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化学知识点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1.34 KB
- 文档页数:15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化学知识点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有关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B.用导线连接的两种不同金属同时插入液体中,能形成原电池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在原电池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参考答案:
B
略
2. 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等(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框图中的氯碱工业是一个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量的过程 B.过程②中结晶出的MgCl2·6H20要在HCl氛围中加热脱水制得无水MgCl2
C.在过程③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过程①中除去粗盐中的S042-、Ca2+、Mg2+、Fe3+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0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参考答案:
D
略
3.
参考答案:
略
4. 将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插入盛有稀H2S04的烧杯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有O2逸出 B.硫酸溶液的pH增大
C.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D.锌片上有H2逸出
参考答案:
B 5. 中学常见物质A、B、C、D、E、X,存在下图转化关系 (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D是一种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最终变为红褐色,则A可能是铁
B.若D是一种强碱,则A、B、C均可与X反应生成D
C.若D为NaCl,且A可与C反应生成B,则E可能是CO2
D.若D是一种强酸,则A既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且D可与铜反应生成B或C
参考答案:
A
略
6. 下列说法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①NH4Al(SO4)2 ②NH4Cl ③CH3COONH4
④NH3·H2O
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①>②>③>④
B.室温下,向0.01 mol·L-1 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
c(Na+)>c(SO42-)>c(NH4+)>c(OH-)=c(H+)
C.向0.2 mol·L-1 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 NaOH溶液:
c(CO32-)>c(HCO3-)>c(OH-)>c(H+)
D.对于反应N2H4(l)===N2(g)+2H2(g) ΔH=-50.6 kJ·mol-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参考答案:
C
略
7. 常温下,下列溶液的PH或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PH=5.2的CH3COOH与CH3COONa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B.在滴加酚酞溶液的氨水中,加入NH4Cl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PH﹤7
C.Na2CO3溶液中,c(OH-)- c(H+)= c(HCO3-)+ 2c(H2CO3)
D.PH=2的一元酸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溶液的PH一定不大于7
参考答案:
B
略
8.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B. NH3的结构式:
C. 钾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D. OH—离子的电子式:
参考答案:
B
略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O2是酸性氧化物,不与任何酸、水反应,但能与NaOH溶液反应
B.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震荡后溶液呈红色
C.CO2、SO2、NO2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D.Fe3O4与酸反应时,所得Fe元素的价态可能为+2、+3或+2与+3价的混合物
参考答案:
D
略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氢元素的三种核素
②冰、干冰、冰醋酸都是纯净物
③镀锌铁和镀锡铁的镀层被破坏后,铁都容易锈蚀
④向大气中大量排放S02, N02或C02,都会导致酸雨
⑤使用光导纤维长距离输送电流,可以降低电能损耗
⑥饮用水可用漂白粉或明矶来处理,但二者的作用原理不同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②③⑥
参考答案:
C
11. Na、Al、Fe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者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三者的氢氧化物都是白色固体 C.三者的氯化物都可用化合反应制得
D.三者的单质在空气中最终都生成氧化物
参考答案:
C
【考点】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A.过氧化钠、四氧化三铁都不是碱性氧化物,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
B.氢氧化铁为红褐色固体;
C.氯化钠、氯化铝、氯化铁都可以由三种的单质与氯气反应得到;
D.钠在空气中最终得到的是碳酸钠,Al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了Al与氧气继续反应.
【解答】解:A.Na、Al、Fe的氧化物中,过氧化钠、四氧化三铁不是碱性氧化物,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氢氧化铝为白色固体,而氢氧化铁为红褐色固体,故B错误;
C.Na、Al、Fe都能够与氯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铝、氯化铁,故C正确;
D.Na在空气中最终生成碳酸钠,Al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Al与氧气的进一步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及判断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12. 2010年世博会上,俗称“紫蚕岛”的日本馆顶部采用了一种名为EFTE(乙烯一四氟乙烯共聚物)的淡紫色膜材料。它有最大程度的透光性,膨胀后的枕头状内部通过非晶体太阳能电池可以完成内部发电。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有关EFTE膜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EFTE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B.EFTE是由乙烯和四氟乙烯两种单体经过加聚反应生成,而不是直接混合而成的
C.EFTE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EFTE具有高抗污,易清洗等优点
参考答案:
C
略
13.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和水反应:Na+2H2O = Na++2OH-+H2↑
B.铜跟稀硝酸反应:3Cu+ 8H++2NO3-=3Cu2++2NO↑+4H2O
C.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2Cl2+2OH- = 3Cl-+ClO-+H2O
D.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溶液:Al3+ + 3OH- = Al(OH)3↓
参考答案:
B
略
1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Fe分别与氯气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氯化物相同
B.K、Zn分别与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所得溶液均呈中性
C.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
D.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藏贮运浓硫酸
参考答案:
D
略
15.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 ①无色溶液中:K+、Na+、CO32—、SO42—
②pH=11的溶液中: Na+、AlO2—、ClO—
③水电离出的c(H+) =10—12mol·L—1的溶液中:Mg2+、NH4+、HCO3—、S2—
④加入Al放出H2的溶液中:Cu2+、NH4+、Cl—、NO3—
⑤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K+、Fe3+、ClO4—、NO3—
⑥酸性溶液中:Fe2+、Al3+、NO3—、Cl—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氯气与金属锡在加热时可制得SnCl4 ,SnCl4的熔点为-33℃,沸点为 114℃。SnCl4
极易水解,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烟。实验室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装置制备 SnCl4 (夹持装置略)。
(1)仪器C 的名称为 。
(2)装置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装置Ⅱ中的最佳试剂为
,装置Ⅶ的作用为 。
(4)Ⅳ中加热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氯气与锡粉反应,加热的另一作用为 。
(5)若装置连接顺序为Ⅰ—Ⅱ一Ⅳ一Ⅴ一Ⅵ一Ⅶ,在Ⅳ中除生成 SnCl4 外,还会生成的含
锡元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6) 为测定实验中所用锡粉的纯度(杂质不参与下列反应):取质量为 m g的锡粉溶于足量稀硫酸中,向生成的Sn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2(SO4)3溶液,用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
的 K2Cr2O7溶液滴定生成的 Fe2+,共用去 K2Cr2O7溶液的体积为 V L,则锡粉中 Sn 的质量分数为 (已知Fe3+可将Sn2+氧化为Sn4+,酸性环境下Cr2O72-可被还原为 Cr3+)。
参考答案:
(1)蒸馏烧瓶;
(2)MnO2+4H++2Cl-=Mn2++Cl2↑+2H2O
(3)饱和食盐水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4)使SnCl4气化(或蒸馏)
(5)Sn(OH)4或SnO2
(6)357vc/1000m
解析:(1)装置C的名称是蒸馏烧瓶;
(2)装置Ⅰ是制备氯气的装置,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固体加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3)四氯化锡极易水解,进入装置C的气体应干燥、纯净,装置Ⅱ的作用为吸收挥发出的HCl,用饱和食盐水吸收HCl,装置III的作用为吸收水蒸气、干燥气体,用浓硫酸吸收干燥;
装置Ⅶ的作用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
(4)Ⅳ中加热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氯气与锡粉反应,加热的另一作用为使SnCl4蒸发进入接收装置;
(5)若装置没有III,氯气未干燥,则SnCl4 极易水解,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烟,由水解原理可知,应生成Sn(OH)4、HCl,或者Sn(OH)4分解生成SnO2与H2O
(6)令锡粉中锡的质量分数为x,则:
Sn~Sn2+~2Fe3+~2Fe2+~ 1/3K2Cr2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