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拟立法保障人民陪审员履职期间工资福利
- 格式:pdf
- 大小:67.08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浅谈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者雍定远(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第三十八条还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权利”。
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审理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行陪审制度对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促使审判机关公正司法,实现司法民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人民陪审制度渊源于民主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
它不仅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陪审员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对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保证审判权全面、正确地反映人民的意愿,客观、公正地行使审判权,防止审判权的滥用;保证审判机关密切联系群众,防止案件审判的暗箱操作,扩大审判工作的政治效果,提高人民法院的办案质量和效率,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参而不审”、“审而不议”、“议而不判”、“审”“判”分离,陪审成“陪衬”等等,即人民陪审制度在现实中产生一些“异化”,使其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因此,为了使人民陪审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判方式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制度势在必行。
当前,人民陪审制度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陪而不审在目前的人民陪审员参加法院审判案件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陪审员只把参与的程度停留在“陪”的基点上,具体审判案件时,陪审员只是坐在审判台上,做做样子,摆摆架式,形同虚设,只有形式上的陪审员参与审判,毫无实质上的审判可言,成了完完全全的“陪衬,庭审中,对询问当事人、质证、认证,完全由审判长一人进行。
普法课堂丨人民陪审员究竟是做什么的(内附全文)2023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以下简称《人民陪审员法》),本法共三十二条,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与此同时,2004年8月28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同时废止。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的参审范围有哪些,享有哪些权利?同法官有同等权利人民陪审员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有依法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
人民陪审员依照本法产生,依法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
具备条件根据人民陪审员法第五条规定,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具备相关条件。
公证员、仲裁员等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不能担任根据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精神和实践情况,人民陪审员法对不能担任和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的人员范围和情形增加了规定。
选举、任命、使用分离人民陪审员法第九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会同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从符合条件的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抽选拟任命人民陪审员数五倍以上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对人民陪审员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征求候选人意见。
是否参审可依案情而定人民陪审员法进一步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增加规定死刑案件和其他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
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人民陪审员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人民陪审员的人身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人民陪审员及其近亲属打击报复。
对报复陷害、侮辱诽谤、暴力侵害人民陪审员及其近亲属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相关补助只作原则规定人民陪审员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人民陪审员因参加审判活动应当享受的补助,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为实施人民陪审员制度所必需的开支,列入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业务经费,由相应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人民陪审员法》对于我国司法有什么重要意义?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浅议我国民事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从西方引进的一项基本的诉讼制度,但却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认识上,有些法院让陪审员成为了”陪衬”,而有些法院则授予了陪审员”无袍法官”的荣誉称号,致使人民陪审失去了人民性;在立法方面,我国陪审制度缺乏宪法和相应配套法律的保障;在司法实践中,更是存在着各种不统一的实行方式。
因此,解决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便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民陪审制度陪审员职业化一、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概述人民陪审制度是指依据法定程序产生的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并与法官具有同等权利的诉讼制度。
它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审理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人民群众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参与国家管理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宪法将人民陪审制度确立为一项宪法原则。
此后政治环境虽然几经变迁,仍被列在三大诉讼法之中。
它是”以人民权制约司法权,从而使司法权保持其应有的人民性,保障裁判公正的有效措施”[1]。
2005年《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对客观、公正地行使审判权,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中,由于一些人民陪审员的文化水平和法律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案件的审理,导致法官不愿采用陪审制度,造成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困境,让陪审成为”陪衬”。
二、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决定》实施之后,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对其的认识上、现阶段的立法、实践等三个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认识上存在偏差长期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多被看作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工作中体现民主司法化的一项政治制度,而忽略了其在法律层面上作为一项司法制度的功能。
实践中,无论是立法者还是法院均没有立足于发挥这一功能,以制定出具体的可以让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均能有效行使审判权的可操作性规则。
中国陪审员制度
中国的陪审员制度是指人民陪审员依照法律规定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与法官共同审理案件的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应当遵循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注重从基层一线和普通群众中选任。
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享有独立发表意见、获得履职保障等权利,同时应当遵守审判纪律、保守审判秘密等义务。
人民陪审员的参与方式:人民陪审员可以参与合议庭审判案件,也可以参与独任审判案件。
人民陪审员的管理:人民法院应当对人民陪审员进行培训和管理,保障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行职责。
中国的陪审员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参与审判权利,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人民陪审员法中的陪审员选任和审判程序在中国司法体系中,陪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改革,其目的是增加司法公正和民众参与。
人民陪审员法是我国自2015年起实施的一个重要法规,该法规对陪审员的选任和审判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重点探讨人民陪审员法中的陪审员选任和审判程序。
一、陪审员选任根据人民陪审员法,陪审员的选任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首先,陪审员的选取来源应广泛,从具备选任资格的公民中随机抽取。
其次,陪审员候选人的身份信息应事前公示,确保公众对候选人的知情权。
最后,陪审员的选任应当充分尊重候选人的个人意愿,不得强制参与。
在陪审员选任中,应注意保证候选人的独立性和中立性。
选任程序中禁止候选人与被审判人或其他相关方存在利害关系,以确保陪审员行使职责时不受任何干扰或偏见。
二、审判程序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了陪审员参与审判的具体程序。
首先,陪审员在开庭前应接受培训,了解其职责和权利。
其次,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员有权提问被告人和证人,并参与对案件事实的讨论和评判。
作为普通公民,陪审员的独立思考和公正判断对案件的散布至关重要。
在审判结束后,陪审员还应参与案件的讨论和裁决。
人民陪审员法规定,在陪审员讨论案件时,应尊重陪审员的意见,并达成合议一致意见。
陪审员的裁决应当在法庭上宣读并记录在案。
三、陪审员的权利和保障人民陪审员法对陪审员的权利和保障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陪审员有权要求其他陪审员和法官提供案件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履行陪审员职责。
同时,陪审员的个人安全应得到保护,不受任何威胁或干扰。
为了保障陪审员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法庭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施,确保陪审员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裁决案件。
结语作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陪审员的选任和审判程序对于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在执行人民陪审员法的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保障陪审员的权益和独立性,为中国司法体系的完善和进步做出贡献。
1500字以上已超过字数限制,但在文章中仍保持了内容准确性、整洁美观和流畅的流程。
2022-2023年法律职业资格之法律职业客观题一题库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60题)1、某市检察院运用电子设备双路监控,同步录音录像,监督检察官办案过程,推动理性文明执法。
关于理性文明执法,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精神B.有助于树立法治的权威C.有助于实现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的双重目标D.要求执法机关从有利于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讲究执法方法。
为此,可突破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要求办案【答案】 D2、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死缓。
被告人没有上诉,检察机关没有抗诉。
该案经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后,被害人不服,提出申诉。
如果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由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B.由省人民检察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C.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处理D.由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处理【答案】 D3、区工商局以涉嫌虚假宣传为由扣押了王某财产,王某不服诉至法院。
在此案的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王某涉嫌受贿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
法院的下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A.终止案件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B.继续审理,待案件审理终结后,将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C.中止案件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待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后,恢复案件审理D.继续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答案】 D4、中国甲公司与某国乙公司签订茶叶出口合同,并投保水溃险,议定由丙公司“天然”号货轮承运。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保险公司应赔偿范围?()A.运输中因茶叶串味等外来原因造成货损B.运输中因“天然”号过失与另一轮船相撞造成货损C.战争风险造成的损失D.提货不着造成的损失【答案】 B5、王某在未依法取得许可的情况下购买氰化钠并存储于车间内,被以非法买卖、存储危险物质罪提起公诉。
法院认为,氰化钠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极大毒害性,属于《刑法》第125条第2款规定的毒害性物质,王某未经许可购买氰化钠,虽只有购买行为,但刑法条文中的“非法买卖”并不要求兼有买进和卖出的行为,王某罪名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解读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法律,其颁布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进行深度解读,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探讨其对我国司法制度和社会的影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出台背景1. 全民参与司法的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司法制度又迈出了一大步。
通过让人民参与司法,可以增加司法决策的公正性和民主性,提高司法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2. 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人民陪审员作为司法制度中的一部分,可以监督法官的司法活动,起到一种“民意监督”的作用。
这有助于减少司法,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主要内容1. 人民陪审员的选拔标准和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了人民陪审员的选拔标准和程序,包括芳龄、学历、政治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并且明确了人民陪审员的申请、选拔、职责和权利等方面的规定。
2. 人民陪审员的参与范围和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对人民陪审员的参与范围和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人民陪审员的参与案件类型、参与方式和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规定。
3. 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详细规定了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言论自由、提出意见、保护和福利等方面的权利,以及法庭纪律、审议案件、保密等方面的义务。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对司法制度和社会的影响1.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和民主性,增加司法活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有利于构建法治社会。
2. 对社会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实施,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民众对司法的信任,提高社会稳定和谐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司法制度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04.2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施行日期】2018.04.27•【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判机关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8年4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有依法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
人民陪审员依照本法产生,依法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
第三条人民陪审员依法享有参加审判活动、独立发表意见、获得履职保障等权利。
人民陪审员应当忠实履行审判职责,保守审判秘密,注重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形象。
第四条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审判活动,受法律保护。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保障人民陪审员履行审判职责。
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依法保障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
第五条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年满二十八周岁;(三)遵纪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四)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第六条下列人员不能担任人民陪审员:(一)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二)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三)其他因职务原因不适宜担任人民陪审员的人员。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一)受过刑事处罚的;(二)被开除公职的;(三)被吊销律师、公证员执业证书的;(四)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五)因受惩戒被免除人民陪审员职务的;(六)其他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可能影响司法公信的。
关于《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审判工作中的作用,弘扬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拟定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现提请审议。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2004年2月19日关于《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2004年4月2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就《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必要性人民陪审员制度最早始于革命根据地时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项优良传统。
实行这项制度在我国有长时期的丰富实践。
实践表明,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司法公正,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现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关于人民陪审员的规定过于笼统,对于人民陪审员的资格条件和产生程序等问题没有具体规定,人民陪审员的素质难以保证,有的人民陪审员在庭审中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推行审判方式改革后,这种情形更为明显。
基于上述原因,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很多地方已流于形式,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不搞陪审。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必须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第一,立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宪法关于公民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重要保障。
司法事务是国家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
通过单行立法完善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论文提要】《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已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既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起点。
《决定》的颁行,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审判制度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措施、人民陪审员制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谈谈肤浅看法,以期同仁指正。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立法问题缺陷与不足完善措施解决问题论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审判案件时吸收非职业法官作为陪审员,与职业法官或职业审判员一起审判案件的一种司法制度。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民主的要求,是我国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途径,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法律的重要形式。
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人民陪审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1951年的《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1954年的《宪法》和《法院组织法》,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都对陪审员制度作了明文规定;1979年通过、1983年修正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和1979年通过、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重申了过去宪法和法律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有关规定;1982年试行、1991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和1989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也都对人民陪审制度作了规定。
另外,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等有关部委以及一些地方人大,专门就贯彻实施人民陪审员制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
但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关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现行宪法中未作规定。
作为一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其内容应当是规定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