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文体学看小说风格的翻译——以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929.76 KB
- 文档页数:3
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摘要: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主要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角度分别比较。
在翻译过程中,从文体角度考虑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当然还要进一步结合语义和语用手段评估翻译质量。
关键词:文体分析;分析模式;翻译比较中图分类号:i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一、引言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译语从语义到文体都能最贴切原文,用最自然的话语再现原语信息。
[1](p12)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检验翻译交际的成败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义分析,还要重视文体特征是否传达。
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翻译形式,本文选取了我国翻译家张培基以及朱纯深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匆匆》的翻译文本,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之类文体角度展开分析,判断原作的风格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以及以何种手段体现,运用这种比较可以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进行翻译分析和批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文体分析翻译的尝试本文选取了《匆匆》译文及我国翻译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与原文对比,根据上述文体分析表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尝试从文体角度分析二者的翻译。
(一)词汇层面1、译文的抽象名词比较张译文:days、moment、quota、time、world、trace、thought、transition、revolution、reverie、presence、heart朱译文:days、time、shift、rush、moment、revolution、silence、haste、world、escape、hesitating、nakedness、trip与原文相比较,译文明显在抽象名词上多于原文,分析译文所多出原文的名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有三个来源:其一,部分词汇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表达相同意思时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如朱译文中的rush和haste等;另外,由于汉语文章中“无主语”句式的特点,往往在译为英语时,为了明确直观的表达意思,需要译者为之补充主语,如朱译文中的shift,张译文中的transition等。
文学文体学视域下的小说翻译作者:陈云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摘要: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文学文体学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基于此,以文学文体学为理论框架,对纳博科夫的小说Lolita及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说明文学文体学对小说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小说翻译;Lolita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10-03一、引言文学文体学一直以来被用于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但很少用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尤其就小说翻译的研究而言,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所做的探究努力还远远不够。
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中把“风格”定义为“艺术或主题意义激发的选择”[1]3,并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更为科学地对小说的翻译进行评价与研究。
受其启发,本文以文学文体学为理论框架,对纳博科夫的小说Lolita及两个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旨在说明文学文体学对小说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二、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文学文体学是应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阐释文学内容和语体风格的一门学科,注重探讨作家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来加强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前景化(foregrounding)和偏离(deviation)是文学文体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文体学家利奇(Geoffrey N. leech) [2]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离”,文学作品中只有那些为了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而做的变异或偏离或频繁采用的某种语言结构才是前景化,所以说前景化是为了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或主题意义,用一种偏离常规表达方式引起读者或听者对语言主体给予更多的注意,使他们感到新鲜、惊异、陌生,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
利奇把语言中的变异分为八类: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2]42-51。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论文导读: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
风格再现,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关键词:风格,翻译,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这个活动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著。
在中国,最流行的几种标准包括严复的“信、达、雅” 标准,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目标语言的翻译才能获得成功。
不少中文翻译家认为风格是虚幻的、模糊的,风格只能被人们体会到而不能解释出来。
这种观点会阻碍翻译理论的发展,并且也不利于翻译实践。
风格是文学作品中固有的作重要的元素,我们不应该忽视风格在两种语言间转换的翻译。
以往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家都强调了风格翻译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上。
风格是意义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这给了我们更多有关这个作家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的线索。
没有风格的传递,我们就无法做到忠实原创作品。
1. 风格的定义风格被视为翻译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常被用来衡量一篇文章的翻译是成功与否。
尽管“风格”这个术语是常见于文学评论家和文体的学习者的研究中,但我们还是很难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范围都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对风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千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通常被视为代表人物。
在当代中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概括“风格”——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文学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Liu,1991:122)。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中,风格特点一般用模糊表达诸如“宏大”、“简洁”、“易碎的”、“平实的”。
这些特征几乎不能在细致或复杂的文本中得以完全的展现和应用。
2.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2.1 风格的可译性尽管在风格的再造中存在诸多难点,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学家仍然认为风格是可译的。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他的“翻译原则散文”第一章中指出:“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strongly felt,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original work.”(Tytler, 1813;Liu, 1991:105)在我国,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时候也强调要从修辞、词汇等方面体现原作风格。
《一件小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文章充分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写作功底,将其翻译成英语对外介绍非常有意义,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埃德加?斯诺与杨宪益、戴乃迭的两个英译本在文化特色词与环境描写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英译本中的优缺点,供以后对于文章进行再次翻译时的借鉴,同时提高的翻译批评与赏析水平。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文化特色词以及环境描写的翻译。
关键词:一件小事;文化特色词;环境描写;对比分析一、引言《一件小事》是1919年鲁迅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说。
鲁迅,(1881年9月25日一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以笔名鲁迅而闻名于世。
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丰富,包括杂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等,并在这些方面尤其独特的特色与思想。
其中他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全文仅一千字左右,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篇幅最小的一篇,也是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历来在现代文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一件小事》的英译本主要有几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李明的译本,美国学者威廉?q 莱尔(William A. Lyell)的译本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译本。
在译本的选择上,目前进行研宄的主要是李明的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q莱尔的译本,而对于埃德加?斯诺与其他译本的对比分析还比较少。
因此本文选择对埃德加?斯诺的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二、背景介绍《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中风格独特的名篇,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写作的典范作品。
主要讲述的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我”雇了一辆人力车拉我去S门,刚近S 门时跌倒出一个女人。
“我”对老女人漠不关心,而车夫却放下车子,扶起那老女人,走向巡警分驻所。
这件事情让“我”感受到了车夫的善良、质朴与诚实,而我的私心与推诿责任更是显得车夫的形象愈加高大起来的事情,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译者的语言风格冯智娇(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
当文学文体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则对译文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中具有指导作用。
以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及修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试图找出两位译者在这两个层面的异同。
经过对比发现,在词汇层面上,汪译本所运用的押韵方式与原诗相近;在句法层面上,两位译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谭译本在突显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上与原文较为接近。
而在衔接层面,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而对于叠词,两位译者在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译者;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2)01-0136-02Analysis of Translator’s Language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isticFENG Zhi-jiao(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Literary stylistics is a subject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including the linguistic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and analysis of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riticism.When literary stylistics is applied to translation study,it guides the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 target text.The following study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istics,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ranslators from language and rhetoric levels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translators.After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in lexical level,the employment of rhyme in Wang’s version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text;in syn⁃tactical level,although two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sentence structures,Tan’s version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text in the prominence of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s;in the cohesive level,two translators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same effect; while in rhetorical level,they both reserve the original repetition method,but ignore the employment of reduplicated words.Key words:literary stylistics;translator;language features众所周知,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两个英文译本比较侯松山,张兰琴【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
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四卷本《鲁迅选集》是鲁迅著作英文译本中篇幅最大、体裁最全面的。
英国学者朱莉娅·罗威尔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是外国学者中翻译鲁迅小说最全最新的一部。
从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简称杨译)以及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简称蓝译)中选取了十个典型译例,对比分析杨译和蓝译两个文本,探讨了各自的得失优劣。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5)001【总页数】6【关键词】《社戏》;杨译;蓝译;得失优劣一、引言在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简称杨译)已经“成为鲁迅小说英译的权威版本,在国内外流传广泛,为鲁迅小说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英国学者朱莉娅·罗威尔(Julia Lovell)(中文名:蓝诗玲)以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为底本,完成了《鲁迅小说全集》(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的英译工作。
2009年11月,该书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鲁迅三部小说集的所有小说(简称蓝译)。
蓝氏也因此成为“外国学者中翻译鲁迅小说最全的一位学者。
”[1]当然,蓝氏译本也是鲁迅作品英译本中最新的一部。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关于鲁迅作品英译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以小说《社戏》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的则更少。
孟伟根从杨译的鲁迅《风波》、《阿Q正传》、《社戏》、《药》、《狂人日记》、《肥皂》和《离婚》等七篇短篇小说中选取了十七个典型译例,重点探讨了鲁迅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英译问题,其中选自《社戏》的译例,分析了杨译用英语“push”和“squeeze”,处理绍兴方言“挨”和“挤”的妙处。
目录目录 (i)第一部分英译汉 A Red Sweater翻译实践报告 (1)第二部分英译汉参考文献 (5)第三部分汉译英《华威先生》翻译实践报告 (6)第四部分汉译英参考文献 (9)附录 (10)1、英译汉原文A Red Sweater (10)2、英译汉译文《红毛衣》 (17)3、汉译英原文《华威先生》 (24)4、汉译英译文Mr Hua Wei (29)A Red Sweater翻译实践报告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A Red Sweater摘要: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小说家伍慧明的这部《红毛衣》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家庭中两代人不同的经历,展示了在美国社会中,华人是如何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以独特的角度观察和描写两代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现美籍华人的心路历程。
该报告基于笔者A Red Sweater的翻译实践,旨在通过提出自己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及该注意的方面,对其翻译中的问题的处理进行了描述,最后得出一些译文的反思与总结,对原文有了更好的理解的同时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译文。
关键词:年轻的一代;年老的一代;美籍华人;美国文化Abstract: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 Red Sweater written by the novelist Wu Huimin is popular with readers. The translator shows how Chinese strive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in American society by describing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two generations in a family. The translator observes and describ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shows the psychological course of Chinese Americans. Based on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report aims to describe the solutions in her translation by propos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she encountered and the aspects sh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t last, the translator draws some reflections and summaries of her translation, so as to ha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further improve his own translation.Key words: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e older generation, Chinese Americans, American culture,1.任务的描述本次翻译的实践内容是一篇英译中的短片小说A Red Sweater《红毛衣》,1一共3860个字符。
“前景化”理论下赏析《孔乙己》两个英译本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孔乙己》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中文章塑造的“孔乙己”这个人物,与阿Q一道成为鲁迅笔下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典型形象。
因此,在英译《孔乙己》一文时,应当注意对文章中人物以及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前景化、突出化。
本文将按照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概念,比较赏析杨宪益、戴乃迭和威廉・莱尔两个译本的《孔乙己》,并从中探究高质量的译本应该在文学翻译时注意的前景化处理方式。
关键词:前景化;小说翻译;文体学;译本比较;假象等值I206.6 A 1006-026X(2014)01-0000-02一、《孔乙己》简介《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1919年创作的一篇白话文小说佳作,原文最初登载于《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呐喊》一书,成为鲁迅白话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全书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出发,通过“我”对酒客孔乙己的大量动作、语言描写以及“我”自身的心理活动描写,呈现了孔乙己――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的短暂而又不幸的一生,表现了旧中国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而他的遭遇表现的则是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病态。
这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叙述角度独特,全文出自“我”这个酒店小伙计之口;典型人物自身矛盾纠葛,生活状态食不果腹却依旧不屑于与短衣主顾为伍,深受封建思想熏陶毒害;语言文字老辣深刻,文笔冷硬但充满批判性。
因此,在翻译这篇小说时,应把握以上特点,努力做到把作者着力传达的信息突出放大,达到同等的艺术效果。
二、前景化理论作为文体学的一个重要术语,“前景化”概念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俄国的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英国文体学家等的理论创造和规范而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
雅各布森认为前景化就是把“文学性”是文学研究的对象。
韩礼德把前景化称作“有动因的突出”,利奇则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离”。
各位学者对于前景化的表述不同,但该概念的内涵却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