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当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良好的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堂导入有效策略要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很困难,很多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课下很少下工夫来学习语文。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只重视文章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和段落大意,没有美的享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
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一、利用教学设施,进行歌曲导入歌曲,本身就具有教育、熏陶的作用,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调动人们的感情。
而现阶段的高中生们,对歌曲也有相当高的热爱度,我们可以结合这一点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音乐来感受所要讲的文章的内涵和感情基调。
这样导入不仅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基于歌曲里面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将要学习的课文的感情基调。
例如,在学习课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时候,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
费翔以沧桑的、感人至深的嗓音唱出: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漫长,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这样的音乐加上这样悲情的歌词,学生会听着音乐自觉不自觉地生发出思乡之情。
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学生们也会积极地融入到课文中去。
二、动画、影视片导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对电影有着极度的爱好和迷恋。
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电影、电视剧的元素,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影视片播放出来的影视画面和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枯燥、生涩的文言文知识和诗歌的内容。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篇1:一、直接式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
例如在讲《猫》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六课《猫》,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95页。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就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采用此法教学,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导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
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
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
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
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四、引用导入法: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或广告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刘斌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6期江苏沭阳高级中学(223600)刘斌在一节课中,导入语至关重要。
导入语若是设计精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课导语的特点语文教学除了具有交流口语性、内容教育性以及过程反馈性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即综合基础性、语言艺术性和鉴赏阐释性。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语言的综合基础性特点尤其明显。
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文学语言。
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对比,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更强,往往并不直接表达内涵,有意在言外、言近意远的美学功能。
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是什么便说什么,就好像蒸米饭一样,饭熟了依然可以看出米的形状;而文学语言则好像米酒一样,无论是形态还是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若是从最后接受的效果来讲,日常语言就好像吃饭一样,讲究实用性;文学语言则好像饮酒一样,重在品味,讲究艺术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与分析这些文学语言,不仅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学语言,还学会分析鉴赏,这样就可以使语文教学具有鉴赏阐释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导语设计,力求从导语上体现上面这些语言特点。
二、高中语文课导语的分类若从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来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情趣导之很多语文教师都比较喜欢采用情境导入法,如猜谜语、讲故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关于文章修改的内容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教师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谁能回答一下文章是什么呢?”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回答,都睁大了眼睛看着教师。
教师继续讲道:“《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绘画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意思就是说人的脸皮有青色的,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其中青色和红色相配就叫做文,红色和白色相配就叫做章。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家之一,他对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其教育思想提倡“以“教”为首”,强调“循循善诱”,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教学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思考“为学之道”孔子强调“为学之道,有近而远,有舍而取”。
这种思想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广度,还要注意学习的深度。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孔子的这一思想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导入一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不怨天,不尤人”,注重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孔子的这一思想,引导学生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在导入文章或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艰辛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背后的不易,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勇往直前,不轻言放弃。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孔子提倡“学而实习之”,他认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孔子的这一思想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在导入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背后的人文情怀,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恰当的导入技巧呢?本文将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导入课堂的一种常用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直接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课堂内容。
例如,在学习一篇古文前,教师可以问:“你们了解古文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的意思吗?请你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通过问题导入,学生思考的热情被激发,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图片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并鼓励他们进行描述和猜测。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描绘贾宝玉的图片,让学生用想象力推测贾宝玉的性格和命运。
图片导入法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入课堂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并让学生从中找到与课堂内容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西游记》时,教师可以讲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神话传说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相关内容。
四、实物导入法实物导入法通过展示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物,并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例如,在学习《诗经》时,教师可以带来一本《诗经》的实体书,并向学生展示其中的篇章和注释,让学生亲自感受并尝试解读其中的诗句。
实物导入法能够增加学习的实践性和参与感。
五、音乐导入法音乐导入法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段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其播放给学生听,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以播放由古筝演奏的古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旋律与情感,进一步理解和体味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分析一、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
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所以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用熟悉的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
例如在自学《鸿门宴》时,学生打听了屠洪刚的《霸王别姬》,课堂上音乐听到,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彰显出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温柔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迎合,然后再问:“曾经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沉沦至这样一种下场呢?使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就是如何说我们的。
”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导入了自学文本的轨道,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步入角色。
在自学《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就是作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有的视角写下出的杰出新闻,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引入,介绍香港及其昨天和今天。
学习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
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课堂再用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存有相当多的课文都存有相对应当的歌曲,例如李清照的词,就存有“月八十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存有》等等都存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颇感兴趣,都能够做为较好的课堂引入的例子,使学生在歌声中步入课文的自学,既切合学生,又唤起了自学的兴趣。
二、影视导入法。
影视的直观性就是学生很钟爱的,对于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影视剧,多少也存有碰触过。
所以在自学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
例如自学《荆轲刺秦王》时,使学生先去看看张艺谋编剧的电影《英雄》,课堂引入时学生一下子就讲出了许多有关的科学知识,也更容易认知荆轲在极易水送行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回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感伤感情。
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使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和研究。
孔子提出的“教学不严”、“循循善诱”等教育理念,为后世教育家所借鉴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对于如何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
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运用传统哲学思想来指导当代课堂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注重人文关怀、修养品德和培养智慧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层面上,更涉及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深层次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借鉴和运用孔子的教育理念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具体来说,通过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人文感知和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德育、强调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思想也可以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得到运用。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可以通过引用孔子的教育格言和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孔子有许多经典的教育格言和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学礼,无以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这些格言和名言警句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论语》的时候,可以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师者,为什么说每个人身边都有可以学习的人。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故事中的孔子形象堪称完美的道德楷模。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感知语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学习《孟子》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述孔子与樵夫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仁爱和善心,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感知到仁爱和善心在语文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语文的价值和作用。
孔子提出了以文化传承、人格培养和社会有序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语文的价值和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思考语文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学习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诗词的艺术魅力和对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对于个人情感的发泄和心灵愉悦的作用。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和理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导入教学,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生平和成就来导入教学。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导入教学时,可以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通过引用孔子的教育理念和观点来导入教学。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和观点,例如“教学相长”、“学而时习之”、“君子之道”等等。
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教育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导入教学时,可以通过引用孔子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和观点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学生对于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学习态度。
可以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案例来导入教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言行举止之中,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如何贯彻于他的教育实践之中的,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如何在实际中落地生根的,激发学生对于教育实践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可以通过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来导入教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它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在导入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如何与时俱进的,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成长。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教育思想越来越被广泛认可。
其教育思想理念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呢?一、重视礼仪教育孔子所强调的礼仪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将孔子的礼仪教育思想导入其中,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例如演讲、辩论等活动,强调学生面对老师、同学、父母、长辈等场合的言谈举止规范,使学生通过语言上的修养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形象。
二、注重德育教育孔子的德行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德育教化,通过传达孔子的突出的品德和个人修养,提醒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真正自信、自立和自尊自爱的优秀品质。
三、注重文化传承孔子思想极富于人文精神,其所得到的教化影响也是来自于中国千百年文化的传承。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孔子教育思想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中,注重文字、文章、故事中的意义,让孔子思想的精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四、扩宽视野孔子教育思想提倡“博览群书”,更加强调对人类知识的广泛认知和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名著的讲解、思考和研究,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语文,而是学会了如何打开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注重孔子教育思想的导入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指导,更是一个行为上的自我提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也通过在教育中持续地加强文化传承,让我们更好的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的文化精髓。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孔子被尊称为“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三个方面,探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方式,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
在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解读古文或讨论文中的意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阅读和理解课文。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孔子教育思想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讨论和辩论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孔子提倡“辩者不躁,言者有备”的辩论精神,强调论证的逻辑性和充分性。
在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并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
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引导他们用事实和逻辑进行论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性完美的人,强调教育和德育的一体化。
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化、道德故事等方式,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提高。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引导他们关注人物的品行和道德选择,从而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并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素养。
浅谈导入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运用
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
导入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39-0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1利用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
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
所以我在上课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
如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
之珠》导入。
教学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
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2利用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
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
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
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
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3利用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
但教过“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
当我教到《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
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
“少长成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
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4利用高考作文导入
学生经常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
高考中也是常见到利用文本为材料来写作文的。
如教学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去看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精选:《孔雀东南飞》新传。
学生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
在教到苏轼的《赤壁赋》时,我让学生提前了解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优卷的作文《苏轼的赤壁》。
教学《红
楼梦》单元时,无论是《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抄检大观园》、《诉肺腑》等课文,都可以从高考作文导入,如可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
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的。
但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去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宣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图示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
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即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当然,在教学中,教无定法,一切都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否则就成为空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