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中枢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718.71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颅内非病理性钙化:1、松果体与缰联合钙化2、大脑镰钙化3、床突间韧带钙化(前后床突)4、侧脑室脉络丛钙化(侧脑室三角区对称出现)5、基底节区局限性钙化6、小脑齿状核局限性钙化7、颈内动脉虹吸段钙化8、小脑幕和岩床韧带的局限性钙化基底节钙化在年轻人中出现,考虑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可能。
颈总动脉在C4椎体水平分为颈内和颈外神经胶质瘤(glioma)[glaɪ'əʊmə]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rs)[,æstrə'sɪtɪk] 占颅内原发肿瘤60%I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pɪlə'saɪtɪk] [,æstrəsai'təumə]好发小脑,囊变时囊壁轻度或不强化II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 astrocytoma,DA)[,æstrəsai'təumə]III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ænə'plæstɪk]Ⅳ级胶质母细胞瘤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ɡlaiəu,blæs'təumə] ['mʌltɪfɔːm]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ɔliɡəu,dendrəɡli'əumə]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ænə'plæstɪk] ['ɔliɡəu,dendrəɡli'əumə]室管膜瘤(ependymoma)[e,pendi'məumə]间变性室管膜瘤(anaplastic ependymoma)[,ænə'plæstɪk] [e,pendi'məumə]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ə'dʌləu,blæs'təumə]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边界清楚75%见于15岁以下,4-8岁为发病高峰儿童颅后窝中线区实体性肿块,增强明显均一强化,多为髓母脑膜瘤(meningioma)[mi,nindʒi'əumə] 来源蛛网膜粒帽细胞无正常神经元故NAA峰缺乏非典型表现:1、全瘤囊性为主;2、肿瘤内密度不均匀;3、环形强化;4、壁结节;5、全瘤低密度并不均匀强化;6、瘤内有高密度出血灶;7、肿瘤完全钙化;8、骨化性脑膜瘤;9、瘤周脑脊液样低密度区;10、酷似脑内的肿瘤;11、多发性脑膜瘤。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脑池、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2、大脑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基底节,丘脑,内、外囊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小脑(天幕分界)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教案标题: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 学会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教师讲授)- 大脑皮层和脑髓核的解剖结构-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生理学2.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师讲授、案例分析)- 脑血管病变(脑卒中、脑血管畸形)- 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脑转移瘤)- 脑感染(脑炎、脑脓肿)- 脑外伤(颅骨骨折、脑震荡)- 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 先天性异常(脑裂隙、脑积水)3. 医学影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诊断中的应用(教师讲授、举例演示)-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4.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提供真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资料-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展示相关的解剖标本,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理解5. 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查找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资料,并撰写小组报告。
-小组讨论和互相评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选择题、判断题):考察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常见疾病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评估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报告的质量。
3.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表现:评估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和解剖结构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资源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图像3. 解剖标本展示物备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基础进行相应调整和补充。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中枢神经系统1、名词解释末梢型感觉障碍正确答案: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形分布,可伴有相应区内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病2、名词解释E-W核正确答案:(江南博哥)司瞳孔缩小及晶体变厚而视近物,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
3、名词解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正确答案: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艟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4、问答题程控室控制设备启停共有几种方式?分别为哪几种?正确答案:3种,程控、联锁手动、解锁手动。
5、名词解释眼型Grave病正确答案: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眼肌麻痹,而甲状腺功能正常。
双眼受累及,CT见眼外肌肥大。
6、名词解释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正确答案:发作时出现短时问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时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保持;是大脑后动脉瓢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预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7、名词解释昏睡(sopor)正确答案: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需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可不完全答话,后很快入睡。
8、填空题对于高频输出信号,如其阻抗与两端连接的电源所用负载的阻抗不匹配时,()正确答案:容易产生反射,功率不能被负载全部吸收9、名词解释Jackson发作正确答案:部分性运动发作癫痫的一型,即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为抽搐从手指-腕部-肘-肩-口部-面部逐渐发展。
10、名词解释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正确答案: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11、名词解释瑞内(Rinne)试验正确答案:正常时气导>骨导,传导性耳聋时气导<骨导,神经性耳聋时气导>骨导(均缩短)。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1、颅内非病理性钙化包括、和等。
2、脑中线结构有、、、和。
3、亚急性或慢性期血肿MRI表现T1WI呈信号,T2WI呈信号。
4、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小于的垂体肿瘤。
5、自发性脑出血常由、、和等原因引起。
6、脑积水可分为和。
7、颅脑CT平扫可表现为高密度病变有、、等。
8、常见的脑内肿瘤是________,常见的脑外肿瘤是________。
9、脑梗塞可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和。
10、椎管内肿瘤根据部位可分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分)1、颅脑外伤病人CT检查发现右额叶有斑片状高密度影及周围不规则低密度区,首先考虑()A、脑出血B、脑挫裂伤C、出血性脑梗塞D、脑炎2、下列那种肿瘤是仅发生于颅内脑外的肿瘤()A、星形细胞瘤B、脑膜瘤C、淋巴瘤D、少突胶质细胞瘤3、临床疑为脑出血重危病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A、颅骨平片B、脑血管造影C 、CTD、MRI4、临床疑为早期脑梗死病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A、颅骨平片B、脑血管造影C 、CTD、MRI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镰由硬脑膜形成B 、硬膜外间隙是指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间隙C、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丘脑D、第三脑室宽径常大于6mm。
6、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A、高血压脑出血B、动脉瘤破裂出血C、脑血管畸形出血D、脑肿瘤出血7、关于脑转移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脑内常为多发病灶B、好发于皮髓质交界区C、肿瘤周围水肿多数明显D、常伴有颅骨骨质破坏8、下列哪种肿瘤能够引起相邻颅骨增厚()A、脑膜瘤B、星形细胞瘤C、神经元肿瘤D、垂体瘤9、女,43岁,突发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7小时,MRI检查:右侧大脑半球见大片长T1长T2信号,病变区与大脑中动脉供区一致,灰白质界限消失,有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脑回状强化。
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右侧大脑半球脑出血B 、右侧脑梗塞急性期C、右侧大脑脑炎D、右侧大脑半球胶质瘤10、关于脑出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急性期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B、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C、可有脑水肿及占位效应D、高血压脑出血常发生在基底节区11、下列病变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的是()A、脑水肿B、亚急性血肿C、缺血性脑梗塞D、蛛网膜囊肿12、关于脑脓肿叙述错误的是()A、感染途径以邻近感染蔓延常见B、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脓肿壁呈厚薄均匀环形强化,C、脑炎阶段呈边界不清低密度影D、增强扫描常伴大小不等壁结节13、硬膜下血肿,血肿积聚的部位是()A、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B、颅骨与硬脑膜之间C、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D、软脑膜与脑实质之间14、临床疑有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时,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A、CT检查B、X线平片C、椎管造影D、MRI检查15、CT平扫鞍区蛋壳样钙化占位性病变提示()A、脑膜瘤B、胶质瘤C、颅咽管瘤D、垂体瘤16、下列不属于基底节结构的是()A、尾状核B、豆状核C、屏状核D、松果体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硬膜外间隙是指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B 、硬膜下间隙是指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间隙C、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丘脑D、测量病人第三脑室宽径为12mm,属正常范围。
【中枢系统】目的要求1.了解正常脑CT表现。
2.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优缺点,CT在该系统的价值。
3.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CT诊断(脑瘤、脑血管疾病、脑外伤)。
思考题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2.脑膜瘤CT表现?3.脑血管性疾病CT表现?第一节概述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一)X线检查1.X线平片(plain film):头颅正侧位,简单经济无痛苦*价值与限度:发现疾病,不能确诊,明确病变的位置及性质,临床表现明显但无异常发现(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1、分为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 DSA;IVDSA)2、适应症: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动脉闭塞、颅内肿瘤的供血动脉和肿瘤染色(三)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1、平扫(plain scan)2、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d scan)3、CTA4、CT灌注(四)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二、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骨平片External capsule:外囊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内囊前肢Genu of corpus callosum:胼胝体膝Ant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侧脑室前角Head/caput of caudate nucleus:尾状核头Genu of internal capsule:内囊膝lenticular nucleus:豆状核thalamus:丘脑trigon of lateral ventricle:侧脑室三角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内囊后肢Calcification of pineal body:钙化的松果体(二)脑DSA(三)脑CT层面解剖结构CT图像基线颅底层面眼眶蝶窦中颅窝底枕骨及枕大孔10mm枕大池层面眼眶上部蝶窦颞叶底面岩骨小脑半球枕大池20mm蝶鞍层面蝶鞍(垂体)四脑室桥小脑角池岩锥与内耳道前中后颅窝脑组织30mm鞍上池层面鞍上池结构(六角星或五角星)后方中脑或桥脑两侧环池增强脑底动脉环40mm三脑室前部层面侧脑室前角三脑室前部侧裂池上丘50mm三脑室后部层面内囊基底节丘脑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中心层面】60mm侧脑室体层面侧脑室体部三角区和后角70mm侧脑室顶层面侧脑室顶部大脑纵裂脑皮髓质80-100mm大脑皮层层面脑皮髓质脑沟大脑纵裂(四)脑MRI三、异常影像学表现(一)异常CT表现1、脑质密度改变(Change of density):高密度(hyperdensity):钙化,颅内出血低密度(hypodensity):脑肿瘤,囊肿,脑梗死,脑水肿等密度(isodensity):亚急性出血,脑肿瘤混杂密度: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2、增强(Enhancement):(1)不强化(no enhancement);(2)强化:a、均匀(omogeneous enhancement)b、不均匀(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c、环状强化(annular enhancement)3、结构形态的改变(Morphology change):注意病灶的部位、大小、数量、有无出血坏死囊变钙化,病灶周围有无水肿、周围脑室脑池及中线结构有无受压移位、有无脑萎缩积水、周围颅骨结构的改变note:location,size,number,border,middle structure,surrounding tissue,bone structure.(二)异常X线表现①头颅大小异常②颅骨骨质异常:骨质破坏、骨质增生、颅骨骨折和骨缝分离③颅压增高④蝶鞍的吸收、增大和变形⑤病理性钙化第二节中枢系统常见疾病Tumor of CNS..primary:glioma(神经胶质瘤),meningioma(脑膜瘤),pituitary adenoma(垂体腺瘤),craniopharyngioma(颅咽管瘤),acoustic neuroma(听神经瘤),pinealoma(松果体瘤)..secondary:metastatic tumor(转移性肿瘤)Glioma(the commonest intracranial tumor):①astrocytoma星形细胞瘤(commonest)②oligodendroglioma少突胶质细胞③ependymoma室管膜瘤④medulloblastoma髓母细胞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ic tumors):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45%(一)分级——I-IV级:①低级别/良性low grade or benign——I,II级②退行性anaplastic——III级③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IV级(二)特点:1、位置:白质——成人(大脑半球---幕上)儿童(小脑幕下---)2、CT表现:具有多样性,肿瘤的级别不同表现不一(1)I,II级——平扫:①低密度病灶(18-24HU):可伴坏死、囊肿形成、出血、钙化②水肿(罕见)③轻微占位效应增强CT:I级无或轻度强化;II级可类似I级不强化或III/IV级高度不均匀强化(2)III/IV级——平扫:①混合密度:囊肿形成,坏死,出血钙化②病灶周围水肿③明显占位效应(mass effect)增强CT:明显不均匀强化2.MRI表现: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二、脑膜瘤:(meningioma)*重点【好发部位】Parasagittal region,falx,convexity矢状窦旁,脑凸面,大脑镰旁【CT表现】1)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可发生囊变2)宽基底与颅骨或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相连3)瘤周有或无水肿4)周围颅骨可有骨质增生或破坏5)邻近结构的受压:灰质的移位,塌陷6)肿瘤明显均匀强化【MRI表现】①等T1等T2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与脑皮层相比)②显著均一强化③脑膜尾征CT平扫CT增强MRI【不典型影像学表现(自学内容)】①多个散在病灶②与脑内肿瘤相似③不均匀密度④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⑤整体低密度伴不均匀强化⑥肿瘤骨化⑦肿瘤内部出血⑧环形强化⑨肿瘤内壁表面结节三、转移性脑肿瘤(metastatic tumor of brain)【影像学表现——CT】①皮层或皮层下及灰白质交界处多发环形或结样不同密度/信号影,其内易见坏死、囊变或出血②灶周水肿十分明显——形成小病灶、大水肿表现③占位表现④环形或结节样强化平扫增强四、脑外伤(cerebral trauma)【概述】占急诊扫描的78%,CT用于诊断及预后评价效果最佳。
可显示部位、大小、多少及复合伤情况,使各种血肿死亡率明显下降。
【3种类型】①头皮外伤(血肿、裂伤)②颅骨外伤③颅内组织损伤(一)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EDH):【概述】多由加速运动导致,出血多来自静脉窦及板状静脉【CT表现】(急性)①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豆状均匀高密度影(有时可为混杂密度)②与脑表面接触缘(内缘)边界清晰③占位表现轻微,邻近脑组织压缩变扁④常合并颅骨骨折⑤不越过颅骨缝(二)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SDH)【概述】多由减速运动导致,出血多来自桥静脉【CT表现】1.急性硬膜下血肿:1)颅骨内板下方广泛薄层新月形均匀高密度影(有时可为低/混杂密度),有时还可呈半球性弥漫性分布2)占位效应明显3)常合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等复合伤4)可越过颅骨缝2.亚急性/慢性SDH(自学内容)①新月形或梭形高、低、等、混杂密度②明显占位效应③增强扫描示脑表面血管移位CT平扫增强(三)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概述】无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软化、脑积水【CT表现】①脑沟及脑脊液池(纵裂池)密度增高②脑梗死③脑积水(晚期)(四)脑挫裂伤与脑内血肿(cerebral contusion lacerat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atoma)【概述】脑挫伤:指大脑皮质及大脑深部的水肿、肿胀、出血脑裂伤:指脑及软脑膜血管的撕裂【病理】早期(几天内):出血、肿胀、水肿、坏死中期(数天-数周):坏死区域液化及被瘢痕组织代替;小灶性损伤则被胶质细胞代替晚期(数周-数年):小病灶被瘢痕组织修复,大病灶则被囊肿代替同时伴有邻近脑组织萎缩、脑膜增厚粘【CT表现】1)脑挫裂伤:边界清楚的大片低密度脑水肿区,内部可有多发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脑挫裂伤若病变广泛则有占位效应病变后期将形成囊肿2)脑内血肿:①脑内血肿多在外伤着力点下方,较表浅,为圆形/椭圆形/不整形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楚②周围脑水肿③占位效应明显④常合并脑外血肿,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积血⑥晚期发生可局部脑萎缩五、脑血管疾病(一)脑出血【常见原因】高血压(最常见),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心肌梗死后【常见部位】基底核区【CT 表现(基于血肿的阶段)】急性期吸收期囊肿形成期病程<1周2周-2月>2月形态及密度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60-80HU )血肿吸收是从周边到中央,形成界限不清的低密度区低密度小病灶被神经胶质细胞代替,大病灶则形成囊肿病灶周围水肿有逐渐减轻无占位效应有逐渐减轻无强化多不强化圆形强化无(二)脑梗死【类型】分为3种:缺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腔隙性梗塞【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CT 表现】1.缺血性梗死:①低密度区②24h内无明显阳性征象或仅有不清楚的低密度影,早期可有以下征象:1)动脉高密度征:由于腔内血栓导致,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MCA)2)岛带征:岛叶皮质缺血的特征性表现,表现为脑岛灰质、白质界限模糊,呈均一的淡的低密度影。
预示着大面积MCA梗死③24h后,CT上见低密度灶,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呈扇形,基底贴近颅骨内板④2-3周后,“模糊效应”,病灶变为等密度而消失,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强化⑤1-2月后则形成低密度囊腔⑥其他:1)梗死2-15天后,水肿及占位效应可见2)1个月以后,可伴脑萎缩2.出血性梗死:(溶栓治疗后,重新开放的血管破裂,在先前的梗死区同一部位出现出血)①通常发生在皮质及基底节区②大片状低密度影,内部为高密度出血影③水肿及占位效应3.腔隙性脑梗塞:(脑深部髓质的小血管如穿动脉闭塞/栓塞导致,常发生于基底节和丘脑)①低密度缺血灶,直径约1.5cm②可伴有或不伴轻微水肿及占位效应缺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腔隙性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