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1
- 格式:ppt
- 大小:13.17 MB
- 文档页数:58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1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在IEC61850通信协议基础上分层构建,能够实现智能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间隔层和站控层的设备及网络接口只是接口和通信模型发生了变化,而过程层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设备以及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电缆连接,逐步改变为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合并单元、光纤连接等内容。
2IEC61850将数字化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各层内部及各层之间采用高速网络通信。
整个系统的通讯网络可以分为: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的间隔层通讯网、以及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过程层通讯网.站控层通信全面采用IEC61850标准,监控后台、远动通信管理机和保护信息子站均可直接接入IEC61850装置。
同时提供了完备的IEC61850工程工具,用以生成符合IEC61850-6规范的SCL文件,可在不同厂家的工程工具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互.间隔层通讯网采用星型网络架构,在该网络上同时实现跨间隔的横向联锁功能。
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采用单以太网,110kV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需采用双以太网。
网络采用IEC61850国际标准进行通信,非IEC61850规约的设备需经规约转换后接入.考虑到传输距离和抗干扰要求,各继电小室与主控室之间应采用光纤,而在各小室内部设备之间的通讯则可采用屏蔽双绞线。
根据过程层的不同需求,我们提供了以下两种数字化变电站解决方案.如图2—1所示,在过程层采用电子式PT/CT以及智能化开关设备,变电站所有装置的交流采样数据通过与MU合并单元通信获得,各种测量与保护装置的交流采样部分全部取消,通过GOOSE网络传输实时跳合闸和保护间配合信号,全站使用IEC61850标准进行信息交互.该方案的组网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监控层网络使用星型独立双网。
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2017年8月23日桂林3一汇报提纲标准介绍3二编制原则3三规范主要内容3四典型组网方案3五小结一、标准介绍1、为落实《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二次管理指导意见》(系统[2016]32号),根据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二次管理行动计划的要求,南网总调编制了《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IEC61850工程通用应用模型(试行)》等十项技术标准,于2017年2月17日颁布执行,见“调继[2017]3号”文。
2、本次“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主要介绍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通用设计规范(试行)》的技术原则、配置和功能要求。
3、站址选择和总布置,电气一次,土建,给排水,消防,节能和环保等技术原则与GB/T 51071《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GB/T 51072《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DL/T 5510《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规定》及南网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一、标准介绍4、南网总调于2017年8月15日左右发布了“关于征求《智能变电站IEC61850继电保护工程应用模型》等十七项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的函”(调继函[2017]8号),其中含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通用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正式稿内容可能会有调整,最终以颁布的正式稿为准。
一、标准介绍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通用设计规范(试行)》3一汇报提纲标准介绍3二编制原则3三规范主要内容3四典型组网方案3五小结二、编制原则1、本规范编制原则主要依据《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二次管理指导意见》(系统[2016]32号)、《南方电网电力二次装备技术导则》(Q/CSG1203005-2015)。
2、本规范内容是在现行标准、规范基础上对南网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的相关规定,重点针对变电站二次系统智能化部分的设计内容。
与常规站相同的技术要求,不编写详细条文,直接引用现行相关规程的规定。
3、本规范具体内容有选择地吸收现有智能变电站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中相关内容。
浅谈500kV典型设计智能变电站防误系统及隔离开关,地刀联锁原理1.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广东东莞摘要:本文将基于依照中国南方电网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V2.1版本建设的500kV崇焕智能变电站介绍满足IEC61850标准的三层防误闭锁系统功能的实现,以及500kV变电站典型设计下各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等一次电气设备的防误联锁逻辑原理。
关键词:防误闭锁系统,间隔层,GOOSE,刀闸联锁前言智能变电站通过数字化采样、标准化模型及网络化信息共享,能全面收集涵盖全站的设备状态信息以及相关运行控制信息,提升变电站作为电网基础运行单元的智能化水平,为电网提供标准、开放、准确共享的基础信息资源池,支撑数据高效收集、信息共享与交互,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所需电力能源及信息流,为智能电网、智能运维提供全面支撑。
为防止变电站内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等电气设备的误操作,变电站内配备有防误闭锁系统。
防误闭锁系统是避免出现“五防”禁止的恶性电气误操作,保障变电站电气操作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变电站“五防”内容简述为:(1)防止误分、合断路器;(2)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3)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开关);(4)防止带接地线(接地开关)合断路器(隔离开关);(5)防止误入带电间隔;智能变电站系统按逻辑功能划分为三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
依据IEC61850标准协议,MMS报文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为变电站站控层与间隔层设备间的信息共享提供可靠通路、GOOSE报文发布/订阅模式可实现变电站间隔层与过程层以及间隔层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
与之相对,智能变电站的防误闭锁系统也依照三层形式构建,包含:站控层五防、间隔层五防、过程层五防。
变电站防误闭锁系统处于安全I区,站控层防误闭锁由监控主机或数据网关机实现,间隔层防误闭锁由测控装置实现,过程层防误由一次设备实现[[参考文献.[]郭象吉,王刚.智能变电站防误闭锁系统的分析与构建[J], 2019(14): 46-48.]]。
设计应用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变电站电源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杜桢梁(山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济南文章针对变电站电源系统的智能化监测与管理需求,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
该方案采用典型的物联网系统架构,通过部署各类智能传感设备、构建泛在连接的通信网络以及建立云端智能决策中心等方式,实现对电源系统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感知和管控。
系统集成多种先进算法,具备精准的数据采集、快速的异常检测以及高效的决策支持能力,在提高变电站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和优化运维效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物联网技术;智能变电站;电源监测;状态评估;决策支持Design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Powe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DU Zhenliang(Shando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Jinan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innovative solution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for th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needs of substation power supply systems. This solution adopts a typical Internet of ThingsTelecom Power Technology联网系统架构,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3各层之间通过标准化通信协议互联互通,。
感知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主要由部署在变电站各处的智能化传感终端设备组成。
这些设备通过集电流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供电参数、环境参数、设备状态参数等)进行实时采集,并通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网络层。
智能变电站中网络对时的优化设计摘要:随着通信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取代常规变电站已逐渐成为一种技术趋势。
广域信息同步实时采集技术是实现智能变电站各项应用功能的基础,它要求电子式互感器对电网电流和电压的数据一经采样便可被多个智能变电站中各个智能电子设备共享。
然而,无论控制和保护,还是监测和计量的计算处理都要求采样数据应在同一个时间点上采集,以免相位和幅值产生误差。
智能变电站中IEEE1588(IEC61588)网络对时信息与采样值共网传输时,由于IEEE1588对时信息网络传输的往返延时不一致,从而造成同步精度降低。
本文通过构建多次对时信息交换的时钟模型,并对本地时钟相偏进行最优推导,显著减小了网络传输延时不对称对智能电子设备的对时影响。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网络对时;信息延时;相偏估计;极大似然估计引言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建设智能变电站,还是投入应用,都赢得了许多技术人员的支持。
在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应用中,工程调试技术和自动化系统结构,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才能够使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革新工程调试技术优化和发展,从而使智能变电站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1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结构技术。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将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技术继承并发展了,相对于传统变电站的结构技术,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技术不但数字连贯性更好和更加成熟,而且连接的速度也加快了,工程应用方式也能够满足高程度标准化的要求。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性结构技术完善,能够使智能变电站,既可以系统地维护和扩展工作,又能够更新工作,使变电站智能化进程进一步促进。
结构功能。
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中,具有许多功能,运用变电站的一次设备作为对象的功能为最主要功能。
从功能性质上,智能变电站结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基础功能和系统功能。
(1)基础功能,就是工程人员保护和排查以及监视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工作;(2)系统性功能,就是运用自动化系统,工程人员将监控管理、控制站域、远程操作以及综合决策等相关变电站运行的活动实施。
110KV智能GIS变电站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10千伏电压等级电网逐步完善,110千伏变电站建设规模大幅增加。
根据新的设计理念,合理规划、优化设计、土地压缩和合理利用,以及技术经济方案的合理性,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指标。
因此,电力部门要逐步研发出一套配电网辅助规划系统,如此以来不但能够大幅度提高电网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从整体上提高配电网规划的科学决策水平,这对于现代经济建设来说,具备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完善良好的变电站规划结果能够提高电力网络投资供电的可靠性,使其经济运营性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110kV;智能变电站;电气设计;一、GIS变电站的优点节约土地、占地面积小、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GIS变电站解决了隔离开关的运行可靠性难题。
在AIS变电站内户外高压隔离开关是受环境和气候影响最大的电气设备之一。
由于恶劣的条件,几年过去后,风、雨、雪、霜、太阳、热、灰尘、盐雾、污秽、鸟虫等环境和气候条件,容易导致隔离开关发生机械或电气故障,接触表面积灰污染,腐蚀,复合膜的表面接触电阻增加,温度太高。
根据操作经验,户外隔离开关的工作电流如果额定电流为70%,一般会过热。
随着设备的老化和电力负荷的增加,隔离开关所造成的停电事故不断发生,并在上升,威胁到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
GIS采用全SF6密封的隔离开关,从根本上避免了大气条件对触头的影响,可保证在长期运行中不会因接触电阻升高导致触头过热,解决了隔离开关的运行可靠性。
维护方便。
GIS基本属于免维护设备,检修周期长、维护工作量小。
设备一般仅要求5~7年进行一次预防性实验。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操动机构都可以进行整体更换,一次设备可分相整体更换[1]。
二、电气设备的选择(一)确定低压无功补偿配置相关技术人员在开展电容器量级选取的过程当中,可根据新建110千伏变压器的无功补偿结果进行设计。
在变电站工程项目建设设计内容当中,每台变压器都要配置与其相匹配的电容器,这类电容器都要保持5×8MVar的大小,至于中期安装的低压电容器,其规格要设定在3×5×8。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为进一步规范电网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保证智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本规范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及相关网、省电力公司相关管理标准及现场运行实际,参考各省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完成现《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供各单位参考和借鉴。
目录1 总则2 引用标准3 术语4 管理职责4。
1 管理部门职责4。
2 运检单位职责5 运行管理5。
1 巡视管理5。
2 定期切换、试验制度5。
3 倒闸操作管理5.4 防误管理5.5 异常及事故处理6 设备管理6。
1 设备分界6。
2 验收管理6。
3 缺陷管理6。
4 台账管理7 智能系统管理7。
1 站端自动化系统7。
2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7.3 智能辅助系统8 资料管理8。
1 管理要求8.2 应具备的规程8.3 应具备的图纸资料9 培训管理9。
1 管理要求9。
2 培训内容及要求1 总则1。
1 为规范智能变电站设备生产管理,促进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智能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依据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法规、规程、制度,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规范等,并结合智能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实际而制定。
1.3 本规范对智能变电站设备的管理职责、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智能系统管理、资料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1.4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系统内的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
常规变电站中的智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参照执行。
1。
5 本规范如与上级颁发的规程、制度等相抵触时,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2 引用标准Q/GDW 383-2010《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Q/GDW 393—2010《110(66)kV~22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394 《330kV~75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 410-2010《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及编制说明Q/GDW 424—20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5—2010《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6-2010《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7-2010《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8—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9—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30-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及编制说明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Q/GDW580 《智能变电站改造工程验收规范(试行)》Q/GDWZ4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640 《110(66)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6411 《220kV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642 《330kV 及以上330~750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750—2012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电网安监[2006]904 号《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生[2008]1261 号《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国家电网科[2009]574 《无人值守变电站及监控中心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 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国家电网生[2006]512 号《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电网生[2008]1256 号《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管理规范(试行)》3 术语3。
典型变电站一键顺控运维技术方案及存在问题探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的加快推进,变电站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电网公司倒闸操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操作环节复杂,效率低下;人工完成,存在误操作风险;往返无人值守变电站,成本高.难度大。
变电站数量剧增,导致运行人员减少与运行压力增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序控制操作模式在以上背景因素下应运而生,本文从一键顺控系统构架、工作原理等方面对一键顺控系统进行详细介绍与论述,结合相关工程提出实施方案,可为后续工程一键顺控设计提供借鉴。
'关血词:倒闸操作;一键顺控;防误主机;0引言智能变电站的一键顺控是指,智能变电站的高级应用功能中利用智能变电站站的顺控功能,将变电站的常见操作根据一定的五防逻辑在智能变电站的监控后台上编制成操作模块按钮,操作人员在操作时不需要编制内容复杂的操作票,只需要根据操作任务名称调用〃一键顺控〃按钮对应的操作票进行操作即可完成U的操作。
在保障操作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减少操作和停电时间,降低经济损失和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便,还能够有效降低倒闸操作误操作的概率,从而降低电网事故率,防止大面积停电,避免造成恶劣的社会负面效应。
1一键顺控系统构成及原理系统架构宦变二站部署监控主机、独立智能防误主机和I区运检网关机,独立智能防误主机与监控系统内置防误逻辑实现双套防误校核,I区运检网关机为远方一键顺控提供通道。
图1所示为变电站一键顺控系统构架图。
图1视频比对双确认方式一键顺控系统构架图刀闸状态的确认是一键顺控的前提,智能图像系统可有效实现刀闸状态检测, 满足顺控第二判据要求。
一键顺控操作票与远方程序化控制操作票共用一套一二次混合票。
一键顺控操作票和一体化五防逻辑制作釆用图形化配置界面,支持间隔复制。
按规范要求,在变电站部署监控主机、独立智能防误主机,独立智能防误主机与监控系统内置防误逻辑实现双套防误校核,即要求防误系统实现顺控防误功能。
1・2顺控系统工作原理121智能防误主机工作原理一键顺控操作指令山变电站顺控监控主机发起,智能防误主机从监控主机获取全站设备状态,参与一键顺控操作过程中模拟预演及指令执行两个环节的防误校核功能。
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优化⽅案研究学术争鸣205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优化⽅案研究⽂/芮明圣摘要:智能变电站拥有的功能较为强⼤,不仅能够⾃动对信息进⾏采集与测量,同时还能⾃动对电⽹进⾏实时调节与控制.但智能变电站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定的问题,变电站功能也随之受到了影响.为有效解决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本⽂介绍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技术要求和技术特点,模块化智能变电站使智能技术进⼀步实⽤化、标准化。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模块化;设计⼀、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概述(⼀)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背景⽬前,智能变电站基本实现了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级应⽤互动化,在技术创新、设备研制、标准制定、⼯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对当前⽇趋严峻的⽣态环境和经济形势,“占地少、造价省、可靠性⾼”的新⼀代智能变电站被正式提出研究与建设。
(⼆)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标定位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应达到的⽬标:1.集成应⽤成熟适⽤新技术、深化标准化建设。
形成电⽓⼀次、⼆次、⼟建各专业标准化技术⽅案,实现设计、建设标准化,提升变电站智能化技术⽔平。
2.提⾼建设效率。
技术和装备实现集成和⼯⼚化调试,应⽤预制装配结构,推进现场机械化施⼯,减少现场接线和调试⼯作,提⾼⼯程建设安全质量、⼯艺⽔平。
⼆、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技术特点智能变电站模块化使智能技术进⼀步实⽤化、模块化、标准化。
智能变电站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技术,⾼级应⽤分阶段实施更加规范,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个⽅⾯:(⼀)⾼度集成的⼀、⼆次设备。
集成设备最⼤程度实现⼯⼚内规模⽣产、集成调试、模块化配送,减少现场安装、接线、调试⼯作,提⾼建设质量、效率。
⼀次设备本体与智能控制柜之间⼆次控制电缆采⽤预制电缆连接。
(⼆)⼆次系统模块化设计。
⼆次组合设备按电压等级和设备功能模块化配置,实现⼯⼚内规模化⽣产、集成调试、模块化配送,有效减少现场安装、接线及调试⼯作量。
(三)采⽤预制舱式⼆次组合设备。
会议材料之四国家电网公司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修改稿1)2016年3月3日目录第7章 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5)7.1概述 (5)7.2 电气部分 (5)7.2.1 电气主接线图 (5)7.2.2 电气总平面 (5)7.2.3 配电装置 (6)7.2.4 设备安装 (8)7.2.5 交流站用电系统 (12)7.2.6防雷接地 (13)7.2.7照明 (16)7.2.8电缆敷设及防火 (19)7.3 二次系统 (23)7.3.1 二次设备室(舱)及屏(柜)布置 (23)7.3.3 二次网络设计 (26)7.3.4 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26)7.3.5 一体化电源 (30)7.3.6 时钟同步系统 (31)7.3.7 辅助系统 (32)7.3.8 二次设备接地和抗干扰 (33)7.4 土建部分 (35)7.4.1 设计基本技术条件 (35)7.4.2 站区征地图 (35)7.4.3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35)7.4.4 站内外道路 (37)7.4.5 装配式建筑物建筑 (38)7.4.6 装配式建筑物结构 (40)7.4.7 装配式构筑物 (40)7.4.8 给排水 (42)7.4.9 暖通 (42)7.4.10 消防 (43)第7章 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7.1概述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技术原则依据电力行业相关设计规定,总结了110kV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经验,同时结合国网公司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标准施工工艺及两型一化相关要求进行编制。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通用设计16个典型方案均遵循设计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当实际工程与典型方案有差异时应根据导则原则合理调整。
7.2 电气部分7.2.1 电气主接线图电气主接线根据初步设计所确定的接线形式开展施工图设计。
(1)110kV 最终规模2线2变采用内桥接线或线变组接线;2线3变时采用扩大内桥接线;3线3变时采用线变组、扩大内桥或内桥+线变组接线;4回出线以上时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或环入环出接线。
110千伏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几大常用计算浅析摘要: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广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与施工。
本文以所在单位中标的苏州昆山市110千伏东门变电站为例,简单介绍了110千伏模块化智能变电站新建项目的初步设计当中几大常用计算实例,包括短路电流计算和接地电阻计算,以及无功补偿计算和消弧线圈计算等。
基本包括了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常用的计算,希望对大家在工作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网负荷短路电流计算无功补偿计算消弧线圈计算接地电阻计算1、建设规模及主要电气参数(1)主变110千伏东门变电站,本期暨终期主变压器的容量规模为2×63兆伏安,电压等级为高压侧110千伏、低压侧10千伏,主变压器高低压侧线圈的容量规模均为63兆伏安,选型选用三相的双个绕组的同时配置有载调压开关的变压器,其有载调压线圈带±8个抽头,电压为110±8×1.25%/10.5千伏,变压器选型选用YN d11接线的方式, 17%的阻抗电压值。
(2)出线110千伏间隔:终期6回,本期4回,其中还预留了2回间隔做备用;10千伏出线:终期24回,本期24回。
(3)无功补偿每台变压器本期、终期均配置1台并联电容器组和1台并联电抗器,分别接于10千伏 I、II段母线上,容量均为6.0兆乏。
(4)短路电流苏州东门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电气设备额定开断电流按40千安考虑。
(5)电气主接线110千伏和10千伏配电装置本期暨终期接线方式不变,且均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
2、短路电流计算本期东门变110千伏进线1回来自220千伏巴城变,1回来自220千伏亭林变。
根据苏州电网短路容量表显示220千伏巴城变和220千伏亭林变110千伏母线最大短路容量分别为1776兆伏安、2072兆伏安。
考虑远景规划,220千伏巴城变和220千伏亭林变110千伏母线短路容量均按4000兆伏安计算。
#1、#2变压器远景容量均按63兆伏安计算,阻抗电压:Uk%=17;取基准值分别为Sj=100兆伏安,Uj1=115千伏,Uj2=10.5千伏。
关于智能化GIS变电站设计分析国网湖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变电调试分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00摘要:在城市电网进行整体基建升级的大环境下,城市电网改造主要采用GIS配电装置的典型设计,该设计类型变电站占地面积有限,GIS施工区域均为室内布置且较为紧凑,设备安装施工方法主要采用预埋吊钩配合滑轮作业,作业区域有限,施工工序繁琐。
户内设备转运多采用人工搬运,效率低下。
户内GIS 设备安装环境指标的量化实时监测,能极大提高安装过程的环境管控措施,提高安装环境的管控力度。
关键词:智能化;GIS变电站;设计1绪论随着电网基础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及稳步推进,新建工程占地面积呈现递减趋势,在此背景下,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配电装置多采用室内GIS设备。
然而,出于节约占地面积的考虑,室内GIS配电装置厂房面积布局紧凑,同时,华中地区将逐步建设地下变电站工程,其GIS室布局更为狭小。
在进行GIS设备母线安装作业时,在狭小空间下无法采用大型施工机具进行作业,户内GIS设备安装常采用预埋吊钩与滑轮的形式进行转运、吊装施工,工序繁琐,施工效率不高。
同时,GIS设备对安装环境的温度、湿度、颗粒度均有相关要求,需对户内区域的封闭隔离,环境各指标实时监控。
因此,研发一种便于户内GIS设备转运、吊装及环境监控的标准安装系统的研制较为迫切[1]。
2智能化变电站1.1主要特征智能化变电站具备主辅设备全面监控、倒闸操作一键顺控、机器自动巡检、主辅设备智能联动等特征。
1)主辅设备全面监控。
智能化变电站延伸了现有主设备监控内容,将设备的油温、六氟化硫密度、避雷器泄漏电流、油色谱、弹簧压力等纳入监控范围,利用远传表计或视频进行实时感知。
智能化变电站拓展了辅助设备监控范围,将消防、入侵安防、环境温湿度、照明、空调等辅助设备纳入一体化监控。
2)倒闸操作一键顺控。
一键顺控集成于变电站监控系统,具备生成任务、模拟预演、指令执行、防误闭锁、操作记录等功能。
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一体化技术及方案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的一体化技术是目前的一个难题,需要进行二次设计的项目较多,包括屏柜布置图、光缆清册、变电站描述配置、通信配置图、设备配置表等设计,需要由设计院给出图表,集成商就根据图表来配置SCD虚回路部分,这一过程中就会出现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一体化的原理以及一体化技术与方案。
标签: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一体化技术;方案【Abstract】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design configuration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is a difficult problem at present,the need for more two design projects,including screen cabinet layout,cable,transformer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list,communication configuration,equipment configuration table design,required by the design institute to a chart,integrators is according to the chart to configure SCD virtual circuit part,some problems will arise in this process,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esign configuration of integrated intelligent subst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 and solutions.【Key Words】intelligent substation; design configuration scheme of integrated technology1、引言在智能变电站设计工作中,需要进行二次设计的项目较多,包括屏柜布置图、光缆清册、变电站描述配置、通信配置图、设备配置表等设计,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以上的设计工作难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