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6.61 KB
- 文档页数:12
5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
5.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研究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研究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战国末期,秦并天下,势不可挡。
秦军灭韩破赵,大兵直压燕境。
燕太子丹深感力屈计穷,而又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使荆轲行刺秦王。
他们原定的计划是:上策效法春秋曹沫胁持齐桓公的方法,要挟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上策不行就行下策,刺死秦王,造成秦国混乱以图侥幸于万一。
本文就是记载这一个历史事件。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特别是易水饯别、秦廷行刺等场面,更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
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话等,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荆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处险不惊、临难不乱的英雄豪气,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刻画得细致入微。
【教学假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5.《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基本特点以及史学与文学价值。
2.读准“淬”“忤”“徵”“陛”“卒”“提”“创”“揕”“拊”等字音,掌握“涕”“币”“穷困”“偏袒”“郎中”“提”等古今异义以及“顾”等字的一词多义,梳理“乃、以、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于”、承前省略主语、定语后置等文言语法现象。
3.圈点注批文中重要词语、精彩句子和段落,摘抄积累;反复诵读全文,背诵“易水诀别”一段,赏析其场面描写情景交融的特点与效果。
4.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荆轲廷刺秦王一段,尽量直译,字字落实。
5.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与人物性格刻画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从故事完整叙述中,理解荆轲的性格特征,重点品析“廷刺秦王”一段的惊险场景与荆轲的沉着镇定、英勇无畏,揣摩其“笑、骂”等词的含义。
2.文言词语积累
【教学难点】文言词语积累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思想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讲述荆轲、荆轲的生平背景和刺秦王的原因。
(2)描绘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场景和细节。
(3)展现荆轲刺秦王后的反响、评价和影响。
2. 象征意义:(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
(2)荆轲、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
(2)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4. 课堂讲解:(1)讲解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阐述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荆轲的勇敢和忠义精神。
思考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荆轲刺秦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历史背景。
探讨荆轲刺秦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刺客故事,如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等,引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国的崛起、六国的衰落以及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发生的时代背景。
3、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4、字词讲解结合课下注释,讲解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中的“破”“虏”“略”等实词,“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中的“见”等虚词,以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等特殊句式。
5、内容梳理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梳理文章的情节,包括荆轲入秦的缘由、准备、行刺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复述故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人物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精神品质。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7、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战国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鉴赏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诚、奉、兵、顾、穷、陈、私、乃等文言实虚词和古今异义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1.鉴赏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3课时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苍茫的天空,望不到对岸的易河水,眼前摇晃着的稀疏的芦苇。
易水边,一白衣士子临江站立,个个神情凝重。
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影登车而去。
此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吟诵声由近而远飘去。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荆轲与众将士告别的情景,芦苇在流泪,易水在流泪,这是一生的决别,这是在跨越生死的界限,美的深沉,美的悲壮!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定格在历史的那一瞬间。
(板书:荆轲刺秦王)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资料积累:(1)走近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沛(江苏沛县)人。
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义大夫。
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汉宣帝重用。
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
汉元帝时,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公开课)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的概述和分析。
人物角色的解读和分析。
文学手法和修辞的解析和分析。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文学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互动法:学生与教师进行问答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故事情节的概述和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包括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和矛盾,以及解决的方式和结果。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故事情节进行讲解和分析。
互动法:学生与教师进行问答和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人物角色的解读和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角色和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秦王等主要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人物角色进行讲解和分析。
互动法:学生与教师进行问答和讨论,分享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分析。
第四章:文学手法和修辞的解析和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探讨文学手法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和传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文学手法和修辞进行讲解和分析。
互动法:学生与教师进行问答和讨论,分享对文学手法和修辞的理解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教学目标评估学生对《荆轲刺秦王》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文学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并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等细节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并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我们保定可以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有三顾茅庐的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桃园三结义以勇猛著称在长坂坡喝退曹军的张飞,东晋名将闻鸡起舞的祖逖,宋太祖赵匡胤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感悟那慷慨悲歌的情怀。
(课件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齐读)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狼烟四起,义士请缨,求取信物﹑易水诀别,廷刺秦王,壮士殒命,秦王目眩。
2、《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编纂者、成书时代、主要内容和文学特色。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兵、穷、见、还、卒、就、被、顾”等,理解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特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荆轲、太子丹、樊於期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悲壮氛围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文言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荆轲在国家危难之际舍生取义、反抗强暴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义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特殊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在刺秦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梳理文章的情节结构,明确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准备过程、刺杀过程和最终结果,体会情节的紧张和曲折。
1.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评价差异。
∙探究荆轲的行为是出于纯粹的爱国义举还是受到太子丹等人的裹挟,以及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战国时期历史背景的视频,展示各国纷争、战乱不断的局面,引出燕国面临秦国威胁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国家危亡之际,个人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挽救国家命运,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史记》中的一个传奇故事,很好地展示了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积淀,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艺术的卓越精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该故事设计多种形式的课程活动,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的教材中《荆轲刺秦王》这一章进行教案设计和教学指导。
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名著的内容、背景、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文学作品。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认知2.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文化内涵3.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语文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在理解整个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掌握。
2. 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深刻理解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的含义。
3. 意象的理解和语言的理解等语言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古代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在含义。
2. 形式多样,活动丰富,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法、综合教学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3. 多学科交叉,加深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从而增进其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活动情境导入:先让学生看到荆轲这个人物的形象,引发他们对荆轲的好奇和兴趣。
第二步:教学过程1. 带领学生十分好故事的背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一个皇帝——秦始皇,他统一了六个诸侯国,建立了独立的中国帝国,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统治力。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强大的帝国中的。
2. 《荆轲刺秦王》的内容简介荆轲是一个为了民族大义而奋斗的志士,秦国也是变味的,而秦始皇正是这些不正之风的代表人物。
荆轲为了行刺秦始皇,展开了一系列曲折、惊心动魄的冒险,最终不幸身亡。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word 1 / 6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观点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2、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X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3、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word 2 / 6 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4、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句读。 给以下字注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划分大致的结构。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表达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三、研习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word 3 / 6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 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X、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明确: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明确: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6.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word 4 / 6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 ①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教师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自读课文第三、四部分,思考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明确: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 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 倚柱笑骂〔18自然段〕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1〕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word 5 / 6 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假设;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四、问题探究: 〔一〕问题一: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荆轲: 〔1〕荆轲的“智〞: a) 私见樊於期 b) 顾笑秦武阳 c) 为自己解围 d) 荆轲有所待 e) 厚遗秦蒙嘉 〔2〕荆轲的“勇〞: a)顾笑武阳 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 b)勇逐秦王 c)倚柱而笑 箕踞而骂——目眩良久〔正面描写〕 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假设,从容不迫 结论: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面对强秦,镇定自假设,从容不迫,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2、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那么不达。 讨论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要有具体事实〕 明确: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胡乱猜疑。 〔二〕问题二、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介绍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word 6 / 6 非议: 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 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假设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教师小结: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某某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拓展提升] 有人说荆轲是一个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徒、一个十足的恐怖分子,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请同学们展开辩论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荆轲刺秦王》教案小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二课时)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
(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
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概括段落:(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二、分析讨论: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
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四、关于“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
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
2、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3、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探讨荆轲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了解多少?2、了解背景(1)介绍《战国策》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等。
(2)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4、文言字词积累(1)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如“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中的“破”“虏”“尽”等实词,“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中的“见”等虚词,以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这一文言句式。
(2)组织学生进行文言字词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荆轲的语句,如“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等。
(2)引导学生从这些语句中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果断、有谋略、重义气等。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和其刺秦行为的复杂性。
2、难点(1)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对荆轲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讲解文言字词、语法,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荆轲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动机。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片段或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在文学和史学上的价值。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强调字音、句读。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文意疏通(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针对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
5、人物分析(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荆轲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例如:“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表现出荆轲的沉着冷静和有谋有略。
(2)组织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的动机和目的。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有的可能认为是为了阻止秦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尊严。
(3)比较荆轲与其他历史上的刺客形象,如专诸、聂政等,探讨其独特之处。
6、历史意义探讨(1)让学生思考荆轲刺秦这一事件对当时历史局势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如从个人勇气、国家利益、历史发展等方面。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文言知识和对荆轲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教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
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
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
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五、流程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5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 1.识记并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 2.了解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4.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 1. 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相关知识 1. 介绍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幻灯片】 2.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幻灯片】 3. 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一)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王翦(jiǎn) 虏赵王(lǔ) 谒见(yè) 樊於期(wū)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揕其胸(zhèn) 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拊心(fǔ) 刎(wěn) 盛(chéng) 图穷而匕现(bǐ xiàn) 淬(cuì) 濡缕(rú) 变徵(zhǐ) 厚遗(wèi) 惶急(huáng) 还柱而走(huán) 卒起不意(cù) 夏无且(jū) 被八创(bèi chuāng) 箕踞(jī ju) 【幻灯片】 (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计见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壮志未酬。(19) 按情节发展分为 开端 行刺缘起 1-2 发展 行刺准备 3-9 高潮 廷刺秦王 10-17 结局 荆轲被斩 18【幻灯片】 (三)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时小结 《荆轲刺秦王》是节选自《战国策·燕刺》中的一篇深受人们喜爱的名篇。本文反映的事件是重大的,文字十分精炼生动,情节发展波澜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通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始末,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秦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本文从荆轲将入秦作准备工作写起,接着写他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启程赴秦,及至到秦国后巧用“打开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最后记叙了刺秦王的壮烈举动及其惊心动魄的场面。对这一复杂的事件,作者不但写得精彩、生动,而且文字十分洗练,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课时
一、分析荆轲的形象 【提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明确】“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贿赂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1)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2)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3)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4)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小结: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幻灯片】 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品读重点段落。 【提问】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对话。 【提问】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明确】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幻灯片】 【提问】“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明确】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 【提问】秦廷行刺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幻灯片】 三、合作探究 【提问】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明确】(看课后陶渊明诗歌后展开讨论,不预设答案,可各抒己见。) 提供看法,仅供参考: 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从主客关系看,双方各有所需,太子丹需要利用荆轲抑制秦国复仇雪恨,荆轲需要利用太子丹获取声名。历史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太子丹对荆轲的心性是十分了解的,从这一角度,说他们是同气相求的“知己”也未尝不可。杀手荆轲“提剑出燕京”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知遇之恩,荆轲确乎是为“知己”而非为理念而赴死的。 【提问】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荆轲是英雄吗?)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