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_滑坡研究-稳定性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714.00 KB
- 文档页数:20
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及标准郑静【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06(17)3【摘要】滑坡稳定性评价是滑坡防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评价结果确定滑坡治理与否.但目前工程技术人员所采用的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各不相同,在定量分析评价标准方面各规范所考虑的程度和确定的标准也不尽统一.由此造成的评价结果各异,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为基础,分地貌形态、宏观地质条件、作用因素和滑动迹象定性分析评价及力学计算法定量分析评价介绍了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现有规范中滑坡稳定系数与之对应的稳定状态各不一致的情况,分3个危害程度等级和正常、特殊2种荷载组合工况,分析确定了不同稳定状态下的稳定性评价标准.滑坡稳定性评价应按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2部分进行,之后将评价结果综合得出一致的综合评价结论.滑坡稳定性评价标准,应视其危害程度等级、荷载发生及组合几率而定.【总页数】5页(P53-57)【作者】郑静【作者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X43【相关文献】1.改进最小势能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在田家寨滑坡中的应用 [J], 杨军;方世跃;刘兴荣;苟延波;颉丽2.复杂堆积层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分析与展望 [J], 贺可强3.基于直觉模糊集TOPSIS决策方法的滑坡稳定性评价 [J], 何书;陈飞4.基于有限元的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应用——以王家墩古滑坡为例 [J], 陈豫津; 吴志坚; 刘兴荣5.降雨型滑坡增载弱化复合动力效应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J], 刘洪华;张兰阁;贺可强;郭璐;徐红兵;王忠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摘要:随着我国基建建设的飞速发展,工程活动对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巨大改变,其中岩质滑坡的发生十分常见,滑坡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滑坡稳定性分析是后续设计治理工作的基础。
本文针对我国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问题,从滑坡稳定性发展、评价方法两个方向进行论述,以期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加以综合运用。
关键词:岩质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0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滑坡稳定性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对滑坡稳定性的认识也不断增加。
在发展前期,其评价方法主要是以弹塑性理论、线弹性假定为基础,这些假定条件使力学分析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合理,从而使分析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1];20 世纪初,大量学者开始对土质滑坡进行研究分析[2],对岩质滑坡的概念及认识都较少,这个研究阶段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方向进行研究[3];20 世纪中叶以后,人们在土质滑坡的基础上,开始去认识岩体结构,其概念也进一步明确,但这一阶段还是以静态评价为主,鲜少研究滑坡动态评价[4];21 世纪后,在我国西南地区建设大批的大型水利工程,引发大量滑坡地质灾害后,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滑坡稳定性研究,认为滑坡失稳是一个渐进破坏的动态过程,对滑坡稳定性评价开始立足在动态评价上。
1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在岩土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滑坡稳定性研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可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5]。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首先明确岩体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岩质滑坡的破坏模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
该方法依靠分析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工程经验,因此评价结果具有个人主观性,随机性较大[6]。
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极限平衡法与数值分析法,其是将岩土力学原理与数学分析相结合再应用于滑坡稳定性分析中。
采用极限平衡法的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有Bishop法、瑞典条分法、Sarma法等。
坪头滑坡稳定性评价: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坪头滑坡稳定性评价: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库区内的滑坡对水利工程的威胁历来备受关注,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较多,蓄水往往是导致库岸失稳的主要激发因素,滑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怎样能够做出正确的结论,就显得尤为关键.重点通过现场调查,充分分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重视岩土参数的选取,以定性分析为主,借助多样计算手段,被其定量化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一,引言
坪头水电站位于XX省(市)凉山XX族自治州X,X,X三县(市)交界处的X河上,距X市173XX,距X县(市)城86XX,距X 河汇入X江的汇入口10XX.坪头滑坡位于主库段左岸斜坡地带.
二,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X河在该库段侧蚀比较严重.坪头滑坡体发育的左岸较陡,滑坡体前缘为一非常大于5X的陡坎,平均坡度32~37°,向上坡角。
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二〇二一年三月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报告编写:审核:技术负责:总经理:提交单位:二〇二一年三月目录iii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前言受甲方委托,我公司承担了《书名号123》的编写工作。
工作。
二、目的任务通过收集、研究已有资料,根据露天矿实际采掘情况和外排土场情况,结合已有勘查、设计成果和资料,外围调查与滑坡区段的重点调查相结合,室内研究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做好边坡地质原型的调查研究,做好地质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评价边坡的现状稳定性,根据现状和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开采方案。
况进行预测评价。
具体任务如下:1、收集有关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等相关资料;2.对边坡及其周围进行工程地质勘察;3、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后查明露天矿采坑边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包括地形、地层岩性、斜坡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4.查明不稳定边坡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5.查明露天矿坑坡和人工边坡的空间分布范围和形态特征,厚度、变化和发展,分析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
三、分析评价依据(一)任务依据1、《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编制委托书》;第1页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2、《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编制合同书》。
(二)主要技术标准依据国家及行业标准:1、树名号123(GB/T —2016);2、树名号123(GB —2013);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2001)(2009年版);5、树名号123(DZ/T 0223—2011);6、《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8、树名号123(GB —2015);9、《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当地标准:1.舒明浩123(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62/T1792-2009);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厅2003年5月)。
滑坡稳定性判断滑坡稳定性的合理、有效判断是滑坡防治中的关键一环。
我国滑坡奠基人徐邦栋先生结合前苏联的滑坡治理经验,建立了滑坡处治的“工程地质八大法”,即地貌形态演变,地质条件对比,滑动因素变化,滑动迹象及发展,山体平衡核算,滑坡稳定性计算,坡脚应力与岩土体强度对比,结构物与岩土体强度比拟计算等八个方面。
工程地质“八大法”的前四个为滑坡稳定性的定性判断,后四个为滑坡稳定性的定量判断。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对比校核,也可以单独应用,是我国滑坡的防治中,稳定性判定的最为常用和重要的方法。
工程地质“八大法”笔者也曾在专著《公路·工程斜坡防治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进行系统性的详细说明,广大读者在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受到了广大岩土工作者的好评。
下面就对其中的地貌形态的演变进行简述。
地貌是地质体在内外作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动力地质现象的滑坡也具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貌形态。
因此,可以从地貌形态的演变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
1、将滑坡与周边稳定的斜坡地貌进行对比,初步确定滑坡当前大致稳定性。
将需判断稳定性的滑坡,与类似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稳定状态的地貌形态进行对比分析。
2、未发生过变形的斜坡:1)岩质斜坡,地貌上一般是顺直的。
堆积体斜坡一般是上陡下缓,且呈现均匀变化。
2)顺坡发育的冲沟在同一个地层中呈现大致等距分布。
3)坡面上的植被品种和分布均匀。
4)斜坡常在一定高度上分布平缓台地,且同一个台地呈现顺河的缓坡。
3、发生过变形的斜坡1)与周边稳定斜坡相比,地貌上相对呈低凹状。
斜坡的常出现圈椅状、双沟同源等形态,坡体上多有山体陷落,前缘多有隆起和突出挤压河道等异常现象。
2)斜坡上的台地从高至低数目不同,且同一台地高低存在较大差异。
3)坡面上的植物常会出现醉汉林、马刀树形态,且植物品种和分布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4)斜坡所在地层与两侧相邻稳定坡体的岩性、岩体产状等存在较大差异。
如岩体产状对比,有无岩层的缺失、产状的变化、破坏程度等方面分析滑坡的位移距离、水文地质和构造地质的变化,找出滑坡的发育阶段并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
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目录一、概述 (2)二、现场勘查与数据分析 (2)2.1 现场勘查概况 (3)2.2 边坡地质条件分析 (4)2.3 边坡结构类型及特点 (6)2.4 数据收集与整理 (7)三、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8)3.1 定量评价方法 (9)3.2 定性评价方法 (10)3.3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及应用 (11)四、边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11)4.1 边坡应力场分析 (13)4.2 边坡位移场分析 (14)4.3 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 (15)4.4 结果分析 (17)五、边坡风险评价及防范措施 (17)5.1 边坡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19)5.2 边坡风险评价报告 (20)5.3 风险防范措施与建议 (21)六、边坡加固与治理方案设计 (22)6.1 加固与治理原则 (24)6.2 加固与治理方案选择依据 (26)6.3 具体加固与治理方案设计 (27)七、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 (29)7.1 监测内容与方法选择 (30)7.2 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设置 (32)7.3 预警机制建立与应急预案制定 (34)八、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结论总结 (36)8.2 针对未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38)一、概述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报告旨在对特定边坡工程的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以评估其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报告基于对该地区地质条件、岩土性质、边坡形态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采用了先进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报告首先介绍了边坡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边坡的位置、规模、形态和地质背景等。
接着,报告详细阐述了稳定性分析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为后续的分析评价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在报告中,我们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对边坡内部和周围的应力分布、变形特征以及潜在的滑移面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结合了现场监测数据、实验室测试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信息源,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