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37.22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型:职业方向学分: 1.5总学时: 24 理论学时:20 实验(上机)学时: 4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基础课后续课程:《内科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成人护理》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护理基础是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等各相关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和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特点和基本操作,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的系统性,其任务是将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医学、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拓展思路、提高水平起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1.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2)理解中医辨证、辩证施护的基本方法(3)理解各操作技术的作用和适应范围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中医的煎煮方法和中药给药规则(2)初步学会用中医理论分析护理问题(3)学会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3.思想教育目标(1)认识祖国传统医学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中医思维模式(2)培养用中医、西医两种理论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总学时:1)主要知识点重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难点:各历史阶段的著名医家、著作、对护理学的贡献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2.了解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作者、及对护理学的贡献?第二章中医护理的任务和基本特点(总学时: 1 )主要知识点重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难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中医护理的任务与内容3.了解西医结合护理的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阴阳的基本内容第三章中医基础理论(总学时: 4 )主要知识点,重点: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联系难点: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脏的生理功能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2.熟悉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第四章四诊(总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望神色形态、望舌;闻声音;问一般现状;常见病脉及主病。
中医护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护理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课程目标:1.熟悉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中医护理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a.中医五行学说b.中医阴阳学说c.中医经络学说2.中医养生学a.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b.中医膳食养生c.中医气功3.中医按摩推拿a.中医按摩的基本原理和手法b.中医穴位按摩的要点和技巧c.中医推拿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4.中医药膳烹饪a.中医药膳的基本原理和分类b.中医药膳的常用药材和配方c.中医药膳的烹饪方法和技巧5.中医护理实践a.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和方法b.中医护理常见疾病的护理操作和要点c.中医护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六、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践教学:开展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个案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估:1.平时评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践评估: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3.考试评估:期末闭卷考试。
八、教材:1.主教材:《中医护理学》2.辅助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程》、《中医药膳养生》、《中医按摩推拿技术》等。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写的相关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2.特定中医护理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十、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7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末闭卷考试占30%,考核学生对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十一、参考学时安排:1.中医基础理论:8学时2.中医养生学:10学时3.中医按摩推拿:12学时4.中医药膳烹饪:10学时。
《中医护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护理授课对象:三年制专科护理学专业学时:10学时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使护生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践针灸推拿的方法,初步学习掌握拔罐疗法、贴敷疗法,接触刺血法、刮痧法等中医特色疗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护理学生护理能力与护理技能。
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
二、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一)推荐教材:《中医护理学》,陈文松主编,人卫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二版。
(二)参考书:1. 《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 《中医学》,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六版。
3. 《中医基础理论》,王新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 《中医护理学》,贾春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5. 《针法灸法实训教程》,马淑兰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6. 《中医护理学》,刘革新主编,人卫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二版。
四、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课件、模型、挂图、操作录像、病例录像等技术,使难点内容直观、生动、具体。
在实践教学中,利用“模拟病人”设立情境,使学生与“病人”角色互换,鼓励学生质疑,在分析“病人”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100分制;考试成绩(期末开卷笔试)占50%,实验成绩占30%(实验考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80%,实验报告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20%。
制订:护理学系教研室:护理学教研室执笔人:XX 审订人:XX。
《中医护理学》实训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Nursing Care课程性质:选修是否独立设课:否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学时:16总学分: 1.5 其中实验学分:0.5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开课单位:护理学院实验项目数:5 必做项目数:5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0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探讨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一门课程。
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定位、常用推拿手法、灸法和拔罐法,了解十四经循行部位及常用针刺方法。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经络人、按摩床、各种针具、罐具、艾条等。
(1)演示性实验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
(2)验证性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
(3)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4)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四、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要求:本课程结束后写一份总结报告,要求写出所参加的实训项目名称、内容、心得体会。
2.考核方式:实验课考核方式见下表,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1)教材:刘革新.中医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参考书: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陆寿康.刺法灸法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医护理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也是护理专业学生研究和掌握中医学及其护理技术的主要课程。
着重体现辨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其任务是将中医学的精华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医学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拓宽思路、提高水平起积极作用。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课堂练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研究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学生在对中医的认知和研究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知识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护理现代化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目的要求】一、熟悉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讲授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医学的根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三、中医护理学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辩证施护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一、把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二、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讲授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脏象目的要求】一、掌握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特点。
二、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掌握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熟悉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四、了解三焦、奇恒之腑的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二、五脏一)心1、部位: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3、心的系统联属: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二)肺1、部位: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与大肠互为表里。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代码XXXXX三、学时总学时:XX学时理论学时:XX学时实践学时:XX学时四、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地进行中医护理工作。
五、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2.掌握中医护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能够进行基本中医护理操作;3.能够运用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方法,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1.1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特点1.2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1.3中医护理学的研究方法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2.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2.2中医护理学中的经络学说2.3中医气功在护理中的运用2.4中医腧穴学在护理中的应用3.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3.1中医体温的护理方法3.2中医脉诊的护理方法3.3中医舌诊的护理方法3.4中医穴位按摩的护理方法3.5中医草药护理的方法3.6中医经络调理的方法4.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4.1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2循环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3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4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5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护理4.6其他疾病的中医护理七、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2.实践操作3.个案讨论与分析4.课堂互动5.案例研究6.学生自主学习八、考核方式1.课堂测验:占总成绩的20%2.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3.期末综合考试:占总成绩的50%九、教材及参考书目1.主教材:《中医护理学教材》2.参考书目:2.1《实用中医护理学教程》2.2《中医养生学导论》2.3《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十、实践环节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设置适当的实践环节,包括中医护理技术实训、病房实习、病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十一、其他要求1.课程结束后,学生要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课程学习报告;2.学生可以参加科研、学术交流等相关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教材:《中医护理学》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4. 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中医护理学的概述
(1)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3)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关系
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方法
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
(1)中医体质分类与护理
(2)中医护理常用穴位与方法
(3)中医护理中的饮食调养
(4)中医护理中的按摩与推拿
(5)中医护理中的气功与调理
4.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1)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3)中医护理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对学生在护理操作中的技术熟练度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估。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按章编写)
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注:“考核方式”主要有:作业、案例分析、实验/实习/调研/设计报告、平时表现、考试等。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医护理学学》,孙秋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7月第3版
2.《中医护理学》王凤丽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3.《中医学》奚中和主编,人卫出版社,1998年第3版、。
大纲执笔人:
审核人(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制定时间:2021 年7 月15 日。
湖北医药学院《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2.课程类型:专业课3.学时学分:1。
0学分,18学时4.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二、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选修课2.课程任务:本课程向学生介绍中医护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奠定基础。
3.前导、后续课程: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
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2。
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4。
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7。
能用敲胆经、按摩心包经(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
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
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
3。
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四)素质目标:1。
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素质.2。
良好的心理素质。
3。
较强人际沟通能力。
4。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四、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
教学目标: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及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熟悉:1、“症、证、病"的概念及三者的区别;2、辩证与施护两者之间的关系;3、中医护理学的各个发展时期的重要著作与成就。
掌握: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2、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概念;3、防护结合的主要内容.2。
重点与难点:重点:辩证、施护、辩证施护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难点:“症”、“证”和“病"的概念.3.教学时数:2学时4。
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1、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教学大纲(供护理、助产、涉外护理专业用)一、课程任务中医护理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涉外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护理程序、中医常用疗法和各临床专科中医护理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二、课程目标1.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及思维特点。
2.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熟悉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于护理程序,指导护理实践。
4.掌握中医基本诊法的知识和中医护理程序的基本内容。
5.熟悉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和各种药物疗法的护理。
6.掌握针灸学基础理论以及各类针灸疗法的护理。
7.具有规范、熟练的中医推拿手法及护理操作技能。
8.具有准确辨证施护、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各科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
9.具有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修养。
10.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二、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三、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四、中医护理诊断程序五、中医护理原则六、药物施护七、针灸与推拿疗法八、心理护理九、常见病证护理十、常用饮食调护22422662102484224626142142合计38 16 54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大纲说明(一)本教学大纲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涉外护理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8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中医护理现象。
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记忆所学的知识要点。
《中医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实训内容)1. 课程内容设计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板书设计一、实训题目:常用腧穴定位(一)实训目的:能运用腧穴知识,对临床常用穴位熟练取穴(二)实训内容方法:【内容】1、掌握常用腧穴定位、主治和操作要求;2、熟悉腧穴的分类、作用和定位方法;3、了解经络的概念和主要功能;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
学习腧穴:包括列缺、合谷、曲池、迎香、天枢、犊鼻、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神门、肾俞、委中、承山、至阴、涌泉、内关、风池、环跳、太冲、大椎、百会、水沟、关元、气海、神阙、中脘、亶中、印堂、太阳等【方法】演示、取穴操作练习(三)讨论取穴练习效果评价:1.取穴定位的准确度2.术者体位是否适宜二、实训题目:刺灸护理技术(一)实训目的:能按照操作流程为患者进行毫针、艾灸等处理(二)实训内容方法:【内容】1、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禁忌证、针刺意外的预防及处理2、掌握灸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3、了解三棱针、皮肤针法、电针法等操作▲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⑴素质要求护士着装整洁、全身贯注⑵操作前准备①评估:有无禁忌症②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消毒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③患者准备:体位、心理准备⑶操作选好腧穴→消毒进针部位→进针→行针→留针→出针观察有无针刺意外的发生⑷操作后整理①帮整理患者衣物②整理物品:针具消毒、保藏③记录【方法】纸垫练针、自身练针、互相练针等▲艾灸操作流程(略)(三)讨论如何预防和处理晕针?三、实训题目:拔罐护理技术(一)实训目的:能按照操作流程为患者进行拔罐处理(二)实训内容方法:【内容】1、掌握闪火拔罐法的操作流程、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2、了解常用罐具及操作方法▲闪火拔罐法的操作流程⑴素质要求护士着装整洁、全身贯注⑵操作前准备①评估:有无禁忌症②物品准备:玻璃罐,治疗盘,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中医护理技术》教学大纲(供普通大专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班使用)课程名称:中医护理技术课程代码:511018课程性质:专业课学时安排:11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52学时)。
授课对象:普通大专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班开课时段:第三、四学期编制部门:护理系开课部门:护理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医护理技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既古老有新兴的应用学科。
是根据中医药、针灸经络的基本理论,以研究、探索中医护理整体观和辩证施护理理论及常用中医一般护理、护理技能操作的内容作为重点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可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疾病护理。
此课程蕴涵了中医护理最基本、最灵活的辨证施护的思维方法和规律。
是中医护理人员临证时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
《中医护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及护理技能,中医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护理技术,常用的中药方剂及用药注意事项、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及常用康复护理技术、中医养生食疗原则及常用养生方法等。
其任务是通过这本书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了解中医护理对人体健康及疾病的影响,能熟悉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中医护理常用的临床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大专护理专业,依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面向社会、适应未来岗位竞争的总要求,遵循“基础理论适度、技术运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编写精神,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常见疾病作出中医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的能力,并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和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
1.掌握:掌握重点药物、重点方剂的性能、功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常见康复护理技术;中医针灸基本技术的操作方法、适应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常用推拿手法、适应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常用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方法、适应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xxxx护理学院《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e Nursing课程编号:学时:26 学分:1.5授课学期:第6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形成性评价占比20%,期末终结性评价占比80%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一、课程描述(一)课程简介《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方法与技能。
课程既突出知识的指导性与技能的实践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通过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辨证施护的学习,可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如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中医护理特色服务。
能将所学的理论、技能知识融会贯通,能对临床常见病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康复护理,并结合现代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中西医结合护理。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树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基本学习方法采用讲授、提问、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临床见习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教学,并进行网上及电话咨询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既要以中医基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护理对象的特殊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评估手段和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评估、分析,并提出主要中医护理诊断;学会根据同一疾病不同证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教育与中医康复指导。
通过对技能操作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还应深刻领悟人文关怀在操作中的体现。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中医护理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及防护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思政目标1.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增进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号(代码):50209720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医护理学(Chinese Medicine Nursing)学分:2 学时:34二、内容要求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掌握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2、《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载药365种早期对药物进行分类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4、《医林改错》王清任著勇于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二、中医学的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三、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一)中西医学基本属性与特征的比较(二)中西医学的优势与互补【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一、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二、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二)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五)用于疾病的诊断(六)用于疾病的治疗【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5学时第三章五行学说【目的要求】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1、相生与相克: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相生:某一行事物对别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相克顺序:木克木、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相乘与相侮:说明事物之间的反常现象相乘:乘虚加强克制、压抑的意思相侮:恃强反克的意思。
《中医护理技术》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
中医护理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具备中医护理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一定的临床护理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1.中医基础理论(16学时)
1.1中医基本理论概述
1.2中医经络理论与诊断
1.3中医五脏六腑理论
1.4中医辨证施护理
2.中医护理基础技术(32学时)
2.1中医按摩理论与技术
2.2中医针灸理论与技术
2.3中医拔罐理论与技术
2.4中医刮痧理论与技术
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32学时)
3.1中医推拿理论与技术
3.2中医艾灸理论与技术
3.3中医扎盲穴理论与技术
3.4中医足底按摩理论与技术
4.中医护理常见疾病的疗护技术(24学时)
4.1冠心病的中医护理技术
4.2高血压的中医护理技术
4.3糖尿病的中医护理技术
4.4脑血栓的中医护理技术
5.中医护理安全与规范(16学时)
5.1中医护理技术的安全注意事项
5.2中医护理技术的规范操作流程
5.3中医护理技术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
1.教学方法: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课堂讲授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学习要求:
2.1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护理技能。
2.2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临床实习。
2.3学生应认真完成实验课、实习课的相关报告和任务。
2.4学生应遵守中医护理技术的相关规范,注重实践操作的安全和效果。
四、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实验操作和临床实习评估。
2.评价标准:
2.1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2实验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3临床实习评估成绩占总成绩的40%。
2.4平时表现和课堂参与度作为综合评价的参考指标。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1.主教材:《中医护理技术教程》
2.参考书目:
2.1《中医经络按摩技术手册》
2.2《中医针灸实用技术指南》
2.3《中医拔罐学习指南》
2.4《中医刮痧操作手册》
以上是《中医护理技术》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临床护理能力,并通过考核
评价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门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中医护理技术
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使其成为具备中医护理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