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3套试卷〗济南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能力测试数学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63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AB是⊙O的直径,AC,BC分别与⊙O交于点D,E,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连接BD,可知BD是△ABC的中线 B.连接AE,可知AE是△ABC的高线
C.连接DE,可知DECEABBC D.连接DE,可知S△CDE:S△ABC=DE:AB
【答案】B
【分析】根据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一一判断即可.
【详解】解:A、连接BD.∵AB是直径,∴∠ADB=90°,∴BD是△ABC的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连接AE.∵AB是直径,∴∠AEB=90°,∴BE是△ABC的高,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连接DE.可证△CDE∽△CBA,可得DEECABAC,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CDE∽△CBA,可得S△CDE:S△ABC=DE2:AB2,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以及性质,辅助线的作图是解本题的关键
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a的值是( )
A.1 B.﹣1 C.14 D.14
【答案】B
【分析】根据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可知△=0,求出a的取值即可.
【详解】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22+4a=0,
解得a=﹣1.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熟记公式正确计算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有下列5个结论:
①abc>0;②b<a+c;③4a+2b+c>0;④2c<3b;⑤a+b>m(am+b)(m≠1的实数).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A
【分析】观察图象:开口向下得到a<0;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得到a、b异号,则b>0;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得到c>0,所以abc<0;当x=﹣1时图象在x轴上得到y=a﹣b+c=0,即a+c=b;对称轴为直线x=1,可得x=2时图象在x轴上方,则y=4a+2b+c>0;利用对称轴x=﹣2ba=1得到a=﹣12b,而a﹣b+c<0,则﹣12b﹣b+c<0,所以2c<3b;开口向下,当x=1,y有最大值a+b+c,得到a+b+c>am2+bm+c,即a+b>m(am+b)(m≠1).
【详解】解:开口向下,a<0;
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a、b异号,则b>0;
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c>0,则abc<0,所以①不正确;
当x=﹣1时图象在x轴上,则y=a﹣b+c=0,即a+c=b,所以②不正确;
对称轴为直线x=1,则x=2时图象在x轴上方,则y=4a+2b+c>0,所以③正确;
x=﹣2ba=1,则a=﹣12b,而a﹣b+c=0,则﹣12b﹣b+c=0,2c=3b,所以④不正确;
开口向下,当x=1,y有最大值a+b+c;
当x=m(m≠1)时,y=am2+bm+c,则a+b+c>am2+bm+c,
即a+b>m(am+b)(m≠1),所以⑤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当a>0,开口向上,函数有最小值,a<0,开口向下,函数有最大值;对称轴为直线x=2ba,a与b同号,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a与b异号,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当c>0,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当△=b2-4ac>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4.如图,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4,4),B(6,2),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AB缩小为原来的12后得到线段CD,则端点C和D的坐标分别为( )
A.(2,2),(3,2) B.(2,4),(3,1)
C.(2,2),(3,1) D.(3,1),(2,2)
【答案】C
【解析】直接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得出对应点坐标乘以12得出即可.
【详解】解:∵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4,4),B(6,2),
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AB缩小为原来的12后得到线段CD,
∴端点的坐标为:(2,2),(3,1).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位似变换;坐标与图形性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5.如图,AB∥CD,点E在CA的延长线上.若∠BAE=40°,则∠ACD的大小为( )
A.150° B.140° C.130° D.12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如图,延长DC到F,则
∵AB∥CD,∠BAE=40°,∴∠ECF=∠BAE=40°.
∴∠ACD=180°-∠ECF=140°.
故选B.
考点:1.平行线的性质;2.平角性质. 6.从拼音“nanhai”中随机抽取一个字母,抽中a的概率为( )
A.12
B.13 C.15 D.16
【答案】B
【解析】nanhai共有6个拼音字母,a有2个,根据概率公式可得答案.
【详解】∵nanhai共有6个拼音字母,a有2个,
∴抽中a的概率为21=63,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了概率公式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7.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边OA在x轴上,OC在y轴上,且点B的坐标为(6,4),如果矩形OA′B′C′与矩形OABC关于点O位似,且矩形OA′B′C′的面积等于矩形OABC面积的14,那么点B′的坐标是( )
A.(3,2) B.(-2,-3)
C.(2,3)或(-2,-3) D.(3,2)或(-3,-2)
【答案】D
【分析】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得出位似比,进而得出对应点的坐标.
【详解】解:∵矩形OA′B′C′的面积等于矩形OABC面积的14,
∴两矩形面积的相似比为:1:2,
∵B的坐标是(6,4),
∴点B′的坐标是:(3,2)或(-3,-2).
故选:D.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位似变换的性质,得出位似图形对应点坐标性质是解题关键.
8.如图,是用棋子摆成的“上”字:如果按照以上规律继续摆下去,那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30个“上”字需用多少枚棋子( )
A.122 B.120 C.118 D.116
【答案】A
【分析】可以将上字看做有四个端点每次每个端点增加一个,还有两个点在里面不发生变化.找到其规律即可解答.
【详解】第1个“上”字中的棋子个数是6;第2个“上”字中的棋子个数是10;第3个“上”字中的棋子个数是14;进一步发现规律:第n个“上”字中的棋子个数是(4n+2).
所以第30个“上”字需要4×30+2=122枚棋子.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规律型:图形的变化,解题关键是通过归纳与总结,得到其中的规律.
9.如图,⊙O的圆周角∠A =40°,则∠OBC的度数为( )
A.80° B.50° C.40° D.30°
【答案】B
【分析】然后根据圆周角定理即可得到∠OBC的度数,由OB=OC,得到∠OBC=∠O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出∠OBC.
【详解】∵∠A=40°.
∴∠BOC=80°,
∵OB=OC,
∴∠OBC=∠OCB=50°,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也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10.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设OAa,OBb,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DCab B.DCab;
C.DCab D.DCab.
【答案】C
【分析】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得DCAB,由三角形法则,得到OAABOB,代入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DCAB,
∵OAa,OBb,
在△OAB中,有OAABOB,
∴ABOBOAbaab,
∴DCab;
故选择:C.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注意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的应用是解此题的关键.
11.已知,如图,E(-4,2),F(-1,-1).以O为位似中心,按比例尺1:2把△EFO缩小,点E的对应点)的坐标( )
A.(-2,1) B.(2,-1) C.(2,-1)或(-2,-1) D.(-2,1)或(2,-1)
【答案】D
【分析】由E(-4,2),F(-1,-1).以O为位似中心,按比例尺1:2把△EFO缩小,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即可求得点E的对应点的坐标.
【详解】解:∵E(-4,2),以O为位似中心,按比例尺1:2把△EFO缩小,
∴点E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1)或(2,-1).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位似变换;坐标与图形性质,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是关键.
12.把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函数关系式是( )
A.22(3)2yx B.22(3)2yx
C.22(3)?2yx D.22(3)?2yx
【答案】A
【解析】将二次函数22yx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函数关系式为:22(3)2yx.
故选A.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
13.已知三点A(0,0),B(5,12),C(14,0),则△ABC内心的坐标为____.
【答案】(6,4).
【分析】作BQ⊥AC于点Q,由题意可得BQ=12,根据勾股定理分别求出BC、AB的长,继而利用三角形面积,可得△OAB内切圆半径,过点P作PD⊥AC于D,PF⊥AB于F,PE⊥BC于E,设AD=AF=x,则CD=CE=14-x,BF=13-x,BE=BC-CE=15-(14-x)=1+x,由BF=BE可得13-x=1+x,解之求出x的值,从而得出点P的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如图,过点B作BQ⊥AC于点Q,
则AQ=5,BQ=12,
∴AB=2213AQBQ,CQ=AC-AQ=9,
∴BC=2215BQCQ
设⊙P的半径为r,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可得:r=14124141315
过点P作PD⊥AC于D,PF⊥AB于F,PE⊥BC于E,
设AD=AF=x,则CD=CE=14-x,BF=13-x,
∴BE=BC-CE=15-(14-x)=1+x,
由BF=BE可得13-x=1+x,
解得:x=6,
∴点P的坐标为(6,4),
故答案为:(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