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必修3 第11章 第28讲 生态系统 教师用书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59.00 KB
- 文档页数:16
高三生物浙江学考一轮复习课件必修第章动物生命活动调节1. 概述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调节机制来维持平衡的。
调节是指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相应反应,以保持身体内稳定的状态。
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两种方式。
2.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来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快速响应。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包括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和效应器三部分。
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刺激,并将刺激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以神经纤维为媒介传递到效应器,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动物的神经调节包括感觉、传导、反射和控制四个过程。
感觉是指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通过感受器将刺激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
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中传递的过程,通过突触将神经冲动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反射是指神经冲动在神经回路中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反射神经活动的调节和控制。
3.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调节是指动物通过内分泌系统来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慢速响应。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靶细胞组成。
内分泌腺是指体内分泌物质的产生和释放机构,主要包括脑垂体、甲状腺、胰腺等。
靶细胞是指受内分泌物质作用并产生相应反应的细胞。
内分泌调节主要通过内分泌物质来实现,内分泌物质在体内通过血液传播至靶细胞,从而调节生理和行为活动。
内分泌物质有多种,如激素、神经调节物质等。
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各处,起到调节和控制生理功能的作用。
4. 神经调节与内分泌调节的相互关系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共同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
神经调节主要用于对外界刺激的快速反应,如逃避危险、捕食等;而内分泌调节主要用于对外界刺激的慢速响应,如生长发育、繁殖等。
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还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保持体内稳定。
负反馈调节是指当体内某一生理指标超过一定范围时,通过负反馈机制调节该指标的变化,使其回到正常范围内。
课后限时训练(二十九)(建议用时:40分钟)1.(2017·金华、温州、台州部分学校联考)下列物质中,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SO2B.CO2C.臭氧D.COA[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SO2、NO等物质。
]2.(2016·1月浙江学考)人口剧增将导致的后果是()A.人均土地资源不断下降B.淡水资源日益丰富C.人均粮食资源日益丰富D.能源需求不断下降A[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下降,包括人均土地资源、人均淡水资源等不断下降。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中CO2的来源之一是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C.C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C、H、O、N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核酸、酶、果糖、脂肪中都含有这四种元素D.20世纪以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大气中的CO2量急剧增加D[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
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固定二氧化碳外,光合细菌和蓝藻等生物的光合作用、一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二氧化碳。
糖类(如果糖)、脂肪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大气中的CO2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2016·1月浙江学考)引起大气层臭氧量减少的主要物质是()A.水蒸气B.CO2C.N2D.氟利昂D[人类过多地使用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5.(2016·3月宁波选考测试卷)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下列做法与“五水共治”行动不相符...的是()A.禁止直接排放生活污水B.大量使用洗涤剂C.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D.及时拧紧水龙头B[大量使用洗涤剂会造成水体污染。
第28讲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含义及渠道(1)能量流动的含义: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
(2)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
2.能量流动过程(1)能量流动的起点:太阳辐射能(或光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
(3)植食动物的能量去向:①被自身细胞呼吸消耗。
②被分解者分解。
③被肉食动物取食并同化。
④未利用。
3.能量流动特点 (1)单方向的,不可逆的。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
4.从能量流动过程可以推知 (1)植食动物比肉食动物多。
(2)高营养级生物数量少、生物量小、能量少、价值高。
(3)一个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5.能量传递效率的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思考讨论1.如图表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第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其摄入量和粪便量有怎样的关系?提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提示不是。
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所消耗,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2.如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请思考:(1)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多于一个吃牛肉的人,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
就“玉米→人”与“玉米→牛→人”这两种食物链而言,前者环节较少,能量损耗较少,人获得的能量更多。
但就“一个个体”而言,由于不知道两人的食物量,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和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无法比较。
(2)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更高,还是更低?提示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生态系统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应更低(生物放大作用)。
课后限时训练(二十八)(建议用时:40分钟)1.(2016·10月温州选考测试卷)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鱼、虾、浮游动物、藻类等生物,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鱼B.虾C.浮游动物D.藻类D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属于生产者。
]2.(2016·3月宁波选考测试卷)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抵抗外力干扰能力最强的是( )A.热带雨林B.水稻田C.北方针叶林D.草地A [在本题所给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抵抗外力干扰能力也最强。
]3.(2016·1月浙江学考)杀虫剂DDT会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和浓缩,这种现象称为( )A.生物净化B.生物遗传C.生物放大D.生物进化C [杀虫剂DDT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4.(2016·7月浙江学考)在生物圈的碳循环中,大气中CO进入生物群落的过2程是( )A.光合作用B.需氧呼吸C.厌氧呼吸D.物质燃烧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而需氧呼吸、A [大气中的CO2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厌氧呼吸、物质燃烧都会使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5.(2016·温州联考)在“草→兔→红狐→狼”这条食物链中,红狐所属的消费者级别及所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 )A.一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二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 [在“草→兔→红狐→狼”这条食物链中,红狐属于第三环节,即第三营养级;兔是一级消费者,红狐是二级消费者。
]6.(2017·杭州七校联考)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 C .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和繁殖 D .昆虫的次级生产量为280 kJB [昆虫的同化量=摄食量-粪便量=410kJ -210 kJ =200 kJ ;昆虫的粪便量没有被昆虫所同化,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昆虫的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200 kJ -130 kJ =70 kJ ,这部分能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和繁殖。
对浙江省2018年4月生物选考第28题遗传题的解题思考(2018年4月第28题【加试题】)为研究某种植物3种营养成分(A、B和C)含量的遗传机制,先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野生型进行基因敲除突变实验,经分子鉴定获得3个突变植株A.从M1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高B低C低)植株,与M2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其杂交一代中只出现(A高B低C低)和(A低B低C高)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一定是1:1B.从M2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低B高C低)植株,与M3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其杂交一代中,纯合基因型个体数:杂合基因型个体数一定是1:1C.M3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有一小段没有配对,说明其中一个同源染色体上一定是由于基因敲除缺失了一个片段D.可从突变植株自交一代中取A高植株与B高植株杂交,从后代中选取A和B两种成分均高的植株,再与C高植株杂交,从杂交后代中能选到A、B和C三种成分均高的植株解析:选考试题中出现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个是学科热点,考试要求中确实有关注学科热点的要求,因此复习中适当地拓展一些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生物热点知识,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和延伸,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本题对于考生来讲,大可不必去理会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基因敲除的具体过程,而应将关注点放在3个突变植株以及实验目的“研究某种植物3种营养成分(A、B和C)含量的遗传机制”。
突变我们可以理解为基因突变,结果是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遗传机制上就是要弄清控制3种营养成分(A、B和C)含量的基因分别有几对,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种营养成分(A、B和C)――即3种性状之间是否也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在弄清关注点及实验目的后,解题的第一步就是信息处理。
在处理表格中自交一代数据上,大如果不看括号内的内容,可以推出M1、M2、M3均为双杂合子,各对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第28讲 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3)结构组成①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含义: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单方向营养关系。
②类型: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则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③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生物放大①含义:化学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②途径:食物链。
③实例:DDT的污染。
(3)食物网①含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
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3.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1)营养级①含义: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②划分标准:③特点: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该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越少。
(2)生态金字塔①含义: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
②类型: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置。
4.生产量和生物量(1)初级生产量: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单位:g/(m 2·a)或J/(m 2·a)(a 代表年)①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6CO 2+12H 2O ――→2.8×106J 叶绿体C 6H 12O 6+6O 2+6H 2O②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用GP 表示。
③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用NP 表示,即净初级生长量NP =GP -R 。
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不同有很大差异。
(2)生物量: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①单位:g/m 2或J/m 2。
②NP =GP -R ⎩⎨⎧>0生物量增加<0生物量减少=0生物量不变(3)次级生产量: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
①单位:g/(m 2·a)或J/(m 2·a)。
②生产过程1.(2015·10月浙江选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一片草地 B .生物圈 C .一个池塘D .一片森林B [一片草地、一个池塘和一片森林都是小型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2016·10月浙江选考,节选)某苔原生态系统和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
图1请回答:(1)图1中的生物构成了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处于第二个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种。
(2)图1中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
【解析】(1)从两类生产者开始分别数起,各有5条食物链;位于每条食物链第2个环节的生物有3种。
(2)生物具有放大作用,营养级最高的DDT溶度最高。
【答案】(1)10 3(2)北极狐和雪鹗3.(2015·10月浙江选考)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
写出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2)黑鸢在最长的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从能量流动角度看,处于食物链顶位的黑鸢种群数量最少、能量也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________。
(3)为控制农田鼠害提供依据时,可用________法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4)若施用某农药控制三化螟的数量,会导致该农药在黑鸢体内积累并对其造成危害。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解析】(1)据图分析,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最短的食物链是水稻→黑线姬鼠→黑鸢。
(2)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三化螟→八哥→乌梢蛇→黑鸢,黑鸢处于第五营养级。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故处于食物链顶位的黑鸢种群数量最少、能量也最少。
(3)黑线姬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应该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其种群密度的调查。
(4)该农药在生物体内不会降解,会随着食物链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进行富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答案】(1)水稻水稻→黑线姬鼠→黑鸢(2)五传递效率约10%(逐级递减)(3)标志重捕(4)生物放大1.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关键①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所判断的生物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
2.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的分析(1)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后,被捕食者数量将增加。
但随着数量的增加,被捕食者种内斗争会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
(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在右图所示食物网中,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
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所以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特殊情况: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3.比较净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使其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C[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A项错误;硅藻是生产者但不是分解者,B 项错误;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处于第二营养级,C项正确;生产者遭到破坏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D项错误。
]3.下列对草→鼠→鹰这条食物链的生产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A.草的生产量是初级生产量B.鹰的生产量是三级生产量C.鼠的生产量属于次级生产量D.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就是草的生物量B[草是生产者,其生产量是初级生产量,它的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就是它的生物量,A、D项正确;鼠和鹰均为消费者,其生产量均为次级生产量,不存在三级生产量的说法,B项错误、C项正确。
]4.(2016·1月浙江学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草、昆虫、兔、鸟、鼠、鹰和狐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________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捕食食物链。
(3)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昆虫属于第____营养级。
【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由图可知,该食物网中有5条捕食食物链。
(3)所有的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称为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如昆虫;全部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即鹰、狐和鸟属于次级消费者。
【答案】(1)太阳能(2)能量流动 5(3)草鹰、狐、鸟二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含义: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
(2)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
(3)过程分析①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起点: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③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
④结果:最终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4)特点①单方向、不可逆:能量只能从某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②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含义: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相对封闭的循环圈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
(2)特点: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得到重复利用。
(3)碳的全球循环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CO2。
②路线:大气圈→植物和动物→分解者→大气圈。
3.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现出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
(2)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3)稳态的调节:反馈调节①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②正反馈: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4)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①破坏原因: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
②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③对生产生活的启示:人类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
1.(2016·10月浙江选考)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型鱼类种类减少,将导致()A.生物群落发生演替B.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C.食物链的环节增多D.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B[大型鱼类种类减少,食物链缩短,食物网变得简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2.(2016·10月浙江选考,节选)某苔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
注:字母表示能量值,①、②、③表示营养级上图中,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