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小赤霉病发生及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斑,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受到天气条件、病原菌的侵染来源和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控小麦赤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 天气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温、湿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生长季节温度较高(20-28℃)、湿度较大(80%以上),并有大量持续降雨的条件下,麦赤霉菌易于滋生、繁殖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发生。
2. 病原菌侵染来源:麦赤霉菌主要通过种子、麦秸秆和土壤中的病菌残余物等途径进行侵染,它们可以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通过空气、风、水滴等途径传播到健康植株上。
麦赤霉菌还可以通过一些害虫(如蚜虫)和其他病菌(如白粉菌)的口器或传粉途径传播。
3. 病害发展过程: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育期主要分为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三个阶段。
在苗期,病源菌主要通过土传途径侵染,导致苗期发病;在拔节期,小麦生长旺盛,病菌通过风传和害虫传播途径扩散,导致病情扩大;在灌浆期,病情进一步加重,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使得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二、综合防控措施1. 防控病源:定期清理田间杂草、秸秆和病株等病源物,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来源。
选种抗病品种,选择健康种子,进行种子处理,消除种子中的种源菌。
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病源菌的土壤消毒。
2. 调整种植时间和密度: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调整小麦的播种时间和种植密度。
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可以避开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的竞争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和浇水: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避免过度施肥和不当施肥,以免造成地面积水和过度生长,增加病害的发生。
合理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时间,以减少叶片湿度,降低麦赤霉菌的侵染机会。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下面从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病害,主要在小麦生长期内发生。
赤霉菌依靠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等传播途径迅速扩散。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多的环境中。
小麦成熟期附近的高温干燥天气有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下:
1. 易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快速发生
2. 降雨频繁,特别是成熟期附近降雨会使病害更为严重
3.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传播
4. 可引发黑粉菌等二次病害的发生,给小麦生长带来更大的破坏
1. 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
小麦生长环境提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2. 及时补水:保持适量的湿度,不使小麦生长环境过于干燥,同时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毁。
3. 种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种子处理: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种子传播病害。
5. 喷洒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农药喷洒,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6. 及时清除病源:在病害感染后,及时割除开花损坏严重的部位,避免病菌再次感染。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治理需要综合施策,从施肥、补水、防治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及时清除病源和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为治理小麦赤霉病提供了重要方向。
同时,农业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侵染的小麦种子传播,菌丝体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生长发育,侵染小麦根部后形成病斑。
2.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温度在15-25℃之间,湿度在90%以上时较为适宜。
3.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有关。
土壤酸碱度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弱酸性土壤较易发生此病害。
4.病害发生阶段: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一般分为苗期和稻穗期两个阶段。
苗期主要表现为根腐病和伏长病,稻穗期主要表现为穗枯病。
5.病害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一般在秧苗期初出现病斑,随着生长季节的延长,病害逐渐扩展,最终导致小麦植株的凋萎死亡。
为了综合防控小麦赤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2.良好的管理措施:做好土壤调查和肥料施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合理的种植密度: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
4.病害监测和预防:定期巡查小麦田,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如喷洒药剂等。
5.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水分积渍,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山东省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地处黄河冲积平原。
东平县总人口80万,全县常年种植小麦30万亩左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
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而导致小麦赤霉病,因果不当,再加上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大范围暴发成灾。
赤霉病的出现不仅给小麦种植带来影响,同时还使得该地区的整体经济收入有所下滑。
基于此,应该针对小麦赤霉病做好分析,同时结合区域做好改善,加强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一、赤霉病简述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产麦国均有发生。
其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可侵染多种作物,以小麦受害最重,常造成苗枯、茎腐、穗腐和粒腐等症状。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连绵或潮湿天气极易发病,一般减产25%~40%,严重时达75%以上。
近年来对东平县形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麦灌浆成熟阶段,如果遇到连续降雨或者多雾低温天气,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倒伏现象。
这给当地种植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东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约206天。
年均降水量69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
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土壤类型多为砂姜黑土,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
近年来,气候条件变化过程中东平县小麦赤霉病呈现出逐年偏重趋势,特别是在小麦灌浆后期至乳熟初期这一时段内,一旦遭遇连阴雨天气,很容易引发赤霉病大面积爆发。
二、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它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酮(ZEA)以及呕吐毒素(DON-α、β、γ)等。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是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麦赤霉病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点所在。
基于此,需要全面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信息,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出现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结合小麦实际情况,对赤霉病发病原因及其规律进行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
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保证小麦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小麦赤霉病概述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的小麦生长常见疾病。
该病直接导致麦穗腐烂,同时造成麦苗枯死,发生基腐病。
发病后,小麦产量将减产15%左右,尤其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80%以上[1]。
由于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癌。
一旦发生赤霉病,小麦必然减产,也会产生毒素,吃到一定数量,会影响人的身体。
小麦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未及时防治的地块,可发生90%以上赤霉病。
所以做好前期的防控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不仅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都很大,当小麦中的病麦率达到4%以上时,就不能吃了,需要另外处理。
2.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及规律小麦赤霉病,属于侵染真菌的一种病害。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前期小麦有无感病直接相关。
加之连日降雨,田间湿度较大,加之植株通风性较差,致使田间气候环境较为有利,从而出现了繁殖赤霉病孢子的现象。
同时也与温度有关,赤霉病只要气温高于12℃,病原菌就开始繁衍发生,长期的高温环境对赤霉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建议作者:张志祥谢晶水亚萍朱琼琼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13期摘要:该文介绍了小麦赤霉病在芜湖市发生情况,发病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控建议。
主要包括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加大农业防治措施、合理用药、抓住防治适期等,为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原因;防控建议;芜湖市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087-03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
我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 000h左右,年降雨量1 200mm,但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节和初冬。
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万hm2,年产小麦22.5万t,为我市粮食供给安全提供坚定基础。
1 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治情况1.1 发生情况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
自2010年以来在我市发生程度日益加重,发生面积逐年增加,2011年超过1万hm2,2015年发生面积4万hm2以上。
发生程度中等偏重,需防治面积在3万hm2次以上,成为我市小麦第二大病害。
小麦赤霉病。
该病由镰刀菌属(Fusarium)多种真菌引起〔1-2],在我市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小麦赤霉病在我市从小麦幼苗期到抽穗期均可为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3-5]。
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
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
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
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对我市小麦产量影响极大,近几年我市因小麦赤霉病造成的小麦损失年均达0.5万t以上,2014年和2015年小麦损失量均在2万t以上,部分发病严重田块减产率达80%,甚至绝收。
关于做好小麦赤霉病发生及
防治信息报送的通知
各镇(街)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当前,我区小麦已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也已进入关键阶段。
为及时掌握各镇(街)小麦生育进程、赤霉病发生及防治动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请各镇(街)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组织开展赤霉病发生及防治信息报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送内容
小麦生育进程(扬花情况),防治进度,组织发动、服务指导、统防统治情况以及赤霉病发生实况等(见附表)。
二、报送时间
2017年4月22日至5月15日。
其中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统计表(附表1)实行日报制,组织发动与服务指导情况统计表(附表2)、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统计表(附表3)实行周报制,其中附表2每周二报送,附表3每周二、五报送。
三、报送要求
1、各镇(街)须明确一名报送负责人,并在第一次报送时将姓名与手机号码发送至区植保植检站。
2、各镇(街)要及时做好各村情况的收集,填好相关表格,附表1于当日下午15:30前报送至区植保植检站。
信息报送联系人:张海燕;QQ:874995309,电话:88802501。
附表1: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统计表
附表2:组织发动与服务指导情况统计表
附表3: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统计表
2017年4月21日
附表1:
附表2:
情况联系人:电话附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