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18个虚词练习
- 格式:ppt
- 大小:346.50 KB
- 文档页数:21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
1.c【①转折②修饰③顺承④修饰⑤递进⑥转折⑦顺承⑧递进】2.B【为什么。
A.怎么 C.多么 D.什么】
3.D【①比②……的样子③吧④吗【】
4.CE【于是。
A.竟然 B.你的 D.才 F.是,正是,就是】
5.C【①他的②自己的③难道④那⑤其中⑥他⑦自己⑧他⑨大概,表推测】
6.EF【将要。
A.将近 B.暂且 C.况且 D.尚且】
7.B【①如果②像③像、如同④如果⑤你们⑥如果⑦像⑧你】8.A【名词,处所,地方。
BCD,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
9.CD【向。
A.表被动 B.是 E.为了 F.疑问语气词】
10.DF【于之。
A.……的样子 B.语气词 C.哪里 E.这里】
11.C【表停顿,其余为“表判断”】
12.AH【来,用来表目的。
B.凭 C.表并列 D.表修饰 E.表因果,连词 F.因为,介词 G.用,把,介词】
13.BE【趁机、乘借。
A.沿袭 C.于是 D.凭着 F.经由 G.原因 H.因为】
14.AC【被。
B.比 D.对 E.对这件事 F.向 G.在 H.从】
15.AE【跟,和,介词。
B.和,连词 C.吧 D.呢 F.给】
16.D【A.那么 B.那么 C.就 D.却】
17.B【的(方面)。
A.表判断 C.放在时间词后 D.表停顿】
18.BF【提宾标志。
A.这 C.到 D.的 E.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G.音节助词 H.定语后置标志】。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专项训练【1】而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吾尝跂而望矣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剑阁峥嵘而崔嵬5.余闻而愈悲6.扣弦而歌之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8.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1.连词,表假定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6.连词,表修饰7.连词,表假定8.连词,表转折9.代词,你的【2】何1.大王来何操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何由知吾可也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疑问代词,什么2.疑问代词,为何3.疑问代词,哪里4.副词,多么5.副词,多么6.通“呵”,喝问【3】乎1.日蚀饮得无衰乎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壮士,能复乎4.力竭,主之,无乃不行乎5.学而之,不亦乎6.大王布衣之怒乎7.嗟乎,燕雀怎知之志哉!1.表揣气2.表反气3.表疑气4.表商议气5.表反气6.表疑气7.表感气【4】于1.者于富者曰2.乃九礼于庭3.燕王欲于君4.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5.君幸于王6.事急矣,求救于将7.精于勤、荒于嬉8.苛政猛于虎也9.于九皋,声于天10.中乃得之于史公1.2.在3.与4.在⋯⋯方面5.被6.向7.因8.比9.在,至10.从【5】乃1.今欲之,乃肯从我乎2.至城,乃有二十八。
3.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4.度我至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第二人称代词,你2.副词,只,才3.副词,居然4.副词,才5.副词,就是6.第二人称代词,你的7.副词,居然【6】其1.则或咎其欲出者2.不敢以其荣华骄士3.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5.亦各言其志也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8.安陵君其许寡人。
9.则齐国其庶几乎10.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1.其若是,孰能御之12.国无主,其能久乎1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参考答案: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不译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文言虚词练习(二)以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2节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大纲规定18虚词专项训练一、而(一)用作连词。
1.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潦水尽而寒潭清《腾王阁序》③任重而道远《论语。
秦伯》2.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小学而大遗5.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③诸君如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6.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7.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8.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而2.第二人称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已】、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六一,何谓也?4.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5、①夫子何哂由也。
②先生坐,何至于此?(二)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三)相关复合词。
(1)何如,如:今日之事何如?(2)“如――何”“若――何”“奈――何”,例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何以,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高考复习18个常见的虚词练习高考复习18个常见的虚词练习一、之练习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他(他们)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代词他(他们)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代词它(它们)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指示代词这(这些)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这些)6.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代词我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助词,取独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助词,补语的标志9.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提宾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提宾标志11.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调整补足音节或表示停顿,无实义。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定语后置标志13.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定语后置标志14.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动词去往15.吾将瞷良人之所之《齐人有一妻一妾》动词去往二以练习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用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二章》介词,用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按照依照4.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介词,把(把……作为)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连词,而以致6.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介词,因为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介词,凭借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介词,在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相当于而并列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相当于而修饰12.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相当于而目的,来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相当于而修饰1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因此15.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