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空时编码技术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54.15 KB
- 文档页数:16
描述mimo技术的三种应用模式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技术,旨在提高系统的容量和可靠性。
MIMO技术通过同时使用多个天线进行传输和接收,以实现多个数据流的并行传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MIMO技术有三种主要的应用模式,包括空时编码、空频编码和波束成形。
第一种应用模式是空时编码(Space-Time Coding),也被称为空时分组(STBC)。
在空时编码中,发送端根据特定的编码算法将数据分配到不同的天线上,并在接收端利用相应的解码算法来重建原始数据。
这种技术利用了空间多样性和时域多样性的特点,可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空时编码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尤其是多天线系统,如4G LTE和Wi-Fi系统。
第二种应用模式是空频编码(Space-Frequency Coding),也被称为空频分组(SFC)。
在空频编码中,电信号被同时传输到不同的频率和空间分支上,以获得更好的频谱效率和容量。
通过将信号分配到不同的子载波和天线上,空频编码可以有效地抵抗多径衰落和信道干扰。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输入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如4G LTE和Wi-Fi系统。
第三种应用模式是波束成形(Beamforming),也被称为波束赋形。
在波束成形中,发送器和接收器通过调整天线的辐射特性来将信号的增益集中在特定方向上,从而提高信号质量和系统的容量。
通过调整相位和幅度,波束成形可以将信号传输到目标用户,同时减小干扰和噪声的影响。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蜂窝网络和雷达系统等领域,以提高通信质量和性能。
总的来说,MIMO技术的三种应用模式都具有提高系统容量、抗干扰能力和通信质量的优势。
它们在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4GLTE、5G和Wi-Fi系统等。
通过采用空时编码、空频编码和波束成形等技术,MIMO可以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稳定的信号传输。
MIMO原理理解空时编码MIMO(多输入多输出)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空时编码是一种应用于MIMO系统中的编码技术,通过在发射时将信号分配到不同的天线上,并在接收时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联合处理,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效果。
在MIMO系统中,空时编码通过将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编码,可以在不增加信号带宽和传输功率的情况下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空时编码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空时均匀编码(STBC)和空时分层编码(STLC)。
空时均匀编码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空时编码方式。
在空时均匀编码中,信息位被分成若干个块,每个块中的信息位被分配到多个天线上进行传输。
具体说来,在发送端,多个天线上的信号进行线性组合,并通过信号映射函数将信息位编码成多个矢量。
接收端则通过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使用最大似然准则来恢复原始信息。
空时分层编码是一种比空时均匀编码更高效的编码方式。
在空时分层编码中,不同的信息位被分配到不同的天线上进行传输。
具体说来,在发送端,信息位被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一个天线。
接收端则通过解码和检测算法来恢复原始信息。
空时编码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由于利用了多个天线进行传输,MIMO系统可以在相同的频带宽度内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
此外,通过在接收端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联合处理,MIMO系统还可以减小多径干扰和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然而,空时编码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空时编码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进行信号传输与处理,这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耗。
其次,空时编码的性能受到信号的通道状况和天线配置的影响,需要进行精确建模和优化设计。
最后,由于空时编码需要多个天线进行传输和接收,它对设备尺寸和功耗有一定的要求,限制了其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的使用。
总的来说,空时编码是MIMO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可以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无线通信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无线通信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摘要: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数据传输速率、网络可靠性和传输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以其高速率和可靠性而备受瞩目。
MIMO系统中预编码技术的研究成为关键领域,本文将重点讨论无线通信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的研究。
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系统正不断向更大容量、更高速率和更低延迟的方向发展。
MIMO技术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利用多个天线在空域上并行传输数据,提高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
预编码技术在MIMO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多径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传输质量。
二、MIMO系统基本原理MIMO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多径传播效应,通过空域上并行传输数据,从而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
在MIMO系统中,发射端使用预编码技术将数据进行编码,接收端则使用解码技术将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数据。
三、预编码技术分类预编码技术主要分为基于线性预编码和非线性预编码两大类。
1. 基于线性预编码技术基于线性预编码技术主要包括零迹预编码(ZPC),迹优化预编码(TOCP),全局发射矩阵(GEM)等。
零迹预编码是最简单的线性预编码技术,通过将数据与预定的预编码矩阵相乘,将数据编码为多天线的发送信号。
迹优化预编码则是在零迹预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发送信号的功率。
全局发射矩阵是一种采用全局信息的预编码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信道状态信息来优化预编码矩阵。
2. 基于非线性预编码技术基于非线性预编码技术主要包括零力预编码(ZLC),最大化信噪比预编码(MRT),最大化合理比率合并(MRRC)等。
零力预编码技术是一种无需信道状态信息的预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多径干扰。
最大化信噪比预编码技术则是通过最大化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来优化预编码矩阵。
MIMO原理理解空时编码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是一种通信技术,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来提高传输速率和信号质量。
MIMO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空时编码(Space-Time Coding),它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数据进行编码和传输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空时编码的关键概念是空时块编码(Space-Time Block Coding,简称STBC),它将数据块分为多个时间步长,并使用多个天线同时发送这些时间步长的数据。
通过利用多个天线可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空时编码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和系统可靠性。
一个STBC系统通常有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
在发送端,数据被分成多个时间步长,并以特定顺序通过发射天线发送。
每个时间步长的数据通过编码矩阵进行处理,编码矩阵是一个由特定规则生成的矩阵。
编码矩阵的每一行代表发送天线的输出,每一列代表时间步长的信号。
编码矩阵的作用是将时间步长数据分配到各个发送天线,并进行合适的编码处理。
在接收端,通过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还原出信号的原始数据。
这里的处理涉及到两个关键概念:空间分集(Spatial Diversity)和空时编码解码(Space-Time Decoding)。
空间分集是指通过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并处理信号,从而减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和干扰。
多个接收天线可以接收到不同的信号路径,并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防止丢失。
空时编码解码是指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从中还原出原始数据。
解码的过程涉及到信号处理算法,包括线性等式求解和最小均方误差等方法。
总的来说,空时编码通过将数据块分成多个时间步长,并在多个发射天线上同时发送这些时间步长的数据,从而提高传输速率和系统可靠性。
通过空间分集和空时编码解码的技术,接收端可以测量和估计信号的失真和干扰,并通过信号处理算法还原出原始数据。
空时编码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MIMO-OFDM系统空时编译码技术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在高速移动通信领域, MIMO-OFDM 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传输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空时编码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提供了多个天线和多个子载波之间的多路传输,从而增加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实现了多用户接入,适用于高速车联网等场景。
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 MIMO-OFDM 系统中的空时编码技术,理解其原理,探究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及其表现,从而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提高系统的用户数量。
3.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 MATLAB 仿真平台进行 MIMO-OFDM 系统的编写,并通过仿真分析空时编码技术在系统中的性能表现。
同时,本文还将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区分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
在确认系统的性能后,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同时针对系统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
4. 预期结果
基于本文的研究,可达到以下预期结果:
(1)了解 MIMO-OFDM 系统中的空时编码技术原理;
(2)通过仿真验证空时编码技术在系统中的性能表现;
(3)通过讨论探究其在系统中的优缺点,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4)为 MIMO-OFDM 系统的具体实践提供依据。
5. 研究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MIMO-OFDM 技术以及空时编码技术的应用,为高速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同时,也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MIMO空时编码技术作者:王国珍, 刘毓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第19期摘要: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优质、高效宽带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加。
空时编码(STC)的目的是利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系统,提高传输质量,降低误码率,并获得较高的编码增益和分集增益,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较详细地介绍了MIMO无线通信中的三种空时编码方案:分层空时码、空时格形码、空时分组码,对这三种方案进行了性能分析以及比较。
关键词:空时编码;多输入多输出;分层空时码;空时格形码;空时分组码中图分类号:TN929.2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1)19-0031-03MIMO Space-time Coding Technolog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WANG Guo-zhen, LIU Yu(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 China)Abstrac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requirements on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broadband services are increasing. The space-time codes (STC) were designed to improve transmission quality, reduce BER, obtain higher encoding gain and diversity gain and improve the system capacity and spectrum efficiency using th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antenna system. Three kinds of space-time coding schemes (layered space-time code, space-time grid form code, space-time block code) in th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 introduc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three kinds of schem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Keywords: STC; 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 layered space-time code; space-time grid form code; space-time block code0 引言随着全球移动通信用户的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无线通信信道可靠并且高速的传输需求,已经形成了多种高效的调制和编码方案。
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干扰抑制技术研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多输入多输出(MIMO)成为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容量和性能的重要技术。
然而,在MIMO系统中,由于多个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系统性能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干扰抑制技术在MIMO系统中的意义在于通过降低或消除天线之间的干扰来提高系统容量和可靠性。
在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中,可以采用空时编码技术、波束成形技术、干扰消除技术等手段来实现。
首先,空时编码技术是一种MIMO系统中常用的干扰抑制技术。
在空时编码技术中,发送端通过在多个天线上发送不同编码的数据流,接收端通过接收和解码并消除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的干扰。
通过合理设计和选择编码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其次,波束成形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干扰抑制技术。
波束成形技术通过调整天线的发射和接收方向性,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集中能量,并减少对其他方向的干扰。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使用自适应干扰抑制算法来实现,从而自动调整天线的方向和波束形状,以最小化干扰信号的影响。
再次,干扰消除技术是一种通过处理接收信号来抑制干扰的重要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均衡器、滤波器等方法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减小多个天线之间的干扰。
同时,干扰消除技术可以结合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根据系统的变化实时调整处理参数,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容量。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干扰抑制技术,还有其他一些新兴的技术正在被研究和应用于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
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干扰预测和抑制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干扰模型和预测干扰信号的特征来降低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此外,使用频谱感知技术和分布式功率控制技术也可以在MIMO系统中实现干扰抑制和资源优化。
总结而言,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对于提高系统容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空时编码技术、波束成形技术、干扰消除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或消除天线之间的干扰。
简述mimo的工作模式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同时利用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和接收,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MIMO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空时编码和空间多址。
空时编码是MIMO中常用的一种工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发送端和接收端都配备了多个天线。
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通过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出去,并将数据编码成多个独立的数据流。
接收端则通过多个天线接收到这些数据流,并利用信道状态信息(CSI)对信号进行解码和处理。
最后,接收端将解码后的数据重构成原始数据。
空时编码可以有效地抵抗信道衰落和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空间多址是另一种常见的MIMO工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发送端和接收端仍然配备了多个天线,但发送的数据流是不同的用户的数据。
发送端将不同用户的数据通过不同的天线并行地发送出去,接收端则通过多个天线同时接收到这些数据流。
接收端根据不同用户的信号进行解码和处理,将解码后的数据分配给对应的用户。
空间多址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和吞吐量,适用于多用户场景。
总结起来,MIMO的工作模式主要包括空时编码和空间多址。
空时编码通过利用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空间多址通过将不同用户的数据并行地发送和接收,提高系统的容量和吞吐量。
这些工作模式使得MIMO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4G和5G等移动通信系统中,为用户提供更快速、
更可靠的通信服务。
描述mimo技术的三种应用模式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来显著提高无线信号的容量和可靠性。
MIMO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和Wi-Fi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MIMO技术的三种主要应用模式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1. 空时编码空时编码是MIMO技术的一种主要应用模式,它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发送和接收多个数据流,通过巧妙的编码和解码算法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空时编码技术可以在无需增加带宽和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提高系统性能,适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
在空时编码的研究中,有一种常用的编码方案称为空时分组码(Space-time Block Code,STBC)。
STBC通过在多个时间间隔和多个天线上编码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并行传输和多路径增益。
这种编码方案不仅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天线之间的空间多样性,在不同路径上达到更好的信号传输质量。
参考文献:- Alamouti, S. M. (1998). A simple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16(8), 1451-1458.- Tarokh, V., Jafarkhani, H., & Calderbank, A. R. (1999). Space-time block codes from orthogonal designs. IEEE Transactions onInformation Theory, 45(5), 1456-1467.2. 多用户MIMO多用户MIMO是一种利用MIMO技术进行多用户通信的应用模式。
它可以同时传输多个用户的数据流,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MIMO原理(理解空时编码)————————————————————————————————作者:————————————————————————————————日期:MIMO信道非MIMO系统用几个频率通过多个信道链接。
MIMO信道具有多个链路,工作在相同的频率。
该技术的挑战是所有信号路径的分离和均衡。
信道模型包括具有直接和间接信道分量的H矩阵。
直接分量(例如h11)描述信道平坦度,而间接分量(例如h21)代表信道隔离。
发送信号用s代表,接收信号用r代表。
时间不变的窄带信道定义为:了解H对于解码来说是必要的,并通过一个已知的训练序列估计。
如果接收器将信道近似值发送到发送器,则可以用来进行预编码。
预编码能改善MIMO性能。
香农推出了下列公式,可以计算理论信道容量。
它包括了传输带宽f g和信噪比。
大多数信道容量的改善都是基于带宽扩展或者其他调制。
这些因素并不能很大地提高频谱效率。
MIMO系统的香农容量又决定于天线的数量。
M是最小的M T(发送天线的数量)或M R(接收天线的数量),表示空间信息流的数量。
例如,一个2x3的系统只能支持两个空间数据流,这个结果同样适用于2x4的系统。
对于MIMO,下面的公式给出容量的计算方法:MIMO容量随着天线的数量呈线性增加。
不对称的天线星座分布(例如1x2或2x1)被称为接收或发送分集。
在这些情况下容量(C Tx/Rx)随天线的数量呈对数形式的增长。
空间复用通过一个以上的天线发送多组数据流称为空间复用。
有两种类型必须考虑。
第一种类型为V-BLAST(Vertical Bell实验室分层空间-时间),它发送空间未编码的数据流,不需要考虑在接收器上对信号进行均衡处理。
第二种类型是通过空间-时间编码实现的。
与V-BLAST相比,空间时间编码提供正交编码方式,因此是独立的数据流。
V-BLAST方法不能分离数据流,因此会出现多个数据流的干扰(M SI)。
这会使传输变得不稳定,而前向错误编码并不总是能解决这个问题。
MIMO 空时编码技术研究学号:1123333333 姓名:XXXX摘要:无线通信系统的目标是实现无所不在的、高速、可靠的移动多媒体传输。
由多发射和多接收天线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技术正是在不牺牲发射功率和信号带宽的条件下,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技术之一。
MIMO 技术在无线通信链路两端均使用多根天线,可以充分利用无线传播中的多径传输,使频谱利用率和链路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与MIMO 技术紧密相关的就是空时编码,本文将介绍常见的三种空时编码技术:分层空时编码、空时网格编码和分组空时编码的性能和复杂度,最后对三种编码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比较。
关键词:MIMO ;空时编码;分层空时码;空时网格码;分组空时码一、 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已达成协议,并已经开始商用。
虽然3G 可以比现有的主流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快上千倍,但3G 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其在速率、服务质量和缝传输等方面的局限性也将日益显现。
在此情况下,利用多发射和多接收天线阵列实现空分传输即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己成为继频分、时分传输手段之后,增加信道容量的重要手段。
下图为MIMO 系统示意图。
发射天线接收天线㈠ MIMO 对系统性能的改善MIMO 技术通过在无线链路的发射端和接收端采用多天线阵列的方法,比之较为传统的SIMO(single-input-multiple-output)系统(传统的多天线仅仅用于基站)极大增加容量。
SIMO 信道能够提供分集增益,阵列增益,去干扰增益。
除了这些优点,MIMO 链路能在不增加额外的功率,在同样的频率带宽下开通并行空间数据通道或者信道,从而提供所谓的多路复用增益。
在密集的多径导致天线不相关且信道满秩情况下,MIMO 链路提供的容量增益与发射和接收天线中的最小值成正比。
由于阵列增益,分集增益,空间分集增益,干扰的减少,使用MIMO 能使系统性能改善。
1. 阵列增益通过接收和发射端的处理可获得阵列增益,且由于天线阵列的相干作用增加了平均接收信噪比。
接收/发射天线阵列增益同天线数目有关,需要接收和发射端知道信道信息。
通常,对于接收端,信道状态信息容易获得,但是对于发射端通常很困难。
2. 分集增益在无线信道中信号功率是随机变动的,分集技术是十分有效地对抗多径衰落的技术。
分集技术的发射信号通过多重独立衰落路径,例如在时间,频率,空间等。
空间分集优于时间/频率分集的方式,因为空间分集不占用额外的传输时间或带宽。
如果构成MIMO 信道的t M r M 条链路互相独立衰落且发射信号设计合理,接收端把到达信号汇集在一起,合成的信号和SISO 链路信号比较,其信号随机起伏幅度将减小。
使用合适的发射信号设计方案,在发射端缺少信道状态信息情况下仍可使用扩展空间分集增益技术,诸如采用空时码编码。
3. 空间分集增益在不增加额外功率和带宽情况下,MIMO 信道提供一种几乎是线性增加容量的方法。
这种增益,称为空间分集增益。
在有利的信道环境下,诸如强散射环境,接收端能够分辨出不同的数据流,由此得到容量的线性增加。
4. 减少干扰由于在无线信道中频率复用导致了同频干扰。
当使用多天线时,所需信号和同频信号间的空间差异性可以减少干扰。
干扰的减少需要预知所需信号的信道状态信息,干扰信道的确切信息不必知道。
也可以在发射端减少干扰,目标是信号发往最终用户的同时,使得发往其他同频用户的干扰信号最小。
干扰减少使得频率复用更有效且增加了系统复用容量,提高频率使用率。
通常不可能同时使用MIMO技术,由于受限于空间自由度,或天线数目。
解决问题需依靠信号设计方案和收发端的设计。
综上所述,MIMO技术有效地利用了随机衰落和多径传播分量,在同样带宽条件下为无线通信的性能带来改善。
MIMO技术的出现对3G或者B3G通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必将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对MIMO系统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㈡MIMO技术的研究现状鉴于MIMO系统的优良性能,目前,国际上很多科研院校与商业机构都争相对MIMO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其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MIMO算法开发经过理论分析,MIMO无线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系统容量与可靠性。
但更为重要的是开发误码性能与复杂度折衷的传输方案以获取MIMO系统的实际性能增益。
大量MIMO算法试图同时充分获取分集与复用增益,因此可将MIMO算法方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集最大化方案,即空时编码(STC)方案;第二类为数据率最大化方案,即复用方案,因为MIMO系统的多天线也可实现空间复用。
2、MIMO信道建模空时处理性能取决于无线信道的空时特性。
即信道传播条件决定了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这就需要开发更稳健的空时处理算法和MIMO无线信道模型,以模拟各种实际信道条件、评估各种空时处理算法的相对性能、仿真与优化设计高性能的通信系统。
3、MIMO天线设计MIMO信道的性能受发射与接收多天线系统的直接影响。
由于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播时存在散射,信号会混合在一起,所以经收端多天线接收后,系统要通过空时处理算法分离并恢复出发射数据,其性能取决于各天线单元接收信号的独立程度,即相关性。
而多天线间的相关性与散射传播及天线特性密切相关。
因此,实现MIMO系统的高性能除依赖于多径传播的丰富度外,还依赖于多天线单元的合理设计。
㈢空时编码的技术发展空时编码(Space-Time Coding)是无线通信的一种新的编码和信号处理技术,它在不同天线所发送的信号中引入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从而不用牺牲带宽就可以为接收端提供编码系统所没有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
目前常见的的空时码包括有空时分层码(BLAST)、空时分组码(STBC)和空时网格码(STTC)。
分层空时码是最早提出的一种空时编码方法,由于该方法提出者G.J.Foschini是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故称为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结构。
其基本技术思想就是把高速的信源数据业务分解为若干低速的子数据业务,然后在发送端通过并行信道编码器对这些子数据业务进行独立的信道编码,调制后用多个天线发送,以实现发送分集。
在接收端通过多个天线进行接收,利用信道估计获取信道参数,然后进行分层译码以恢复发送数据。
分层空时码的最大特点就是编解码的过程非常简单,但性能却是现有的三种空时编码方法中最差的。
根本原因在于接收时各层之间的译码是相互独立的,只利用了各层的接收信号和信道信息,无法实现层与层之间相互的信息共享和联合预测,达不到最大的分集效果。
但是,由于其解码简单,仍然可以在一些要求不高的环境之中获得一定的应用。
空时格码是继分层空时码之后提出的另一种空时编码技术,它是由AT&T公司研究院的Tarokh结合延时分集和格型编码(Trellis Codes Modulation,TCM)提出的,它吸收了两者的优点,通过传输分集与信道编码相结合来提高系统的抗衰落性能。
空时格码的设计有两个准则,首先,为了获得最大的分集增益,需要遵循秩准则;另外,在满秩的前提下,为了达到最佳的误码率,需要遵循行列式准则。
其译码采用最大似然译码,利用向量维特比译码算法来实现。
空时格码可以在不损失发射带宽的情况下,获得很高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
但是,空时网格码的译码过程极其复杂,并且当天线数目固定时,译码复杂度会随着发射速率的增加呈指数增大,因此,在高速率数据传输时,空时格码的译码复杂度是很高的。
这也成了空时格码最大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实例化进程。
空时分组码的提出是为了克服空时网格码译码复杂度高的缺点,1998年,Alamouti首次提出了使用两个天线发射的空时分组码,该方案可以获得最大分集增益和最大传输速率,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编码方案。
虽然该方案性能相比于空时格码略有下降,但是译码复杂度要小的多。
Tarokh等人运用正交设计理论将Alamouti方案推广到多个发射天线的情况。
证明了对于复信号,可以同时获得最大分集增益和最大传输速率的正交设计仅在发射天线数等于2时存在,而当发射天线数大于2时则不存在。
为此,一些文献中提出了准正交或非正交空时分组码。
它们以牺牲正交性和部分分集增益为代价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率。
但由于编码的非正交在检测矩阵中引入了自干扰项,使得接收端不能实现线性解码。
根据正交设计理论的空时分组码无时间冗余,不能获得编码增益,却具有较低的译码复杂度,利用最大似然译码算法即可,而且还可能得到最大的发射分集增益。
空时分组码可以实现与最大比合并(MRC)接收机相同的性能。
二、几种空时编码的比较空时编码在不同天线所发送的信号中引入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从而不用牺牲带宽就可以为接收端提供编码系统所没有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
目前的空时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最大分集为目标,包括有空时分组码(STBC)、空时网格码(STTC)等;一类是以最大速率为目标,其中以贝尔实验室的空时分层码(BLAST)方案最为出名。
目前,空时分组码和空时分层码已被3GPP采用。
空时格形码可以提供最大可能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而不会牺牲发射带宽。
然而,这种码的译码却需要使用Viterbi译码器的向量形式,复杂度较高,对于目前还是资源有限的无线通信系统显得不太实用,空时分组码则克服空时格码译码复杂度高的缺点。
㈠空时编码的系统模型考虑一个具有N t个发射天线、N r个接收天线的无线通信系统,如下图所示。
将发射数据送入空时编码器进行编码。
在t 时刻,将由m 个二进制信息符号组成的块c t 送入空时编码器,这个块可表示为: ()12mt t t t c c c c =空时编码器将M =2m 个点的信号集中的m 个二进制输入数据映射成n r 个调制符号。
将这个编码数据送到串并变换器,得到n r 个并行的符号序列,表示为:()12t T Nt t t t x x x x =式中,T 表示矩阵的转置。
N t 个并行输出由N t 根不同的天线同时发射出去,这样符号()1it t x i N ≤≤表示是由发射天线阵列的第i 个天线发射出去的符号,并且所有发射符号都有相同的时间宽度T s 。
假定信道是无记忆的,那么从一根发射天线到一根接收天线的每一个链路都可以用平坦衰落模型来表示。
发射天线数为N t 接收天线数为N r 的MIMO 信道在t 时刻可以用信道矩阵H 表示为:1,11,21,2,12,22,,1,2,t t r r r t t ttN ttt N tt t N N N N h h h h h h h h h ⎡⎤⎢⎥⎢⎥=⎢⎥⎢⎥⎢⎥⎣⎦t H其中,用,tj i h 表示从第i 根发射天线到第j 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衰减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