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那树
- 格式:ppt
- 大小:701.50 KB
- 文档页数:48
九年级语文《那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内容简介:《那树》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棵古老的大树,通过对这棵树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2.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那树》的内容简介。
(2)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颗真实的大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那树》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现代散文。
该文以“那棵树”的形象出发,揭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景观的珍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2 教材结构文章分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这棵树从萌芽到茁壮生长的历程与它在人类生活中的扮演,第二部分则是记述了这棵树被砍伐的悲剧,以及对树的告别。
1.3 教材目标通过《那树》的教育,学生需要了解:1.理解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2.掌握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3.了解树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4.意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个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与特性2.学习感性表达的方式与方法3.通过学习和感悟树木的生命周期与重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能力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维护环境的责任感。
2.2 教学重难点1.散文的写作技巧2.情感表达的实践3.思辨和探究作为教学思路2.3 教学过程2.3.1 热身通过图片展示多种植物,练习感性表达的能力和语言能力,带领学生进入主题。
2.3.2 导引通过重句的学习和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的“灵魂”,抓住散文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散文在给读者以情感与思考上的启发。
2.3.3 学习•学习对一件事物的感悟•学习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学习感性表达的方法2.3.4 反思在整理感性表达之后,进行反思。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短文或其他作品进行一个演讲,说出对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行动计划。
2.4 教学评估1.学生感性表达的仪态是否得体2.学生是否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学生是否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4.学生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作为。
三、教学小结《那树》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现代散文,不仅在表现上有优美的叙述,也有深刻的背后的悲伤。
在教学实施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经验、语言表达及现代散文写作技巧。
《那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价值及其不幸命运。
2.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3.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
三、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VCD碟,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3.检查预习:通过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纠正字音和解释词语。
4.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5.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价值及其不幸命
运,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6.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
为以及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8.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那树》阅读理解与基础知识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阅读理解。
(一)那树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
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那树》全解
《那树》是当代散文家王鼎钧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描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其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写得舒展自如、朴实秀
美。
此文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中。
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那树的生长环境、外貌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益处,如遮荫、净化空气等。
这表现出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二部分揭示了随着都市文明的发展,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尽管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但最终仍难逃被伐倒的命运。
这一部分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引发了读者对文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思考。
第三部分描述了那树被伐倒的经过以及周围生物的反应。
大树被砍伐的场面惨不忍睹,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令人痛心疾首。
最后,大树只剩下裸露的根须,周围的生命也仿佛陷入了沉寂。
这一部分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行为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
在写作手法上,《那树》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通过描述大树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作者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的思考。
此外,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大树的处境和命运。
综上所述,《那树》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深刻思考的散文,通过大树的故事引发读者对自然环境、人类文明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那树王鼎钧①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
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
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优闲的停住的地方。
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③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
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百万个脚印。
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
任凭鸟的子孙以栖息每一座青山。
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
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那树》笔记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利弊得失的深沉思考。
二、重点字词
1.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形容老树枝干弯曲。
2.倒坍:倒塌。
3.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4.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5.踝骨: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三、重点句子
1.几只蚂蚁咬着他,他全身疼痛,但仍然在心底温柔地叫唤着:“蚂蚁小子,
你们忘了吗?是摇落了这老树给你们添食来着,校尉们,不要咬伤了他!”
2.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一旦根须被伤,这位年迈的大兵也就解体了。
四、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1-5):描写早期的大树。
2.第二部分(6-8):描写近期的大树。
3.第三部分(9-11):描写现时的大树。
4.第四部分(12-13):叙述人类对大树的屠杀。
5.第五部分(14-18):描写大树的死亡以及死后的情况。
五、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将大树拟人化,通过描绘大树的成长、发展和死亡过程,表达
作者对环境保护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
2.语言生动: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增
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结构严谨:文章按照大树的成长、发展和死亡过程来组织材料,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初中课内阅读】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阅读《那树》附答案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条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条路还只是一条泥泞当它走到小路上时,它就站在那里;当第一辆车在路上经过时,它就停在那里;当这个地区只有几栋老平房时,它就矗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认识那棵树人的都说,有一,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这里有很多树,只有那棵树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是难以置信。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 这确实是一棵强壮的树。
发霉的黑色潮湿皮质上有隆起的肌腱和纵向裂缝,就像铸铁一样。
在几英尺外的土壤下,还有隐藏的树根纹理。
在夏日的阳光下,一个脖子僵硬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在树下奔跑,深吸一口气,抬头看他的脸,用手和手指握住太阳,看到折断的水银在手指间渗漏。
有时,甚至连树叶都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 于是这对夫妇停了下来。
到了晚上,树下一片漆黑;于是这棵树,沉默的树,秘密地伸展了它的根,增加了它的树荫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9.下列单词中有一个发音和解释不正确()(1分)a、泥泞的níng):池塘、田野里的淤泥b、坍塌(d)ǎotān):倒塌,多指建筑物倒下来c、站直(y)lì):高耸挺立d、阴影庇护所(Yìn)bì):覆盖,遮蔽10.第段② 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请选择其中一个简短的感谢。
(2分)11.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何作用?(2分)12.精选风格现了树的什么精神品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答]9.a(2分)10.选择拟人化、隐喻和夸张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