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气设备检修的原则及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电气设备检修制度一、目的和范围本检修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涉及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
二、检修人员的要求1. 检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电气设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关证书。
2. 检修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持个人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3. 检修人员必须穿戴符合安全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护目镜等。
三、检修前的准备工作1. 检修前必须对电气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处于停电状态。
2. 检修前必须确认电气设备的电源已经切断,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3. 检修前必须与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检修过程1. 根据设备的检修计划进行工作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2. 检修期间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3. 对于不符合安全要求或存在隐患的设备,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报告上级领导。
五、检修后的工作1. 检修结束后,必须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和检查,确保设备已经恢复正常。
2. 检修后必须及时整理和归档相关资料,并将检修情况报告相关部门和人员。
六、安全注意事项1. 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必须遵守公司和国家的相关安全规范。
2. 严禁在设备上操作时使用有潜在危险的工具或设备。
3. 严禁擅自修改电气设备的接线或调整设备的参数。
4. 在检修过程中,必须做好设备周围的清理和整理工作,防止杂物影响操作安全。
七、紧急情况处理1. 在紧急情况下,必须采取紧急停电和相关救援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在紧急情况处理完毕后,必须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报告情况,并进行事故分析和处理。
八、制度的执行和监督1. 公司必须对本检修制度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了解和遵守制度。
2. 公司必须定期对电气设备的检修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执行情况。
3. 对于违反检修制度和规定的行为,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并追究相应责任。
在电气设备检修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原则。
一.电气设备维修的十项原则1.先动口再动手对于有故障的电气设备,不应急于动手,应先询问产生故障的前后经过及故障现象。
对于生疏的设备,还应先熟悉电路原理和结构特点,遵守相应规则。
拆卸前要充分熟悉每个电气部件的功能、位置、连接方式以及与周围其他器件的关系,在没有组装图的情况下,应一边拆卸,一边画草图,并记上标记。
2.先外部后内部应先检查设备有无明显裂痕、缺损,了解其维修史、使用年限等,然后再对机内进行检查。
拆前应排队周边的故障因素,确定为机内故障后才能拆卸,否则,盲目拆卸,可能将设备越修越坏。
3.先机械后电气只有在确定机械零件无故障后,再进行电气方面的检查。
检查电路故障时,应利用检测仪器寻找故障部位,确认无接触不良故障后,再有针对性地查看线路与机械的运作关系,以免误判。
4.先静态后动态在设备未通电时,判断电气设备按钮、接触器、热继电器以及保险丝的好坏,从而判定故障的所在。
通电试验,听其声、测参数、判断故障,最后进行维修。
如在电动机缺相时,若测量三相电压值无法着判别时,就应该听其声,单独测每相对地电压,方可判断哪一相缺损。
5.先清洁后维修对污染较重的电气设备,先对其按钮、接线点、接触点进行清洁,检查外部控制键是否失灵。
许多故障都是由脏污及导电尘块引起的,一经清洁故障往往会排除。
6.先电源后设备电源部分的故障率在整个故障设备中占的比例很高,所以先检修电源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7.先普遍后特殊因装配配件质量或其他设备故障而引起的故障,一般占常见故障的50%左右。
电气设备的特殊故障多为软故障,要靠经验和仪表来测量和维修。
8.先外围后内部先不要急于更换损坏的电气部件,在确认外围设备电路正常时,再考虑更换损坏的电气部件。
9.先直流后交流检修时,必须先检查直流回路静态工作点,再交流回路动态工作点。
10.先故障后调试对于调试和故障并存的电气设备,应先排除故障,再进行调试,调试必须在电气线路速的前提下进行。
二.检查方法和操作实践1.直观法直观法是根据电器故障的外部表现,通过看、闻、听等手段,检查、判断故障的方法。
电气设备检修方案引言电气设备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它们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电气设备可能会出现故障或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
本文将针对电气设备的检修方案进行介绍,以帮助维护人员正确有效地进行设备检修。
设备检修前的准备工作进行设备检修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设备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原理。
这包括设备的使用年限、主要部件的性能和寿命等信息。
同时,我们还需要收集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记录,分析设备故障的原因和规律,为检修提供参考。
在检修前,我们还需要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这包括常用的电工工具如电工钳、螺丝刀等,以及一些备件和维修材料。
设备检修流程设备检修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始设备检修之前,我们需要确保相关设备已经停止运行并断电。
同时,我们还需要准备必要的安全措施,如佩戴绝缘手套、穿戴防护服等,以确保检修过程的安全。
2.设备拆解:根据检查和维修的需要,我们可以对设备进行拆解。
在拆解过程中,需要注意记录下每个部件的位置和连接方式,以便于后续的装配和调试。
3.部件检查和更换:对设备的各个部件进行检查和测试。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测试仪器对电路板、电线和元件等进行测量,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或损坏。
若存在故障或损坏的部件,我们需要进行更换或修复。
4.清洁和润滑: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润滑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步骤。
我们可以使用酒精等清洁剂清洁设备表面的污垢,并使用适当的润滑油对设备的运动部件进行润滑。
5.装配和调试:在完成部件检查、更换、清洁和润滑后,我们需要将设备重新装配起来,并进行调试。
在调试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件是否装配正确,并对设备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测试,以确保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6.记录和报告:在设备检修完成后,我们需要记录整个检修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
这包括对每个部件的检查结果、更换情况、设备的测试数据等。
电器设备检修的一般步骤,技巧和方法(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电气故障检修的一般步骤、技巧和方法(一)??? 一、电气故障检修的一般步骤(1)观察和调查故障现象:电气故障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同一类故障可能有不同的故障现象,不同类故障可能有同种故障现象,这种故障现象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给查找故障带来复杂性。
但是,故障现象是检修电气故障的基本依据,是电气故障检修的起点,因而要对故障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找出故障现象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方面,搞清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2)分析故障原因一初步确定故障范围、缩小故障部位: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是电气故障检修的关键。
分析的基础是电工电子基本理论,是对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性能的充分理解,是电工电子基本理论与故障实际的结合。
某一电气故障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重要的是在众多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原因; (3)确定故障的部位一判断故障点:确定故障部位是电气故障俭修的最终日纳和结果。
确定故障部位可理解成确定设备的故障点,如短路点、损坏的元器件等,也可理解成确定某些运行参数的变异,如电压波动、三相不平杨等。
确定故障部位是在对故障现象进行周密的考察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采用下面将要介绍的多种手段和方法。
??? 在完成上述工作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气故障检修技巧 (1)熟悉电路原理,确定检修方案:当一台设备的电气系统发生故障时,不要急于动手拆卸,首先要了解该电气设备产生故障的现象、经过、范围、原因.熟悉该设备及电气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各个具体电路.弄清电路中各级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信号在电路中的来龙去脉,结合实际经验,经过周密思考,确定一个科学的检修方案。
(2)先机损,后电路:电气设备都以电气一机械原理为基础,特别是机电一体化的先进设备,机械和电子在功能上有机配合,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
电气设备检修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设备检修质量,降低故障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检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检修原则1. 安全第一:检修过程中,确保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
2. 质量第一:检修工作要以提高设备质量为核心,确保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3. 科学规范:按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检修,确保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节能环保:在检修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
5. 经济效益:合理控制检修成本,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三、检修组织与管理1. 检修组织:成立电气设备检修小组,明确检修组长、副组长及成员职责,实行分工协作。
2. 检修计划:根据设备运行状况,提前制定年度、季度、月度检修计划,报上级审批后实施。
3. 检修任务:按照检修计划,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质量要求和责任人。
4. 检修过程管理:加强检修过程监督,确保检修质量。
对关键环节进行验收,不合格的要及时整改。
5. 检修资料管理:建立健全检修资料档案,包括检修记录、验收报告、技术资料等。
四、检修内容与要求1. 定期检修:按照设备运行周期,进行例行检查、保养、维修,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 故障抢修:设备发生故障时,立即组织抢修,尽快恢复运行。
3. 重点检修:对关键设备、重要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4. 改造升级: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和技术发展,适时进行设备改造和升级。
5. 检修质量:严格执行检修工艺和质量标准,确保设备检修合格。
五、检修工艺与流程1. 检修前准备:检查检修工具、材料、设备,确保齐全、完好。
2. 设备停送电:按照停送电程序,确保设备安全停电。
3. 拆卸与检查:有序拆卸设备,检查故障原因,制定维修方案。
4. 维修与更换:按照维修方案,进行设备维修或更换零部件。
5. 设备组装与调试:组装设备,进行试运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电气设备维修技术分析本文介绍的电气设备维修的步骤与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电气设备维修原则1.1先了解设备故障电气设备在维修前需先对设备的电路跟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参照设备维修手册对每个部件的功能、位置、工作方式等进行分析,观察各个部件间的联系,在进行拆卸时做好位置记录,以便恢复原貌。
1.2由外到内依次检测有问题的设备需要从外到内依次检查问题所在,进行拆卸和检测时不可盲目拆卸,如果找到问题所在,先观察和测量出现问题的元器件设备是否与其他元器件关联,避免造成其他元器件在维修时遭到损坏。
1.2先机械后电气对电气设备进行设备维修时,先断电检查设备硬件机械零部件是否出现问题,如果没有找到硬件发生问题,再使用电气检测设备进行电气元器件和电气线路的检查。
1.4先断电再通电先断电检查设备的开关、保险、接触器、等,再通电观察电气检测设备的参数,最后确定故障位置进行维修。
1.5先清洗后维修一些电气设备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会被油污、粉尘等严重污染,所以在进行维修前先要对设备进行清洗,首先清洗一些已发生故障的位置如:开关、焊接点、连接点等,有些故障原因就是由于污染严重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进行清洗后设备就正常工作了。
1.6先电源后设备电气设备如果不通电,那么电源部分发生故障的几率较大,进行电气设备的检修时通常要先对设备的电源部分进行检查。
1.7先检查常见故障电气设备都会发生一些常见的故障问题如:线路断开、开焊、锈蚀等,如果常见故障为检查到设备故障问题,那么就要通过专业的检修机器和仪表测量对设备细致检查。
1.8缩小更部件的范围发现问题部件不易急于更换,要对问题部件进行电路细致分析,做到更换的电气设备部件越少越好。
1.9检修直流回路再检修交流回路电气设备检修电路先对直流回路部分进行检修,因为直流回路部分的设备元器件相对于交流回路要少,如果直流回路部分出现问题更容易解决。
1.10解决故障后需要对设备进行调试电气设备在找到故障问题并且解决后需要对电气设备进行调试,调试包括:设备的正常运转,各个元器件工作正常调试,线路无虚接等。
浅析电气设备维护与管理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工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内部电力系统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本文通过对目前工业企业电气设备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在工业企业电气设备开展维护检查和维修策略,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设备维护的保证,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气设备维护检查1 电气设备管理现状由于电气设备质量千差万别,设备使用分门别类,因此对于电气设备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化的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电气维护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电气知识,还要对企业内部的电气设备情况有足够的了解。
1.1设备的出厂情况不一样由于设备出自不同厂家,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技术状况不一样;同样是国产设备,不同厂商因技术与管理水平不一样,使其产品质量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厂商,因技术、管理上的差异,其产品质量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产品,其质量也会不一样。
因此设备投运的初始状态是千差万别的。
1.2 设备使用环境不一样不同的环境对设备运行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设备日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不一样,尤其是供电设备,大部分暴露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因温度、湿度、污染、紫外线、日照等有较大差异,对设备的影响有较大不同;二是设备在电力系统的位置不同,所承受系统运行电压、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时间不尽相同,尤其是故障时系统短路容量差异较大。
1.3 设备管理人员好多电气运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不高,操作、管理水平一般,不能及时发现电气设备的初期故障,使得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2 电气设备的维护检查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日常的维护检查,如果能在设备故障的“萌芽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能缩短维修时间还能减少经济损失,对于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2.1电气设备的常规检查(1)日常巡检。
设备巡检是按设备的部位、内容进行的粗略巡视,为了“观察”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定量的运行管理,对分散布置的设备比较合适。
电气设备检修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是指在进行电气设备检修过程中,为了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设备的正常运行,所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定和安全技术要求。
以下是电气设备检修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一般内容:
1. 基本原则:
- 安全第一,操作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 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流程进行工作,不得擅自更改或跳过步骤。
- 严禁疲劳、酒后、药物影响等状态下从事检修工作。
2. 操作人员要求:
- 检修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后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 严格执行操作流程,不得随意操作或尝试修复故障。
- 必须戴好防护用具,如安全帽、安全鞋、绝缘手套等。
- 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3. 检修前准备:
- 确定设备工作状态,并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断电操作。
- 检查所需工具、仪器和备品备件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 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4. 检修操作:
- 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有序进行设备的拆、装和调试工作。
- 注意安全操作要点,比如正确使用工具、确保设备绝缘性能的可靠等。
- 定期清理和维护设备,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5. 检修结束:
- 完成工作后,对设备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测,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 清理现场,归还工具和设备,并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报告。
以上是电气设备检修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一般内容,具体还要根据不同设备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同时,在执行操作规程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和特殊因素,确保操作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浅析电气设备故障检修的原则和方法摘要:在生产生活当中,当电路发生故障时,设备将无法正常地工作。
因此当电气设备的电路发生故障时,我们应该根据故障的具体特点,快速地查找出故障原因,并加以排除。
关键词:电气设备;故障;检修;原则;方法abstract: in production or life, when the circuit fails, the device will not be able to work normally. therefore, at such situation, we should quickly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e malfunction based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ilure, and then eliminate.key words: electrical equipment; failure; maintenance; principles; method中图分类号:th18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一、对电气设备检修时所遵守的十项原则1.先动口再动手:对于产生故障的电气设备,不要急于马上动手去维修,首先应详细询问用户故障产生时的现象及前后经过。
对于比较生疏的设备,应先熟悉电路结构特点及原理,遵守相应的操作规则。
在拆卸前要熟悉了解每个电气部件的位置、功能、以及连接方式和与周围其他器件的关系,在没有电气设备组装图纸及电气原理图的情况下,要边拆卸,边画草图,并做上标记,以防组装时装错,产生新的故障。
2.先查机械后查电气:一定在机械零件确定无故障后,再对电气方面进行检查。
首先听机械运行是否有杂声;二看传动装置是否有松脱、咬死等现象;三摸机械装置是否有发热、转动不良等现象。
如采用手盘动减速箱,或皮带轮能否转动,再听其声,就能粗略判断其传动是否良好。
浅析电气设备检修的原则及方法
作者:李庆华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12期
摘要:本文针对电气设备定期检测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重点解析检修的原则与方法,形成完整的理论引导,最后完成最终的方法的引导。
文章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可供直接引导基本的检修过程。
本文的基本目的还是在于进行电气设备的检修科学化,严密化,从而带来电气设备的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电气设备检修;检修原则;检修方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60
0 引言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最大的故障隐患就是电路隐患。
很多情况下,面对电气设备的瘫痪,必须以最快速度寻找到解决的关键点,然后进行检修,所以在整个的电气设备检修中,需要对主要方法与原则进行提前梳理和进一步明确,最终形成合适的合理的检修方案,及时有效的进行排险,保证电气设备的顺利运行你能够得到保障。
检修的意义,就在于引导设备的高效化运转,而研究检修的原则与方法的意义,是在于保证检修的合理性与及时性。
1 十项基本原则浅析
(1)十大原则。
首先在检修的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而是检修顺序问题,合理的顺序安排是检修能够高效化的前提。
当然,不可避免的就是在检修中保证难易程度安排合理,简单复杂分辨明晰,最后就是要在检修中尽可能的进行最快速最合理的检修,这是检修原则在引导上能够存在的合理化意义。
十条原则的名称如下:先动口再动手、先查机械再查电气、先做清洁再维修、先查电源后插设备、由大变小、先静态后动态、先查外围后查内部、先特殊后普通、先直流后交流、先排除故障后进行调试。
这些原则通用于所有电器设备的检修,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检修都需要所有原则相配合。
在对陌生的设备进行检修时,强调要尽心询问电路电气设备的基本状况再进行检修,这是为了保证效率选择的“先动口再动手”。
由于机械是整个系统的基本构成部分,所以要首先进行对机械的检查,电气检查可以稍微推后。
由此来看,十条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能否进行高效监测的指导方针,“对症下药”是原则的基本指导思想。
(2)针对原则的分析。
由于基本原则的出现,我们发现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检修环节的全面条理化。
从检修还未开始的时候,做好设备基本询问和机械检测等预备工作,检测开始后,由外向内、由简单到复杂,这些都是指导检修完整化,可以避免因为检查不到位而带来的返工,排除故障后进行合理调试,这是能够保证在检修后电气设备能够尽快
投入到工作中的基本条件。
因此在检修的过程中,遵循着十大原则,灵活运用,合理配合能够很好地引导检修环节的高效化运转。
2 检修的基本方法
(1)基本方法。
在检修之前要进行前期调查,“问、看、听、摸、量”五个步骤必不可少,这是掌握电气设备基本状况的基本方法,它们在外在部分能够断定的基本的故障排除环节骑着主要的作用。
另外在检修中还有演绎推理、电阻法,电压法、电流法与假负载法、代换法等一些常见的检测方法。
其中最难的最常用的就是电压法,而电压法又分点电压法、降压法、欧姆定律法这三个基本方法。
电压法使用较广,在一些环境简单的检修方法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直接采用欧姆定律法,能够非常准确的计算出需要进行什么程度的整改,电气设备的电阻是增是减一般能够直接计算出来,从而达到修正的目的。
而振荡电路中,测量元电压则可以直接断定构成部件是否损坏,例如三极管元电压超过0.7伏就可以断定损坏,所以电压法因为这种十分高效的效果,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利用。
当然如果测压出现无法排除故障,还可以采取降压法,降压后无法正常运行的部件,也能够断定是出现故障。
当然,电流法与假负载法与代换法也是检修工作者能够经常实用的方法,当然面对设备的复杂程度不同,在检修中需要学会更大程度的混合利用,每一种方法都有着自己的利与弊,综合利用才是检修中最合适的方法。
(2)针对方法的研究。
因为方法都是在特定环节上有着最高效的检测效率,所以在整个检修环节中,面对的必然是多种检修方法的混合利用。
例如在利用假负载法进行电路检测时,可以同时利用欧姆定律法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得出是否故障,还能够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所以在方法的利用上,我们针对性的检测方法可以用,综合性的大的演绎归纳也要用,这样才能够进行最好的电气设备检修。
当然找到问题后及时替换原件或者进行二次电阻串并联,这些就是实践的最后一步了。
整个检修完成之后,一定要进行二次检查,调试工作也是重要的组成环节。
3 对于电气设备检修合理化的意义
因为检修工作具有独特的复杂性,所以在不同的检修任务中需要不同的检修原理与方法的指导。
进过分析十大基本原则以及六大基本检修方法,我们发现整个检修过程中,顺序性、综合性、先检后修再检是贯穿始终的检修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能够很好地进行检修工作,并且在检修工作中做到高效化与精准化,所有的研究在最终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了电气设备的合理化。
当然,掌握原则与方法的混合应用对于检修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的引导。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了配合检修常态化发展,需要将原则与方法进行融合,最好的结果就是在发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做到故障的排除。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在最终得出了这些原则与方法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对于发展检修工作的合理化,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而因为十大基本原则对于引导工作的过程合理
化有着积极意义,所以在结合工作方法的理论引导下,允许直接指导检修工作。
在探讨中我们也了解到,所有的原则与方法都应该进行综合掌握与运用。
只有综合性的理论理解程度得到提升才能够带来检修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
本文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就在于能够引导检修工作的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郭创新,暴英凯,文东山,张国帆,周伟.基于改进雷达图法的电气设备检修中的人为可靠性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
[2]袁仲雄.电气设备检修模式的不确定性top-k处理[J].华东电力,2014.
[3]顾洁,杜渐,秦杰,张怡.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变电站设备检修模糊规划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01):44-50.
作者简介:李庆华(1972-),男,陕西富平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