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基本情况统计表
- 格式:pdf
- 大小:326.75 KB
- 文档页数:7
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一)学校基本概况
注:计算生均时,学生数指填表时学年度初(9月份)的学生数。
请说明学历未达标教师姓名、年龄、学历、职称、所属专业、所任年级、学科;教师余缺情况(专业、学科、年级、人数)。
注:1.学生数以各学年度9月份上报的统计数字为准。
2.不计学生户籍所在地,以实际在校学生为准。
3.借读生的流失率不作统计。
(二)学校队伍建设情况
3.教师发展水平
(1)近三年教师公开发表、获奖论文数量统计
(三)学校教育教学业绩
注:无法填写的项目可空着。
注:填市级以上获奖情况。
注:1. 生均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用“元”表示,其余均以“万元”表示。
2. 所有数据均采取报表期末累计数。
3. 学生数是指上、下半年学生数的平均数。
(五)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情况
注:各校可根据实际专用教室设置情况调整以上所列室名。
使用情况是指上一学年使用的次数。
注:使用情况指上一学年实际使用的情况。
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幼儿园)幼儿园统计报表填报总体说明1.填报范围:幼儿园填报本表。
2.报送日期:9月20日前报出。
3.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本年的9月1日(学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学年末)。
4.统计时点:是指统计数据的调查截止时间,即本学年初9月1日。
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5.统计时期:是指统计数据的调查区间时间,即从上学年度的学年初9月1日至学年末8月31日时间区间。
如毕业生数、复学学生数等指标为统计时期数。
6.归档:本表由学校(机构)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档管理。
基础基111学校(机构)基本情况一、指标解释1.学校(机构)学校(机构):是指经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备案的实施各级各类教育的单位。
学校(机构)名称: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学校(机构)全称。
学校(机构)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学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识别标识码。
2.学校(机构)办学类型幼儿园:是指招收学龄前幼儿,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单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乐。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
3.学校(机构)驻地城乡类型:是指学校(机构)驻地的城乡分类属性,分为城区、镇区、乡村,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镇区:是指在城市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乡村:是指城区、镇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4.学校举办者:是指学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为设置学校(机构)提供必要经费和基本办学条件者。
基础基522、531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修订说明:1、基础基522表中“其中:教学用计算机”指标中增加“其中:平板电脑”;取消原“多媒体教室座位数”指标,增加“教室”、“网络多媒体教室”和“普通教室”、“其中:网络多媒体教室”指标2、基础基531表中取消“上学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校园网出口总带宽”指标基础基522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一、指标解释1.占地面积:是指学校校园内的土地面积,不包括校园外学校拥有的农场、林场及校办工厂等土地面积。
2.绿化用地面积:是指学校占地面积中集中用于种植花草、树木以及天然林的土地面积。
3.运动场地面积:是指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4.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拥有的正式出版书籍。
5.计算机数:指计入学校固定资产的个人台式、笔记本计算机台数。
6.多媒体教室座位数:是指配备有计算机和投影仪的教室座位数。
7.固定资产总值:是指一般设置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置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的总值。
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类;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8.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 是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二、填报说明小学、小学教学点、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职业初中、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填报本表。
基础基522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单位:编号占地面积(平方米)图书(册)计算机数(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个)固定资产总值(万元)计其中计其中:教学用计算机计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绿化用地面积运动场地面积计其中:实验设备甲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计01基础基522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一、指标解释1.占地面积:是指学校校园内的土地面积,不包括校园外学校拥有的农场、林场及校办工厂等土地面积。
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统计表(二)
说明:
1.填报范围为教育部门办公办学校。
2.学校类别:幼儿园、小学、教学点、初中、高中、职业学校、特殊教育、九年一贯制、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
3.校舍为学校内全部建筑物。
4.在建校舍建筑面积填规划建设面积,房屋价值填规划投资。
5.照片:2006年以后的新建楼房校舍和塑胶跑道田径场上报新旧对比照片,新建学校、迁建学校除上报单体照片外,另需提供学校整体校貌新旧对比照片。
6.区县、学校分别提供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7.金额单位为万元保留两位小数。
附件1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师资状况分校统计表
全县义务教育段核编教师数人(以本县最新编制文件为准);全县义务教育段在编教师数人(以上月工资发放名单为准)。
注:1.该表须根据目前学校状况,实事求是填写;其中骨干教师指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
2. 学校排序列顺序与申报表中11-2表相同;
3. 表中小学包括普通小学、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50人及以上教学点,初中包括独立初中、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完全中学的初中部。
每所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单独一行填写。
每所一贯制学校和每所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单独一行填写。
附件2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办学条件分校统计表
注: 1.该表须根据目前学校状况,实事求是填写;
2. 学校排序列顺序与申报表中II-2 表相同;
3. 表中小学包括普通小学、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50 人及以上教学点,初中包括独立初中、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完全中学的初中部。
每所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单独一行填写。
每所一贯制学校和每所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单独一行填写。
相关指标按申报表填报说明要求填写。
附件3
县域内义务教育段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情况分校统计表
全县总计
注:1.该表须根据目前学校状况,实事求是填写;
2•学校排序列顺序与申报表中11-2表相同;
3•表中小学包括普通小学、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50人及以上教学点,初中包括独立初中、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完全中学的初中部。
每所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单独一行填写。
每所一贯制学校和每所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单独一行填写。
乌拉特前旗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拉特前旗统计局(2012年4月1日)2011年,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强旗”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圆满完成了旗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10.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56.88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27.53亿元,增长8.4%。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9%,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2%,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9%,拉动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7:50.6:25.7调整为23.7:51.4:24.9。
一产比重和上年持平;二产比重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三产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838元,比上年增长8.9%,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688美元。
市场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同比上涨3.7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八大类价格指数均呈上涨态势,食品类价格尤为领涨。
食品上涨10.0%、烟酒及用品上涨4.1%、衣着上涨3.1%、居住上涨1.2%、交通和通讯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0.1%。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8%,同比上涨3.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5.0%,同比上涨5.0个百分点。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1.2%,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3.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7.3%。
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幼儿园)幼儿园统计报表填报总体说明1.填报范围:幼儿园填报本表。
2.报送日期:9月20日前报出。
3.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本年的9月1日(学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学年末)。
4.统计时点:是指统计数据的调查截止时间,即本学年初9月1日。
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5.统计时期:是指统计数据的调查区间时间,即从上学年度的学年初9月1日至学年末8月31日时间区间。
如毕业生数、复学学生数等指标为统计时期数。
6.归档:本表由学校(机构)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档管理。
基础基111学校(机构)基本情况一、指标解释1.学校(机构)学校(机构):是指经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备案的实施各级各类教育的单位。
学校(机构)名称: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学校(机构)全称。
学校(机构)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学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识别标识码。
2.学校(机构)办学类型幼儿园:是指招收学龄前幼儿,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单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乐。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
3.学校(机构)驻地城乡类型:是指学校(机构)驻地的城乡分类属性,分为城区、镇区、乡村,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镇区:是指在城市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乡村:是指城区、镇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4.学校举办者:是指学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为设置学校(机构)提供必要经费和基本办学条件者。
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情况登记表学校全称:所在地:市(地)县(市、区、企)乡(镇)学校类别:(城市)(初中)学校:(盖章)校长:签字(盖章)填报日期:年月日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申报审批表(学校盖章) 填表人填表时间学校名称学校类别申报等级校长书记电话学校自评结果项目分值自评分数总得分A1办学条件400A2队伍建设200A3教育教学300A4学校管理100县(市、区、企业分局)督导部门简要评估意见(盖章)年月日县(市、区、企业分局)教育行政部门简要评估意见(盖章)年月日市(行署、农垦、森工总局)教育督导部门审批意见(盖章)年月日1、学校类别: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
2、申报等级:达标学校/达标先进学校。
表1学校基本情况应编教职工数人现有教职工数人现行学制四年专任教师数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其中高学历教师比例%省骨干教师人市骨干教师人县骨干教师人在校学生总数人班数个平均班额人适龄生总数人入学率% 辍学率%15周岁小学教育完成率%17周岁初中教育完成率% 在校生保留率%校园面积㎡生均校园面积㎡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校舍面积㎡运动场面积㎡生均运动场面积㎡绿地面积㎡生均绿地面积㎡学生宿舍面积㎡厕所蹲位个住宿学生数人生均伙食标准元校田地数亩校办企业数个勤工俭学年收益万元学校年总支出万元年教育事业费支出万元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元普通教室数个教室平均面积㎡现有危房面积㎡物理实验室个㎡音乐教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化学实验室个㎡美术教室个㎡其它辅助教室个生物实验室个㎡体育教室个㎡体育馆㎡综合实验室个㎡劳技教室个㎡音乐器材种件自然实验室个㎡卫生(保健)室个㎡美术器材种件计算机教育个㎡档案室个㎡体育器材种件语言教室个㎡大队室个㎡卫生器材种件多功能教室个㎡会议室个㎡书库个㎡电子备课室个㎡多媒体教室个㎡期刊报纸种图书阅览室个座教学光盘播放室㎡图书总数册电子阅览室个座卫星接收播放室㎡生均图书册填表人:年月日表2学校领导班子情况姓名职务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学专业兼何学科及周课时任现职时间填表人:年月日表3近三年学校经费使用情况年度国拨经费(万元)总金额:预算外收入经费(万元)生均公用经费(元)贫困生救助情况教师工资基建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公用经费其它经费填表人:年月日表4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装备设施配备情况名称数量名称数量投影仪台路由器台录音机台交换机台电视机台服务器台计算机总数台UPS 台学生用计算机数台防火墙台教师用计算机数台集线器台影碟机台应用软件(名称)视频展示台台系统软件(名称)数码照相机个资源库数码摄像机个网络接入方式液晶投影仪个卫星地面接收站投影片框VCD教材套录音光碟(带)小时CD-ROM光盘张录像光碟(带)小时演播室㎡其它教育资源填表人:年月日表5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总课时主要内容有无基地活动内容地点参加人数周课时主要内容方式与成果周课时主要内容填表人:年月日表6学生体育体质情况年级体育课开课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近三年近视率% 平均身高cm 平均体重kg2007年2008年2009年男女男女填表人:年月日表7教学绩效情况学年学科学年末考试毕业考试初中升学考试特长发展及格率% 优秀率% 及格率% 优秀率% 升学率% 重点率%兴趣小组个数学生参与率%体育队个数文艺队个数其他填表人:年月日表8近三年学校获奖情况奖励名称奖励时间获奖类别等级发奖单位。
乌拉特前旗自然概况乌拉特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黄河北岸,河套平原东端。
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1′~109°54′,北纬40°28′~41°16′。
东与包头市毗邻,西与五原县相连,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南至黄河与鄂尔多斯杭锦后旗和达拉特旗隔河相望。
面积为7476平方公里,至2005年乌拉特前旗共有100918户,总人口334004人,非农业人口94877人,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壮、锡、伯、苗、土彝、维吾尔等16个民族。
旗人民政府驻乌拉山镇,邮编:014400。
代码:150823。
区号:0478。
拼音:Wulateqian Qi。
【行政区划】乌拉特前旗辖8个镇、1个苏木、5个农场:乌拉山镇、白彦花镇、新安镇、大佘太镇、西小召镇、小佘太镇、先锋镇、明安镇、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巴彦淖尔市国营中滩农场、巴彦淖尔市国营新安农场、巴彦淖尔市国营西山咀农场、巴彦淖尔市国营苏独仑农场、巴彦淖尔市国营乌梁素海渔场。
设173个行政村,741个村民小组。
【地形地貌】乌拉特前旗地形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东北部为丘陵山区、西部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西部为河套平原,南部为三湖河平原)平原区海拔1 007米。
境内主要山峰有:乌拉山、白云查汗山和查斯太山。
三山所夹形成了山间盆地明安川和小佘太川。
【气候资源】属中温带气候,具有季风大陆性气候特征。
气候的特点是:风大雨少,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无霜期短,日照时问长,昼夜温差大,年季温差变化大。
光能资源本旗光能资源较丰富。
太阳总辐射153.05大卡/厘米2,高于同纬度的北京和呼和浩特市。
生理有效辐射74.98大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3202.5小时,在作物生长期,生理有效辐射48.11大卡/厘米2,日照时数为1806.6小时。
热量资源本旗平均气温 3.5—7.2℃,最热量7月中旬,平均23.4℃,最冷时1月,平均零下12—18℃。
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小学)小学统计报表填报总体说明1.填报范围:小学、小学教学点填报本表。
2.报送日期:9月20日前报出。
3.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本年的9月1日(学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学年末)。
4.统计时点:是指统计数据的调查截止时间,即本学年初9月1日。
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5.统计时期:是指统计数据的调查区间时间,即从上学年度的学年初9月1日至学年末8月31日时间区间。
如毕业生数、复学学生数等指标为统计时期数。
6.归档:本表由学校(机构)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档管理。
基础基111学校(机构)基本情况一、指标解释1.学校(机构)学校(机构):是指经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备案的实施各级各类教育的单位。
学校(机构)名称: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学校(机构)全称。
学校(机构)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学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识别标识码。
2.学校(机构)办学类型小学:是指招收适龄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独立设置学校。
小学教学点:是指为方便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实施初等教育不计校数的教学机构。
少数民族学校:是指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实施初等、中等教育的独立设置学校。
3.学校(机构)驻地城乡类型:是指学校(机构)驻地的城乡分类属性,分为城区、镇区、乡村,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镇区:是指在城市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附件: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一、总则为推进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促进自治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划,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治区实际情况,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是自治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
《标准》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是自治区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
《标准》的实施遵循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
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本《标准》的实施;各盟市、旗县政府根据《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制定本地实施《标准》的学校建设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在确定学校用地规模时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新建学校原则上应达到《标准》要求,改建和扩建学校参照《标准》执行。
要加强本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注重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二、学校设置规模、用地与建筑设施(一)学校设置1.设置学校应当依据本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结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尤其是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的发展趋势,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布点,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市区内历史形成的不合理布局,应结合城市旧城区改建进行调整。
并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建设规模适宜的中小学学校。
2.新建学校应首先注重安全因素。
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及地质条件安全的地段。
高压线缆、市政管线和城市道路等不应穿过校园。
3.学校的设置应当避开公共娱乐场所、集贸市场、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气源调压站、高压变配电所、垃圾场及公安看守所等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