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江两个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遗传毒性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450.52 KB
- 文档页数:8
不同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变化王天神;周鑫;赵朝阳;徐增洪;水燕【摘要】研究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水温条件下免疫因子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温度变化对克氏原螯虾免疫力有显著影响.水温为10~15℃时,克氏原螯虾血液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保持稳定,20℃时两者活性达到峰值,水温继续升高时活性逐渐降低,水温达到30℃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为74.6 U/L 和56.8金氏单位/L,与水温20℃时酶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30℃时其活性最低(0.79 U/mL),与水温20 ~25℃时酶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水温10℃时的活性较低,但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水温30℃时的活性为138.31 U/mL,与15~25℃时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于水温为10℃的试验组,且差异显著(P<0.05);低温与高温环境下,血液中溶菌酶的活性降低,显著低于水温15 ~ 25℃的试验组(P<0.05).表明水温为20℃左右时克氏原螯虾相关免疫因子的各项指标较好,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2【总页数】3页(P239-241)【关键词】克氏原螯虾;温度;免疫酶【作者】王天神;周鑫;赵朝阳;徐增洪;水燕【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变温动物,体温可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天然水域中可以自然越冬,生存水温为1~40 ℃,水温低于10 ℃时生长较慢,水温为 16~33 ℃ 时生长较快[1]。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新陈代谢和生理调节机制将发生改变,养殖结果表明,水温的变化已成为克氏原螯虾大批死亡的诱因,当水温低于10 ℃时克氏原螯虾抗应激能力提高,死亡率下降,当水温高于25 ℃时应激反应十分强烈,死亡率较高。
9个地区克氏原螯虾的色差及性状间相关分析殷悦;郑友;李佳佳;王天乐;唐建清;林刚【摘要】本文对南京长江、赣江、微山湖、鄱阳湖、洪泽湖、涨渡湖、高邮湖以及安徽明光、射阳等9个群体的克氏原螯虾形态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群体间肌肉剪切力差异明显(P<0.5),安徽明光和射阳群体的螯长与体长的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各地区种群肌肉含水率没有显著差异.9个地区之间单位色差值差异显著(P<0.5),色差均值最小的是微山湖群体7.42,均值最大为安徽明光群体16.07.以体长为基数建立了4个线性回归方程,均表明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头胸甲长、头胸甲宽、螯长与体长的线性关系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5).【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3(034)007【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克氏原螯虾;色差;线性关系【作者】殷悦;郑友;李佳佳;王天乐;唐建清;林刚【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16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名克氏螯虾,红色沼泽螯虾,隶属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螯虾科(Astacidae)在我国北方俗称喇咕,而南方多称为“龙虾”、淡水龙虾、螯虾等。
近年来,克氏原螯虾为我国餐饮市场的火爆水产品种。
由于自然资源有限,天然捕捞量急剧减小,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成为经济水产动物一个增收点,但由于人工繁殖苗种的种虾主要来源于自然水域和人工培育,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极不稳定。
运用形态差异分析能够简单快速有效地反应不同地区种群之间的差异和群体的资源现状,为养殖群体种质资源保护和亲本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水生生物学A一、名词解释(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
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水生生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和它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隔片:硅藻门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称隔片。
3、围口节:环节动物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环节,是由担轮幼虫的前纤毛轮演化而来的。
4、伪足:肉足纲的运动胞器,为细胞质向体表伸出的突起,没有固定形状,可随时形成或消失.5、帽状环纹:鞘藻目种类的营养繁殖是由营养细胞顶端发生环状裂纹,自此逐渐延伸出新生的子细胞,并留下一个帽状环纹。
6、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7、拟亲孢子:似不动孢子,当它形成后还在母细胞壁内,有与母细胞相同的形态,而大小不同。
8、卵鞍:受精卵外包有一层壳瓣似“马鞍”状,卵鞍的作用是抵抗寒冷与干旱的不良环境.9、植被:在一定范围内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
10、包囊:某些原生动物为抵御不良环境以求生存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二、写出下列各名词的拉丁学名或汉语名称(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
每空1分,共10分。
)1、Neuston(漂浮生物)2、原生动物(Protozoa)3、轮虫(Rotifera)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5、甲藻门(Pyrrophyta)6、Euglenophyta(裸藻门)7、Copepoda(桡足类)8、Chlorophyta(绿藻门)9、Cyanophyta(隐藻门)10、Higher plants(高等植物)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
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具有伪空泡。
AA、微囊藻属B、平裂藻属C、空星藻属D、转板藻属2、蓝藻喜欢生长在环境中。
AA、有机质丰富的碱性水体B、有机质不丰富的酸性水体C、有机质不丰富的碱性水体D、有机质丰富的酸性水体3、复大孢子生殖是的特殊生殖方法。
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宋亮;韩晓磊;夏婵;戴伟;张建平;叶元土;徐建荣【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8)002【摘要】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随州、济南、宁波和常熟4个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对选择性引物在4个群体12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76个位点,多态位点241个;4个群体的杂合度分别为0.200 9、0.200 9、0.228 2、0.143 7,Shannon's指数分别为0.292 9、0.292 9、0.339 9、0.213 9,可见4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39.76%的遗传变异由群体间贡献,60.24%的变异分布于群体内个体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0.397 65( P<0.01),说明4个群体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分化.利用MEGA3.0软件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随州、济南群体差异小,可聚为一类,宁波、常熟群体各为一类.【总页数】6页(P359-364)【作者】宋亮;韩晓磊;夏婵;戴伟;张建平;叶元土;徐建荣【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5;Q75【相关文献】1.湖北省不同地区油茶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J], 张婷;刘双青;梅辉;董妍玲;吕明治2.红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分子鉴定技术研究Ⅱ.红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J], 程舟;杨晓伶;卢宝荣;鲛岛一彦;陈家宽3.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J], 韩晓磊;马强;李小蕊;曹昆;陈翰卿;徐建荣4.广西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J], 黄小芳; 唐章生; 刘俊丹; 张宏燕; 钟一治; 卢智发; 侯树鉴; 王大鹏; 陆专灵5.广西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J], 黄小芳; 唐章生; 刘俊丹; 张宏燕; 钟一治; 卢智发; 侯树鉴; 王大鹏; 陆专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名龙虾、小龙虾、蚂虾、螯虾等(以下简称龙虾),动物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亚目,蝲蛄科,原螯虾属。
该虾原产于北美地区,1929年经日本引入我国江苏南京及安徽滁州地区。
其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经过几十年的自然迁徙、繁衍与人类的养殖活动,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稻田等自然水域中,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之一。
龙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健康食品,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深受国内外市消费者的青睐。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龙虾规模化养殖;国内的江苏、湖北等省在20世纪80年代初逐步开展了该虾的生物学及养殖技术研究;我省于1996年在合肥下塘等地开始进行龙虾试养,2005年,随着我省渔业“三进工程”之“龙虾进稻田工程”的推进,我省龙虾发展进入盛期,养殖规模及产量逐年攀升,目前我省龙虾综合养殖面积已近100万亩。
一、生物学特性(一)栖息习性。
龙虾常栖息于河沟、湖泊、水库、池塘、沼泽和稻田等淡水水域中,特别喜欢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有机碎屑及腐殖质丰富的水域中。
具有较强的掘穴能力,常在水面上下10~20厘米的斜坡上借助螯足掘洞穴栖居、越冬和繁殖,成虾的洞穴深度大多数在50~80厘米,少数达到80~150厘米。
龙虾喜暗怕光,栖息地点伴有季节性移动现象,春天水温上升,龙虾多在浅水区域活动,夏季高温季节,白天进入深水区,晚上则大多集中在浅水区或草丛中觅食,冬季入洞穴中越冬。
(二)生态要求。
龙虾生存水温为1~40℃,最适生长水温为21~28℃,水温为12℃以下时,生长受到抑制,当水温低于10℃时,便会潜入洞内越冬。
水体pH要求在6.5~8.5,盐度在2‰以下,溶解氧在3克/立方米以上,当溶氧量低于1.0克/立方米时就会纷纷爬上岸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入侵遗传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 题目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入侵遗传学研究2. 研究背景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种来自北美的淡水甲壳类动物,因其强大的生殖力和适应力,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广泛分布的淡水底栖动物之一。
然而,克氏原螯虾也是一种入侵物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我国自2001年开始引入克氏原螯虾以用作食用、观赏和实验室研究等用途。
但由于其强大的生殖力和适应力,一些克氏原螯虾逃逸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并大量繁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因此,研究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遗传特征和入侵机制对于制定控制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内容针对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入侵问题,本研究拟从遗传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遗传特征和入侵机制。
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建立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种群遗传学库。
采集全国各地克氏原螯虾样本,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建立我国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遗传学库。
(2)研究克氏原螯虾入侵我国的遗传机制。
通过比较我国克氏原螯虾的基因组结构和来源地(北美地区)的克氏原螯虾的基因组结构,分析克氏原螯虾入侵我国的遗传机制,探讨其可能的适应性进化和遗传漂变过程。
(3)分析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扩散途径。
通过分析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扩散路径和扩散速度,结合其遗传特征,探讨其在我国的扩散途径和机制,为制定控制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4. 研究意义(1)为制定控制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且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对于当地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本研究对于制定控制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于认识入侵生物遗传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典型的入侵物种,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入侵生物的遗传特征和遗传漂变机制,对于认识入侵生物遗传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3)对于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