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就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成就
- 格式:ppt
- 大小:377.50 KB
- 文档页数:71
我国植物育种工作取得的成就植物育种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良好特性的植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逆性和品质,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国在植物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应用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下将从不同领域对我国植物育种工作的成就进行介绍。
我国在粮食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抗病虫害和逆境适应性强的水稻新品种。
例如,华稻1号、超级稻等不仅产量高,还具有抗病虫害的特性,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
此外,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经济作物育种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我国在棉花的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通过选育抗虫害、抗逆性强的棉花新品种,我国棉花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油菜、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我国在蔬菜和果树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蔬菜是我国人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过选育高产、耐病虫害和品质优良的蔬菜新品种,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我国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耐病虫害和耐贮藏的蔬菜新品种,如超级青菜、无公害蔬菜等。
此外,我国果树育种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选育高产、耐病虫害和品质优良的果树新品种,提高了水果的产量和品质,为果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在植物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植物育种技术,它可以精确地改变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从而实现对植物性状的精确调控。
我国科学家在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培育出了多个具有抗逆性、抗病虫害和优质特性的基因编辑植物新品种。
中国作物栽培史中国作物栽培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逐渐掌握了农业技术,培育了许多重要的作物,并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早的农业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中国人民开始种植小麦、大麦、稻谷等谷物,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这些农业活动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铁器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农民们开始在江南地区发展水稻种植,这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人们开始使用犁具和耕牛,使得耕作更加高效。
此外,人们还开始使用肥料来提高土壤肥力,并采取轮作制度来保护土地资源。
随着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的到来,中国的农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人们开始广泛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并引进了一些外来作物,如玉米、甘蔗等。
这些作物的引进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广泛种植玉米、红薯等新作物,并采取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田中养鱼、稻田中养鸭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经历了许多变革。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改革,实行了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能够共同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开始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
人们不仅可以种植各种谷物和蔬菜,还可以养殖各类家畜和水产品。
中国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作物栽培学的现状与展望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农作物种植和管理的科学。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作物栽培学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作物栽培技术、品种改良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作物栽培学的现状和展望进行探讨。
一、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作物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耕作方式已逐渐被现代化的精细栽培技术所取代。
免耕播种、精确施肥、水分调控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作物生产效率。
同时,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也为作物栽培带来了便利,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在温室栽培方面,随着现代温室技术的发展,温室内作物的栽培条件得以控制,不受气候因素的限制。
人工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使温室内的作物可以全年生产,有效地利用土地和资源,增加了农产品的供应。
二、品种改良的探索品种改良是作物栽培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和育种的手段,将优良的遗传特性加以利用,定向改良传统品种。
近年来,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品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的出现,为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耐逆性等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成为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
探索传统民间耕种种类,挖掘珍稀野生种质,研究利用基因图谱等方法,为作物的遗传多样性提供更多选择和保障。
通过种质资源的丰富和广泛利用,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在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中,可持续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农作物的供应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摆在作物栽培学面前的一道难题。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科学调控灌溉水量和水质等措施,可以实现作物高产、高效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此外,秸秆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等循环农业的应用,也为作物栽培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第一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一、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作物栽培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作物栽培的漫长历史中,由经验记载、农艺探索到对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而逐渐演进形成的。
据在浙江姚河姆渡村和陕西西安半坡村对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们祖先已经在长江流域开田种稻,在黄河流域辟地植粟了。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黍、稷、禾(特指粟)、粟、耒、麦、菽、稻等作物名称,甲骨文中还有畴(田地)、疆(边界)、井(一种土地制度,因将土地划作井字形而得名)、圳(田边水沟)、圃等有关农业生产整治土地的文字记载,说明那时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予以记载和论述。
在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农业文献。
距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和已经散失的古农书共有500多种,《中国农学书录》中收编的有376种,至今保存着的有310多部。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约公元前214年)中的《上农》篇提出重农理论和政策;《任地》篇提出利用土地的原则;《辨土》篇强调根据土壤性质进行耕作;《审时》篇讨论耕作及时与否对作物的影响。
这4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
汉代的《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是我国最早的作物栽培专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学著作之一。
它论述了西汉时代粟、黍、麦、稻、稗、大豆、小豆、大麻、瓜、桑等农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生产过程的农业技术,并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总原则,即掌握农时、耕好土壤、施用肥料、灌溉保墒,适时中耕和及时收获等,这些技术要点至今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书》(公元534年)是我国和世界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1部农书。
该书总结了西汉末年至北宋时期500多年间黄河领域农业生产经验。
其主要技术经验有:耕耙耱抗旱保墒、绿肥轮作用地养地、良种选择和繁殖、林木的育苗和嫁接等等。
对种植作物强调“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则“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本原则。
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一、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一)作物栽培学的简史春秋旧中国(公元前770年)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农事种植的记载。
西汉(公元前1世纪)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元代的《农桑辑要》及清代的《授时通考》。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只有《作物学》,而无独立的《作物栽培学》。
新中国成立后,《作物学》走向分化,独立的作物栽培学应运而生。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出版第一部《作物栽培学》。
(二)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1. 研究与参加编制了各种主要作物的生态适应区划,合理种植制度区划和品质生态区划;2. 研究了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植株个体形态、群体长势与长相、群体结构的动态指标,营养诊断指标,有重点地研究了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生产操作机械化、农业技术指标化、栽培措施标准化,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3. 研究了作物栽培技术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4. 研究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5. 研究揭示了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配套集成了各种作物在主要产区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一)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
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流:指作物植株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从源、库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与对流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的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
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
(二)多学科相融合的现代栽培技术研究1. 研究的对象从只注重单一作物的研究拓展到两作、多作的复合群体,乃至有关的连作、轮作等理论与技术;2. 研究目标从单纯追求产量,发展到着眼于高产、优质、高效,要注重产品品质,讲求市场效益,掌握商品信息,关心经营管理;3. 研究领域从单纯研究作物在农田的生产系统,延伸到产前(种子)和产后(农产品加工)相联系,农业生产与农业机械化相联系;4. 研究途径从重视作物内在的栽培生理微观机理的研究,拓展到同时注重作物生产的生态环境、栽培环境、高效利用与节约自然资源;5. 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单纯研究某一生育阶段或生产技术的田间试验,发展到运用高新技术研究作物栽培的生物学机制,丰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我国作物栽培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引言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作物的生产、栽培、育种和农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作物栽培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作物栽培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作物栽培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
问题之一:传统栽培模式的局限性1.传统栽培模式注重经验积累,缺乏科学依据。
2.传统栽培模式对土地、水资源的利用不够高效,导致资源浪费。
3.传统栽培模式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度过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问题之二:作物栽培技术和装备的滞后1.农民的作物栽培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
2.农业装备的更新换代缓慢,限制了作物栽培的技术进步。
3.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不足。
问题之三: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1.长期大面积的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农田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作物栽培的可持续发展。
3.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缺乏生态平衡的考虑。
发展方向之一:推进农业现代化1.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作物栽培技术水平。
2.支持农业装备的研发和更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推动作物栽培学的创新发展。
发展方向之二:应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1.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优化农田管理和作物栽培方案。
2.建立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控系统,提前预警和有效应对病虫害。
3.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推动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
发展方向之三:生态农业的发展1.提倡生态农业的理念,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种植模式。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水土保持条件。
3.鼓励种植多样性,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农田的生态平衡。
发展方向之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1.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利用农业废弃物。
2.实行科学施肥,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量,推广有机肥的应用。
作物栽培学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I2.生活因子3.长日照作物4.NAR5.生育时期6.作物布局7.群体8.反馈9.光补偿点10.蒸腾系数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1. 小麦主茎叶片数达7片时,理论上计算单株分蘖数(包括主茎)应为个子蘖上出现叶时,开始同时发生该子蘖的第一个孙蘖。
2.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及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3. 作物栽培学中将作物分为粮食物、、。
4. 试写出一篇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的名称,该篇提出。
5. 玉米根系为,其次生根形成后的作用便减弱。
6. 玉米叶片上表皮有一些特殊的,其叶子的维管束呈结构。
7. 玉米大喇叭口期,雄穗穗分化处于,叶龄指数在左右。
8. 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叫。
9. 作物对太阳总辐射的最大利用率的理论值为,在日辐射中,散射光的比率越大,群体光合强度。
10. 作物生产上的“种子”,包括由发育而成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和进行的作物的根、茎等。
三、判断是非(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是”在题后划“√”号,“非”则在题后划“×”号,不划号不给分)。
1.根据小麦分蘖发生规律,在正常条件下,当小麦III蘖出现时,其主茎叶龄应为6。
()2.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进入需水临界始期。
()3.在0-7℃温度下,经过15-35天可通过春化类型的是冬性小麦。
()4.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天数测量株高、根条数、叶片数、分蘖数等。
()5.容重指单位面积的重量。
()6.在播种覆土过深或肥水极好的条件下,一株小麦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分蘖节。
()7.我国栽培最广泛的玉米类型是硬粒型和普通型。
()8.生产上确定播种深度时,一般子叶出土或根茎短的作物播种要浅一些;子叶不出土或根茎长的作物播种可深一些。
()9.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发育的温度范围窄一些,而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更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