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哺光仪在近视防治中的作用机理与效果
- 格式:docx
- 大小:118.52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哺光仪在近视防治中的作用机理与效果
摘要:低强度红光治疗方法是近视的防治中常见的方式,该种方法能够利用低强度红光的光化学转化潜能,引起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从而增加脉络膜的代谢率和循环,进一步改善巩膜缺氧,实现近视的预防或减缓。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哺光仪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专利成果转化产品,经过试验证明,该仪器的使用在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防控过程中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哺光仪;近视防治;作用机理
前言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以及儿童近视逐渐展现出高发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并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近视的防治也而成了诸多眼科权威研究的重点领域。当前成熟的近视干预方法包括室外活动、以角膜塑形镜为代表的光矫正、以阿托品为代表的药品管理以及以哺光仪为代表的低能量光疗法等方法,不同的方法拥有不同的优势和应用效果。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哺光仪有着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的优势,且其在干预近视的过程中能够延缓近视进展,降低近视风险,能够完成室外活动的取代,是近年来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的新热点。
1. 哺光仪在近视防治中的作用机理
低强度红光作用于生物组织不仅不会造成生物组织的损伤,同时还能够刺激生物细胞产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和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治疗以及保健的目的。低强度红光在对人体进行照射的过程中会被c氧化酶吸收,进而改变细胞法人生物学特性,实现细胞活性的提升以及细胞携氧能力的增强。根据近视产生的原因来看,近视的重要特征就是致脉络膜的变薄和眼内血流量的减少,该过程中引发巩膜的缺氧则会进一步阻碍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并导致眼轴的过度伸长。 哺光仪寓意用光哺育眼睛,它作用机理在于通过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的照射来实现近视的预防并减缓近视,同时对于缓解视疲劳也有积极的意义。其在对眼睛的照射过程中能够合理地对眼部的光照进行补充,在诱导一氧化氮释放的过程中稳固多巴胺含量。引起脉络膜血流的扩张以及血流量的增加,并进一步地提升血液循环及供血量并实现高供氧,进而增加脉络膜厚度。此时,视网膜的信号分子也会随之传递至巩膜并实现细胞外基质重塑的调节,有效改善巩膜缺氧。所以该仪器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善近视眼眼底的供氧不足,抑制眼轴过快增长防控近视。
但值得注意的是,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哺光仪同样也可以配合角膜塑形镜来使用,但整个使用过程中仅能够用于近视度数的维持和控制,而无法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且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用于畏光、近视性弱视以及部分眼部疾病患者。
2.哺光仪在近视防治中的使用效果
2.1方法
选取2021年8月12日至2021年9月3日所招募的纳入排除标准的要求的336名儿童为研究对比对象(纳入以及排除标准见表1),经过儿童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由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序列随机将这336名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的干预组的168名儿童进行一年的干预矫正,矫正过程中每天两次三分钟的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哺光仪照射,使用过程中哺光仪会通过网络连接完成使用时间的记录;而对照组的168名儿童则不施加任何的干预措施。干预组以及对照组的儿童每六个月被随访一次,本次试验随访在2022年8月-9月完成。试验周期结束随后对两组儿童的视力状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指标包括眼轴长度的变化、散瞳后屈光度的变化脉络膜厚度、眼压、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以及晶体厚度等,通过开源R程序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1:对比试验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序号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16-12岁儿童 屈光间质混浊(角膜病、晶状体混浊等)
2双眼散瞳后屈光度在-6D至3D之间(>-6D,<3D) 患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差球镜>1.50D)、斜视或弱视的儿童
3散光小于等于2.50D 睫状体麻痹药物过敏的儿童
4儿童及其监护人愿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正在采取其他近视干预措施或停用不足三个月的儿童,包括但不限于阿托品滴眼液或角膜塑形镜
2.2结果
2.2.1干预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
干预后6个月对参与到本次试验的336名儿童进行眼轴以及屈光度的检查,二组的眼轴进展量以及去屈光度进展量检查变化情况见图1;二组的眼轴和屈光度变化结果见表2:
图1:干预组和对照组眼轴、屈光度的变化情况
表2:干预组和对照组眼轴、屈光度的变化情况
评价指标 对照组 干预组 卡方值 P Padjusted
屈光度 好转 3(3.41%) 47(51.65%) 51.715 <0.001 <0.001
未变 2730.68% 34(37.36%) 0.889 0.346 0.99
加深 58(65.91) 10(10.99%) 57.281 <0.001 <0.001
眼轴 好转 2(2.27%) 58(63.74%) 75.843 <0.001 <0.001
未变 11(12.5%) 21(23.08%) 3.409 0.065 0.195
加深 75(85.23%) 12(13.19%) 92.944 <0.001 <0.001
根据图1以及表2中所显示的结果可知,经过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哺光仪照射的干预组的168名儿童当中出现眼轴缩短和屈光好转地占有比例较大,这些儿童当中大多数眼轴出现了缩短,其屈光度呈现的是正式化漂移,现的近视进展比例为仅0.99%;而对照组中的168名儿童中眼轴增长和屈光度加深占有较大比例,这些儿童当中的大多数眼轴出现了变长的现象,且屈光度呈现的是近视化漂移,出现的近视进展比例高达65.91。
2.2.2干预一年后随访结果
干预后一年对参与到本次试验的336名儿童的组间进行眼轴、屈光度以及脉络膜厚度等指标进行检查,二组的检查变化情况见表3:
表3:干预组和对照组眼轴、屈光度等指标变化情况
评价指标 对照组N=168 干预组N=168 P-VALUE
眼轴(㎜) 0.26±0.16 -0.11±0.10 <0.001
屈光度(D) -0.65±0.33 0.24±0.27 <0.001
脉络膜厚度(㎛) -22.26±12.05 14.46±18.15 <0.001
裸眼远视力 -0.09±0.32 0.02±0.36 <0.001
眼压(MMHG) 0.22±1.53 0.63±1.88 0.306
中央角膜厚度(㎛) 2.49±4.61 6.58±5.54 0.452 前房深度(MM) 0.08±0.13 0.06±0.15 0.381
晶体厚度(MM) -0.04±0.12 -0.04±0.12 0.745
角膜曲率K1(D) -0.09±0.75 -0.61±0.77 0.380
角膜曲率K2(D) -0.04±0.71 -0.03±0.75 0.855
根据表3显示的结果可知,经过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哺光仪照射的干预组的168名儿童的眼轴一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11mm,对照组的168名儿童的眼轴一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26,差异显著(p<0.001)。也就是说对照组中大多数儿童出现眼轴变长近视加重的现象;干预组的168名儿童的屈光度一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24D,对照组168名儿童的屈光度一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65D,差异显著(p<0.001)。也就是对照组中大多数儿童出现屈光度增加长近视加重的现象;干预组的168名儿童的脉络膜厚度一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14.16㎛;对照组168名儿童的脉络膜厚度一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22.26㎛,差异显著(p<0.001)。也就是对照组中大多数儿童出现脉络膜厚度变薄近视加重的现象;干预组的168名儿童的未校正的远视力一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02;对照组168名儿童的未校正的远视力一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09,差异显著(p<0.001)。视力是有效反映视功能的指标,也就是对照组中大多数儿童未校正的远视力出现下降,而干预组维持在稳定水平。
2.3结论
650nm 低强度红光哺光仪照射一年后干预组近视儿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对照组儿童近视占比显著上升说明该仪器在防治近视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效果。 综述
青少年儿童近视率的增加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各种近视防控技术手段均得到了高效的运用。经过试验验证,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哺光仪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减缓眼轴的增长和屈光度数的增加,对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防控拥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甘婷婷,梁荣,唐雯玮,丁赛男. 儿童青少年视力矫正方法探讨[J]. 玻璃搪瓷与眼镜,2022,50(09):24-29.
[2]章歆梓,黄建南,许迅,何鲜桂. 低能量红光在儿童青少年近视弱视中的应用[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7):1112-1115+1120.
[3]刘丹. 红光治疗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临床研究[D].大理大学,2022.
[4]李少敏. 红光治疗近视的可行性研究进展[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2,30(01):39-42+14.
[5]裘凯凯,周磊. 低强度激光治疗近视性眼轴的变化[J]. 玻璃搪瓷与眼镜,2021,49(09):17-22.
[6]陈培正,张宏亮,王晶晶,沈新元. 艾尔兴哺光仪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疗效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0):63-6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