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初中八年级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通用4篇)初中八年级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范例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二、说教法:1、实例讲授法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程度,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使教学作用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9篇)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二(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洁现象。
(二)教具 1.可以转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试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试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1)“能”是什么?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亲密联系。
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今日,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启发同学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
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
当同学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老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启发同学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老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
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明显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
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老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试验。
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由于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肯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
“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亲密联系。
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许多,今日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淌形成的风能做功。
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
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
水由于流淌、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淌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推断以下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静坐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预备放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同学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
缘由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
而静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放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
那么动能的大小确定于哪些因素呢?如今我们通过试验来讨论。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依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推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老师演示、同学观看试验〕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头滚下。
留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其次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头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刚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看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仙鹤学校的曾永科,我今天说的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我说课的内容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用生活实例引出动能、势能的概念,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其决定因素。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体现物理生活化的特点,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今天我只说其中的第一课时、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的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能量、动能、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在讨论和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对能的概念比较陌生,而动能和势能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它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一开始,我先用手推动纸盒移动一段距离,告诉学生,纸盒能移动,说明我的手也具有能量。
然后请各个小组利用自己桌上的小球、弹簧、橡皮筋等器材探究有那些方法也能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
在学学生进行实验时,我进行巡视,帮助一些困难的学生。
各组完成实验后,请各组代表把他们经过探索和交流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最后全班总结概括出: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用弹簧压缩后顶、用橡皮筋拉开后弹、或举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等都能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四篇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四篇篇一:动能和势能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
一.说教材我先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为“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做准备。
二.说学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情进行如下分析: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
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八年级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能”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说学习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1)知道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动能、势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学法和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开式的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性教学模式”为指导,使用我校的“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小组互学、汇报反思、教师导学、练习反思”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放性学习,我选择的学法有: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馈等。
教法有:聆听、导学、提问、精讲等。
六.说教学流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展示汇报、反思交流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在课外利用20min时间预习的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知识,在课堂上利用10min的时间检查、展示汇报,使学生初步理解“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初步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
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
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课题】【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1,实验引课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势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势能》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能量的表现形式。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对功的概念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动能、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等内容。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力、功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能量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3)能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经历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1)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2)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讲授法: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贾得一中乔建红一.说教材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为“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做准备。
二.说学情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情进行如下分析: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
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八年级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能”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品质和创新精神,有将知
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动能、势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是: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五.说学法和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开式的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性教学模式”为指导,使用我校的“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小组互学、汇报反思、教师导学、练习反思”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放性学习,我选择的学法有: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馈等。
教法有:导学、提问、精讲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预习的能量、动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知识,在课堂上检查、展示汇报,使学生初步理解“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初步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我通过举例让学生讨论分析,进一步加深知识的消化。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汇报结论、交流反思
本环节我用实验验证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2、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第一次,我们使小玻璃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
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
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
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2、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我们用体积和形状相同的钢球和玻璃球做两次实验。
让钢球和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和玻璃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三):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做一个实验。
把一块硬纸片放在弹簧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
大家猜想,弹簧能不能做功?放开手,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三、练习反思、激化悟性、精秒拓展、激活能力
本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汇报反思,我进行巡视,观察学生做题的情况,然后聆听学生的汇报,并作适当的讲解。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