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8
第一章第5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一、单选题1.《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B.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D.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2.对下列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B. 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C. 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D. 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3.“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B.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淞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D.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4.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搭配正确的是()A. 寒冷的天气从嘴里呼出的“白气”﹣﹣汽化B.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液化C. 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凝固D. 冬天枝叶上雾凇的形成﹣﹣升华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A. 先液化后蒸发B. 先熔化后蒸发C. 先液化后凝固D. 先蒸发后液化6.哈尔滨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对冬天里可能出现的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冰雪大世界的冰雕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小B. 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C. 水蒸气在树枝上升华成冰晶,形成雾凇D. 屋顶的积雪会液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锥7.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A. 气、固、液B. 气、液、固C. 固、液、气D. 液、固、气8.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气化成的水蒸气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9.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体的CO2)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第1章第5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一、课程标准解读1 / 71.课本知识要点梳理2 / 71、主要通过水循环介绍在水的变化中存在的物态变化情况/2、另外从航空航天技术中介绍物态变化的应用3、从家庭电器中介绍有关的物态变2.学习层次定位课程标准中的层次要求出现了一个“观察”,一个“经历”,一个“运用”这些属于不同的能力要求层次,这些要求都不太高,但是对于社会及环境中的物态变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安徽省物理考试纲要(2015)3 / 7从考纲内容上看,它对物态变化的应用是会简单自然现象,只属于基础知识的运用。
三、中考试题分析从历年的中考题目来看,主要是填空题与选择题,难度不大,分值也较少,只在2----3分左右。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节重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总结、调查等方式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学会调查总结和协作交流的学习方式.3.养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全新的情景中分析、解决从来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根据学习提纲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汇总资料按要求写成调查报告;2.教学器材:视频资料、教学(学生调查的)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教学设计图示:4 / 7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在课前给出调查题目,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并调查回答),并把调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成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事先按组分工.如: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关于自然界水的循环可以提出:你知道蓝天里的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你遇到的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等问题.5 / 7对于电冰箱(空调器)可以提出:电冰箱是如何致冷的?致冷物质如何循环的?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电冰箱?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等问题.对于高压锅可以提出:1. 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2. 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被煮熟?3. 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4. 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等问题.对于航天技术的物态变化可以提出: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等问题.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杂志、网络、光盘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并按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注意:此调查作业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课前小组内交流各组员的调查报告,组内讨论精选一部分交给教师,经教师审阅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每组中指定1到2个小组负责人,由他们来协助教师组织和督促调查的进展情况和组内交流的落实.在课堂上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交流会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评估;此环节,教师要事先组织学生准备交流会的主持和评估工作.如:主持人的选择和培训;主持台词的编写和演练;主持人和个小组负责人的配合练习;学生自评和互评标准的设置及评估表的打印工作等.为了提高调查活动的质量,在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对这次调查活动设立几个最佳奖项,如:最佳成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等,并在评估表中反映出来,最后的评估结果最好能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录课堂上自己积极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查意识,也方便教师以此来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参与水平、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工作和表现加以认可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把评估结果及结果的宣布放到课后和下节课进行.教师总结学生的交流活动,根据交流情况对本节内容和要求作适当补充.6 / 7关于自然界水循环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补充水的三态循环规律、水资源问题、水污染问题、节约用水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高压锅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但对于它工作原理的思考同学们未必能说清楚;有关沸点和压强的关系,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虽不必展开讲,但学生要知道这个事实.电冰箱的制冷技术中用到了汽化和液化知识,对于其它技术问题做适当介绍,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可以要从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入手来介绍补充,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主要讲了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应用和熔化、汽化过程吸热的应用,可以适当补充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课后反思:教学点评:此节内容要求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这一点也是组织好实践活动课的关键.在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资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如指导他们从图书馆的索引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目;从自己需要收集资料内容来选择应查找刊物和网址.让学生尝试用摘抄、复印、下载、打印等方法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调查研究.例如调查自己家里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每天用水总量;每个月实际用水量;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预测在实施措施中会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如果完全实施后每月能够节约多少水等.这样的安排和调研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关于节约用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写“日常生活中水的再利用”和“家庭节水小窍门”.关于“日常生活中水的再利用”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素材,如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做什么?洗衣后的水可以用来做什么?洗澡后的水可以用来做什么?等.关于“家庭节水小窍门”可以让学生从洗澡用水、厕所用水、清洗餐具用水、使用洗衣机用水等方面来思考节水的窍门.7 / 7。
五、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高压锅、电冰箱的物态变化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任务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自学课本后思考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1、你知道蓝天里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2、你遇到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3、你知道霜和露是怎样形成的吗?4、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吗?试着写一篇小论文。
5、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6、调查一下自己家里或学校里的用水情况,写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
任务二:高压锅、电冰箱及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自学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2、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煮熟?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4、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5、高压锅中的易熔片起什么作用?对于电冰箱:1、电冰箱是如何制冷的?制冷物质是如何循环的?2、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冰箱。
对于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二、自我检测1、地面上的水________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_为小冰晶。
五、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能力提升1.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在大自然中循环,形成不同的状态,如雾、露、雪、冰晶、霜、雨等。
下列物态变化中,不属于液化(或没有液化过程)的是()。
A.雾的形成B.霜的形成C.露的形成D.雨的形成2.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干冰(固体的CO2)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
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化;(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A.(a)(c)B.(a)(d)(f)C.(b)(c)D.(e)3.电冰箱利用制冷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制冷物质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
有关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电冰箱工作原理图图1-5-1A.制冷物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B.制冷物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C.制冷物质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D.制冷物质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4.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5.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霜降:“时逢秋暮露成霜”,霜的形成需要吸热B.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秋分:“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立春:“吴门春水雪初融”,“雪初融”是汽化现象6.(2021·福建中考)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1-5-2所示,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