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4)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45
2024年《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通用7篇)《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1、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
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
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
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
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
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
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2、本课内容似乎略显单薄,时间尚余。
本课是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
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这个内容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和相应的应用练习,时间还有多余,学生也似乎还能学习的余力。
对此,教师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增加练习,进而巩固知识;又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2)两个因数都有变化时积的相应变化等等。
如果是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考虑,我则偏向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
当然,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
对于其他学生则可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慢慢巩固。
我觉得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们开始了借助计算器探索有趣的数字规律的趣味之旅。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目标:使学生探索一些特殊算式计算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同类算式或同类算式的得数,能用计算器验证一些算式得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计算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规律发现的过程,积累探索过来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一些特殊算式计算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页例3和“练一练”,第43~44页练习七第5~8页。
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计算的规律。
教学难点:抽象和归纳相应的规律。
教学过程:1、第一学时2、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出示计算器: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带来了一个小帮手,计算器。
会用吗?动手算一算。
1234×567=699678918÷34=27111×2=222揭示课题:当我们遇到大数或复杂的运算时,计算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计算或验算,其实借助计算器,还可以探索运算中的一些规律。
今天我们就“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探索规律:例31、初步观察感知观察算式特点。
课件先出示例3,同学们请看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26640÷111=26640÷222=26640÷333=(都是除法,被除数是26640不变,除数是111、222、333,都是111的倍数。
)猜想商会怎么变?2、计算器计算。
思考:这些算式的商各是多少?你准备怎么算。
请同学们拿出计算器计算,并将得数补充在习题纸上。
交流:第一个算式的结果是240,第二个算式的结果是120,第三个算式的结果是80。
(依次板书)同学们都计算正确吗?注意使用计算器时耐心细心。
3、发现规律引导:观察这三道完整的除法算式,独立思考,将下面两题都和第一题比较,有什么发现?可同桌交流,将你们的发现在练习纸上做做标记,画一画,写一写。
用计算机探索规律一、教材简析:(一)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页例3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七第5-8题。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二、设计理念:在进行《用计算机探索规律》教学设计时,如果我们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我们的创造,将其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探索创新方式。
凡是形如以上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我们认为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你还记得《积的变化规律》吗?生回顾。
谈话:数学算式中存在着很多变化规律,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积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激活学生对规律的探索能力,同时计算器作为探索的工具,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说一说题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并猜一猜商可能会怎样变化呢?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大家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商反而变少。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师:请用计算器计算,这三题之间有什么规律?请将下面两题和第一题比较,看算式是怎样变化的,商是怎样变化的,请在小组内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2)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本单元先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同一个数。
再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显然积的变化规律研究范围比较窄(只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不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商不变的规律研究范围比较宽(既研究被除数和除数乘同一个数,也研究除以同一个数)。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规律的内容,还要学习探索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学习活动经验继续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把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范围缩小一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二是应用这两条规律学习小数和分数知识,积的变化规律一般只需要因数乘几这种情况,商不变的规律则需要被除数、除数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两种情况。
这些变化规律在前面的教学里有过渗透,现在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不把大量教学资源消耗在计算上,所以用计算器作为工具。
1 提供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通过计算在若干个实例中归纳运算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又指什么都要学生经过探索自己得出。
教材编写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极目标。
(1)第83页例题只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的变化情况。
研究活动先在教材提供的36times;30=1080这个实例上进行,并把因数和积的变化记录在表格里。
然后由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进行类似的实验。
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并初步应用。
第1题有两条解题思路:一条是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条是根据一个因数乘了几,把原来的积20也乘几。
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 通过使用计算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教学重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教学难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教学准备:1. 计算器2.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器的按键和功能。
2. 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计算器的经验,教师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探究1.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规律。
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数学规律进行探索,并记录探索过程和结果。
4. 每组分享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巩固1. 教师出示一些数学题目,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检验自己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检验过程,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规律。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索更多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中,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步骤。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计算器及其功能。
2. 学习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3. 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4.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及其功能。
1.2 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计算器的经验。
2. 学习计算器的基本操作2.1 教师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开关机、清屏、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等。
2.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3. 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3.1 教师出示一系列算式,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3.2 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
3.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4. 解决实际问题4.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4.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碾庄镇中心小学张金茹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第42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七中的第6题。
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是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的第2课时,是在学生学习过商不变的规律、积的变化规律,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了解了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会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编排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计算器的引入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研究和探索数学规律的空间,使一些有趣的、有关计算的简单规律得以成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切实经历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教材安排了例3。
例3以“26640”分别除以111、222、333……为例,引导学生经历“计算器计算---提出问题---描述规律---类比求商---计算器检验”的探索过程,初步体验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感悟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增强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同时体会计算器强大的计算功能,积累一些探索和发现简单规律的经验,感受数学的形式美和结构美,激发用计算器计算的兴趣。
教材在练习中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类似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以及探索并归纳规律的过程。
练习七的第6题,提供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洛书”(世界上最古老的三阶幻方),引导学生照样子根据图中数字的排列特点写出相等且对称的加法算式,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类比提出猜想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借助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