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注重_理_情_法_相结合
- 格式:pdf
- 大小:50.80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的有力体现。
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正义平等、法治、勤奋努力、敬业诚信、创新进取、民族精神、自由等。
1、爱国主义:一切为了国家而做的行动,都应以爱国主义为出发点,以此来激励革命军人不懈地努力,为祖国献身。
2、集体主义:当代革命军人要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以集体意识来强化团队合作和拥抱多元化,以集体成就来取代个人利己主义。
3、社会主义:当代革命军人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4、正义平等:当代革命军人要推动正义平等,尊重个体的权利,坚持正义正当的社会公正,反对一切歧视和压迫。
5、法治:当代革命军人要遵循法治原则,在完成政治任务的同时,落实法律约束,维护国家法制秩序,做到守法服规。
6、勤奋努力: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追求真知灼见,以勤奋努力的精神,打造一支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革命军队。
7、敬业诚信:当代革命军人要以责任担当的态度,坚守正道,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履行职责,严守承诺,以真诚的态度践行敬业诚信。
8、创新进取:要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创新进取的精神,使革命军人更具创新性,更有针对性,更有生命力。
9、民族精神:要牢记“做一个有民族精神的英雄”,以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10、自由:要尊重个人自由,维护公民权利,以自由创新的精神,使革命军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勇于担当。
作者: 陆雷 黄振红
作者机构: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出版物刊名: 政工学刊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核心价值观 革命军人 “四个结合” 培育 社会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精神 价值体系社会主义
摘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军战斗精神、人民军队革命精神是一脉相通、贯通一气的,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都是我军所提倡和坚持的先进理念和精神文化。
因此,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坚持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强化我军战斗精神以及继承发扬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相结合起来的原则。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做好“三个坚持”价值观的培育,重在培养和激发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信仰。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使广大官兵熟记“五句话”要求,还要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真正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并掌握正确的评判标准。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就是将其转化为官兵的自觉行动,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坚持: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紧密联系官兵思想实际,从大家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入手,开展群众性讨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有的放矢地释疑解惑,澄清在军人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明辨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上的是非荣辱界限:忠诚于党,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错误思潮;热爱人民,坚决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献身使命,防止和克服麻痹松懈、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等,切实做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使广大官兵真诚信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将其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道德情操来修养,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
二.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在军事训练中磨砺,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培育,在日常管理中养成,在文体活动中催生。
坚持立足本职岗位,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努力在军营建功立业,在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
坚持在履行使命、完成任务中见成效,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提高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上。
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思想,积极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强化战斗精神,苦练打赢本领,出色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带头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做到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相统一,用自身的模范行动教育影响部队。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军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对规范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
我认为,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忠诚于党”具有先决性意义。
因此,深刻理解“忠诚于党”的内涵及相关外延十分重要。
忠诚于党,就要深刻认识党的性质。
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既标明党所应起的作用,又标明了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可靠的群众基础。
这样表述,还充分并简要地说明了保持党的性质的极端重要意义。
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党的性质与人民军队的性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也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着理论基础与政治基础。
忠诚于党,就要深刻认识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
这一宗旨,就明确规定了党领导下的我军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也就决定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二句话,即热爱人民,并进而决定后三句话,即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我们党的性质与军队的性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我们党和人民军队这一性质,决定了军队必须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
忠诚于党,就要深刻认识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军队忠诚于党,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听党指挥。
忠诚于党,就要深刻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不同时期最低纲领的有机相统一。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在现阶段,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毫无疑问,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遇到了严峻的新挑战,我们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军精武,爱岗敬业,英勇善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决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注重加强学员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前不久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指出,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
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我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部队院校学员理想信念的现实状况前不久,我们采取问卷、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对院校学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中,我们感到,当前军校学员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现出四个特点,即政治信念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仍然是广大学员的思想主流,但部分学员理想信念有所淡化;信赖党的领导,听党的话跟党走,仍然是广大学员遵循的最高准则,但部分学员对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信心不足;自觉牺牲奉献,仍然是广大学员的人生价值取向,但部分学员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够统一;勤奋求学,立志成才仍然是广大学员追求的人生目标,但部分学员面对现有武器装备,缺乏学好专业知识的紧迫感。
由此可见,当代军校学员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的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复杂的一面。
我们要根据学员思想发展的特点规律,结合胡主席提出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拓新思路,研究新对策。
二、加强部队院校学员理想信念教育应把握的两个问题(—)把握好理想信念教育的标准和起点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的许多问题超过了学员的知识结构和辨别能力。
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作者:高鹏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大力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的客观要求,是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要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把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牵引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当代军人;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环节; 实践方式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4-0126-03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须把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使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新形势下,社会的变革、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命的拓展、环境的变化,都对官兵的政治信仰、精神支柱、价值取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由此,大力培育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的客观要求。
多元的文化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存在的主导地位,这是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
“但这种一元价值主导的局面正在受到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正面临着威胁和挑战。
”[2]因此,在新形势下,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统领思想政治工作的魂和纲,也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
只有把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确立起来,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官兵,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思想防线,应对各种文化思潮的考验,确保官兵思想在多元之中有主导、多样之中有主体、多变之中有主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做到追求科学真理,强化精神支柱,坚定政治信仰。
TheoryResearch学论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冲突日趋加剧,军人的价值观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要引导当代革命军人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有效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与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相一致的、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既是对人民军队优良革命传统的传承,又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集中体现了我军的政治属性和职业要求。
“军队精神总是具有时代性的,它总是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现实环境中,以当时当地的现实因素为其主要内容”[1]。
改革开放既丰富了当代军人的价值判断,但同时也使部分军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
构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整体角度看,离不开道德教育、文化熏陶和法律保障等各项工作的配合和完善;从个体角度看,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发生作用的过程都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都是知、情、意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进入受教育者的头脑,使其真懂真信真用,否则只能是教育、实践“两张皮”。
一、以思想教育为载体“晓之以理”关注“当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的五项要求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其内容一致都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当代”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和把握,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成就中讲“忠诚于党”、从重大灾难来临时体现的军民鱼水关系中看“热爱人民”,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背景下谈“报效国家”,通过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拓展和延伸来解析“献身使命”,穿透利益驱动下荣辱界线的模糊来树立“崇尚荣誉”。
结合实践,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2]。
军人的道德品质是社会生活和军事生活实践的产物,一个人的价值观不可能与生俱来,必须经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军事生活实践的锻炼,才能够形成。
比如平时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学雷锋活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抢险救灾行动等等,都有利于坚定军人“热爱人民”的价值取向。
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史也证明,我军官兵正是在各种具体的实践中逐渐体验和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军人与他人的关系,体验到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不断调节自己的价值取向,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这对于独生子女比例大幅度上升,吃苦耐劳精神、服务他人意识有所下降的兵员变化状况尤为重要。
利用仪式,增强教育渗透性。
军队仪式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是通过严格和规范的礼仪程式对官兵进行精神激励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于增强官兵对军事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塑造“崇尚荣誉”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严格规范各种仪式,充分利用升国旗仪式、阅兵仪式、宣誓仪式、授枪仪式、授军旗仪式、授予晋升军衔仪式等重要仪式,通过音乐、道具、誓词、象征物等手段和载体加深官兵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
二、以军队先进文化为烘托“动之以情”报刊、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传媒,直接面向群众,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进行核心价值观内容构建的重要渠道。
在现实生活中,舆论中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各种不利于军人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舆论必须加以限制、引导。
作者简介:朱鹏(1980-),女,山东济南人,助理讲师;夏创业(1979-),男,江苏徐州人,干事。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注重“理”“情”“法”相结合朱鹏1,夏创业2(1.海军航空训练基地政治文化教研室,山东青岛266108;2.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武装部,山东青岛266001)摘要:构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整体角度看,离不开道德教育、文化熏陶和法律保障等各项工作的配合和完善;从个体角度看,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发生作用的过程都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都是知、情、意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图分类号:E2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7-0170-02170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建构,必须重视发挥大众媒体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提高文化产品品位与提高群众文化鉴赏水平的统一。
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中,并有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之为广大官兵所熟知、所接受,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推崇,使之成为一种强烈的价值追求。
要利用大众媒体,唱响主旋律。
在当今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引导群众对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形成共识;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手段,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广泛宣传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励军人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军人、支持军队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
要优化军营环境,占领主阵地。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环境作为外因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我国古代也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的说法,强调的也是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
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有较高的奋斗目标。
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建构,不仅由官兵个体的状态所决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集体环境所影响。
首先,要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
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和硬件建设,建立和完善军史馆、荣誉室等纪念场馆和英模塑像,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凝结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之中。
其次,要发挥集体的引导作用和革命军队集体“精神输入”的功能。
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把它传播给集体成员,同时,也可以通过集体行为影响每个成员,使其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再次,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从领导干部的情况来看,他们担负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战略决策、战斗部署和组织指挥的艰巨任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官兵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要净化舆论环境,提高军人社会地位。
应充分利用社会新闻媒介广泛报道军队参与改革、献身国防的事迹,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增进社会对军人的理解。
运用大众传媒强化我军良好形象,增强我军的凝聚力、战斗力。
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在全社会造成“军队可亲、军人可爱、军属可敬”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铸牢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观念。
三、以政策制度为保障“导之以法”作为软影响、软约束的核心价值观要为全社会所认可、所接受,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既需要宣传教育,更需要进入法规之中,使相关政策制度成为其内在支撑,依靠宪法、法律和政策制度的强制力,使人们在遵纪守法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影响和引导。
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是社会以利益作为对个体行为进行褒扬或贬抑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调控方式,它通过对道德行为的奖惩,向人们表明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并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
其实对道德行为进行奖惩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只不过当时仅仅表现为风俗、习惯等形式。
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赏罚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就奖善而言,求忠臣必出于孝门;就罚恶而言,唐律中有十恶不赦,等等。
在古希腊军队,最英勇善战恶勇士往往会得到丰厚的犒赏;而逃兵或懦夫则不仅会受到众人的唾弃,还会遭到相应的惩罚。
在当代,运用政策、制度的强制力量来强化军人正确的取向仍然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赏罚标准应尽量具体化、程序化。
制度安排得合理与否,决定着赏罚机制的成败。
正如邓小平所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3]一方面,赏罚标准的具体化可以直接触动官兵的利益,增强赏罚效果。
另一方面,赏罚标准的程序化也可以有效避免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和个人意志的不良干预,使赏罚更具规范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有效避免权力滥用和赏罚不公。
奖励手段应当多样化。
军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也有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的需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政治需要、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等。
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奖励必须坚持精神奖励为主导,多种形式相结合。
奖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既运用政治的、舆论的手段,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以满足官兵的多种需要。
赏罚必须及时。
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开展奖惩工作同样如此。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一种行为和这一行为激励(或惩罚)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或惩罚)的效果。
“赏不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4],奖励及时是为了让官兵尽快得到“为善”的利益,惩罚于当场是为了让官兵及时看到“为恶”的害处。
奖励的时机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及时奖励能使人直接感受到德行同鼓励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在付出努力之后想尽快得到外界认可的心理,迅速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固化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1]李昆明、季仲新.我军传统与当代精神[M].南京出版社,1994:64.[2]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1939:3.[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4]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责任编辑/田苗)S iXia n g Zh e n g Zh i Ya n J iu☆思想政治研究☆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