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7.43 MB
- 文档页数:100
0904植物保护⼀级学科简介0904植物保护⼀级学科简介⼀级学科(中⽂)名称:植物保护(英⽂)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科概况植物保护学科是⼀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农业应⽤学科,是在⼈类长期研究和防治农业有害⽣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植物⽣产是农业的基⽯,⼈类依赖植物⽣产获取⾷品、其他产业原材料和适宜的⽣态环境。
然⽽,农业有害⽣物的暴发流⾏和猖獗为害常使农作物、森林、草原和其他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给⼈类造成巨⼤的经济损失甚⾄灾难。
因此,⾃有农业以来⼈类对农业有害⽣物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过,在有害⽣物的形态观察、种类鉴定、发⽣发展及为害规律的研究、农业防治、⽣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的研发⽅⾯积累了⼤量的经验和资料,建⽴了农业昆⾍学、植物病理学等学科。
20世纪40年代,以DDT和六六六为代表的化学农药问世并开始在农业有害⽣物防治中⼤量应⽤,迅速催⽣了农药学学科。
随着单纯使⽤和滥⽤化学农药导致负⾯作⽤的逐渐显现和⼈类对农业有害⽣物发⽣发展规律认识的深⼊,以⽣态学为基础的植物保护理论与策略也逐步形成。
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各国科学家在罗马召开了农业有害⽣物防治策略研讨会,提出了有害⽣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论与策略。
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上了⼀个新的阶段。
从上世纪⼋⼗年代到本世纪,系统科学、⽣态学的理论与技术、分⼦⽣物学技术和电⼦计算机在植物保护科学领域的⼤量应⽤,促进植物病理学、农业昆⾍学、杂草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害测报学、⽣物防治学、农药学、⼊侵⽣物学、转基因⽣物安全、植物保护经济学等植物保护各分⽀学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同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现代植物保护提出了更⾼的要求。
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已成为保护国家农业⽣产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环境污染、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撑。
《植物保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植物保护实验教学是植物保护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又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
二教学目的实验教学主要在于加深对理论教学所获知识的理解并对某项技能进行训练。
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虫、杂草标本制作及保存的基本技术;掌握常见(50-60种)病虫草害的识别;掌握植物病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了解农药的常见种类特点及使用技术;熟悉植物病、虫、草害的基本调查和防治方法。
三课程总学时:79学时+0.6周课程总学分:实验总学时(课外学时/课内学时):28学时+0.6周总学分:必开实验个数:10个选开实验个数:3个四适用专业:09种子生产与经营五考核方式及办法按照平时考核成绩和技能抽考成绩4:6的比例计算,其中平时考核根据现场操作情况、实验纪律、安全文明、实验报告(作业)等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专项考核采取技能抽考的方式,按照评分标准评等。
六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1、李清西、钱学聪. 植物保护.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刘学敏、陈宇飞. 植物保护技术与实训.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七实验项目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及各发育阶段特征观察实验学时数: 2学时(一)实验类型:演示型(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2人(四)实验要求:必修(五)实验目的: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的一般特征,学会区分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掌握昆虫各虫态主要类型的形态特征,为正确识别害虫和学习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六)实验内容:1.昆虫外部形态观察:昆虫体躯、触角、胸足、翅、口器、口式观察;2.昆虫的变态和虫态观察:变态类型、卵、若虫形态、幼虫形态、蛹、成虫性二型和多型现象观察。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材料:粉蝶、天蛾、螟蛾、夜蛾、蝽象、蝗虫、瓢虫、草蛉等的卵或卵块;蝗虫、有翅蚜虫、蝽象类的若虫;瓢虫类、蛾类、蝶类、蝇类、金龟甲类、尺蠖类、叶蜂类、象甲类、寄生蜂类的成虫、幼虫和蛹;螳螂、龙虱、金龟甲、步行甲、蚜虫、蓟马、草蛉等足的类型盒装标本各5份,地老虎、蚜虫成虫性二型和多型性标本,全变态和不全变态生活史标本各25份、浸渍标本、针插标本各5份和有关挂图。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
2.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
3.掌握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
4.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
5.了解常见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6.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知识。
7.会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的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
8.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
9.会农药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10.具备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11.了解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参考学时102学时四、课程学分6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2)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本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的原则,侧重实践操作,要将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信息及时纳入教材,使之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教材应充分体现实施对象植物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植物上虫害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编写要结合当地行业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案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互动性,内容展现应将植物上病虫害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描述结合,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1)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演示、实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方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工作情境,应用标本、挂图、视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昆虫的形态特征、病害的症状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一部分:植物保护基础知识1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1.1 症状诊断法1.1.1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由于病原种类、植物发病部位及时期不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变色: (2)坏死: (3)腐烂: (4)萎蔫: (5)畸形:1.1.2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小黑点、菌核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
1.1.3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植物病原细菌导致的症状常常是组织坏死和萎蔫,少数能引起肿瘤、细菌造成的病斑,常在病斑的周围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在病斑上有时出现胶粘状物(菌脓),这是诊断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1.1.4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病毒病的症状主要有两种1.1.4.1花叶类型:典型症状是深绿与浅绿相交错、主要有黄斑、黄条斑、枯斑、枯条斑,这类病毒主要分布于薄壁细胞中,由病毒汁液通过机械磨擦而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蚜虫。
1.1.4.2黄化类型:典型症状是叶片黄化、丛枝、畸形等、病毒主要存在于韧皮部中,通过嫁接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叶蝉和飞虱。
1.1.5线虫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线虫病的症状特点主要有两种:1.1.5.1营养不良:生长缓慢,衰弱,矮小等。
1.1.5.2局部畸形:扭曲,干腐,虫瘿,须根丛生。
1.2 病原诊断法利用显微镜,制作切片,进行病原物形态观察。
1.2.1病原真菌的形态特点真菌的营养体为丝状体,菌丝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能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菌丝在特殊的条件下会产生各种变态,如菌核、吸器、厚垣孢子等。
1.2.2病原细菌的形态特点细菌的形态为单细胞,杆状,很小,绝大部分细菌带鞭毛、在油镜下观察。
1.2.3病原病毒的形态特点病毒颗粒的外形主要有球状和杆状,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4)病原线虫的形态特点线虫的形态一般为圆筒形,体形细长,两头尖,呈线状、少数雌虫为梨形或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