措施的依据。
我国的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大类。
林业区划与林业规划的关系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
绪论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四旁绿化宅旁、村旁、路旁和水旁3、森林五大树种生产木材的用材林、森林调节功能的防护林、生产木材之外的林产品为主的经济林,薪柴能源的用材林,提供保健、观赏游憩及自然保护为主的特殊用途林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1、林木生长的周期性1)前期生长类型:又称春季生长类型,高生长期和侧枝延长生长期很短,每年之省长1个生长期,一般到5~6月高生长即结束。
2)全期生长类型:高生长期持续整个生长季节。
2、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1)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到第一次开花结实时为止。
2)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大量结实之前(3--5次结实)。
3)壮年期(结实盛期,成年期):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下降为止。
4)老年期(衰老期):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直至个体死亡。
3、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苗阶段(成活阶段):植树造林后1~3年。
2)幼树阶段(郁闭前阶段):幼树成活后至郁闭前的这一段时期。
3)幼林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
4)中龄林阶段5)成熟林阶段6)过熟林阶段4、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树木的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
要实现这些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良种壮苗,良种壮苗要经过精心的栽植。
2)林分结构的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木材的品质,林分结构的调控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
为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采取的措施是密度控制、合理混交。
3)立地的选择和调控: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培育森林,需要对造林地进行选择。
还需要改善树木生长的环境,使树木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
主要措施有适地适树、整地、抚育保护。
第二章森林立地1、森林立地基本概念立地与生境:立地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总和,生境指林木禾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总体。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1 森林:以木本为主体,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2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3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4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5“三项作业”A. 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进行的植树活动。
B. 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上(包括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进行植树活动。
C. 低价值林改造(简称低质林改造):采用人工造林的方法,用价值高的树种对价值不高的林分进行改造,从而代替低价值的树种。
6 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起来的森林称为人工林,包括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低价值林改造形成的森林(凡是有人工劳动而形成的森林均属人工林)。
7 天然林:自然演替或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
A 原始天然林:完全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林分。
B 天然次生林:经过人为砍伐或自然灾害后,由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
特点是由强阳性树种组成、价值低、林相不整齐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
8 立地: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9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10 生境:包含地理位置以及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的综合。
11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12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13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参考)1.极性和再生: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2.森林立地(立地条件):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3.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4.树种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
5.树种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树种的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特性。
6.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7.四绿工程:绿色城区\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8.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
9.林种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造林地整地:造林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11.封山育林:是遵循森林演替规律,利用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森林.12.林木分级:为方便对林分经营管理,需要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对林分内所有个体进行分组,称为林木分级。
13.植苗造林与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或植树造林,是以苗木作材料进行的一种造林方法。
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
又称分生造林。
14.森林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更新是森林持续发展与持续利用的基础。
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 森林生产力 立地条件 立地指数 森林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适地适树 林种 用材林 防护林 薪炭林 经济林
林分结构 纯林 混交林 树种组成 混交类型 混交方法 种植点配置
林分密度 造林密度 抚育采伐 林木分化 自然稀疏 林木分级 透光伐 疏伐生长伐 卫生伐 林分改造
二、简答题
1. 请用10个左右关键词总结《森林培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内涵。
2. 简述适地适树的概念及其途径。
3. 简述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基本原则。
4. 简述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
5. 简述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
6. 简述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途径
7. 简述林分密度的作用。
8. 简述种植点配置的内容。
9. 简述混交林培育的意义。
10.简述树种混交的主要类型并各举出2~3例。
11.简述在营造混交林时如何调节树种种间矛盾。
12.简述林木群体生长发育6个阶段的特点及培育关键技术要点。
13.简述造林整地的作用特点。
14. 简述造林整地的主要方法。
15.简述造林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6.简述林地管理和林木管理有哪些主要工作环节。
17.简述森林抚育采伐的目的与意义。
18.简述森林抚育4种主要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19.简述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20.简述林分改造的意义。
21.简述低效林形成的原因和改造措施
22.分别指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五地区的各5个主要造林树种。
森林培育学复习名词解释: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林种即是人工林类型,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薪炭林)防护林: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木本粮油、药材、香料、工业原料、果品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亚类)国防林、实验林、种子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文化纪念林、自然保存林薪炭林:以生产木质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
立地条件: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指数:又称地位指数。
是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林分密度具有动态的特点。
造林密度(初植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不同林种和不同立地的造林密度要求不同。
混交林: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或各个树种比例大于10%。
混交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主要树种:栽培目的的树种(或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益好),一般为优势树种)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辅佐、护土、改良土壤;多为中小乔木,林分生长中后期占据第二林冠层,数量上一般不占优势,经济价值较低整地:指造林前,进行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的清除、土壤翻耕和耙压、水分灌排的沟道准备等内容的一项造林生产技术措施。
《森林培育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全)(附答案)名词解释(8个小题,每个3分,共24分)1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2立地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
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立地分类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3分殖造林:又称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4插条造林:插条造林是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或树干作插穗,直接插值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5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6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7混交林: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8混交比例:指造林时每一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
9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10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
11林种: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12改树适地:通过对树木的改造,即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提高林木的适应性,使树种最大程度地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13相对生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重量或体积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1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是林木分化的基础。
15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信息性为基础。
16种植点配置: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空间排列方式17造林整地:造林地的整地,又称造林整地,就是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名词解释1、林木生长:是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2、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3、森林生产力:是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生物量。
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
4、森林生产潜力: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称为气候生产。
5、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指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按既定培真县标遵照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有值力。
包括天然林的培育、次生林的经营和人工林的培育6、森林:指土地面积大于0.0667亩,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达到2米以上(含2米)的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米或冠幅投影宽度在10m米以上的林带。
7、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地在内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它环境资源。
其中林地为基础,林木为主体。
8、天然林:通过自然力量形成的森林。
9、人工林:利用人类的力量形成的森林。
10、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11、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12、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得的高产水平。
13、林种:按照森林功能而划分的森林种类。
14、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分别研究其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林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探索其允许的或可能的林业生产规模、最佳布局和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必要措施。
1、造林学:(1)造林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是一门应用学科。
因此,造林学又叫做森林培育学。
(2)造林和造林学:造林是一项生产事业而造林学是一门学科,属科学范畴。
人工造林:在无林地上的造林。
人工更新:在原来有森林的地方进行的造林。
人工造林和人工更新都属于造林学研究的范畴,无本质差别。
2、造林学研究的内容:从种子开始一直到森林主伐更新的全过程都是造林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包括如下部分:林木种子,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广义的造林学包括:森林种苗(种苗学)森林营造(造林学)森林经营(营林学)第二节造林的目的1、森林的三大效益森林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因此森林与其他不可更新资源相比具有特殊性。
森林主要发挥的效益有三方面: (1)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2)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主要有: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净化空气和改善城市环境、C 保护生物多样性、D 改善全球气候变化(3)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
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精神产生的效益。
2、造林的目的(1)为经济建设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保护环境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第三节森林培育的特点林业是一种土地生产事业,森林培育与农业上的栽培相类似,但又有其特殊性。
1、需要长期的抚育管理2、需要在群落状态中培育林木3、对土地的要求程度较低4林木与土地的关系极其密切5林木生长对自然的依赖性大6 更新和收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第四节造林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第一节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一)林木生长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
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1、林木生长曲线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 ”形曲线。
通常把林木个体和器官所经历的这种“S”形过程,即“慢—快—慢”三个阶段的生长时期,称为林木生长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