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轮三轮复习(新课标)知识点排查补缺课件:专题十二 热 学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42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高三物理热学专题,依据教材第九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第十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重点复习能量守恒与热力学过程、循环、效率等概念。
详细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实例分析,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原理和热力学循环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涵及应用,能够运用该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熵增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解决热力学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尤其是熵增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恒原理,以及热力学循环中效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热力学演示装置。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热力学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热力学现象,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空调制冷过程等,引发学生对热力学应用的思考。
2. 知识回顾(15分钟)快速回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重要结论。
3. 例题讲解(20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热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并解答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了解热力学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数学表达式。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热力学循环。
3. 例题解答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某热机在工作过程中,吸收热量Q1,放热量Q2,外界对热机做功W,求热机效率。
(2)分析生活中的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说明其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因。
2. 答案(1)热机效率 = (W Q2) / Q1。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1. 热力学第一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3. 热力学第三定律4. 热传递与能量转换5. 热能与能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 掌握热传递与能量转换的基本概念,了解热能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热能与能源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本原理;热传递与能量转换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热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回顾(15分钟)学生回顾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本内容,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3. 例题讲解(25分钟)例题1: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初始状态为p1、V1、T1,经过一等压过程,变为p2、V2、T2。
求气体体积变化的比例。
例题2:一热机效率为η,工作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Q1,放出的热量为Q2。
求热机输出的功率。
4. 随堂练习(15分钟)练习题1:一热力学系统经历一循环过程,吸收的热量为Q1,对外做功为W。
求该循环的效率。
练习题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初始状态为p1、V1、T1,经过一等温过程,变为p2、V2、T2。
求气体压强的变化比例。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热能在能源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三大定律2. 热传递与能量转换3. 例题与练习题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热力学系统经历一循环过程,吸收的热量为Q1,对外做功为W。
求该循环的效率。
(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初始状态为p1、V1、T1,经过一等温过程,变为p2、V2、T2。
求气体压强的变化比例。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热学专题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的热学专题,教材章节为《高中物理》第三册第十章《热学》。
复习内容包括温度与热量、热力学定律、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重要理论。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对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物理综合素质。
3. 通过对热学专题的复习,提高学生的高考物理成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力学定律、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热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为例,如热水袋取暖、热水器等,引导学生思考热学的基本原理。
2. 知识点讲解:(1)温度与热量:回顾温度和热量的概念,讲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热力学定律: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热传导、对流和辐射:讲解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历年高考中的热学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热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温度与热量、热力学定律、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重要理论。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温度和热量的概念,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一个物体在吸收热量后温度的变化。
(3)分析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在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它们的原理和特点。
2. 答案:(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量是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
高三物理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考点12 电磁场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命题趋势电磁场的问题历来是高考的热点,随着高中新课程计划的实施,高考改革的深化,这方面的问题依然是热门关注的焦点,往往以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的形式出现在问题的情景中,这几年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更是如此。
2000年理科综合考霍尔效应,占16分;2001年理科综合考卷电磁流量计(6分)、质谱仪(14分),占20分;2002年、2003年也均有此类考题。
每年都考,且分值均较高。
将其他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的问题较多的会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而用电磁场的作用力来控制运动的问题在各种题型中都可能出现,一般难度和分值也会大些,甚至作为压轴题。
知识概要电磁场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利用电磁场的变化将其他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而达到转化信息或自动控制的目的;另一类是利用电磁场对电荷或电流的作用,来控制其运动,使其平衡、加速、偏转或转动,已达到预定的目的。
例如:方法进行分析。
这里较多的是用分析力学问题的方法;对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还特别应注意运用几何知识寻找关系。
点拨解疑【,加速后,再通过狭缝s2、s3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磁场区的界面PQ。
最后,分子离子打到感光片上,形成垂直于纸面而且平行于狭缝s3的细线。
若测得细线到狭缝s3的距离为d(1)导出分子离子的质量m 的表达式。
(2)根据分子离子的质量数M 可用推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若某种含C 、H 和卤素的化合物的M 为48,写出其结构简式。
(3)现有某种含C 、H 和卤素的化合物,测得两个M 值,分别为64和66。
试说明原因,并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在推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能用到的含量较多的同位素的质量数如下表: 元 素 H C F Cl Br含量较多的同 位素的质量数1 12 19 35,37 79,81 【点拨解疑应能反映分子离子的质量。
这里先是电场的加速作用,后是磁场的偏转作用,分别讨论这两个运动应能得到答案。
专题十二力学实验1. (2013·海南)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9.80 m/s2.实验中该同学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完整纸带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的第一个点记为O,另选连续的三个点A、B、C进行测量,图中给出了这三个点到O点的距离hA 、hB和hC的值.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 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重物速度的大小vB= m/s.(2) 通过分析该同学测量的实验数据,他的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简要说明分析的依据.2. 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小车,B为装有砝码的托盘,C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相连,计时器接50 Hz交流电源.小车的质量为m1,托盘(及砝码)的质量为m2.甲(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B. 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C. 本实验m 2应远大于m 1D. 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a-11m 图象(2) 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F 图象.可能是图中的图线 .(填“①”、“②”或“③”)?乙(3) 如图丙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中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已标出,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丙3. 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2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1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1至2所用的时间t;改变光电门1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1、2之间的距离s,记下相应的t 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甲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1) 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 、滑块经过光电门2时的瞬时速度v 、测量值s 和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 .(2) 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乙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st -t 图线.乙(3) 由所画出的st -t 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 (1) 如图甲所示,螺旋测微器读数是mm.如图乙所示,游标卡尺读数是cm.?甲乙丙(2) 为验证小球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如图丙所示,竖直固定一刻度尺,小球最初停在O点,球底端和刻度尺“0”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小球由静止开始下落,用频闪相机使底片每三十分之一秒曝光一次,得到小球运动的照片.选取OA过程验证小球机械能守恒.= m/s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①小球运动经过A点时速度大小vA②下列实验操作中合理的是.A. 相同大小的橡胶球和铁球中,应选用铁球B. A点的位置应离O点距离适当大些C. 小球的位置和下落的高度都必须以小球球心位置确定D. 验证机械能守恒就是比较小球O到A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小和在A点动能是否相等,因此一定要测量小球的质量5.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进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研究,细线跨过定滑轮连接小车和重物,小车在细线的拉力作用下自左向右运动.将光电门1、2分别固定在木板上B、C两点,用它们可以准确地记录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1) 未悬挂重物时,利用现有条件怎样操作并判定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力已经得到平衡? .(2) 撤去光电门1,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不断改变重物的质量m,每次让小车都从同一位置A点由静止释放,得到小车遮光条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t;记录数据.利用测量数据描点作图,横轴用重物质量m,若要得到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纵轴应用(填“t”、“t-1”、“t2”或“t-2”)表示,若得到的确为一直线,则由图线得出结论 .(3) 在实验操作正确的前提下,实验中测得多组数据,并按照第(2)问中的坐标系描点作图,发现直线在末端发生弯曲,则此结果对应于下图中的图(填“甲”或“乙”).?专题十二力学实验1. (1) 3.90 (2) 设重物质量为mkg,OB对应的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量为mghB =7.70m J,动能增加量为12m2B v=7.61m J,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认为相等,因此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2. (1) D (2) ③(3) 0.50或0.493. (1) st=-12at+v或s=-12at2+vt(2) st-t图线如图所示(3) 2.04. (1) 2.7012.704 0.23 (2) ① 3.7或3.8 ② AB5. (1) 将木板倾斜,轻轻推动小车,若两个光电门记录时间相同,就平衡了摩擦力(2) t-2在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3) 甲。
高考物理热学复习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1. 热力学第一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3. 热力学第三定律4. 热传递与热量5. 气体动理论6.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能够运用热力学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了解热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3. 理解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气体动理论解释气体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传递与热量、气体动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瓶、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a. 实践情景引入:对比热水袋和暖宝宝的使用效果,探讨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
b. 例题讲解:计算一个热水袋中的热量,并与暖宝宝进行比较。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热力学基本定律、热传递与热量、气体动理论等核心知识。
3. 随堂练习:针对热力学定律和热传递,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a. 练习题1: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一个热机的工作效率。
b. 练习题2:分析一个热传递现象,判断其属于哪种传热方式。
4. 知识拓展:介绍热学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热能发电、空调制冷等。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公式和概念。
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和热量计算公式。
3. 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求一个热机工作时的效率。
b. 分析题:分析一个实际热传递现象,判断其传热方式。
2. 答案:a. 效率计算公式:η = (W/Q1) × 100%,其中W为有用功,Q1为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
b. 传热方式判断:根据热流方向、物体性质和温度差进行分析。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热学名师课件全国通用一、教学内容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全国通用教材,本节课将深入复习热学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五章“热力学第一定律”,重点涵盖能量守恒与热功转换;第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聚焦热机效率与熵的概念;以及第七章“物态变化”,着重液气相变及晶体非晶体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能运用其解释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热现象。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理解不同物态下物质的性质变化。
3.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热学概念的整体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熵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热力学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笔记本,物理实验报告册,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热现象的实例,如空调工作原理、汽车发动机的热效率等,激发学生对热学知识的兴趣。
2. 理论复习(10分钟)快速回顾热力学第一定律,通过例题讲解能量守恒原理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3. 热力学第二定律讲解(15分钟)详细介绍熵的概念,结合工业案例讲解热机效率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际意义。
4. 物态变化复习(10分钟)着重讨论液气相变及晶体非晶体特性,通过实验视频展示不同物态下的能量变化。
5.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并解答随堂练习题,巩固热力学定律及物态变化理论。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公式及其应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熵的定义。
3. 物态变化类型及特性。
4. 关键概念和公式的结构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计算一热机工作过程中的功和热量变化。
(2)分析一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解释其是否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3)描述水从液态到气态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答案:(1)详见物理实验报告册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