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探讨模板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5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部门”)在对某食品经营户(以下简称“食品经营户”)进行检查时,发现其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经调查核实,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食品经营户作出了罚款人民币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食品经营户不服该行政处罚决定,向某市某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某区人民政府经审查,维持了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
食品经营户不服,向某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争议焦点1. 食品经营户是否具有合法经营资格?2. 食品经营户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3. 市场监管部门作出的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三、法律分析(一)关于食品经营户是否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载明的范围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本案中,食品经营户在销售预包装食品时,应持有有效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经调查,食品经营户确实持有有效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故食品经营户具有合法经营资格。
(二)关于食品经营户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1.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依法进行标签标识,并保证标签标识的真实、准确、完整。
”本案中,食品经营户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2.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应当标注下列事项:(一)食品名称;(二)配料或者主要原料;(三)净含量;(四)生产日期;(五)保质期;(六)生产者名称和地址;(七)产品标准代号;(八)贮存条件;(九)生产许可证编号;(十)其他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标注的事项。
”本案中,食品经营户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缺少部分标注事项,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三)关于市场监管部门作出的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1.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行政处罚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结合当事人的主观过错、违法动机、一贯表现等因素,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区域治理LIVELIHOOD 从三个案例谈餐饮环节过期食品的定性常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朱梦露摘要:由于餐饮环节发现过期食品的情形多变而复杂,所以在实践中不宜按照销售过期食品“一刀切”来处理问题,而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过罚相当”,体现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精神。
下面,笔者结合三个典型案例对不同情形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三个案例;餐饮环节;过期食品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6-0293-0002案例一:在某饮品店食品处理区操作台上发现1袋紫糯米,开封有剩余,现场检查时已超过保质期。
据经营者称,过期的紫糯米是供自己食用,一直将其放置于店内食品处理区操作台上。
经查,当事人店内及外卖平台上经营的饮品中均未使用上述紫糯米作为原料。
笔者意见:当事人店内的过期紫糯米虽然存放于食品处理区的操作台上,但无证据证明食品超过保质期后仍在使用,所以也不宜认定其经营过期食品。
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变质、超过保质期或者回收的食品进行显著标示或者单独存放在有明确标志的场所,及时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如实记录。
”的规定,依据该条例第六十九条的规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
理由有两点:第一,根据2015年9月30日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试行)的通知》(食药监食监二〔2015〕228号),食品处理区指食品的粗加工、切配、烹调和备餐场所、专间、食品库房(包括鲜活水产品储存区)、餐用具清洗消毒和保洁场所等区域。
结合复函和食品处理区定义,库房内发现的过期食品也属于经营过期食品,这明显与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相悖。
故餐饮环节发现过期食品的定性不能机械套用复函内容,也需要结合其他证据具体分析。
第二,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第1篇一、案例背景(一)案件基本情况本案涉及当事人甲,男,35岁,个体工商户。
甲于2022年3月1日,在其经营的小型超市内销售假冒某知名品牌化妆品。
3月15日,消费者乙在购买该化妆品后,发现产品为假冒伪劣产品,遂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经调查,甲销售的假冒化妆品共计100盒,涉案金额为5000元。
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甲进行了调查取证,并对甲进行了行政处罚。
(二)法律依据本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二条:“经营者不得采用假冒、伪造、冒用他人注册商标、专利、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等手段,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不符合国家规定、行业标准,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二、案例分析(一)当事人甲的行为分析1. 违法行为定性甲在经营过程中,销售假冒知名品牌化妆品,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2. 违法行为严重程度甲销售的假冒化妆品数量为100盒,涉案金额为5000元,虽然数额不大,但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二)市场监管部门执法分析1. 调查取证市场监管部门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迅速开展调查,对甲的经营场所、产品进行了现场检查,并依法收集了相关证据。
2.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六条,鉴于甲的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甲作出了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
三、案例评审(一)案件定性准确本案中,市场监管部门对甲的行为进行了准确的定性,依法认定甲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附表7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监督行政执法文书调查笔录第页共页━━━━━━━━━━━━━━━━━━━━━━━━━━━━━━━━━━━━━━━调查地点:被调查人:___________性别:__ 职务:被调查人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调查人联系方式:被调查人地址:调查人:、记录人:监督检查类别:调查时间:年月日时分至时分━━━━━━━━━━━━━━━━━━━━━━━━━━━━━━━━━━━━━━━我们是凉州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人员,已向你出示了我们的执法证件。
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法向你询问(调查)了解有关情况,你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协助调查。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如果你认为办案人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你有申请办案人员回避的权利,请问你是否听清楚?是否申请回避?答:听清楚了,我也不提出回避申请。
问:请介绍你本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文化程度、现住址、联系电话、身体健康状况等。
答:我叫李四,1972年5月12日出生,大专文化,现住××市××区××路121号,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我的联系电话是××××××××。
问:你目前从事什么职业。
答:我目前在×××开了一个祥和食品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许可证情况。
问:请你说明一下2014年1月15日,我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的情况。
答:2014年1月15日,你局执法人员对我经营的祥和食品店进行了现场检查,当时我在场,我正在从事经营活动,现场检查出我经营的康师傅方便面32袋生产日期是2013年5月8日,保质期6个月,已经超过保质期62天。
你局执法人员制作了文书,扣押了32袋方便面问:该商店是由谁投资成立的?共投资多少钱?答:该商店由我个人投资,共投入2万元。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局”)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辖区内某食品店(以下简称“食品店”)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食品店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二是食品店销售的散装食品未按照规定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三是食品店销售的食品存在过期现象。
市场监管局遂对食品店进行了立案调查。
二、案情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经营者应当对采购的食品进行检验,确保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2. 违法事实(1)食品店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未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2)食品店销售的散装食品未按照规定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3)食品店销售的食品存在过期现象。
3. 处理结果市场监管局依法对食品店进行了行政处罚,责令食品店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给予以下处罚:(1)没收违法经营的食品。
(2)罚款人民币10万元。
(3)吊销食品店营业执照。
三、案例分析1. 食品店违法行为的认定(1)食品店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2)食品店销售的散装食品未按照规定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属于违法行为。
(3)食品店销售的食品存在过期现象,属于违法行为。
2. 行政处罚的依据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1)未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或者进货查验记录不真实的;(2)未按照规定对采购的食品进行检验的;(3)销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本案中,食品店存在上述违法行为,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 处罚结果的合理性市场监管局对食品店给予的行政处罚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合理性。
销售干脆面过期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2022年3月29日,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依据职权依法对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纬七路10-118.119.120号的克拉玛依区振新商行进行检查,在该店经营场所发现双汇爆炒王优级火腿肠(生产日期:2021年9月19日、保质期:6个月、净含量:200g、生产商: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产地:河南省漯河市)15个;康师傅香爆脆麻辣小龙虾味干脆面(生产日期:2021年8月29日、保质期:六个月、净含量:45克、生产商:新疆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产地:新疆石河子)3袋,上述食品均已超过保质期。
同日,经主管局长批准,对上述食品采取行政强制扣押措施,并在同日以涉嫌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的违法行为,对当事人予以立案调查。
经查,当事人于2022年1月20日从克拉玛依区好心情商行处购进了双汇爆炒王优级火腿肠(生产日期:2021年9月19日、保质期:6个月、净含量:200g、生产商: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产地:河南省漯河市)20个、进价4.2元/个,售价6元/个;于2022年1月10日从克拉玛依聚客隆商贸有限公司处购进了康师傅香爆脆麻辣小龙虾味干脆面(生产日期:2021年8月29日、保质期:六个月、净含量:45克、生产商:新疆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产地:新疆石河子)90袋、进价0.8元/袋、售价1元/袋,上述食品均有进
货票据。
截至2022年3月29日被本局执法人员发现时,当事人经营场所还剩双汇爆炒王优级火腿肠15个;康师傅香爆脆麻辣小龙虾味干脆面3袋,上述食品过期后未销售,无违法所得,货值金额93元。
肃南貝过期食品处罚案例2019年1月9日,本局接到消费者张某举报,反映当事人超市内经营有过期食品,并提供了其于1月7日在该超市购买的3种过期食品的有关凭据。
执法人员随即对当事人经营场所的超市进行了现场检查。
经检查发现,该经营场所存放有①娃哈哈饮用纯净水(规格350m1)16瓶,标注的生产日期为2018/01/01,保质期为12个月;②娃哈哈氧道包装饮用水(规格350m1)11瓶,标注的生产日期为2018/01/04,保质期为12个月:③瑶妹子剁椒红油腐乳(规格为260克)4瓶,标注的生产日期为2017/01/09,保质期为18个月。
上述食品均已超过保质期。
当事人的行为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称《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项之规定,执法人员对上述食品依法予以扣押。
并对当事人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其立即改正违法行为。
遂于1月10日进行立案调查。
经调查,当事人是一家从事超市经营的食品销售经营者,办理了《食品经营许可证》。
据当事人陈述和执法人员调查核实,上述食品是当事人分别从鼎城区武陵镇**食品批发部和永州***食品有限公司购进。
其中,①娃哈哈饮用纯净水(规格350m1)购进24瓶,剩存的16瓶和举报人投诉购买的6瓶,共22瓶已经超过保质期,销售单价1元/瓶,货值金额22元;②娃哈哈氧道包装饮用水(规格350m1)购进24瓶,剩存的11瓶和举报人投诉购买的3瓶,共14瓶已经超过保质期,销售单价1.5元/瓶,货值金额21元;③瑶妹子剁椒红油腐乳(规格为260克)购进24瓶,剩存的4瓶和举报人投诉购买的1瓶,共5瓶已经超过保质期,销售单价7.8元/瓶,货值金额39元。
上述过期食品共计货值金额82元。
当事人提供了上述食品供货商资质证明文件和上述食品的检验报告及进货记录。
2018~2019年青岛市市北区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恶劣的食品安全状况不仅损害了市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为了规范市北区的食品安全市场,提升市民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对违法生产、销售食品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本文将对2018~2019年青岛市市北区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违规行为分析、相关政策解读、案件处理结果、影响及改进建议等方面的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市北区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探讨如何有效监管食品安全,为未来的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2018~2019年青岛市市北区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的分析,探讨该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全面了解违规行为的情况和原因,同时加深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分析案件处理结果及相关影响,提出改进建议,为青岛市市北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案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探讨当前食品安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提升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能够深入了解青岛市市北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为未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改善和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对2018~2019年青岛市市北区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根据市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公开数据显示,该区在这两年内共发生了XX起食品安全违法案件。
行政处罚主要涉及食品标识不清晰、过期食品销售、食品添加剂使用超标等问题。
针对这些数据,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
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其中以食品标识不清晰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超标为主要问题。
我们还对违规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涉及的食品种类进行了分析,以了解违法行为的分布规律和重点监管对象。
医学门诊部使用过期医疗器械案案件分析1、案情简介2012年6月26日,执法人员在对医学门诊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在检验室内的冷储箱内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标示产地为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包装规格为5人份/盒,批号为200901052,生产日期为:20090105,有效期至:2010014,共70份,单价为1.5元份,共计15个品种,等详见扣押清单。
在检验室的柜子内发现一次性使用无菌采样试纸,标示产地为浙江拱东医用塑料厂,生产日期:2006年10月08日,有效期三年,共1200支,单价0.1元/ 支,共计4个品种,等详见扣押的物品清单。
2分析违法事实认定,证据确凿2.1本案待证事实:该医疗机构使用过期医疗器械。
使用过期医疗器械违法事实的认定:现场检查笔录、调查笔录、扣押物品清单,当时并无异议并在以上笔录及清单上签字确认。
案件调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对该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进行询问,当事人对自己使用过期医疗器械的事实供认不讳,问起原因时事因为业务量锐减,检验科的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偶尔有患者时才使用。
2.2办案程序规范合法本案行政处罚过程规范合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与《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执法人员在调查时出示执法证件,现场检查制作的笔录、扣押的物品清单等由当事人签字确认。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对已经造成医疗器械质量事故或可能造成医疗器械质量事故的产品及有关资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予以查封、扣押”。
因此立案申请、扣押等程序均合法。
2.3法律适用恰当处罚裁量合理本案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使用过期医疗器械的行为违反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
在量罚时考虑到我区流动人口发生巨大变化,该医院的业务锐减属于实情,切尚未对患者造成伤害,当事人主动与执法人员配合交代事实真相,经合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一款一项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给予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使用医疗器械,并处以人民币四千元的罚款。
【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文书】药品行政处罚案件降低执法风险调研报告【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文书】药品行政处罚案件降低执法风险调研报告1. 引言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是维护食品药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实际执法中,如何降低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的执法风险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的执法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降低执法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2. 背景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是指对违法行为的主体实施法律制裁和行政处罚措施,包括罚款、责令整改、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等。
在执行这些行政处罚措施的过程中,执法部门需要合理、公正地判断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并根据相关法规进行相应的处罚。
然而,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和执法过程中的风险往往会给行政处罚案件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扰。
3. 执法风险分析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的执法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法律解释的不确定性在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由于法律法规的解释存在不确定性,执法人员在判断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时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这会导致同样的违法行为被不同的执法机关判定为不同的处罚结果,增加了执法风险。
3.2 证据收集和审查难度大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执法人员需要收集和审查大量的证据,以证明违法行为的存在。
然而,由于证据的收集和审查难度大,执法人员可能会面临证据不足或证据链不完整的问题,导致处罚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增加。
3.3 处罚力度不一致在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不同的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力度可能存在差异。
这会导致处罚结果的不公平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了行政处罚案件中的执法风险。
4. 降低执法风险的对策和建议为了降低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的执法风险,以下是一些对策和建议:4.1 加强法律解释的统一性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明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处罚结果。
同时,建立相关案例库,为执法人员提供参考,减少执法中的不确定性。
4.2 完善证据收集和审查制度在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应建立规范的证据收集和审查制度,确保证据的充分性和证据链的完整性。
案件来源登记表(天)食药监食案源〔2014〕LJ07号案件来源:□√监督检查□投诉/举报□上级交办□下级报请□监督抽验□移送□其他当事人:天祝藏族自治县乐佳家超市地址: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阴洼山邮编:733299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自然人:胡木年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自然人身份证号码:登记时间:2014 年9 月19 日8时40 分基本情况介绍:2014年9月18日11时00分,天祝藏族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国庆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中,对天祝藏族自治县乐佳家超市进行检查,该超市《食品流通许可证》(负责人:胡木年,有效期限:2013年10月11日至2016年10月10日)悬挂在醒目位置。
检查时发现该超市货架上摆放有女人姜茶即溶固体饮品1盒(标示生产厂家为广西欧宝制药有限公司,净含量为120克,生产日期,保质期为18个月,销售价9.8元/盒)超过保质期。
货值金额9.8元,现场检查时该超市负责人胡木年在场。
附件:1.对该超市的现场检查笔录1份;2.对该超市负责人胡木年的询问笔录1份;3.扣押物品决定书和清单各1份;4.该超市负责人胡木年身份证复印件1份;5. 天祝藏族自治县乐佳家超市《食品流通许可证》复印件1份。
(以下空白)记录人:(签字)2014年9月19日处理意见:负责人:(签字)2014年月日立案审批表案由:涉嫌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案当事人:天祝藏族自治县乐佳家超市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胡木年地址: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阴洼山联系方式:案件来源:监督检查案情摘要:2014年9月18日11时00分,天祝藏族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国庆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中,对天祝藏族自治县乐佳家超市进行检查,该超市《食品流通许可证》(负责人:胡木年,有效期限:2013年10月11日至2016年10月10日)悬挂在醒目位置。
检查时发现该超市货架上摆放有女人姜茶即溶固体饮品1盒(标示生产厂家为广西欧宝制药有限公司,净含量为120克,生产日期,保质期为18个月,销售价9.8元/盒)超过保质期。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制裁的行为。
行政处罚法作为规范行政处罚行为的基本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规章之间存在差异,有时会出现法律冲突的情况。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行政处罚法法律冲突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此类问题。
二、案例介绍某市某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食品经营店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对该食品经营店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然而,该食品经营店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复议。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审查过程中发现,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于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
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存在缺陷,仍然销售,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面临法律冲突:一方面,《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针对食品经营者的行政处罚措施;另一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如何处理这一法律冲突,成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法律冲突分析1. 法律位阶冲突:《食品安全法》属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在法律位阶上,《食品安全法》高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 法律效力冲突:《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规定了明确的行政处罚措施,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侧重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赋予消费者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在法律效力上,两者存在冲突。
3. 法律适用冲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处理该食品经营店违法行为时,应当同时适用《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食品安全问题案例分析【要点提示】食品安全标准可以分为实质性安全和形式性安全,对此应当从严把握,以形式性安全为辨别标准,生产销售的食品不符合形式性安全标准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即应当承担十倍赔偿责任。
【案情】原告:李某。
被告:宝鸡市某超市公司。
2016年3月20日20时许,原告在被告处购买了买迪士尼压片糖果1盒,价值4.8元。
次日发现商品生产日期为2015年3月19日,保持期为一年,商品超过保质期一天时间。
原告请求判令被告退还货款4.8元,并惩罚性赔偿1000元。
法院认为,《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可见《食品安全法》将保质期纳入了食品安全标准范围,明令禁止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
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被告作为产品经营者,对所售产品的质量有谨慎审查义务,只要尽到日常职责即能发现所售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现被告未能证明其存在无法知晓保质期的情形,应当推定明知食品超过保质期而仍然销售,应当按照上述法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判令被告退还原告货款4.8元,赔偿1000元。
判决生效后,被告自动履行了判决内容。
【评析】本案在评议过程中出现以下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侵权赔偿领域以“填平”原则为基础,以“惩罚”赔偿为例外。
第1篇一、引言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进行的行政制裁。
在我国,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行政处罚案件为例,对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程序正义、实体公正等方面进行法律分析。
二、案件背景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场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食品经营部(以下简称“食品经营部”)销售的某品牌方便面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市场局依法对食品经营部进行了立案调查,并对其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
三、法律分析(一)行政处罚的适用1. 法律依据本案中,食品经营部销售的方便面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生产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因此,市场局依据该条款对食品经营部进行了行政处罚。
2. 法律适用市场局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行政处罚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上位法。
(2)公开原则: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公正原则:行政处罚应当公平、公正,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4)过罚相当原则:行政处罚的力度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
(二)行政处罚的程序正义1. 立案程序市场局在发现食品经营部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后,依法进行了立案调查。
立案程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确保了行政处罚的合法性。
2. 调查取证市场局在调查过程中,依法收集了相关证据,包括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产品检验报告等。
这些证据充分证明了食品经营部的违法行为,为行政处罚提供了有力依据。
3. 听证程序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市场局依法对食品经营部进行了听证。
听证程序保障了食品经营部的陈述、申辩权利,体现了程序正义。
4. 决定程序市场局在调查、取证、听证的基础上,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