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思维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母语思维方式作为母语文化的心理层面,影响中介语输出,不可避免的产生母语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思维转换。
标签:母语思维方式;母语迁移;英语学习;影响;对策一、引言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语言学的热点问题,也是争议颇多的课题。
它是指学习者将母语的某个成分或结构移植到外语学习中。
母语迁移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有的是对二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正迁移,有的是阻碍和不利于二语规范化的负迁移。
不仅母语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会对中介语(interlanguage)有影响,与母语相关的文化也会迁移到外语学习中,促进或阻碍外语学习的过程。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输出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用英语这门外语来展现作者的思维,观点和态度的认知过程。
语言表达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词汇,语法和句子的组合,更多的体现了包括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心理层次的内容。
所以,英语表述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体现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表达和语言结构。
本文试图探讨汉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二、母语思维方式和母语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尤其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
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人的所思所想无一不受其本族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是产生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的根本原因,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大障碍(戴炜栋,张红玲,2000)。
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
而语言表达往往是受精神层面的文化影响的,尤其是思维方式这种心理层面的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刍议在刚接触外语时,学习人员都会对外语与母语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
在我国,汉语是外语学习人员的母语。
在实际外语学习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外语学习者会无意识地通过汉语去进行外语学习。
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当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信心与能力时,就会使用其最了解的母语表达相关思想和语句。
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作用始终受到争议。
而本文主要分析了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标签:母语;外语学习;作用一、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消极作用如果在实际学习中,过度使用母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其消极作用主要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母语与外语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外语学习往往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地开展外语学习。
二、改善外语学习的方法1.直接法在二十世纪初期,即产生了直接法。
直接法强调在外语教学中要直接采用外语教学,教师要引导外语学习者自发地学习与认识外语材料,降低使用母语的次数。
2.交际法所谓交际法指的就是在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要突出学习的目的,即提升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
其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利用外语学习外语。
交际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同直接法一样,忽视母语所发挥的作用。
3.其他学习手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部分语言专家就秉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有意识地学习一种语言难以保障学习的质量。
如果外语学习者要想获取一门语言的精髓与核心,就要利用有意义的符号参与外语交际活动。
三、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第一,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外语学习者学习的是这一门语言,但在学习中肯定会使用母语。
因为政治经济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对于语言的理解也是存在不同的。
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母语解释与学习外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第二,在外语课堂学习的时候,尤其是在外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利用母语进行辅助学习是有重大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英语定语从句,分析which与that的使用方法时,可以借助特定的方法进行记忆。
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母语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外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母语可以作为桥梁,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外语的基本理解和认知。
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母语的语言知识和思维方式会影响到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母语在外语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方面起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能够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
母语还能帮助学习者解决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提高学习效率。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关键词】母语, 外语教学, 重要性, 相互影响, 口语表达, 阅读, 写作, 帮助, 解决困难, 不可替代性1. 引言1.1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母语在外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语是学习者最初接触的语言环境,对于学习外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母语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天然的语言资源,熟练运用母语可以帮助他们更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
母语对外语学习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支持和鼓励。
母语与外语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母语对外语学习者的语音、语法和习惯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学习者通过比较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外语的语言规则和习惯表达方式。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和支持。
母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外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母语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独特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2. 正文2.1 母语促进外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在外语教学中,母语对学习者在起始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语作为学习者最熟悉的语言,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外语基本概念的认知。
通过母语,学习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外语中的音、词、句等基本单位,从而更快地掌握外语的基本语言结构。
探究母语阅读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作者:赵晓菲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第11期【摘要】母语阅读思维对英语阅读具有重要的影响,母语阅读思维以自身的思维特点,对英语阅读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本文通过探究母语阅读思维对英语阅读的负面影响,总结出在母语阅读中词句理解差异、语言形式不同、思维固有化、文化理解差异等因素的存在都对英语阅读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阐明了母语阅读思维对英语阅读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了改进母语阅读思维对英语阅读不良影响的对策方法,从利用语言共同点、丰富英语知识、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促进英语阅读的发展,增强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母语阅读思维;英语阅读;影响方式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
提升英语阅读能力与增高英语阅读的准确性,一直都是教师英语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研究发现母语是学习英语的关键。
母语阅读思维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思维方式与思维特点。
这是因为母语是从学习语言开始,便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与语言氛围,帮助自身进行语言学习,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母语阅读思维。
母语阅读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分为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因此在利用母语阅读思维学习英语阅读知识的过程中,应掌握其具体的使用方法,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母语阅读思维对英语阅读的负面影响(一)词句理解差异,语言形式不同母语阅读思维是学习中的重要思维,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影响因素。
语言的形成对人思维的形成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母语作为重要的语言方式,对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这也对英语阅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英语作为重要的外语语言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语言能力,而英语阅读则是英语中的重点学习内容,也是最为注重培养的能力。
但在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由于母语与英语之间词句理解的差异性,导致其在对英语文章进行阅读过程中,会对英语内容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不利于英语能力的提高。
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作者:吴哲冯琳卓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32期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各个学科专业研究很重要。
学习者在阅读英文材料时常受其母语思维干扰,往往不能高效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意在帮助学习者克服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母语思维;阅读;影响;语言习得一、语言与思维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
因此,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
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创造语言。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也取决于语言。
换言之,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产生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语言环境。
这篇文章里研究母语思维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思维。
二、母语思维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人类语言之间存在共性,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难免地会借助母语的规则。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类总是试图利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新事物,利用先前的经验和认知结构通过观察、判断和思维来解决问题。
在外语学习中,当二者存在差异时,母语就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
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的主要障碍是本族语言的干扰。
三、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一)语篇结构差异语篇组织规律与人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
中西思维方式不同,其一般的语篇结构也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Robert B.Kaplan研究并证实了其思维模式也基本上代表了不同语言的语篇结构特点。
思维结构可分为线性思维和系统思维。
而线性思维也分为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曲线思维,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汉语的语篇结构上,一般是首先铺垫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把事情的原因证据陈述清楚后做出结论。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所谓母语迁移,就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
在语言学习中,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分为负向迁移和正向迁移两种。
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
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以便更为高效地学习外语,学好外语。
一、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音负迁移把walk念成walker,把blow念成below,其原因是由于汉语(普通话)里面没有以/p/,/t/, /k/等辅音结尾的字,也没有/bl/, /gr/等辅音群。
另外,因为受各种乡音的影响而不分/n/和/η/, /n/和/l/等情况也长期存在着。
2、词汇负迁移词汇负迁移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混用;冠词、连词、介词等多用少用或误用;形容词与副词混用;词义的误用;单复数的混用;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错误例子:a.Mr.Smith is a rich man who like collect-stamps.b.It’s clear that there is a big hole on the wall.c.He is teacher.例a.英语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其后谓语应发生相应变化,但是汉语中却没有这种语法现象。
所以“like”应改为“likes”。
例b.原句译作汉语应为“很明显墙上有个大洞”,学生受汉语影响把“在墙上”错译为“on thewall”,但是英语习惯用法应该用“in the wall”。
例c.受汉语影响学生常常漏用冠词或不定冠词,所以正确说法应该是“He is a teacher.”3、语法负迁移下列句子的正、误翻译体现了英、汉在否定词的用法、动词的含义及时态、介词的用法、词性的变换等语法规则和习惯表达上的不同。
母语思维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影响作者:樊力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在对阅读的定义及阅读模式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学习者的英语字词识别过程及英语阅读理解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英语阅读中母语思维存在的必然性,并且进一步讨论了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认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利用母语思维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英语阅读母语思维影响一、引言英语阅读理解无疑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在中国大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能力并不高。
已有的阅读理论存在着其局限性,忽略了中国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母语思维存在的必然性及影响。
本文对学习者的英语字词识别过程及阅读理解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英语阅读中母语思维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并且进一步讨论了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认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并积极利用母语思维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阅读相关理论(一)阅读的定义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解码与建构意义的过程。
著名语言学家Christine Nuttall(1982)认为,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encoding)形成文本(text),读者利用各种阅读模式,把自己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所读文本的语言符号直接联系起来,以此构建最佳组合,从而透彻地理解文本。
在此过程中,读者本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是利用文本的各种语言表象所形成的刺激,有选择地捕捉最有意义的语言符号,并进行一系列的体验、预测、验证和最终判断的思维活动(刘彬儒,2006:29)。
可见,阅读既是心理认知过程,又是积极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
(二)阅读模式Gough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起源于传统的语义学,揭示的是从字词开始的阅读心理过程,因此它又被称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模式。
该模式强调把材料作为信息输入,阅读者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单词分析入手,逐步弄懂短句、句子和文本的含义,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完成阅读活动。
Goodman(1967)和Smith(1971/1978)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释了阅读过程,认为阅读是读者对文本内容进行猜测的过程。
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通常是利用语言知识和有关经验的作用,对文本进行加工的,即阅读的起点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印在纸上的文本。
这种“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模式后来被Stanovich(1980)、Rumelhart(1985)等所吸收并发展成“相互作用阅读理论(interactive reading approaches)”。
该理论认为在阅读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信息处理模式相互作用,共同为文本理解服务。
另外Carrel和Eisterhold(1983)等学者提出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从读者的背景知识入手来阐释阅读的过程。
然而,这些理论中大部分理论都是以母语为基础对阅读理解进行研究,而对在中国环境内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这些理论对中国学生阅读理解有其适用性,然而也有其不适用性。
三、英语阅读中母语思维存在的必然性(一)英语字词识别在英语单词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可能像习得母语那样习得英语单词,与客观现实直接建立连接。
那么我们是怎样进行英语字词识别的呢?巴甫洛夫把客观世界一切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把由第一信号引起的大脑皮层活动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言语中的词也可以成为条件信号,作为特殊的刺激物,标志着某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信号。
巴甫洛夫把这种信号称为第二信号,即信号的信号。
由第二信号唤起的大脑皮层活动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词本身作为外在刺激物,是属于第一信号。
当我们看到一个词后,首先刺激的是第一信号系统,但是在词中有其感性基础,在理解其意义后,可以引起人的意识中产生词的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复杂形象,即词的表象。
这就进入了第二信号系统成为了第二信号刺激物。
如果当我们遇到完全不认识不能理解的词语时,这时其就只是第一信号刺激物。
例如,一个从来没有见过dog这个英语单词的人,看到这个词时,只是一堆字母而已,并不能将其转化为信号的信号。
可是如果知道这个单词意义的人,可能头脑中还会出现狗的形象,叫声,或者奔跑的姿势等等。
这就成了第二信号。
词都具有其概念,而概念是对客观体验的抽象概括。
因此第二信号系统被认为是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思维的生理基础。
然而这种思维只能借助词而形成(朱纯,1994:83)。
成年人学习英语单词时,本身已有母语的基础知识,因此,英语词首先作为第一信号,当我理解其意义后则为第二信号,然而在其成为第二信号的过程中,母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DOG这个单词时,我们不可能同习得母语那样,先是头脑中建立了很多狗的形象后然后才建立狗的概念,而是直接基于母语的词汇意义上学习,dog的意思是狗。
因此英语单词的学习大多时候是基于母语概念进行信息加工转换理解的,从而使得英语单词成为第二信号。
如图1所示:图1 英语单词识别过程由图1可知,英语单词学习和母语词语习得的过程是不同的,但两者之间可通过概念转译。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英语单词的识别又是怎么一个过程呢?由于英语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母语进行了参与,因此在初级阶段英语单词识别过程中,必不可少会有母语思维的参与。
但随着我们英语单词大量累积,我们逐渐建立了对应的英语思维,此时,在英语单词学习中,我们也能够借助英语思维进行英语学习,例如,当我们遇到excellent means very good这句话时,尽管不知道excellent的意思,可是也能从后面的单词中推测出它的意思“极好的”,但此时,仍然或多或少会有母语思维的参与。
在英语单词意义识别中,母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同时对词汇意义提取过程起作用。
(二)英语阅读理解心理机制阅读理解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加工方式同时进行的过程(并且两种信息加工方式相互转换和同化),并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知识相结合进行理解的过程。
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仅是我们从字词识别,句法分析从而达到文本理解的过程,并且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时,同时也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事实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关阅读材料话题的知识、文本结构的知识、情景上下文的知识等)对文本的上下文进行预测和推理的过程。
而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母语与母语思维一直进行着参与活动。
当我们遇到抽象难懂的英语句子时,不仅有英语思维,我们还会借助母语对其进行翻译并再次理解,并且还会运用已有的母语思维和背景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理解。
如图2所示:图2 英语阅读理解的心理机制从图2可知,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式,除字词识别,还包括句法分析和文本分析。
词汇意义是句子意义理解的基础,但句子理解却不是单词意义简单的相加(桂诗春,2000:342)。
我们必须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合乎英语语法从而对其进行理解。
而文本则是句与句之间意义联系的整体。
在文本理解中,我们主要的认知活动是辨认文本的话题,把句子组合起来,弄清楚谈话的中心。
而在文本理解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我们对文本进行了命题、推理和阅读监控。
命题包括一个谓词和一个或多个主项。
主项基本上是命题所要谈论的内容,而谓词则是对主项所作的断言。
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王甦、汪安圣,1992:308),即从已知命题中找出文本结构隐含的内在特征。
而阅读监控则是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调整和修改从而达到逻辑合理性、文本连贯性。
无可否认,在整个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母语思维及英语思维均参与了英语阅读的信息加工过程以及各个层面的阅读思维活动。
笔者认为母语思维在英语阅读中是必然存在的,并对英语学习及英语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母语思维在英语阅读中必然存在,那么母语思维对其有什么影响?普遍认为母语思维阻碍了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于母语思维的参与,学生常常不自觉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后才进行推理、判断和逻辑分析,从而大大降低了阅读速度。
并且在有些情况下母语思维还会干扰对英语的正确理解,其理论依据是对比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外语学习中,当二者存在差异时,母语就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或者说产生负迁移,例如:black tea,中国学生在第一次遇到时都会直接用母语翻译为“黑茶”,然而英语真正的意思是指红茶。
母语与英语不仅本身存在大量差异,而且两种语言的认知过程也是有区别的,母语是儿童在思维的初始阶段就开始学习了,而且是参照实物、事例进行反复刺激、强化而学到的,而学习英语一般起步较晚,是在头脑中已形成了固定的母语思维之后才开始的,学习英语时并不全是参照实物和事例来直接学习,而是用母语解释法来学习的,这也制约了第二语言思维能力。
比如中文的定语是放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而英文常用定语从句放在中心词名词后面修饰名词。
学生在遇到带有定语从句较长的句子时,常常要先翻译,然后再理清句子中的句序,这就降低了阅读速度。
而且由于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让在定语从句方面的英语思维的建立遇到了障碍。
然而,思维是全人类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尽管母语思维与英语思维有着差别,但又有其共性。
在英语阅读中,已有的母语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对英语的类似知识背景和事物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准确。
Ellis(1994)也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二语习得者在这些“普遍类似”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从而母语思维是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的。
五、小结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母语思维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那种认为母语思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只起负面干扰作用,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
对学习者来说,应该积极利用母语思维来帮助我们加深对英语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母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学习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
参考资料:[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刘彬儒. 外语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及认知障碍分析[J]. 外语教学研究,2006(12):29-31.[4]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5]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