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机场投资决策失误案例分析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17
决策失误案例问责“决策失误”文/魏道培2006-12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说,领导干部因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浪费,比装进个人腰包更严重。
他还说,有的领导干部贪污几百万元被查处大家拍手称快,但有的领导大笔一挥造成决策失误,可能一下子就损失十几亿、几十个亿,比贪污受贿更可怕。
陕西省榆林市一位副市长在他的题为《一个副市长眼中的基层行政十弊》这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腐败”。
当然,这样说,不是说贪污受贿等腐败的危害不严重,而是说,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危害更加触目惊心。
确实,如果我们细加剖析,就会发现,一些工程项目之所以令人匪夷所思,往往就是决策失误造成的,它给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审计署报告披露,2002年全国审计机关查出由于违规担保等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了72.3亿元的损失;2004年,在他们对10家中央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这些企业转移挪用、贪污受贿等涉及经济犯罪的金额为16亿元,而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高达145亿元,竟是9倍之多。
2005年的审计报告又指出,当年1至11月,全国共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金额2900多亿元,揭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也达15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损失浪费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
同时,据世界银行估计,从“七五”到“九五”的15年间,我国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元。
确实耐人寻味而又触目惊心!谁能承受得起如此沉重的“失误”?群众有一句顺口溜,说决策失误是“票子全花了,工程白搭了,领导高升了,百姓遭罪了”。
新中国成立,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决策的失误,到大炼钢铁、围湖造田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说的。
这里,我们主要就经济领域发生的决策失误现象进行观察。
不堪承受的决策失误政策决策失误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政府掌握了全部的经济决策权。
政府决策的误区决策镜鉴!"珠海机场是国内现代化水平最高的航空港,在国际上也堪称一流,其投资之巨令人咋舌,有说!"亿的,也有说#$"亿的,到底花了多少钱,珠海的决策者们讳莫如深。
前不久,珠海机场因欠巨债#%亿面临关闭的消息被媒体曝光,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珠海机场的投资是政府行为,政府在珠海机场的投资决策中存在哪些误区?各地政府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样的教训?珠海决策者的三大误区我国社会已经由过去崇尚政治的社会进入了以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在经济社会,经济就是政治,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成了各级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而搞经济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比如一个城市,就经济方面而言,好比一个大企业,应该用企业的理念经营城市,核算成本效益,把握经济走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确立独特的定位等等。
但是,我们有的政府部门仍然沿袭着政治时代的思维惯性,不懂得用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城市,由此造成一些重大失误。
珠海机场仅是其中之一例。
用企业的理念来看珠海机场事件,我们发现,珠海的决策者们存在三大误区。
(一)筑巢引凤的误区珠海的常住人口只有%"万,在未通铁路、而周边近在咫尺的深圳、广州、香港、澳门、中山都有机场的情况下建如此高规格的机场,其必要性值得怀疑。
当然,珠海的决策者们会说:机场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投资者到珠海投资。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
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能够吸引投资,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政府的财力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珠海。
有限的财力如何统筹运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整体经济效益,却是一个需要具体分析的经营问题。
比如,在珠海还没有铁路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先修铁路后建机场?换句话说,同样的钱用在修铁路上是否比用来建机场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大一些呢?或者如果不是花!"亿或#$"亿,而是花&"亿甚至$"亿建一个普通机场,是否就不足以吸引上述那些投资呢?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应该要有超前意识,但像珠海机场这样过度地超前,需要十几二十几年后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那么在这十几二十几年里,珠海机场的巨额投资是不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呢?而这么一大笔钱如果被正确地用在其他地方,在十几二十几年里又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对整个城市经济起到多大的带动作用呢?更为严重的是,珠海机场的运行不能盈利,自身没有造血功能,巨额投资无法收回,给财政背上包袱,这样的项目多了,政府的财政就会被拖垮。
政府投资项目中业主行为不规范原因的经济学分析摘要:针对存在于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业主不规范行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业主不规范行为产生的制度原因;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现行的业主负责制不能解决投资资源产权“缺位”问题,也难以克服对业主约束激励机制弱化问题,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准则,建立以出资人为投资主体,产权明晰,具有约束激励机制的专业化、社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应是规范业主行为的一种选择。
关键词:业主行为,产权,约束激励,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基础设施投资也随之迅猛增加,一些建设主体的行为越来越不适应建设市场发展要求,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和执法检查表明,建设市场检查出来的问题中,业主违规行为占70%以上:如不遵守国家建设法定程序;工程承发包中,不公开招标,假招标,以牟取私利大小取舍承建商、供应商;工程项目管理混乱,拖工期、超预算、拖欠工程款项等等现象,业主不规范行为不仅为工程质量低劣埋下祸根,也往往使投资效益受损。
作为一种较普遍现象,很难让人信服可用“素质不高”,“业主持证上岗”,“加强培训”等方式来诠释与救济,应从产生现象的制度原因解析。
本文讨论的政府投资项目,指使用财政、国债等国有资金占主导的投资项目。
一、投资资源的产权关系——投资责任界定的基石产权制度是指经济主体在财产归属、使用、运作及其控制的制度安排及机制要求,它规定着财产所有者、建设者、经营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各自的作用;清晰的产权可使经济主体产生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其行为又受制于产权责、权、利的边界约束,经济主体追求收益目标客观上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有什么样的产权关系,就有什么的投资决策结构和投资协调方式与之适用。
我国建设领域已经形成以业主负责制为核心,兼有招投标制、监理工程师制和合同制三位一体的建设体制,所谓业主是指“由投资方派代表组成,从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设计、建设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贷款及债券本息全面负责并承担风险的项目管理班子”,这似乎明确了建设项目业主的责、权、利。
问责“决策失误”文/魏道培2006-12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说,领导干部因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浪费,比装进个人腰包更严重。
他还说,有的领导干部贪污几百万元被查处大家拍手称快,但有的领导大笔一挥造成决策失误,可能一下子就损失十几亿、几十个亿,比贪污受贿更可怕。
陕西省榆林市一位副市长在他的题为《一个副市长眼中的基层行政十弊》这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腐败”。
当然,这样说,不是说贪污受贿等腐败的危害不严重,而是说,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危害更加触目惊心。
确实,如果我们细加剖析,就会发现,一些工程项目之所以令人匪夷所思,往往就是决策失误造成的,它给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审计署报告披露,2002年全国审计机关查出由于违规担保等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了72.3亿元的损失;2004年,在他们对10家中央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这些企业转移挪用、贪污受贿等涉及经济犯罪的金额为16亿元,而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高达145亿元,竟是9倍之多。
2005年的审计报告又指出,当年1至11月,全国共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金额2900多亿元,揭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也达15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损失浪费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
同时,据世界银行估计,从“七五”到“九五”的15年间,我国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元。
确实耐人寻味而又触目惊心!谁能承受得起如此沉重的“失误”?群众有一句顺口溜,说决策失误是“票子全花了,工程白搭了,领导高升了,百姓遭罪了”。
新中国成立,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决策的失误,到大炼钢铁、围湖造田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说的。
这里,我们主要就经济领域发生的决策失误现象进行观察。
不堪承受的决策失误政策决策失误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政府掌握了全部的经济决策权。
问责“决策失误”文/魏道培2006-12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说,领导干部因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浪费,比装进个人腰包更严重。
他还说,有的领导干部贪污几百万元被查处大家拍手称快,但有的领导大笔一挥造成决策失误,可能一下子就损失十几亿、几十个亿,比贪污受贿更可怕。
陕西省榆林市一位副市长在他的题为《一个副市长眼中的基层行政十弊》这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腐败”。
当然,这样说,不是说贪污受贿等腐败的危害不严重,而是说,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危害更加触目惊心。
确实,如果我们细加剖析,就会发现,一些工程项目之所以令人匪夷所思,往往就是决策失误造成的,它给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审计署报告披露,2002年全国审计机关查出由于违规担保等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了72.3亿元的损失;2004年,在他们对10家中央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这些企业转移挪用、贪污受贿等涉及经济犯罪的金额为16亿元,而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高达145亿元,竟是9倍之多。
2005年的审计报告又指出,当年1至11月,全国共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金额2900多亿元,揭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也达15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损失浪费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
同时,据世界银行估计,从“七五”到“九五”的15年间,我国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元。
确实耐人寻味而又触目惊心!谁能承受得起如此沉重的“失误”?群众有一句顺口溜,说决策失误是“票子全花了,工程白搭了,领导高升了,百姓遭罪了”。
新中国成立,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决策的失误,到大炼钢铁、围湖造田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说的。
这里,我们主要就经济领域发生的决策失误现象进行观察。
不堪承受的决策失误政策决策失误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政府掌握了全部的经济决策权。
战略投资决策失误的反思与教训总结在商界,战略投资决策是公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带来巨大的机会,也可能伴随着风险和挑战。
然而,即便经过深思熟虑,有时投资决策仍会出现失误,导致公司付出沉重代价。
本文将对战略投资决策失误进行反思,并总结出其中的教训。
1. 投资前未充分调研在进行战略投资决策之前,充分调研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公司在执行战略投资时,未能深入了解目标公司的背景、市场前景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
在未来,公司在投资前应该加强对目标公司的尽职调查,确保对投资对象有全面的了解。
2. 投资目标设定不明确另一个常见的战略投资决策失误是在投资目标设定方面出现问题。
有些公司在制定投资战略时,未能确切界定投资目标和预期收益,导致后续无法量化投资效果的风险。
未来,公司在进行战略投资时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确保投资的方向和目的清晰可见。
3. 忽视风险管理在进行战略投资决策时,公司有时会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未能对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导致投资决策后的风险暴露。
未来,公司在进行战略投资前应该注重风险管理,确保在投资过程中能够及时识别和应对风险。
4. 缺乏长期规划有些公司在执行战略投资时,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和短期回报,忽视了长期规划的重要性。
长期规划能够帮助公司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确保投资决策的持续有效。
未来,公司应该在制定投资战略时,结合长期规划,确保投资决策符合公司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
结语战略投资决策的失误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投资决策失误进行反思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总结失误中的教训,公司能够更好地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提升自身的战略投资决策能力。
在未来,公司在进行战略投资时应该注意充分调研、明确目标、注重风险管理和结合长期规划,以确保投资决策的成功和有效性。
问责“决策失误”文/魏道培2006-12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说,领导干部因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浪费,比装进个人腰包更严重。
他还说,有的领导干部贪污几百万元被查处大家拍手称快,但有的领导大笔一挥造成决策失误,可能一下子就损失十几亿、几十个亿,比贪污受贿更可怕。
陕西省榆林市一位副市长在他的题为《一个副市长眼中的基层行政十弊》这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腐败”。
当然,这样说,不是说贪污受贿等腐败的危害不严重,而是说,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危害更加触目惊心。
确实,如果我们细加剖析,就会发现,一些工程项目之所以令人匪夷所思,往往就是决策失误造成的,它给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审计署报告披露,2002年全国审计机关查出由于违规担保等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了72.3亿元的损失;2004年,在他们对10家中央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这些企业转移挪用、贪污受贿等涉及经济犯罪的金额为16亿元,而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高达145亿元,竟是9倍之多。
2005年的审计报告又指出,当年1至11月,全国共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金额2900多亿元,揭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也达15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损失浪费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
同时,据世界银行估计,从“七五”到“九五”的15年间,我国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元。
确实耐人寻味而又触目惊心!谁能承受得起如此沉重的“失误”?群众有一句顺口溜,说决策失误是“票子全花了,工程白搭了,领导高升了,百姓遭罪了”。
新中国成立,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决策的失误,到大炼钢铁、围湖造田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说的。
这里,我们主要就经济领域发生的决策失误现象进行观察。
不堪承受的决策失误政策决策失误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政府掌握了全部的经济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