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两型社会_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_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12.89 KB
- 文档页数:8
型社会”构建中的政务公开l闭题探究木——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视角李牧,关帅锋⑦双厘D≮学文叠学院,涮匕武汉430070)摘要:政务公开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完善服务型政府职能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制度,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系统认识“两型社会”中的政务公开及其价值,并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从创建环境与资源政务公开网、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增强行政主体法律义务性等方面入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可以有效推动“两型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两型社会;政务公开;武汉城市圈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6_0145_03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下同),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
根据2008年5月30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大力推进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议>相关内容,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体制。
实现重大决策的规范化、程序化.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这些工作无不跟政务公开制度息息相关。
而在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我们的政务公开工作指明了方向的同时.在“两型社会”的构建中,也有很多特有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两型社会”中的政务公开之界定1.“两型社会”概况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发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并首次把建设“两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出必须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重要位置。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发展背景武汉城市圈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武汉市及周边的十几个县市。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武汉城市圈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发展,并成为省级中心城市。
然而,由于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忽视环境保护,武汉城市圈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快和环境污染。
二、“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在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方面提出的重要概念。
其基本原则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对于武汉城市圈来说,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可以帮助解决环境问题,提升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促进循环经济等方面。
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则强调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
3.1 资源节约型建设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建设,武汉城市圈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
首先,需要加强能源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其次,可以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工艺来减少能源消耗。
此外,还可以推广循环经济,充分回收和再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3.2 环境友好型建设环境友好型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武汉城市圈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以改善。
首先,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严格的环境监管和法律法规的执行。
其次,可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可以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网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
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
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
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
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
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 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两型社会”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操小娟,李和中(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通过政策模型分析法,可以发现政策中的问题,探求政策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模型分析,应当以创新与扩散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政策系统中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等因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城市圈政府及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激励方面有所创新。
关键词:两型社会;低碳经济;激励政策;决策模型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11)07-0066-08The Decision Model Analysis to Incentive Policy for Low -Carbon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CAO Xiao -juan ,LI He -zhong(School of Political&Public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Model analysis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analyse the questions and explore the new way to perfect policy.For the incentive policy of the two -oriented society and law -carbon economic in Wuhan city circle ,the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model ,meanwhile take account of such elements as policy subject ,policy object and policy environment in policy system.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ncentive policy of the two -oriented society and law -carbon economic should strength systems build ,which innovate the incentive policy of government ,corporation and the public.Key words :two -oriented society ;low -carbon economic ;incentive policy ;decision model收稿日期:2011-03-14修回日期:2011-07-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善治理念下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批准号:70733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激励政策研究”(批准号:10YJA630005)。
作者简介:操小娟(1968-),女,湖北应城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政策与法规、土地政策与法规。
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中国国情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重大决策。
其中,资源节约是指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环境友好是指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两者的关系中,前者是基础和手段,后者是目标和方向。
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虽然许多国内国外学者都对其66进行界定,但是基本内涵相同,都是指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两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两型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有着相应的规范,并依赖与之匹配的载体来实现。
“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模式所提供的经济活动方式与标准,正是建设两型社会所需要的载体,其标准亦契合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规范。
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展开,并服从与服务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必然要有政策创新。
与传统的政府管制型政策相比,激励型政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对城市而言,正确的激励政策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碳减排目标,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提高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正确的激励政策,可以给企业提供减排的灵活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
对居民而言,正确的激励政策,有助于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形成低碳生活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因此本文拟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例,从激励型决策模型的角度,探讨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模型。
一、环境激励政策的模型回顾在公共政策中,模型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产生的效果。
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改善人类社会的环境,这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目的。
故而,政府所制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是属于环境政策的范畴。
在环境政策分析中,一些学者也尝试着运用不同的模式来分析环境政策问题。
目前已被应用的模式包括:渐进主义模型。
渐进主义模式由美国学者林德·布鲁姆提出。
他认为政策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这种模型很受当前环境政策制定者的欢迎。
他们认为由于气候变化所致的破坏是逐步积累的,未来发生的灾害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单位治理成本会随着时间延续而降低,所以采取渐进的控制策略是合理的[1]。
需求回应型模型。
该模型将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做出的反应,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
当公众发现环境中存在问题并需要解决问题时,需求就会出现;当公众接受政策安排、遵守法律规定和政府命令时,支持就会形成,在这种状况下,政治系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对环境的压力做出反应。
在这种模型下,有学者提出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直接管制政策,都是对公众需求的回应[2]。
还有的学者提出由于经济政策效果不明显,在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经济政策往往不被考虑[3]。
利益组织影响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平衡的产物,影响力较大的利益团体决定公共政策,利益团体政治影响力的变化会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化。
利用这种模型,有学者分析指出利益组织(包括个人)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受制约的企业类型、拟采用的政策工具、利益组织的力量等[4]。
创新与扩散分析模型。
该模型以政策创新来理解地方政策的制定过程,认为地方政府采纳的新政策既由该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性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有学者提出地方过去所采用的革新政策往往是分析地方目前政策的一个内在因素,同时地方决策受到邻近州和地区的影响,通常会选择其他相邻的地方政府已采用的、被证明有效的经济政策[5]。
不同的模型是学者基于对政策本质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政策进行的分析,都存在这样和那样一些不足。
有学者在分析验证需求回应模型、利益组织模型、创新扩散分析模型之后,提出将以上模型中选取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建立一种混合模型,综合考虑地方政策制定中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内外因素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不同作用[6]。
从以上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外对环76境政策的研究比较成熟,他们往往通过建立研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因素。
相对而言,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很欠缺。
本文的目的即是从建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环境视域,在剖析低碳发展的内在客观动因的基础上,提出切合政府实际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政策模型。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创新的实践(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该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
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557.2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7%,是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国务院决定根据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方面通过试点探索和积累经验,再将经验推广到全国;另一方面,通过试点将风险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平稳有序地推进改革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2007年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的重要区域,被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区,以通过试验区探索出深化改革的路径。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也是武汉市自身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作为老的重工业基地,武汉市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
从能源利用来看[7],2006年武汉市消耗能源总量3423.4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1.33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8%。
从环境污染来看[8],2006年武汉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060.35亿标立方米,其中燃烧过程排放的废气1213.90亿标立方米;全市废水排放量65746.34万吨,其中生活污水40924.23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2.25%,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且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54.3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8.03 %。
随着“十一五”节能减排达标考核日期的逼近,武汉市节能降耗形势非常严峻。
因此,武汉城市圈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武汉市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还可以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自2003年,武汉市就开始积极申报国家改革试验区。
经过六次申报,2007年12月14日,湖北省政府正式接到国家发改委的《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作为以“两型社会”为主题的综改区,环保政策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之一。
国务院要求武汉城市圈创新资源节约和环保的体制机制,并在金融和财政方面给予了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资源税试点,争取组建光谷科技银行,在圈域内发行市政债、节能债及水专项债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