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营养与保健+绪论
- 格式:pdf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73
《食品营养与保健》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学时:72 编制人:王尔栋1.课程概述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熟悉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社区营养的内容与方法;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膳食参考摄入量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
掌握食品营养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评、膳食指导与评估、膳食调查与评价、营养咨询与教育的方法与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营养与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本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技术等,下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课程。
1.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教学采用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企业所需学生还需要什么来设定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定,遵循实用、够用原则。
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实训课内容的针对性,同时围绕“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的职业资格鉴定来安排能力目标和技能训练。
理论知识的选取也是紧紧围绕项目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设置的,但同时又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需要。
在设置这些内容时又考虑到相关职业证书的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课程组通过与营养健康专家、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一起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明确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对人体健康的关系和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营养食谱设计、人体营养状况测量、营养咨询与教育以及膳食调查与评价。
然后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设置的,在选取及组织课程内容时,课程组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但同时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需要,并融入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优秀6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现况论文篇一现阶段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讯速发展,营养素与其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3]。
在现阶段社会大环境下,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注重新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都是注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能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路,同时也可以提升研究生思考与创新能力,从而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素质和独立思考并且单独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应用和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同时不但发挥了个人创造的能力和培养了研究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还可以提升研究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目前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加强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研究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学生们的研究培养期间要建立起独立分析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运用符合这一阶段的培养要求,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研创新和独立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符合当下对营养需求的专业人才[4]。
但是就目前的就业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对于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究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是欠缺,然而这方面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从事未来的工作很重要。
就目前的社会需求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本文从课程的设计,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最后的考核与考试形式的这几个方面提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的在食品卫生方面的培养。
2结合当前的社会食品安全事件,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选取适当的食品安全的教学内容3打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食品卫生方向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双师型”即“双素质型”,是指授课教师即需要具备教授理论的素质又要付诸于实践教学的素质[5]。
对于食品卫生方向要建议一个双师型教师团队,即作为一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理论课授课教师,在“双师型”标准的要求该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又要拥有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素质;为了更好的完成食品卫生的教学工作,既要达到食品卫生学技术人员从业标准,即拥有宽泛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专业实践以及实训技能熟练掌握,能够完成食品卫生的实践与实训的工作。
作为医生,予人健康的方式有很多,不仅是治疗,预防性的健康指导更重要。
中医先贤说“不治已病,治未病”。
一个真正有爱心和职业素养的好医生,总是时时刻刻想到怎么教人防病,而不是坐等“已病”之人上门求治。
我的2017挺忙碌,医务管理、抽空坐诊、送医乡间、科普巡讲、学术研究、灯下作文……忙得不亦乐乎,巴不得一天有36小时。
倒也充实,很快乐。
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把我的医学专业知识、养生保健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用流畅的文字写出来,让老百姓能听懂、能看懂、能应用。
他们因此而避免疾病,更健康。
这是行善积德,某种意义上是救人一命,我岂能不快乐。
眼看着,新的一年就来了,初心不忘,我要继续给《中医健康养生》杂志多写稿,因为她很清新,很完美,在养生保健杂志里独树一帜,我喜爱她,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宠她,一晃,我在临床营养师的岗位上干了30多年,退休后的这几年,我一直在琢磨,西医营养和中医养生的区别到底在哪儿,怎样能把营养和养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广大百姓的健康、防病、治病起到作用。
我个人认为,西医营养主要是从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和食物营养成分的含量入手,达到需要、供给、消耗的平衡,如果不能平衡,就从营养素的补充剂来补充;而中医养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平衡,要根据人的体质和食物性味融合来摄入食物,达到机体的健康,如果做不到,就要调理脏腑的功能,使其适应、协调或提高脏腑的供给、吸收和代谢的能力,最终达到机体的平衡。
如果能够将西医营养供给的方法和中医体质与食物性味的理念结合到一起,岂不是事半功倍!希望新的一年,《中医健康养生》杂志能够用更多科学的、实用的中西医结合的形式传播健康知识、 把营养和养生结合起来。
邓玉霞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预防性的健康指导更重要受益于她。
还有一个小心愿,悄悄说给自己。
我要少熬夜,睡好子午觉。
教人家养生保健,自己先要做好。
不然,就成了笑话。
总之,2018给自己加油!予人健康,心有余香。
第三章营养与保健营养不良性疾病能使机体抵抗能力低下,并影响生长发育和正常代谢系统功能,因此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也是多方面的。
营养是运动的基础,运动又是通向健康之路。
科学的膳食营养是健康和长寿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营养的摄取一、人类的食物分类自然界中可供人类生存所食用的动植物有上百种。
工业的发达和科学的进步,人类生产加工出的营养食品更是无法计数。
为了使人们加强对食物的认识,也有利于食物结构的研究,科学家们按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量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几类食品群,这就是食物分类法。
由于各个地域自然食物和民族饮食习惯的不同,食物分类的方法也有多种。
表、表是日本的两种食物分类法,简明易懂,较适合我国,可供参考。
表3-1-1 六类食物群分法表3-1-2 三类食物群分法二、三大营养物质(一)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淀粉。
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热量来源的(占总热量的70%以上)。
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对人体的好处有:消化吸收率高;可直接供给机体所需要的能量;能完全燃烧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且不论在有氧还是无氧状态下都能供能;作为机体能量最迅速、最有效,既经济又来源广泛。
每日所供热量最佳比例应占50%。
许多关于运动中能量消耗的研究也证明,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单糖类物质(麦芽糊精)能被机体迅速消化吸收,并且分解快、产热高。
如国内外运动员在参赛前进行的“糖原充填法”;运动过程中,血糖水平低下时,及时补充含糖饮料等方法,都说明了糖对供能特别是运动过程中供能的重要性。
我国居民素有食用粗米和小麦制品的习惯,这种饮食习惯曾受到各国专家赞同,也是我国居民保持强健体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低(特别是广大农民)的一个重要因素。
碳水化合物的缺点是消化吸收快,胃肠排空迅速易产生饥饿感,还易造成胃袋大、胃下垂、食量大等不良现象。
再者,由于糖在体内吸收迅速,当热量需求过小时又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是引起肥胖症的根源之一。
一、课程介绍(100-150字)《实用营养与保健》是营养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它对于增进我校学生在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李菊花主编的《公共营养学》教材,通过以理论讲述为主体,辅以案例,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深入理解与掌握营养、食品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充分认识本学科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全面、系统地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与保健、平衡膳食与膳食指南、营养强化与保健食品、常见疾病的营养与保健,并能综合运用营养学理论知识和相关手段对患者及特殊人群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及营养干预;同时熟悉食谱编制的方法。
(二)可测量结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营养与健康的角度出发,理解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重点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及学科发展方向,为强化均衡饮食的意识、改善体质、促进学习做好铺垫。
注: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撰写论文)、课堂提问、考试等环节测量。
三、课程要求(一)授课方式与要求授课方式:a.教师讲授;b.课堂讨论;c.期末开卷考试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能够从营养与健康的角度出发,理解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重点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学科发展方向,为强化均衡饮食的意识、改善体质、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期末开卷考试占80%,平时作业20%。
四、教学安排第一次:营养学基础(一)主要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营养及营养学,掌握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的方法,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熟悉脂类的分类及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了解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代谢和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