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8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一、学科的名称一个学科的名称应该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目前在国内,教授外国人学汉语的学科一般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名称和看法。
1、对外汉语教学2、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对外汉语教育(学)5、对外汉语二、学科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三个关键词组成的。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再次,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最后,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充分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应该属于应用语言学。
三、学科的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研究如何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包括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用什么技术手段教”、“如何学”等内容,如“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现代技术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之应用研究”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2、具有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文化理论、教育理论等;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结构及其各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类型和课程设计,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教学环节的理论,有关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不同语言要素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特点和规律等。
3、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已成为对外汉语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
(赵金铭,2001)4、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赵金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在业内基本形成共识: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第三讲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A.对外汉语教学政策的制订B.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C.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D.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一、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1996二、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主要由教学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途径以及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几个部分构成。
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明确教学类型♦不同的教学类型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决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性质、教学任务、教学时限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把教学分成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学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它们之间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方面有很大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明确属于哪一种教学类型,然后根据这种教学类型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其中要特别注重基础阶段,特别是初、中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
因为这一阶段学习者人数最多、也是研究成果最多、最集中的阶段,从一定意义上看,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和规律。
(二)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学对象的特征主要从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四个方面来分析。
1.自然特征♦包括学习者的国别、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及文化背景等等。
♦自然特征关系到教学原则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第一节阶段划分的基本原理一、阶段划分的依据任何科学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所谓连续性,是指教学过程所安排的汉语教学内容是前后衔接的;所谓顺序性,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任职规律将语言知识、言语技能、交际能力和学习过程分解成一个一个有先有后、有难有易的段落,再将段落排列成一定的次序;所谓整合性,是指使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把学习的内容转化成综合的、内在的语言能力,从而能在实际的交际场合加以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无论从教学理论上说还是从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分出多少阶段才是合适的呢?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说,划分的阶段越多越细,就越能区分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越便于因材施教。
但在实际组织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或出于教学成本方面的考虑,一般不可能使进入同一阶段或班级的学生的汉语水平整齐划一。
目前各学校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阶段划分在时间长短上大体跟普通学校的学期划分是一致的,是一学期为阶段划分出的时间单位。
科学地划分出不同的教学阶段,是提高教学效率所必需的。
二、教学目标与手段的阶段性就交际范围而言,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实践为一个学期的初等一级,往往要求学生能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有限的学习活动和简单的社会交际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到了高级阶段,往往要求学生能在一般的生活、工作场合和各种外交活动场合进行较高层次的学习和社会交际活动,能用汉语进行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实际工作。
听、说、读、写、译这五项言语技能,在不同的阶段,对他们的要求也有高低之分。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手段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在初级阶段,训练往往比较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机械模仿练习,教师还会经常运用一些直观的手段,如实物、图画、体态语言等来辅助教学。
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到了中高级阶段,原来在初级阶段经常使用的机械模仿练习就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主观性练习。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阶段论第一节阶段划分的基本原理一阶段划分的依据一个熟练使用汉语的人所具有的汉语知识和言语能力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
目前人们对汉语本身的认识还谈不上有多么深入全面,更谈不上对人脑里的汉语知识和言语能力有多么具体的认识,当然不可能让不会汉语的人一下子就能掌握并能使用汉语。
我们只有根据目前对汉语知识和人学习使用语言规律的认识和经验,来选择有限的学习内容。
就是这有限的内容,我们也不可能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也必须精心地对它们进行分析,理出一定的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项目,再根据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时间,选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
选出的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项目是否合适,首先要看它们是否适合学生学习和使用。
学习汉语的学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其母语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各自学习语言的能力和原有的汉语水平也有差异,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或级,再为每一级学生选出适合他们的语言知识点和技能项目,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合适的教材,这样才能够使教学安排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对外汉语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理论上说还是从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分出多少个阶段才是合适的。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说,划分出的阶段越多越细,就越能区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越便于因材施教。
比如,来中国以前在本国已经学习了一个月汉语的学生和已经学习了三个月的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应该是有高低之分的,最好是把他们分在不同水平等级的班里。
但在实际组织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如教室、教师人数等)的限制,或出于教学成本方面的考虑,一般不可能使进入同一个阶段班级的学生的汉语水平做到整齐划一。
拿零起点班来说,设立这个班是假定进入这个班的学生都是一点儿也没学过汉语的,实际上有的学生在来中国以前已学了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汉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但他们的水平又达不到进入更高一级的要求,这样他们就只能进入零起点班。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指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母语与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外语是人们的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近几年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势。
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学习环境的不同来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
“第二语言”专指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外语”指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这种区分很有意义。
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常常与“第一语言”和“母语”相对。
往往指“第二语言”和“外语”。
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
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海外的同行们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称之为“中文教学”、“中国语教学”、“华文(语)教学”等。
而我们则把海外的这种教学简称为“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语言学⏹这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或者说是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话语、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这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的研究。
他和一般的汉语语言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侧重点、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简称T C F L(T e a c h i n g o f C h i n e s e a s a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这一术语强调其与对国内的汉语教学的不同性质,即把汉语当作外语来教,来学,也就是说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就像我们学习英语等外语一样。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e(共2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四章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我们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图形上,这四大环节属于主体结构。
我们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就是研究这四大环节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总体设计1、总体设计的定义任何一项第二语言教学都是一种系统工程。
这种系统工程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由众多的教学人员分工合作。
它既要受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要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就必须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和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方案。
上面所说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包括教学对象、执教者、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设施和设备,经费条件等。
教学措施包括班级的划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的确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教师配备的计划.教学设备的使用,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规定,等等,这些措施中的每一项都可以有多种选择。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有限,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因此在制订教学方案时,要考虑的中心问题是怎样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需要在全面分析各种内外因素的基础上,从各种可能的教学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
这种教学方案要尽可能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
要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途径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能够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能够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能够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以上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和选择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的过程。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一、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测试评估等各项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协调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使它们成为一个统一、科学的整体的重要步骤。
•任务和作用:1.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根本任务);2.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 3.使全体教学人员能够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二、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一)明确教学类型(二)分析教学对象•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的起点学习时限(三)确定教学目的和目标培养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适应。
学生的学习目的大致有三类:职业目的:打算成为翻译、汉语教师、研究工作者。
专业工具目的:打算借助汉语学习和研究其他专业。
临时目的:旅游、短期旅居、在一定范围内用汉语交际、利用汉语提高文化素养、好奇心等。
(四)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指语言内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和文化知识。
(五)确定教学原则1.处理好言语要素、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2.选择好言语技能训练方式;3.选择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方式;4.处理好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5.处理好语言和文字的关系;6.处理好目的语和媒介语的关系;7.处理好语言要素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关系;8.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六)规定教学途径教学阶段:初级、中级、高级。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课时安排:总课时、周课时(七)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评估与选用一、对外汉语教材的评估原则(一)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二)知识性教学内容中要包括一定量的新知识。
•(三)科学性1.要教授规范、通用的汉字2.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难易程度、题材内容、词语、语法点的分布•(四)趣味性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形式活泼多样;教材的排版设计、字体大小、插图画面•二、对外汉语教材的选用原则•(一)交际性–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授课过程和授课活动我们把第二语言授课的全过程和所有授课活动归纳为整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 )、讲堂授课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在第二语言授课的构造图形上,这四大环节属于主体构造。
我们研究第二语言授课的授课过程和授课活动,就是研究这四大环节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整体设计1、整体设计的定义任何一项第二语言授课都是一种系统工程。
这种系统工程由不一样样的授课环节构成,由众多的授课人员分工合作。
它既要受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授课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各样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要提升第二语言授课的效率和成功率,就必然依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授课规律,在全面分析各样主客观条件和综合考虑各样可能的授课举措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正确授课方案。
上边所说的各样主客观条件,包含授课对象、执教者、授课内容的特色、教学设备和设备,经费条件等。
授课举措包含班级的区分,授课目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原则确实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 )、教师装备的计划.授课设备的使用,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规定,等等,这些举措中的每一项都可以有多种选择。
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拟定出不一样样的授课方案。
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有限,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所以在拟定授课方案时,要考虑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授课见效。
这就需要在全面分析各样内外因素的基础上,从各样可能的授课方案中选择一种最正确方案。
这种授课方案要尽可能反应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授课规律。
要对授课对象、授课目的,授课内容,授课原则、授课门路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能够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讲堂授课和成绩测试,能够使各个授课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一致的整体,能够使全体授课人员依据不一样样的分工在授课进步行协调行动,以上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和选择最正确授课方案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设计的过程。
第二语言授课中有多种设计,比方有课程设计,教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