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1章 第1节 巩固
- 格式:doc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区域自然要素特征联系示意图,完成1~3题。
1.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寒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北方地区D.南方地区2.该区域自然要素特征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稳定性3.该区域与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这说明( )A.该区域与其他区域有联系,但其内部没有联系B.该区域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C.区域间是有联系的,体现区域的开放性特征D.说明区域间实现了经济全球化【解析】第1题,该区域的显著特点是“深居内陆”和“气候干旱”,且由该区域的典型农业为“绿洲农业”可知,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第2题,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图中各自然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整体性特征。
第3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劳动力资源不丰富,它和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要素属区域间联系,体现了开放性特征。
【答案】1.B 2.A 3.C读中国生态文化区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关于各文化区景观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文化区——海拔较高、地形崎岖B.江南水乡文化区——林海雪原、河湖密布C.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三山夹两盆”D.华南妈祖文化区——平原辽阔、沃野千里6.关于各文化区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云贵高原文化区——气温低,年较差大B.华北平原文化区——雨热同期,季风气候显著C.黄土高原文化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D.四川盆地文化区——温暖湿润,太阳辐射强【解析】第5题,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是我国最平坦的高原;林海雪原是东北地区的景观;华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且多肥力较低的红壤。
第6题,云贵高原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四季如春。
黄土高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并非沙漠的主要分布区。
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且受季风气候影响,多云雾天气,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区。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1. 教学目标
-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掌握必修二中的重要地理知识点
-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2. 教学重点
- 分析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学内容
3.1 单元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讲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探讨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3.2 单元2: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方式
-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因素
- 分析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和地壳运动
3.3 单元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人类适应能力和经济发展方式
- 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保问题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通过精讲重点知识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
- 实地考察: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5. 教学评价
-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重要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参考教材
-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
- 其他相关参考资料
以上为教案的初步构思,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人口分布》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图片和视频:“尼罗河流域卫星影像”师:从第一幅灯光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生:(可能的答案)能看出城镇的分布情况,也能间接的表示人口的分布状况。
师:该地区人口分布有何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区域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聚落和人口分不主要受水源条件影响。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分布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讲授新课】(板书)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以分为哪两个大的方面?生:(可能的答案)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师:自然因素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呢?我们来看图片板书:1、自然因素出示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师:上节课我们说过,从全球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这一规律体现了些自然因素的影响?生:(可能的答案)中低纬度热量适中,沿海地区气候较湿润,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体现了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出示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师:说出图中四种人口稀疏地区的类型,分析该类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生:(可能的答案)四种地区分别是沙漠地区、高原山地、高纬度地区和雨林地区。
都属于气候恶劣的地区。
出示图文资料: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西藏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位于非洲北部。
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
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
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
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环境巩固训练一、单选题2020年9月25日晚,天空上演了木星、土星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中的天文景观,称之为“双星伴月”,如图所示,左侧为土星,右侧为木星,中间是月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变B.均属固态星球C.土星的质量和体积更大D.自转方向相同2.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A.公转速度快B.离小行星带更近C.宇宙环境不安全D.表面无大气层3.读图,图中箭头显示了()A.共面性B.同向性C.近圆性D.随意性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A.木星B.土星C.金星D.水星5.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下图含义的是()A.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地月系B.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太阳系C.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河外星系④银河系D.①地月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2013 年 6 月 26 日 8 时许,“神舟十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
下图为“神舟十号”返回舱。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图中的“神舟十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A.彗星B.流星C.极光D.卫星7.若“神州十号”返回舱着陆在下列天体上,不会出现类似“烧焦”痕迹的是()A.金星B.月球C.火星D.土星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8.上图中天体的个数有()A.2个B.3个C.4个D.5个9.由图中行星和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可能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020年4月2日,小行星朱诺将会面向地球。
朱诺距离地球约2.36个天文单位,是迄今为止第一批发现的小行星中的一个,也是我们已发现的第11大的小行星。
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0.关于小行星朱诺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体积比地球大B.有明显的位置移动C.自身能够发光发热D.由气体和尘埃构成11.朱诺的位置最可能在()A.①附近B.②附近C.③附近D.④附近12.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感受对应正确的是()A.星云-----一闪即逝B.行星-----圆缺多变C.彗星-----拖着长尾D.月球-----轮廓模糊13.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它距地球仅40光年。
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1.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 )①闪烁的恒星②在星空中有明显位移的行星③一闪即逝的彗星④轮廓模糊的流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A[一闪即逝的是流星体,轮廓模糊的是星云。
](2021·某某六校高一期中)读图甲,图中虚线箭头表示天体的运动方向,完成2~4题。
图甲2.图甲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A.天体1B.天体2C.天体3D.天体43.2019年中秋节有网友拍到飞机“穿越”月亮的画面(图乙),若图甲中天体1为太阳,则网友拍到的月亮可能是( )图乙A.天体4B.天体2C.天体3D.图甲中天体都不是4.时间2019年1月3日10:26,“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它主要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
以下属于天然天体的是( )A.月球B.月球车C.陨石D.宇宙飞船2.A 3.C 4.A[第2题,读图甲可知,天体3围绕天体2公转,天体2、天体4围绕天体1公转,因此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天体1。
第3题,如果天体1是太阳,那么天体2可能是地球,天体3可能是月球。
第4题,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月球属于天然天体。
月球车和宇宙飞船为人造的,陨石位于地球表面,不是天体。
] (2021·某某某某高一期末)2019年11月29日晚,土星、月亮、金星、木星齐聚天宇,在我国低空排成一条直线,上演“四星连珠”的天文奇观。
图示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四星连珠”照片。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时刻,图中天体距离太阳最近的是( )A.土星B.月亮C.金星D.木星6.该天文爱好者拍摄时面朝的方向是( )A.东北B.西南C.东南D.西北5.C 6.B[第5题,太阳系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选C。
第6题,根据月相可知,该月相为蛾眉月,此时月球位于西南方低空,故选B。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的客观性及其运动1.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证明方法包括天文观测、地震波传播和卫星测量等。
1.2 地球的自转及其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地球上存在日晷、日影等现象。
1.3 地球的公转及其影响•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导致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节气的产生。
1.4 地球的倾斜及其影响•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各个地方的日照时间、气候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第二章大气圈2.1 大气圈的组成及其特点•大气圈由气体和微粒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四层。
2.2 大气圈与人类的生存•大气圈对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圈产生污染和破坏。
2.3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大气环流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包括赤道低气压带、温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三个主要行星系统。
这些大气环流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带划分。
2.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包括地球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三章水圈与地表环境3.1 水圈概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循环,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水蒸气和大气降水等形式。
3.2 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沼泽和地表径流等,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水资源来源。
3.3 地下水•在地质结构中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对于地表生态和灌溉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地表环境与生态系统•地表环境包括草原、森林、沙漠、荒漠等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问题概述•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
4.2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指的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和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未来世代的影响和损害。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一、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它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2.区域特点(1)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区域划分(1)按照自然特征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2)按照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
(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例如:①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③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外,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5)客观存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例如中国科学家找出的中国野生稻分布区,科学家发现的低硒地区等。
【判断】1.界线分明的行政区,界线两侧的居民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截然不同。
( × )2.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体现:区域的层级高低。
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2.关系(1)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2)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判断】1.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同一层级的区域。
( × )2.上海市的繁荣带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该城市群的发展也推动着上海的发展,这说明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一节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等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一节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心旋转,完成一次自转约24小时,造成了昼夜的交替。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36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2. 地球的倾斜和地球日照地球轴心相对其公转轨道面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称为地球的倾斜度。
这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日照时间的变化。
在夏至时,地球北半球接受到最多的太阳辐射,南半球则是冬至时。
而在春分和秋分时,全球各地日照时间基本相等。
3. 地球的季风及其影响季风是指由于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差异而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统。
亚洲季风最为著名,包括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
夏季季风由洋流形成,带来了丰富的雨水,对亚洲农业产生了积极作用。
冬季季风则由陆地和大洋的温差引起,带来干燥的冷风。
4. 地球的自然地理区划地球的表层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七个自然地理区域,分别是北极区、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区和南极区。
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系统。
5. 地球的人文地理区划地球的人文地理区划是根据人类的活动和聚居特点进行划分的。
比较常见的人文地理区划包括城市、乡村、农业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人类活动和发展特点。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理解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这也为我们之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倾斜和日照、季风和地理区划等知识点。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对地球的特点和地理环境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建设美好家园。
让我们继续努力学习地理知识,深化对地球的认识。
第一章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五校联考)从人多力量大到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政策,2013年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三次转变。
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据此完成第1~2题。
1.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
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D)
A.人口老龄化严重B.城市化水平较高
C.育龄妇女人数少D.生育观念的改变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我国(B)
A.男女比例失调更加严重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加重
C.老年人口抚养比在下降D.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上升
【解析】第1题,注意审题,问题是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不是实施单独二孩或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严重是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或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劳动力还没有出现严重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人数也庞大,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不到三年,就调整全面二孩政策,是因为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夫妇不愿意生二孩,即生育观的改变,从而导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提前。
第2题,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十年内,出生率增加,少年儿童所占比重上升,少儿抚养比增大,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加重。
中国和印度先后公布了最新人口普查数据。
读下表回答3~4题。
注:人口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3.有关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下分析正确的是(C)
A.中国人口的增加量比印度大
B.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比印度快
C.两国人口增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政策
D.两国人口的增长模式都是“高、低、高”的传统型
【解析】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增长不同,主要是因为中国率先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两国都不存在的人口问题是(C)
A.人口性别比偏高B.人口老龄化
C.劳动力不足D.社会负担较重
【解析】中国和印度青壮年人口数量大,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
根据此图回答5~6题。
5.图中各曲线所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D)
A.①为出生率;②为死亡率B.②为出生率;③为人口数变化
C.①为人口数变化;②为死亡率D.①为人口数变化;②为出生率
6.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B)
A.过渡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B.过渡时期,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C.工业前期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工业后期
D.工业时期,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仍然增长
【解析】第5题,图中①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应为人口数变化,②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
第6题,过渡时期,死亡率下降明显,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低于出生率。
(2018·河南商丘模拟)中国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5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人,下图为2010~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预测图。
据此完成第7~9题。
7.2010~2025年间,老龄化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A)
A.2010~2011年B.2011~2012年
C.2012~2015年D.2015~2025年
8.关于老龄化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①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②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均不会受影响
③就业人口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④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9.下列不属于中国快速老龄化成因的是(D)
A.生活水平的提高B.偏低的生育率
C.医疗条件的改善D.退休年龄的推迟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2010~2011年老年人口增加0.16亿;2011~2012年老年人口增加0.08亿;2012~2015年3年间人口增加0.19亿;2015~2025年10年间人口增加0.79亿。
因此,2010~2011年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最快,选A项。
第8题,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比如开设老年人大学等,①正确;老龄化快速发展会导致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④正确。
老龄化快速发展会促进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②错误。
服务于老年人的养老机构等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老龄化快速发展吸引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③错误。
故选D项。
第9题,退休年龄的推迟是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不是老龄化的成因。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2月28日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1 786万人,出生率为12.95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09‰;自然增长率为5.86‰。
材料二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__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___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何种人口问题?
__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___
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2001~2005___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__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___。
(3)下面漫画反映了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__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社会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
___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哪些内容?
__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
___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关数据,可归纳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第(2)题,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比重不断上升,在2001~2005年间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并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与人均寿命和出生率的变化有关。
第(3)题,根据漫画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等他们长大后,会给婚姻、社会治安、就业等问题带来不利影响。
第(4)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净增人口数量很大,因而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同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也要制定相应的措施。
11.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发达___国家,B国属于__发展中___国家。
A国人口增长属于__现代型___模式,B国属于__传统型___模式。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人口老龄化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人口增长过快___。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国__鼓励生育政策___;B国__计划生育政策___。
【解析】第(1)题,从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看,A国约为18%,人口老龄化严重;B国不足5%,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推知,A国为发达国家,B国为发展中国家。
第(2)题,从图中可知A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8%,老龄化严重,为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B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为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第(3)题,A国应采取鼓励生育政策,缓
解劳动力短缺;B国应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适度控制人口过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