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_杜仲叶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 格式:ppt
- 大小:412.00 KB
- 文档页数:29
中药材品种数据系列之:杜仲概述杜仲来源于杜仲科(Eucommiaceae)杜仲属Eucommia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
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杜仲又名丝连皮、扯丝皮、丝棉皮、玉丝皮、思仲等,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
生长于海拔300~500米的低山,谷地或低坡的树林里。
在红土、或岩石峭壁均能生长。
味甘,性温。
归肝、肾、胃经。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
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
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基源鉴定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杜仲原植物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约50厘米;树皮灰褐色,粗糙,内含橡胶,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
嫩枝有黄褐色毛,不久变秃净,老枝有明显的皮孔。
芽体卵圆形,外面发亮,红褐色,有鳞片6~8片,边缘有微毛。
叶椭圆形、卵形或矩圆形,薄革质,长6~15厘米,宽3.5~6.5厘米;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先端渐尖;上面暗绿色,初时有褐色柔毛,不久变秃净,老叶略有皱纹,下面淡绿,初时有褐毛,以后仅在脉上有毛;侧脉6~9对,与网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稍突起;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槽,被散生长毛。
花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长约3毫米,无毛;苞片倒卵状匙形,长6~8毫米,顶端圆形,边缘有睫毛,早落;雄蕊长约1厘米,无毛,花丝长约1毫米,药隔突出,花粉囊细长,无退化雌蕊。
雌花单生,苞片倒卵形,花梗长8毫米,子房无毛,1室,扁而长,先端2裂,子房柄极短。
翅果扁平,长椭圆形,长3~3.5厘米,宽1~1.3厘米,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围具薄翅;坚果位于中央,稍突起,子房柄长2~3毫米,与果梗相接处有关节。
种子扁平,线形,长1.4~1.5厘米,宽3毫米,两端圆形。
早春开花,秋后果实成熟。
真伪鉴别本品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0.3~0.7cm。
杜仲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以10%杜仲酊每次30滴,日服3次,取得满意疗效。
亦可用杜仲、黄芩、夏枯草各15克,水煎服;治腰痛:杜仲60克(炙微黄)、丹参60克、川芎45克、桂心30克、细辛0.9克,共捣为粗末,取12克,水煎去渣取汁,兑入黄酒15克,再沸,于食前温服;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杜仲120克(盐浸炒)、小茴香60克(酒浸炒)、车前子45克、山茱萸肉9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服15克,白开水送服。
食疗治腰痛:取杜仲30克、五味子15克,水煎去渣取汁备用。
另取羊肾四具,剖开剔除臊筋,洗净,与前药汁同炖煮至熟烂,加少许盐、醋调味,空腹顿服食。
特别提示:阴虚火旺者慎服。
杜仲的功用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尿频,小便余沥,阳亢眩晕,风湿痹痛,阴下湿痒,胎动不安,漏胎小产。
【药理作用】1、降压作用:如杜仲降压茶2、利尿作用3、其他作用【性味】甘微辛,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用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宜忌】宜:中老年人肾气不足,腰膝疼痛,腿脚软弱无力,小便余沥者宜食;妇女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胎漏欲堕及习惯性流产者保胎时宜食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行走过迟,两下肢无力者宜食;高血压患者宜食。
忌:杜仲性味平和,补益肝肾,诸无所忌。
【杜仲功用】将血压、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气。
适用于:1、肝肾亏虚:证见眩晕、腰膝酸痛、筋骨痿弱等。
多见于高血压病、眩晕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慢性肾脏疾病、脊髓灰质炎等。
2、肾气不固:证见尿频或尿有余沥、阴下湿痒、阳痿、孕妇体弱、胎动不安或腰坠痛等。
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症、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等。
3、用于慢性关节疾病、骨结核、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等疾病而出现肝肾亏虚征候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阴虚火旺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