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节概述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战争的概念 国际法上的战争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使⽤武⼒引起的敌对和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法律状态。
1、战争⼀般以存在武装冲突的事实为突出表现,但并⾮所有的武装冲突都是国际法上的战争,也不是所有国际法上的战争都必然以存在实际的武装冲突的事实为前提 2、确定国际法上战争状态的存在,交战各⽅是否存在“交战意思”是决定性因素 3、作为⼀种法律状态的战争,可能并没有实际的武装争⽃发⽣。
(⼆)战争法体系 是调整交战国之间、交战国与中⽴国和其他⾮交战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规范战争中交战⽅⾏为的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战争法的⽬的和作⽤在于保护中⽴国、⾮交战国和交战国的合法权益,保护平民,并使交战⼈员和战争受难者免受不必要的和⾮法的伤害。
⼆、战争状态与战时中⽴ (⼀)战争的开始 1、可以以交战双⽅或⼀⽅的宣战为标志,也可因⼀⽅使⽤武⼒的⾏为被另⼀⽅、第三⽅和国际社会认为已构成战争⾏为的开始 2、宣战的⽅式通常有两种: (1)说明理由的宣战声明 (2)附有条件的最后通牒 3、战争开始的法律后果 (1)外交和领事关系的断绝 (2)条约关系发⽣变化,对仅以交战国为当事国的条约效⼒影响如下: ①凡以维持共同政治⾏动或友好关系为前提的条约⽴即废⽌ ②⼀般的政治和经济类条约应停⽌效⼒ ③关于规定缔约国间固定或永久状态的条约,如边界条约、割让条约等⼀般应继续维持 (3)经贸往来的禁⽌ (4)对敌产和敌国公民的影响 ①交战国对其境内的敌国国家财产可予没收,但使馆财产除外 ②对占领区内属军事性的敌国动产可以征⽤;对不动产可以使⽤,但不得拥有、变卖或作其他改变物权所有者的处置 ③具有军事性的不动产,如桥梁、要塞等必要时可予以破坏 ④交战国对于其境内的敌国⼈民的私产可予以限制,如禁⽌转移、冻结或征⽤,但不得没收 ⑤对占领区内的敌国⼈民的私产不应以任何⽅式⼲涉或没收,但对可供军事需要的财产可征⽤ ⑥对海上遇到的敌国公、私船舶及货物,可予以拿捕没收,但对从事探险、科学、宗教或慈善等的船舶除外 ⑦对中⽴国商船上的敌国私产,除可⽤于战争⽬的的之外,⼀般不应拿捕没收 ⑧对敌国的公、私航空器及其所载货物均可拿捕没收 (5)敌性的确定 ①个⼈敌性的确定 国际实践中对于个⼈敌性的确定标准,有以下三种: A、住所制 B、国籍制 C、混合制 ②公司敌性的确定 A、设⽴登记制 B、营业地制 C、经理⼈制 ③船舶敌性的确定,均以其悬挂的旗帜来决定,不论其是公务船舶与否 ④敌货敌性的确定 A、凡在敌性船舶上的货物均推定为有敌性,属中⽴国⼈民的除外 B、货主具有敌性,其货物即具有敌性 (⼆)战争的结束(开始与结束都以战争和结束战争的意思表⽰为标志) 1、第⼀步——停⽌敌对⾏动,包括 A、停战 B、⽆条件投降 C、停⽕ D、休战 2、第⼆步——结束战争状态,包括 A、缔结和平条约 B、联合声明 C、单⽅⾯宣布结束战争 (三)战时中⽴ 战时中⽴,是指在战争时期,⾮交战国选择不参与战争、保持对交战双⽅不偏不倚的法律地位。
⼀、对作战⼿段和⽅法的限制 所谓作战的“⼿段”是指所使⽤的武器,⽽所谓”⽅法”则包括如何使⽤武器及其他作战⽅法。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从⼈道的⾓度出发,对作战的⼿段和⽅法规定了若⼲的限制,⽬的是在不能完全消灭战争与武装冲突之前,尽量减轻其给⼈类带来的残酷性。
限制作战⼿段和⽅法的国际法规则,也被称作战争法中的“海⽛体系规则”。
它主要是以发轫于1907年的⼀系列海⽛公约为基础,并在以后不断发展⽽形成。
(⼀)限制作战⼿段和⽅法的基本原则 1、“条约⽆规定”不解除当事国义务。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不仅存在于条约之中.⽽且还⼤量地表现为习惯国际法的形式。
作战⼿段和武器技术的发展⾮常迅速,战争法的某些具体规则可能不⾜以及时、全⾯地覆盖这些新的武器系统或作战⽅式。
但是,在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尚⽆具体规则的情况下,有关各⽅也不能为所欲为。
根据战争法中的“马尔顿条款”,在国际协定未规定的情况下,平民和战⽃员仍然受来源于既定习惯、⼈道原则和公众良⼼要求的国际法原则的保护。
2、“军事必要”不解除当事国义务。
交战各⽅必须遵守战争法规所加诸它的义务,不得以“军事必要”来对抗和破坏战争法规定的义务。
因为战争法规的制定本⾝是以考虑了军事必要为前提的,因此在战争法规的执⾏中,不得再以“军事必要”为由对抗当事国根据战争法所承担的义务。
对在⼀些规则中提到的“军事情况许可时”的条件,应从严解释,井将其限定在具有明⽂规定的情况和范围内。
3、区分对象原则。
在战时,必须对不同性质的⽬标和⼈员进⾏区分,并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分别给予不同的对待。
这种区分包括: ⼀是区分平民与军事⼈员; ⼆是区分武装部队中的战⽃员与⾮战⽃员; 三是区分有战⽃能⼒的战⽃员与丧失战⽃能⼒的战争受难者; 四是区分军⽤物体与民⽤物体,以及区分民⽤⽬标与军事⽬标等。
4、限制作战⼿段和⽅法原则 (1)在战争与武装冲突中应对⼀些作战⼿段和⽅法加以限制。
原则上,各交战国和冲突各⽅对作战⽅法和⼿段的选择都应受到法律的限制,例如:禁⽌使⽤不分青红皂⽩的作战⼿段和⽅法;禁⽌使⽤⼤规模屠杀和毁灭⼈类的作战⽅法和⼿段;禁⽌使⽤滥杀滥伤、造成极度痛苦的作战⽅法和⼿段。
1.战争与武装冲突的区别主要包括:⑴战争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武装冲突的主体则不限于国家,还包括民族、宗教团体和叛乱团体;⑵战争是由武装冲突造成的法律状态,武装冲突只是由于使用武力而产生的事实上状态,因此传统战争法中关于宣战、媾和、中立的规则和制度一样适用于非战争的武装冲突;⑶战争中交战双方与第三国存在明显的中立关系,适用中立法,但是如果武装冲突双方与第三国的关系不明确的话,中立法不一定能适用。
2.外交与领事关系因战争的开始而断绝。
交战国间的条约关系因战争而发生重要变化:两国间的双边政治性条约立即废除,经济贸易条约失效或停止施行。
但关于领土和边界的条约不能因战争而失效(除非该条约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
双方共同参加的多边条约在交战双方之间暂时停止施行,双方均为当事国的有关卫生、医药的多边条约的条款,可中止执行。
交战双方共同参加的有关战争和中立的条约因战争的爆发而开始适用。
交战国之间不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的经济贸易行为都因战争而中断。
战争发生后,交战国认定对方的财产和人民带有敌对性。
在交战国境内的敌国财产,如果是公产、不动产(除使领馆外)可以没收和使用,但不能加以变卖。
动产可没收,军事性质的敌产可加以破坏。
至于敌国人民的财产,原则上不加侵犯,但可以加以限制(如禁止转移、冻结或征用)。
敌国人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带有敌对性,但一般允许他们在适当时期内离境。
敌国之公司法人,如是国家公司,则视同敌国财产;如是私人公司,则视做敌国人民的私人财产。
3.在法律上结束战争状态的方式通常有三种:⑴缔结和平条约;⑵单方面宣布战争结束,一般是由战胜国单方面宣布;⑶发表联合声明。
4.战时中立是非交战国在战争时期选择的态度和立场,非交战国随时可以宣布中立,也可以宣布取消中立;但永久中立则不同,永久中立国是根据条约而承担永久中立义务,永久中立地位经他国保障,不能单方面废除或任意放弃。
战时中立是一种法律地位,和平时期的中立政策或中立主义只是和平时期某些国家所奉行的政策,这种中立政策并不生产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知识点战争与武装冲突法(一)战争与武装冲突战争是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所造成的法律状态。
“交战意思”为确定战争状态的判断标准。
战争的特点:国家之间的行为和状态、法律状态、通常以武装冲突的事实为表现方式。
(二)战争开始的法律后果1.交战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立即断绝本国境内:敌国的公产没收(使领馆除外),私产可限制不可没收 公产:可征用或使用,军事性的不动产可破坏 占领区内 私产:对可军用的可征用,其他的不得干涉和没收 对敌国公私船舶、航空器及货物可拿捕没收,但科学、宗教、慈善、医院除外,中立国商船上敌国私产可用于战争者方可没收。
5.对敌国公民的影响——敌国公民带有敌性,可允许离境或限制一定的人身或财产自由(三)战争的结束方式1.停止敌对行动:(1)停火;(2)停战;(3)投降。
2.结束战争状态:(1)缔约和平条约;(2)单方面宣布战争结束;(3)发表联合声明。
(五)战争法的海牙体系和日内瓦体系海牙公约体系:是以1907年海牙公约为代表和基础,主要是规范作战方法和手段的规则和制度;日内瓦公约体系:是主要以1949年日内瓦四个公约为代表和基础,是关于保护那些不直接参加战争或已经退出战斗的那些战争受难者(平民、伤病员和战俘)的那部分人的人道主义法律规则。
(六)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的基本原则1.“条约无规定”不解除当事国的义务;2.“军事必要”不解除当事国的义务3.区分对象原则(区分战斗员和平民等)4.禁止或限制有关的作战手段原则:(1)过分滥杀滥伤作用的武器(极度残酷的武器、有毒或生化武器、核武器);(2)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方法;(3)禁止不分皂白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4)背信弃义的作战手段和方法假装有在休战旗下谈判或投降的意图;假装因伤或因病而无能力;假装具有平民、非战斗员的身份;使用联合国或中立国家或其他非冲突各方的国家的记号、标志或制服而假装享有被保护的地位。
(七)对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保护:1.1949年两个《日内瓦公约》及其1977年的两个附加议定书的适用《日内瓦公约》的适用特点:(1)适用于战争和武装冲突;(2)不论交战地点和作战性质;(3)在交战国中有非缔约国的情况下,公约对缔约国仍有拘束力;(4)在战时允许非缔约国接受并援用公约规定,而不以加入为前提2.对平民的保护、伤病员的待遇、战俘的待遇——人道主义原则(八)战争犯罪★★《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纽伦堡审判判决中所包含的原则:(1)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受惩罚;(2)不违反所在国的国内法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律责任的理由;(3)被告的地位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责任的理由;(4)政府或上级命令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责任的理由;(5)被控有违反国际法罪行的人有权得到公平审判;(6)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7)共谋上述罪行是违反国际法的罪行;(8)战争罪犯无权要求庇护;(9)战争罪犯不适用法庭时效。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中的区分原则
区分战争与武装冲突的原则
战争和武装冲突是社会现实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但也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用以区分战争与武装冲突。
首先,战争是一种由国家之间的国家军队进行的武装冲突,而武装冲突可能是由国家之间的民兵组织或非国家武装组织进行的冲突。
此外,战争通常伴随着政治目的,而武装冲突通常只有在政治目的未被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其次,战争通常伴随着伤亡和破坏,而武装冲突通常以无伤亡或少量伤亡为目标。
此外,战争可能会持续许多年,而武装冲突一般不会持续太久,而且有着明确的起止时间。
最后,战争通常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武装冲突则不会。
战争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国家,而武装冲突通常仅限于当地或附近地区。
总之,有些原则可用于区分战争与武装冲突,如参与者的性质,政治目的,伤亡情况,持续时间,资金投入以及参与范围。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和武装冲突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国际社会对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防止与制止能力。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知识点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一)战争与武装冲突
战争是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所造成的法律状态。
“交战意思”为确定战争状态的判断标准。
战争的特点:国家之间的行为和状态、法律状态、通常以武装冲突的事实为表现方式。
(二)战争开始的法律后果
1.交战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立即断绝
本国境内:敌国的公产没收(使领馆除外),私产可限制不可没收 公产:可征用或使用,军事性的不动产可破坏 占领区内 私产:对可军用的可征用,其他的不得干涉和没收 对敌国公私船舶、航空器及货物可拿捕没收,但科学、宗教、
慈善、医院除外,中立国商船上敌国私产可用于战争者
方可没收。
5.对敌国公民的影响——敌国公民带有敌性,可允许离境或限制一定的人身或财产自由
(三)战争的结束方式
1.停止敌对行动:(1)停火;(2)停战;(3)投降。
2.结束战争状态:(1)缔约和平条约;(2)单方面宣布战争结束;(3)发表联合声明。
(五)战争法的海牙体系和日内瓦体系
海牙公约体系:是以1907年海牙公约为代表和基础,主要是规范作战方法和手段的规则和制度;
日内瓦公约体系:是主要以1949年日内瓦四个公约为代表和基础,是关于保护那些不直接参加战争或已经退出战斗的那些战争受难者(平民、伤病员和战俘)的那部分人的人道主义法律规则。
(六)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的基本原则
1.“条约无规定”不解除当事国的义务;
2.“军事必要”不解除当事国的义务
3.区分对象原则(区分战斗员和平民等)
4.禁止或限制有关的作战手段原则:
(1)过分滥杀滥伤作用的武器(极度残酷的武器、有毒或生化武器、核武器);
(2)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3)禁止不分皂白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
(4)背信弃义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假装有在休战旗下谈判或投降的意图;假装因伤或因病而无能力;假装具有平民、非战斗员的身份;使用联合国或中立国家或其他非冲突各方的国家的记号、标志或制服而假装享有被保护的地位。
(七)对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1.1949年两个《日内瓦公约》及其1977年的两个附加议定书的适用
《日内瓦公约》的适用特点:
(1)适用于战争和武装冲突;(2)不论交战地点和作战性质;(3)在交战国中有非缔约国的情况下,公约对缔约国仍有拘束力;(4)在战时允许非缔约国接受并援用公约规定,而不以加入为前提
2.对平民的保护、伤病员的待遇、战俘的待遇——人道主义原则
(八)战争犯罪★★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纽伦堡审判判决中所包含的原则:(1)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受惩罚;(2)不违反所在国的国内法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律责任的理由;(3)被告的地位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责任的理由;(4)政府或上级命令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责任的理由;(5)被控有违反国际法罪行的人有权得到公平审判;(6)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7)共谋上述罪行是违反国际法的罪行;(8)战争罪犯无权要求庇护;(9)战争罪犯不适用法庭时效。
(九)国际刑事法庭
联合国前南刑事法庭,安理会一个具有司法性质的附属机关;临时性
联合国卢旺达国际法庭,设立于1994年11月,其性质与前南刑事法庭相同。
【例题】下列有关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的表述错误的是(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