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货币演进的历史脚步
- 格式:ppt
- 大小:306.50 KB
- 文档页数:27
贝币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货币之一。
在今天看来,贝壳算不上是什么好东西,可要是在古代,贝壳的“身价”可不一般。
远古的人们大都生活在陆地,离海洋很远,海贝在他们看来是一种稀有的东西,非常珍贵。
贝币作为货币,兴起于夏代晚期,但在当时流通的范围很小,真正流行开来是在商代。
商代贝币严格来讲是一种齿贝,为了便于携带,人们把它们的背部磨平或者钻一个孔,用绳子穿起来。
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由于海贝过于稀少,后来人们也把其他材料加工成贝壳的形状来代替海贝,比如石贝、骨贝和铜贝等。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12枚夏代天然海贝和一些骨贝、石贝。
文/杨晨雨很久以前,人们习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进行商品交换,但这种交换方式有一个大“Bug ”,比如我想用一捆柴换一只羊,如果有羊的人不需要柴而需要粮食,那我就得先去把柴换成粮食,再用粮食换羊。
过程麻烦不说,运气不好的话很可能忙活半天最后没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后来,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加简单直接的交易方式,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贝币:最“经济”的货币26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各个国家的货币类型都不一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为了巩固政权,他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还废除了战国时期繁杂的货币体系,统一了货币。
秦始皇推行的是原秦国使用的半两钱。
半两钱外圆内方,在方孔的两侧分别刻有“半”字和“两”字。
一枚半两钱重十二铢,正好是半两,半两钱由此得名。
(铢:计量单位,一两为二十四铢。
)半两钱易于铸造,中间有方孔,既方便携带,又适合大规模运输,后世的钱币大都沿用了这种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增强国力,有的国家开始铸造自己的青铜货币———刀币。
据史学家们研究,刀币是从人们日常生活里使用的农具和刀具演变而来的。
当时,燕、赵、齐等国的人主要以捕鱼、打猎和手工业为生,刀是他们日常必备的工具之一。
刀币通常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按形状可以分针首刀、尖首刀、燕明刀等类型。
中国货币之谜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货币体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货币发展经历了很多变迁和演变,这其中蕴藏着许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揭示中国货币之谜。
古代货币中国的货币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期的中国货币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然后逐渐进化成了用贝壳、石器、金属等物品作为货币。
在商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青铜贝壳作为货币,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
而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开始流通起来,出现了刀币、铲币、剑币等多种形式的货币。
汉代时期,铜钱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这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铜钱的使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货币体系从物物交换向金属货币体系过渡的标志。
古代货币的形态多种多样,除了上文提到的刀币、铲币、剑币等,还有锁形钱、方孔圆钱等独特的形式。
这些货币中,有些还镌刻了一些有文化、历史意义的图案和文字,例如镌刻了孔子的头像和“孔子”字样的孔子钱,还有镌刻了“万历通宝”字样的万历通宝等等。
这些形态各异的古代货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见证。
它们通过文字、图案等方式传达着当时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和政治内涵。
近代货币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货币变迁受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清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西方列强势力介入中国的商品经济,这对中国货币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清朝时期,中国的货币开始逐渐走向衰落,铜钱的发行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清朝政府不得不大量借款,再加上战争的频繁,中国的货币体系出现了严重混乱。
此时期的货币除了铜钱外,还出现了纸币和外国货币的流通。
近代中国货币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了共和政体,民国政府对货币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14年,民国政府发行了纸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发行纸币。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古代古代铸造方法比较粗放,殷商冶炼技术出现,铸造了仿真贝的铜贝,其范围尚有一定局限。
春秋时期简单的手工冶铸作坊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铸造工场。
侯马春秋铸铜遣址出土的炼炉、坩埚以及空首布的陶范和泥内范,显示出一座古代铸币工场的规模与工艺水平。
泥范由泥沙加工制成,钱币铭文反刻范内,经浇铸取出铜币,范即毁坏,一范只用一次。
币材多为青铜,含铜70-80%,余为锡、铅、锌等。
晚期布币多为各诸侯国所铸,铸有城邑名称,初要在本城邑内流通,后范围逐渐扩大。
秦秦半两亦用泥范浇铸,铸出的钱轻重相差很大,秦半两与布币不同之处在于秦半两是国家统一和度量衡统一情况下多为官炉所铸,布币则是各城邑自造。
西汉铸钱技术略有提高,所铸四铢半两始采用铜范,铸出钱大小一致。
汉代五铢钱铸造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已十分工整。
山西有多处汉代五铢钱范出土,可知汉代山西仍是铸钱重地。
山西定襄曾出土一具五铢铁范,很少见。
宋宋铸钱规定“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
山西宋钱官家铸额颇大,如张州垣曲监每年铸26万贯铜钱,铸额在全国铸钱监中居前。
北宋末年,“唯河东三路听存旧监,以铸铜、铁钱;产铜郡县听存,用改铸小平钱”。
并“俄诏并河东罢铸夹锡钱,止用旧法鼓铸”。
南宋时山西在金统汉下设有阜通监,在代州,铸大定通宝。
宋钱铸行数量极大,大额交易用钱已不便,往往用银,钱只为小额买卖所用。
金元金元铸钱基本袭用旧制,因银、纸币行用渐渐盛行,铸钱自然相对减少。
明铸造钱较少,山西有炉局鼓铸,母钱有用铜、锡制成的,铸钱用范铸,钱币轻重、成色有匠头专司其职,铸费较高。
万历五年(1577)山西巡抚高文《钱法十议》中,提到铸钱费用为:工料铜价每百斤值银七两,工匠杂费二两二钱,可铸钱10000余文。
明铸炉规模已扩大,每炉每年7832贯,较唐代每炉每年3300贯多了一倍多。
洪武二十六的(1893),山西有铸炉40座,每年铸钱文。
山西明初用钞少用钱多,后钱钞兼用,以纸币为主,钱为辅;纸币膨胀跌价后,一切以银、钱支付。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货币发展历史1.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2.中国货币的发展史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历史货币发展历程
货币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经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
下面以按时间顺序的方式介绍货币的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理解:
1. 商品货币: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使用物品进行交换。
这些物品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如兽皮、牙齿、贝壳等。
这种物品作为交换媒介被称为商品货币。
2. 金属货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金属具有更好的保存价值和便携性,逐渐开始使用金属作为货币形式。
金属货币的早期形式是金属块或金属圈,代表着一定的价值。
3. 货币铸造:随着金属货币的使用,人们开始将金属制成标准化的形状和重量,以方便交换和储存。
这就是货币铸造的起源,通过铸造币制度,国家可以统一货币的品质和价值。
4. 纸币的出现:为了更方便携带和交换,人们开始使用纸币作为代替金属货币的形式。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中国宋代,后来逐渐在其他国家也使用起来。
5. 中央银行的建立: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国家逐渐建立起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和监管职责,以维护货币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6. 电子货币的崛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支付系统进行在
线购物和交易,无需实物货币。
7. 加密货币的出现:21世纪初,比特币作为第一个加密货币问世,开创了全新的货币形态。
加密货币使用基于密码学的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的交易和支付系统。
综上所述,货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物品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演变。
加密货币的出现则预示着未来货币形态的可能变革。
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货币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进化以及现代货币制度的形成三个方面,来探讨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形成交换活动的时候。
在最初的交换过程中,人们主要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即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进行直接的交换。
然而,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和需求的多样化,物物交换存在着许多不便之处。
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公认的媒介来促进交易。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比如贝壳、动物皮毛、石块等被用作交换媒介。
这些物品具备了易于携带、易于保存和被广泛接受的特点,成为了最初的货币形式。
同时,这也标志着货币的进化过程的开始。
二、货币的进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推动了货币形式的进一步进化。
在货币的进化过程中,金属的使用逐渐取代了最初的原始货币形式。
最早被广泛使用的金属货币是铜和银。
铜器的重量成为一种衡量价格和价值的标准,而银则作为更高的价值储备形式开始流通。
不同金属材质以及其相对稀有的性质,为其在交易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这种金属货币的使用形式在各个古代文明中普遍存在。
然而,金属货币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金属货币的重量和纯度需要进行检验,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和不便性;另一方面,金属货币容易遭受削减、重铸等行为,造成通货膨胀等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采用纸币等可代替金属货币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了货币制度的进一步演变。
三、现代货币制度的形成现代货币制度是在金融体系的支持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19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扩展,货币的功能逐渐多元化,并与金融活动、信用交易紧密联系起来。
现代货币制度包括了中央银行的成立、法定货币的建立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与此同时,电子支付、虚拟货币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出现,也对现代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设立为货币的发行和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机制。
货币的前世今生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商品是一种对人们有用的、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的产品生产。
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即商品内部矛盾运动发展到非借助于货币不可时,货币自发的从千百万中商品中自动分离出来,货币原来就是商品!所以说货币是以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前提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充当货币,金银只是从无数种商品中被分离出来用来充当货币这一职能一种,而货币不一定非要是金银。
各个阶段的货币在商品交换的不同发展阶段,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经历了很多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历史上,商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四种价值形式,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现在的货币价值形式。
1: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初阶段。
(1只羊=2把石斧)2、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价值由多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增多,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交换,而是经常地和更多的商品交换,于是价值的表现也就从简单的价值形式,逐步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
(2把石斧,或3斤茶叶,或1只羊=4斤盐,或其他商品,等)。
3、一般的价值形式实在频繁的商品交换中,未来克服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局限性给商品交换带来的困难,逐渐地从上铺世界中自发地分离出一种经常参加交换的商品,人们习惯于同它们相交换(2把石斧=1只羊,一张羊皮=1只羊,3斤茶叶=1只羊,其它商品=1只羊)。
4、一般的价值形式出现后,便利了商品交换。
但是,由于一般等价物不固定,或者在区域之间不统一,对扩大商品交换仍带来困难。
客观上要求把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固定在某种商品上。
这就逐渐从一般等价物作用的上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就是货币!(80斤粮食=1单位货币,2把石斧=1单位货币,30尺布=1单位货币,其它商品=1单位货币)。
中国货币当代发展史一、中国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贝币和布币。
贝币是远古时期人们用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形式,而布币则是商代时期使用的一种以布质为主要材料的货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货币逐渐演变为金属币,如铜币、银币和金币。
二、近代中国货币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逐渐接触到西方的货币制度,并受到外国货币的影响。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中国相继发行了一系列的纸币,如清朝发行的宝钞、辛亥革命后的新兴币和北洋政府发行的北洋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重大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为1:1,但由于历经战争和经济困难,人民币逐渐贬值,并于1955年进行了第一次货币改革,实行了新旧人民币的一比一置换。
三、人民币的长期稳定自1955年第一次货币改革以来,中国人民币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1978年的第二次货币改革。
这次改革取消了人民币与外币的固定兑换比例,开始实行市场调节汇率制度。
此后,人民币的汇率逐渐由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汇率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
2009年,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成立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心,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逐步推行人民币结算和使用。
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
此举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
五、数字货币的崛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加速,数字货币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政府也积极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推动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试点工作。
数字人民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的全新形式的货币,具有安全、便捷、实时结算等特点。
2020年,中国正式启动了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先后在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