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6.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478.01 KB
- 文档页数:23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应该在实验室上课,本李课所要讲的知识有三点。
第一:复习天平的使用,第二: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第三:会用两种仪器测物体的密度。
本节课的教学组织学生为主,目的也是以学生学会操作仪器,学会测量物体的密度。
四、教学媒体无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步骤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学生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
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规则固体的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的测量值实
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阅
读
课
本
并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测量物体的密度
量筒的使用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的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体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四、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两种液体,要尽快判断出哪种液体的密度更大一些,你准备怎么办?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实验(一)量筒的使用1、提出问题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测这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密度?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2、学生自学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每小组同学观察桌面上的100 mL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1.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 mL=____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3.如何读数?(3)总结归纳使用量筒(杯)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单位标度,1 mL=1 cm32.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
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
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 mL。
3.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仰视,读数偏低,若俯视,读数会偏高。
若液面(例如水银面)为凸形,视线应与凸形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若液面(例如水面)为凹形,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密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通过对密度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属性,为后续学习浮力、压强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的测量。
教材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接着,教材详细介绍了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最后,教材安排了密度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质量和体积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但是,对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以及物质的特性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实验探究充满兴趣,但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公式和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单位换算。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023年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023年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塑料块)的体积,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学生对质量和体积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3、重点难点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4、教学过程(一)量筒的使用1、学生观察量筒并结合教材思考想想做做的问题:⑴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⑵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⑷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指导。
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
2、如何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呢?教师启发学生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够沉入水底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即利用量筒中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测出物体体积。
⑵对于不沉入水底的物体,可以用“针压法”测量其体积,即用针把物体压到水中,求出两次液体的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
⑶不沉入水底的物体也可用“悬垂法”(或叫坠物法):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拴好(石块在下,物体在上),先将石块浸没量筒水中,读出体积V1,再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浸没,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⑷当物体体积较大量筒装不下又是不规则物体时,用“溢杯法”:用细线拴住物体,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则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相信,教育孩子,要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
因此,我设计的这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的物理课,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并学会用密度来描述物质。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式。
我希望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来引导他们发现密度的规律,从而理解密度的概念。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学会用密度来描述物质,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运用。
难点:密度的测量方法,密度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量密度的实验器材,如量筒、天平等。
学具:记录数据的笔记本,计算密度的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不同物质的样本,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些物质的密度。
2. 分组实验: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使用教具进行测量,记录下物质的质量、体积等信息。
3. 数据处理:学生们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使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4. 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计算过程分享给其他小组,大家共同讨论,找出密度的规律。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密度公式的运用。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准确地计算出密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尝试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或者解释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现象。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密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培养出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密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生在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密度的概念、单位以及测量方法,为后续学习力学和热学等知识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遵循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密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
在学习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物质的特性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同物质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物质的密度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密度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公式和单位,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物理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教学难点(1)密度概念的建立。
(2)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密度的基本概念,理解密度公式,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液体、固体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为什么冰块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引入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密度的概念,演示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4. 数据处理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密度概念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公式ρ = m/V测量方法实验操作七、作业设计1. 请用密度公式计算下列物质的密度,并写出计算过程:(1)水(2)铁(3)空气。
答案:水的密度为1g/cm³,铁的密度为7.87g/cm³,空气的密度约为0.12g/cm³。
2. 根据下列数据,计算物质的密度,并写出计算过程:实验数据:质量m = 20g,体积V = 10cm³。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初中科学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本课程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测量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包括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实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测量质量和体积,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密度。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砝码、游标卡尺、待测物质样品等。
2. 多媒体资源:密度公式、密度测量实验视频、PPT等。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密度相关的故事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
4.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密度公式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与密度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密度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0分钟)使用PPT介绍密度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强调实验在测量密度中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本课程将进行的实验。
3. 实验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待测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物质的密度。
4. 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
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对密度测量方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