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 格式:docx
- 大小:16.05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人,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国名革命军将领,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爱国将领,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学良的简介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张学良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爱国将领,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在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后继任为东三省总司令,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软禁,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张学良也被带到了台湾,直到1990年恢复自由,1995年移居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国,在美国去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早期在父亲张作霖的军中当兵,1919年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结交郭松龄,毕业后负责保障张作霖的人身安全。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和郭松龄是唯一取胜的队伍。
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所带的第三军成为主力军,直系被全面击败,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总司令。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成为东三省总司令,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完成统一。
1930年,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在东北三省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选择退守锦州。
1936年,日军侵略意图越发明显,而蒋介石还是与共产党内战,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由此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但张学良和杨虎城最后被蒋介石软禁。
如何评价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评价在两党之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但是站的角度不同自然对这个人的评价不一样,因为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都有两面的效果,所以,对张学良的评价也就两面化了。
对张学良消极的评价就是他是个纨绔子弟,东北三省的沦陷,张学良要负很大的责任,而且当时他东北易帜,就可能没有九一八事变,还有他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到死都没有原谅他,因为蒋介石的夫人是张学良夫人的义妹,所以张学良才没有像杨虎城那样被杀死。
但是反面,从周恩来、毛泽东共产党角度看,张学良就是一个救民族于危机之中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张学良,国共才有第二次合作,一致对抗日本。
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
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
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
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
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人,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
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
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
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
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
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
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
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
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值得深思。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
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
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
对于这一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陆军一级上将,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发动东北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之后在九一八事变中,由于奉行蒋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沈阳失手守;1936年12月12日又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生平致力于东北经济建设,使东北的经济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幽禁了五十余年,在此期间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并信奉基督教。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张学良是现代主义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三省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名族解放大业所建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垂青史张学良生活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送蒋返京。
蒋介石背信弃义,食言而肥,将张学良交军事法庭判10年有期徒刑;特赦后又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一管就是54个春秋.从此,张将军开始幽居生涯,不断展转迁徙。
历程是:从南京宋子文公馆展转到南京孔祥熙公馆、浙江奉化雪窦寺、安徽黄山听涛居、江西萍乡绛园、湖南郴州苏仙岭、湘西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贵阳市麒麟洞、开阳刘育乡、息峰附近的阳朗坝、桐梓天门洞小西湖、重庆歌乐山戴笠公馆、台湾新竹县井上温泉等。
蒋介石故去时,张学良给蒋撰一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 ) 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动者。
字汉卿,号毅阉。
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生。
辽宁省海城县人。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
1919年7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授陆军炮兵上校衔。
1920年6月升任奉军旅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协助张作霖整军。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
1925年春,率部进驻天津,升任陆军上将。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2月,他不顾日本的压力,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他被任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军边防司令长官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1930年6月受蒋介石任命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9月通电反对阎锡山、冯玉祥,并派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见蒋阎冯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三省很快被日本关东军占领。
11月任国民党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3年4月,被迫辞职,赴意大利考察。
1934年2月回国,主张拥蒋介石为领袖以复兴中国,被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
1935年3月任军事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
10月,任西北“剿共”副总司令。
此时,日本侵华猖獗,蒋介石一再妥协,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剿共”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认识到联共抗日才是唯一出路。
1936年4月他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会晤,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催逼张学良出兵“剿共”,否则将东北军调往福建,西北军调往安徽。
张学良多次直言苦谏,要求蒋介石抗日,均被拒绝。
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西安绥靖主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及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
张学良生平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18年到东北省陆军讲武堂上学,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1928年6月4日年“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野心,1933年3月热河沦陷,至此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和热河四省)全面沦陷。
张学良引咎辞职,赴欧考察。
该年末被蒋介石召回剿共。
1936年4月8日周恩来与张学良会面,坚定了张学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信心和决心。
(在高福源的联系下,2月至3
月基于与中共中央代表李克农的两次谈判)。
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26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而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2009年9月10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
摘要:
1.张学良简介
2.“虎父犬子”四字成语的含义
3.张学良与“虎父犬子”四字成语的联系
4.张学良的贡献与争议
5.对张学良的四字成语评价的反思
正文:
张学良,字汉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
他的父亲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因此张学良被誉为“东北王”。
“虎父犬子”是一个四字成语,意指父亲英勇善战,儿子却懦弱无能。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家族或血统的衰落。
张学良与这个成语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他的父亲张作霖和他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表现。
张学良曾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西安事变中,他力主抗日,为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国共内战时期,他因与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存在分歧,导致东北军的失败,这也成为他一生中的争议所在。
在评价张学良时,我们不能仅仅用“虎父犬子”这个四字成语来概括。
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证明他并非懦弱无能之辈。
同时,他在内战中的失误,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我们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评价张学良,既要看到他的贡献,也要看到他的失误。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英勇与争议。
我们应当客观、全面地看待他,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评价。
历史名片:张学良张学良(1901~ ) 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动者。
字汉卿,号毅阉。
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生。
辽宁省海城县人。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
1919年7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授陆军炮兵上校衔。
1920年6月升任奉军旅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协助张作霖整军。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
1925年春,率部进驻天津,升任陆军上将。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2月,他不顾日本的压力,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他被任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军边防司令长官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1930年6月受蒋介石任命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9月通电反对阎锡山、冯玉祥,并派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见蒋阎冯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三省很快被日本关东军占领。
11月任国民党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3年4月,被迫辞职,赴意大利考察。
1934年2月回国,主张拥蒋介石为领袖以复兴中国,被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
1935年3月任军事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
10月,任西北“剿共”副总司令。
此时,日本侵华猖獗,蒋介石一再妥协,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剿共”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认识到联共抗日才是唯一出路。
1936年4月他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会晤,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催逼张学良出兵“剿共”,否则将东北军调往福建,西北军调往安徽。
张学良多次直言苦谏,要求蒋介石抗日,均被拒绝。
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西安绥靖主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其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