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能促进学生运算技能的提高。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八种思维训练的类型。
一、求异型这是在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的分析性的思维形式,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
如16-10,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述这道算式。
二、求同型这是一种进行综合、概括的思维形式。
如上例,教师亦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叙述方法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出16-10的算式来。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异中有同的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三、递进型这是一种属于逻辑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
例如:教师在讲授“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一类题时,用以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已知一个数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规律去进行逻辑推理,让学生自己发现新出现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四、逆反型这是一种敢于和善于突破习惯性思维束缚的反向思维形式。
在数学教学中,可供训练的材料比比皆是,如加减、乘除、通分、约分、正反比例等,问题是教师如何善于运用它。
五、激化型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
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
如问:3个5相加是多少?学生答:5+5+5=15或5×3=15。
六、类比型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个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
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如:①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吨,运来面粉多少吨?②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运来面粉多少吨?以上两题,虽然相似,实质不同,一字之差,解法全异,可以点拨学生自己辨析。
通过训练,学生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会仔细推敲,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解题的准确性。
七、转化型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
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拓展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和拓展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思维训练和拓展,学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和拓展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拓展能力的影响。
一、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问题的规律和解题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通过启发性教学法,学生可以主动思考问题,独立探究数学的内在逻辑,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拓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可以设计数学推理活动、数学证明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拓展能力的培养拓展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进行拓展和应用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拓展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与科学实验、艺术创作或社会问题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创造力。
五、学习环境的建立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拓展能力,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非常重要,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
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只是灌输知
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逻辑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
提问、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我
们可以提出一个有关数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解
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
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提出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
通过组织一些开放性的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后,我
们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设计一些特殊的图形,然后让其他同学来猜测图形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与思考技巧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既是一种学科知识,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考技巧。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和思考技巧的引导。
一、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数学思维是指通过数学的方法和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1. 提供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
例如,通过购物打折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运算,通过设计日程安排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时间和空间思考等。
2.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表达式或方程。
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3. 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索规律、给出解决方法和思路等,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让学生通过研究图形的对称性质、变化规律等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和形象思维等。
三、思考技巧的引导在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考技巧。
以下是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技巧:1. 问题分解与归纳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已解决问题的总结归纳,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考模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效率。
2. 利用图形和图表辅助思考在一些问题中,图形和图表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制作图表等方式,辅助思考和解决问题。
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是一门涉及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的学科,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训练是一项关键任务,它旨在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并提供几种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幼儿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教具和具体物体,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和分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例如,在教授数字和形状的时候,可以用各种色彩鲜艳的图形和数字卡片,让幼儿观察并将它们根据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二、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和思考数学概念的关键。
幼儿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玩具拼图、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的逻辑思维。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策略,并经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注重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探究和思考。
例如,让幼儿在玩具积木中找出最高的结构,或者设计一个简易的数学游戏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幼儿可以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
幼儿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如数数、排序、图形拼凑等,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故事、绘本等多种媒体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通过播放有趣的数学动画片,让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注重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以及加强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
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能够理性地思考事物的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自主提出解决方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还可以通过开展逻辑思维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开拓思路、学习解题技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现象—问题—方法—验证—反思—总结的思维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通过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启发式问题是一类具有一定难度并具有多种解法的、需要启发式思维能力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设置及时反馈机制,强化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及时反馈机制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答题情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和提高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出一些较难的综合性题目,要求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策略探析【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了解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策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了解这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训练、策略、探析、思维特点、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问题解决能力、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要性、学习质量、提升、关键。
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策略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发展初期,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性、操作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建立数学概念和思维模式。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重要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生动趣味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2. 正文2.1 认识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认识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独特的思维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简单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更习惯于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像来理解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用具体的例子来引导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还可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中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
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
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
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
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
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
”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
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
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突破定势,转换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