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失眠的评估与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49
应用心理学在失眠治疗中的效果评估与干预策略失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常见健康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困扰。
如何评估失眠治疗的效果并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是应用心理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应用心理学在失眠治疗中的效果评估和干预策略,并提供一些应对失眠的建议。
一、效果评估1. 临床评估在失眠治疗过程中,临床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通过评估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客观地了解治疗效果的变化。
临床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医学检查以及与患者的交流等方式进行。
2. 客观测量技术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失眠治疗效果,客观测量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如多导睡眠图(PSG)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这对于评估治疗效果非常有帮助。
3. 自主报告失眠治疗中,患者的自主报告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式。
通过患者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和睡醒时的感受等方面的主观报告,可以更好地了解治疗效果的变化情况。
二、干预策略1.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失眠治疗干预策略,它通过调整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和行为,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的睡眠观念。
认知行为疗法包括认知重构、睡眠限制和睡眠保持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失眠治疗中。
2. 心理疏导失眠常常与精神压力、情绪困扰等密切相关。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控制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心理疏导技术包括放松训练、冥想和正念等,可以有效帮助失眠患者调整心态,促进睡眠。
3.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失眠症状,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活动,缓解失眠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应该谨慎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和滥用。
4. 环境调整环境对睡眠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失眠治疗中,调整睡眠环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条件。
例如,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强光等刺激,可以促进良好的睡眠。
5. 生活习惯调整生活习惯对于睡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失眠症的临床治疗及效果评定摘要目的给予失眠症患者临床治疗,评定其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66例失眠症患者,利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酒石酸唑吡坦片(思诺思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間数据。
结果两组患者7 d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失眠症患者思诺思治疗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均显著高于阿普唑仑治疗,更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失眠症;酒石酸唑吡坦片;临床疗效失眠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临床上主要通过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来良好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如苯二氮类与非苯二氮类药物。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失眠患者人群呈现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睡眠质量[1],造成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以及精力不济等不良后果。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失眠症患者时主要应用药物治疗,但是不良反应的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临床上一直致力于研究治疗失眠症的高效、安全药物,思诺思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于治疗失眠症的常用药物之一[2],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为了进一步探究给予失眠症患者思诺思治疗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等,本院对66例患者进行探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66例失眠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0例,最大年龄55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1.01±8.54)岁,最长病程1.0年,最短0.1年,平均病程(0.5±0.2)年。
观察组中男22例,女11例,最大年龄5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2.54±8.54)岁,最长病程0.9年,最短0.2年,平均病程(0.4±0.3)年。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通常包括11大类,共88类型。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临床常见类型之首。
失眠1.按其表现形式分为三种(1)入睡性失眠:就寝后经30分钟,甚至1~2小时还难以入睡。
(2)睡眠维持性失眠:睡眠表浅、易醒、多梦,每晚醒3~4次以上,醒后不能再度入睡,每晚觉醒期占15%~20%的睡眠时间(正常人一般不超过5%)。
(3)早醒性失眠:表现为时常觉醒、晨醒过早,离晨起时间还有2小时或更多时间就觉醒,且再次入睡困难或不能再次入睡。
2.按失眠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种(1)一过性失眠:指偶尔失眠。
(2)短期失眠:失眠持续时间少于3周。
(3)长期失眠:失眠存在时间超过3周。
3.按病因可分为五类(1)躯体原因:过度疲劳、疼痛、咳嗽、心源性或肺源性气急、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心悸、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频等均可导致失眠。
以时常觉醒为主。
(2)环境因素:生活环境改变,如上、下夜班,乘坐车船、航空旅行的时差、寝室中的噪声或亮光均可影响睡眠。
一般短时间内能适应。
(3)精神因素:兴奋、焦虑或恐惧等常易造成短期的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
抑郁症患者睡眠中易醒、早醒。
24小时脑电图发现睡眠中可见觉醒期明显延长。
(4)药源性:有些兴奋剂如咖啡、茶、酒、麻黄碱、氨茶碱等均能引起失眠。
(5)特发性失眠:是指于儿童期起病的失眠,患者终生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
失眠的定义失眠(Insomnia)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
失眠有两个基本因素:①正常睡眠被扰乱;②睡眠扰乱对患者白天的活动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失眠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实(觉醒过多)、睡眠表浅(缺少深睡)、早醒和睡眠不足。
其中入睡困难、易醒和早醒最多见。
入睡困难多见于青壮年,而早醒则多见于老年人,睡眠维持性失眠则多见于躯体疾病。
失眠的病因1.躯体因素①脑部疾患累及与调节控制睡眠各期有关的脑部结构,如下丘脑前部、丘脑、脑桥和中缝核等,影响了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的发生而引起失眠;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脑炎特别是脑退行性病变等脑部疾患;②其它躯体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其引发的各种症状:疼痛、瘙痒、耳鸣、心悸、气短、尿频等均可引起失眠;③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亦可引起失眠症状。
睡眠障碍的评估与治疗方法睡眠是人类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睡眠对于人的身体和心理都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各种压力的增加,睡眠障碍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将介绍睡眠障碍的评估与治疗方法。
评估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评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睡眠评估问卷:睡眠评估问卷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评估方法,常用于初步了解个体的睡眠情况。
常见的睡眠评估问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日间疲劳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等。
2. 睡眠日志:睡眠日志是记录个体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睡眠质量、睡眠中断情况等信息的日记。
睡眠日志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睡眠习惯和问题。
3. 多导睡眠监测:多导睡眠监测是通过检测个体的睡眠脑电图、呼吸、肌电活动等指标来了解其睡眠状况。
这种方法通常由专业医生在睡眠研究实验室中进行。
治疗睡眠障碍针对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睡眠卫生指导:睡眠卫生对于良好的睡眠至关重要。
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时间表,避免长时间昼夜颠倒,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睡前习惯,如避免在床上使用电子设备、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等。
2. 心理治疗:对于由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引起的睡眠障碍,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噪音疗法、渐进肌松法等。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不应长期依赖。
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安眠药和抗抑郁药等,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4. 非药物治疗:针对特定的睡眠障碍,还可以采用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光疗法、音乐疗法、呼吸疗法等。
总结睡眠障碍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问题,它可以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及早评估和治疗睡眠障碍至关重要。
通过睡眠评估问卷、睡眠日志和多导睡眠监测等方法,我们可以了解个体的睡眠状况。
对于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可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睡眠卫生指导、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失眠是指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不足的情况。
根据其原因和临床特点,可以将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两类。
1.原发性失眠:指睡眠问题不是由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情况。
它可能是由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并独立存在。
常见原因包括焦虑、压力、抑郁、心理创伤、不良的睡眠习惯、生活方式不良(如过度使用荧光屏幕和咖啡因的摄入)、环境噪音等。
2.继发性失眠:指失眠是其他健康问题的症状,比如心理疾病、躯体疾病、药物使用、嗜酒或嗜烟等。
继发性失眠需要根据其潜在病因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失眠的诊断和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睡眠问题的持续时间、影响程度、频率和相关症状。
同时,医生还会了解病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情况、药物使用史、昼夜节律以及家族遗传病史等。
2.睡眠记录:病人可通过记录睡眠和觉醒时间、睡眠质量、不能入睡的时间以及睡前所做的活动等来帮助医生评估睡眠问题。
3.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检查病人的体格状态来确定是否存在躯体或神经系统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失眠有关。
4.实验室检查: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电解质检查、睡眠多导睡眠图(PSG)等,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治疗失眠的方法因个体差异而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突变环境条件、改善睡眠环境、杜绝一些不良的睡前习惯以及睡觉时避免活动。
2.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在临时或短期使用药物来改善睡眠,比如催眠药物。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和副作用,因此,医生可能会尽力控制用药的持续时间和剂量。
3.康复治疗:对于继发性失眠,需要根据其潜在原因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焦虑和抑郁症引起的失眠,可能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根据其原因和临床特点可以进行分类和诊断。
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可以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临床分析睡眠障碍的评估与治疗睡眠障碍是指人在夜间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或者白天易于嗜睡等问题,严重影响个体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
针对睡眠障碍的评估与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评估与治疗两个方面对睡眠障碍进行临床分析。
一、睡眠障碍的评估睡眠障碍的评估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和找出病因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
主观评估是基于患者的主观描述和感受,通过问卷或面谈形式进行。
常用的主观评估工具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短表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S)、Epworth嗜睡量表等。
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入睡时间、入睡质量、睡眠时间、夜间醒来次数以及白天嗜睡等情况,从而初步判断睡眠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客观评估则是通过使用仪器设备来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
例如,多导睡眠图(PSG)是一种常用的客观评估手段,能够记录患者在夜间的脑电活动、心电活动、眼电活动等指标。
此外,可使用多通道脑电图(EEG)和基于颈动脉血流速度的脉搏波显著分析大脑活动状态。
这些客观评估手段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睡眠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
二、睡眠障碍的治疗睡眠障碍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和具体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和认知疗法。
行为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改善睡眠环境和行为习惯,调整个体的睡眠节律,增强睡眠的可预期性和规律性。
常见的行为治疗方法有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滥用兴奋剂和酒精等。
认知疗法则是通过改变个体对睡眠的不良观念和担忧,减少对睡眠的过度关注,提高睡眠的认知效应。
认知疗法常用的技巧包括放松疗法、注意力分散技巧和睡眠限制疗法。
药物治疗则是在非药物治疗无效或者需要迅速纠正睡眠问题的情况下考虑的选择。
常用的药物包括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剂量和疗程的规定,以防止药物依赖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失眠的诊断和治疗失眠是指一个人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者早醒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睡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失眠问题。
一、诊断失眠的方法要诊断失眠,医生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咨询和评估,了解他们的睡眠情况和生活习惯。
以下是常见的诊断失眠的方法:1. 睡眠日志:患者被要求记录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醒来时间以及睡眠的质量。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睡眠模式和问题。
2. 问题清单:医生会给患者提供一份问题清单,涵盖了与失眠相关的各种问题,如焦虑、抑郁、过度嗜睡等。
患者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医生根据答案来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
3. 心理评估:如果患者在问题清单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医生可能会进行心理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二、失眠的治疗方法针对失眠问题,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以下是常见的失眠治疗方法:1.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行为,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规律。
行为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睡眠规律:患者需要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表,每天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包括周末。
同时,也要确保在晚上睡不着时不要太早上床,以免扰乱睡眠规律。
(2) 睡眠环境:为了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患者应确保卧室安静、凉爽、黑暗和舒适。
去除可能影响睡眠的噪音和光线,并保持床铺的干净整洁。
(3) 睡前放松:患者可以尝试各种放松技术,如温水浴、冥想或深呼吸,帮助他们在睡前放松身心,促进入睡。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失眠患者。
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处方药物,如安眠药或抗抑郁药,来帮助患者入睡或维持睡眠。
然而,使用药物治疗应慎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时间。
3.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帮助患者改变失眠相关恶性循环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辅导患者改变他们对睡眠的错误观念和期望,增强他们对改善睡眠的信心,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失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