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艺术之美
- 格式:pdf
- 大小:115.31 KB
- 文档页数:2
探索数学之美发现数学与艺术自然等的联系在探索数学之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能够发现数学与科学的紧密联系,还能发现数学与艺术、自然等领域之间的奇妙联系。
数学的美之处不仅仅在于逻辑严密的推理和抽象的思维,还在于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互动。
一、数学与艺术的联系数学是抽象的,而艺术是感性的,虽然它们在形式上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却有许多共通之处。
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常常运用到数学中的对称、比例和几何等概念。
例如,黄金分割比例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使得作品更具审美效果。
此外,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也是艺术创作常用的工具,艺术作品中的对称和图案设计也离不开数学的思维。
二、数学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是数学的最佳演绎场所,数学是研究规律的科学,而自然界正是按照这些数学规律运行的。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过程。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的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在植物的分枝规律和螺旋贝壳的形态等方面。
同时,数学中的函数、微积分等概念也有助于描述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
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在物理学中,数学为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运动提供了分析工具,例如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微分和积分。
在经济学中,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解释市场经济的规律,例如供需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和经济曲线的制定。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学为算法、数据结构和密码学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总之,数学与艺术、自然等领域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和交互作用。
通过探索数学之美,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还能够发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于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让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数学,发现它与艺术、自然等之间的奇妙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这些领域的美。
数学的美学揭开数学背后隐藏的艺术之美数学的美学:揭开数学背后隐藏的艺术之美数学作为一门学科,除了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计算和分析工具外,实际上还有着深邃的美学内涵。
数学的美学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公式、符号和定理中,更潜藏在它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
本文将从数学的不同领域中,揭开数学背后隐藏的艺术之美。
1. 几何学的美感几何学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描述了我们周围的空间和形状。
在欧几里得几何中,尺规作图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平面上构造和研究形状的方法。
而在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距离、角度和面积的概念得到了拓展和改变。
几何学的美学在于它的对称性和对比性。
对称性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美感。
例如,黄金分割比例广泛应用在建筑和艺术中,它能使得形状更加优雅和舒适。
而对比性则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视觉体验,例如黑与白、大与小之间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戏剧性的美。
2. 代数学的美感代数学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数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代数学中的公式和方程式往往是数学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
例如,欧拉公式e^(iπ) + 1 = 0 将五个基本数学常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数学的统一和奇妙。
代数学的美感在于它的简洁和普适性。
数学家们通过抽象和符号化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符号间的关系,使得问题更易于描述、解决和理解。
代数学的普适性则在于它适用于各种领域和问题的研究。
它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3. 概率论的美感概率论是数学中研究随机事件和可能性的分支。
在概率论中,数学家们通过统计和分析大量数据,来研究和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概率论的美感体现在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中。
概率论的美感在于它的变化和无常。
通过概率和统计的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事件的发生,这种变化和无常给了我们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慎决策的思维模式。
4. 数论的美感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分支,它对整数的性质、关系和结构进行研究。
数学的美丽之处探索数学的艺术之美数学是一门广泛被人们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学科。
然而,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欣赏数学的美丽之处,将其视为一门艺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数学的艺术之美,并探讨数学的美丽之处。
一、数学的对称美在艺术中,对称经常被用作设计和创意的基础。
而在数学中,对称也是一种美丽的表达。
对称在几何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从简单的点对称到复杂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都展现了数学的美感和和谐感。
通过学习对称性,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自然界和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品中的对称之美。
二、黄金分割与数学的比例美黄金分割是一种比例关系,常用于艺术和建筑领域。
它是指将一段线段分割成两部分,使整段线段与较长部分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之比。
这种比例在数学上被称为黄金比例,通常为1:1.618。
黄金分割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大教堂的设计和音乐的旋律构成,都展现了数学的比例美。
三、数学的对数美对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对于一些增长迅速的现象,比如人口增长、财富增长等,我们常常使用对数来描述。
在数学中,对数函数以其特殊的性质而闻名,如对数的乘法法则和对数的幂法则等。
正是由于这些性质的存在,使得对数在数学中体现了一种美感和规律。
四、几何与变换的美几何和变换是数学中充满美感的一个分支。
几何中的点、线、面、体等几何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了一种美妙的几何结构。
而变换则是通过对几何元素进行平移、旋转、缩放等操作来创造新的形状和结构。
这种变换的美感在艺术和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图形的变形艺术和建筑中的立体造型。
五、数学的无穷与极限美在数学中,无穷大和无穷小是一种特殊的概念。
无穷大代表着无限大,无穷小则代表着无限小。
这种概念在数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微积分中的极限概念、级数求和等。
无穷与极限的美感来自于它们所承载的一种无尽和无限的可能性,是一种令人着迷和惊叹的数学表达。
综上所述,数学确实是一门美丽而艺术性的学科。
数学之美用艺术形式展示数学知识数学之美:用艺术形式展示数学知识数学,这门看似抽象而又神秘的学科,其实蕴含着许多美丽而有趣的内涵。
而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形式的展示成为了让人更加亲近和理解数学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探讨数学之美如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
一、音乐与数学的和谐数学与音乐,似乎是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数学可以被看作是音乐的结构基础,两者共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美感。
黄金分割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运用于音乐节奏的设计。
例如,将一首音乐作品的时长分割成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的时长与相邻两个小节的时长之比都接近于黄金分割,能够在听众的感官中产生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通过这种方式,数学和音乐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结合。
二、绘画中的数学之美在绘画艺术中,数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数学原理进行构图和透视,艺术家们能够创造出错觉效果,并且使造型更加真实。
透视是绘画中最常见的数学应用之一。
通过合理运用透视原理,画家能够将画布上的平面变得立体起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运用透视原理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和桌上的食物都显得更加真实,展现出了绘画中数学的独特魅力。
三、雕塑:数学的空间表达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空间表达方式,展示了数学的又一面貌。
在雕塑创作中,数学原理被广泛用于比例、对称和空间构造。
黄金比例是雕塑创作中常用的数学概念。
艺术家们通过合理运用黄金比例,使得雕塑作品呈现出美感和谐的外形。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中,雕塑中身材的各个尺寸和部分之间的比例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完美和谐的感觉,数学之美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完美展现。
四、电影与数学的奇妙结合电影作为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能巧妙地融入数学元素,以独特的方式展现数学之美。
在电影中,数学应用于特效的设计和镜头的拍摄。
例如在科幻电影中,数学的几何变换原理被广泛用于特效的制作,使观众能够欣赏到令人目不暇接的绚丽画面。
数学中的美学认识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之处数学中的美学:认识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之处数学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它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学的美学表现在抽象的概念、精密的逻辑、优雅的证明和深刻的内涵等方面。
通过对数学中的美学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并进一步发现数学与艺术的奇妙结合之处。
一、数学的抽象与艺术的表现力数学的抽象性是其与艺术的共同点之一。
数学家和艺术家都要将问题或观念抽象为符号、图像或形式化的表达方式。
例如,数学中的方程可以通过符号来表示,而艺术中的抽象绘画可以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现。
无论是数学还是艺术,都追求表达出特定的意义或情感,通过抽象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二、数学的逻辑与艺术的创作过程数学的逻辑性与艺术的创作过程存在相似之处。
数学家在研究问题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和论证。
而艺术家在创作时,也需要展现出一定的逻辑性,通过组合、变化和呼应等手法来达到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和谐。
无论是数学还是艺术,逻辑的严谨性都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数学的证明与艺术的表达数学中的证明过程与艺术作品的表达有着相似之处。
数学家通过一系列严密的推理和推导,从基本的公理和定理出发,逐步演绎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同样,艺术家也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创作构思,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观众。
无论是数学证明还是艺术作品,都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内涵,才能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感受。
四、数学的美学与艺术的审美数学中的美学与艺术的审美息息相关。
数学家通过对数学结构和关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美丽而优雅的定理和规律。
同样,艺术家也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创造出一个个艺术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数学的美学和艺术的审美都需要对形式、比例、对称等方面有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创意,从而给人带来视觉和思维上的愉悦。
结语: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为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数学中的美学认识,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和价值,还能够更加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科学和逻辑。
数学之美小学数学中的美学和艺术元素数学之美:小学数学中的美学和艺术元素数学是一门理性和逻辑的学科,它的美学与艺术元素或许在我们的思维中并不显著,但实际上,它们贯穿了我们在小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数学之美不仅仅体现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反映在问题本身的设计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上。
一、形式的美学小学数学中,形式的美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图形呈现、符号运用以及问题排列等方面相关。
首先,数学中的图形如直线、圆形、三角形都有其独特的美感。
例如,直线的笔直和延伸让人感到无限延伸的力量,圆形的完美无缺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和谐和平静,三角形的稳定和对称让人感到秩序和均衡。
其次,在符号运用中,数学的美学体现在数字、符号和等式的组合。
例如,一个简单的等式如1+1=2,看似平凡,但是这个简洁的等式却承载着数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使人产生一种思维上的美感。
同时,符号让数学问题更加智能化,给予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在问题排列上,数学中的美感隐藏在问题的编排和结构中。
例如,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更加灵活,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的美学小学数学中,思维的美学体现在解题的过程中。
数学解题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这些过程中孕育着思维的美感。
解题的过程即是思维的舞蹈,从观察问题到提炼问题,再到设想解决思路、尝试求解,一步步推进到最后的解答。
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技巧和方法,同时将自己的创意和灵感融入解题过程中,这样的思维过程无疑是美丽而充满艺术感的。
例如,当一个问题被解开,学生常常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是因为在解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激发,创造力得到发挥,自己的智力得到提升。
这种思维中的美感不仅滋养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也激励着他们继续探索更深层次的数学世界。
数学与艺术的奇妙结合探索数学之美数学作为一门严谨而抽象的学科,常常被认为是冷漠的、乏味的。
然而,当数学与艺术相结合,它们的结合将带来无限美感和灵感。
本文将探索数学与艺术的奇妙结合,展示他们相互交融的美妙之处。
一、数学与几何艺术的结合几何艺术是一种利用几何形状和结构来表达美感的艺术形式。
数学中的几何学理论和几何形状的完美结构,为几何艺术提供了坚实基础。
几何艺术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以各种形式呈现,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在几何艺术中,黄金分割是一个常见的数学概念。
黄金分割是指一条线段分为两部分,短部分与长部分的比等于整体与短部分的比。
黄金分割比例被广泛运用于绘画和建筑中,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运用了黄金分割比例,使得画面更加和谐。
此外,弗拉基米尔·伊留琴科是一位以几何艺术闻名于世的艺术家。
他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几何构造,以丰富的色彩和图案展示出几何形状的美感。
伊留琴科的作品不仅是几何艺术的杰作,更是数学美学的具体体现。
二、数学与音乐的结合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美的艺术形式,而数学则是一种研究规律和模式的科学。
数学和音乐的结合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所涉及,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是由数学比例构成的。
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与数学中的旋律和音符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的节奏理论可以被应用于音乐作曲的过程中,使得音乐更具有韵律感和律动感。
著名数学家费马曾在17世纪提出费马小定理,该定理被应用于音乐和密码学中,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此外,数学家斐波那契数列也在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无限序列,每个数等于前两个数之和。
这一数列在音乐中被用作乐曲的音符排列,创造出优美和谐的音乐。
三、数学与绘画的结合绘画是艺术家通过画笔和颜料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而数学则为绘画提供了精准的构图和透视理论。
透视画法是一种通过数学原理来描绘三维空间的绘画技巧。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透视法来创造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画面效果。
数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数学的美丽之处数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数学的美丽之处数学,作为一门精确而又抽象的学科,常常给人们留下一种枯燥无趣的印象。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数学与艺术的结合能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美。
数学的美丽之处在于它与艺术互相融合,创造出了独特而又令人着迷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并探讨数学的美丽之处。
一、数学的几何美数学与艺术最紧密的结合莫过于几何学。
几何学通过形状、线条、空间的组合和运用来创造美的形象。
我们常常在艺术作品中看到几何形状的运用,例如画家通过几何线条的组合来创造出各种景观和人物形象。
同时,几何学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构图和透视的基础,使得艺术作品更具立体感和深度。
二、数学的对称美对称是数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艺术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对称不仅是数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艺术中经常使用的构图方法。
画家们通过对称的运用创造出平衡、和谐和美感,例如左右对称的肖像画、对称的建筑结构等等。
对称还可以在图案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加美观和具有吸引力。
三、数学的黄金分割美黄金分割是数学中一个神秘而又迷人的概念,也是艺术中常见的比例关系。
黄金分割的比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
许多著名的艺术品都采用黄金分割比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黄金分割比例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的形式,还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美的共鸣和内心的愉悦。
四、数学的色彩美色彩是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数学给色彩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支持。
数学中的色彩理论为艺术家提供了混色、调色、配色的基本原理。
通过数学的色彩理论,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在绘画、摄影、设计等领域,数学的色彩理论使得作品更加鲜明、生动,给观众带来愉悦和享受。
五、数学的音乐美音乐是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而数学与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的节奏、音程、频率等概念为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理论基础。
数学还可以帮助音乐家们分析音乐作品、优化演奏技巧等。
数学之美:在艺术、音乐与文学中领略数学的韵味自古以来,艺术、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思想和观念。
然而,数学作为一种抽象的科学,看似与艺术、音乐与文学相去甚远。
然而,事实上,数学之美早已渗透到了这些领域,使它们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艺术中领略数学之美:艺术是一种表达和沟通的方式,而数学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
艺术家们利用几何形状、比例和对称性等数学原理,创作出美妙的视觉艺术作品。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通过运用黄金分割比例,使作品具有和谐的美感。
此外,毕加索、米罗等现代艺术家也运用了数学原理,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音乐中领略数学之美:音乐是一种声音与节奏的艺术,而数学则是音乐的基础。
音阶、节奏和和声等音乐元素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音乐家们通过对音乐比例的研究,创造出美妙的旋律。
例如,古代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音乐的和谐与美丽的比例与数学中的比例密切相关。
此外,现代音乐家们通过计算机算法,创作出新颖的电子音乐,使数学之美在音乐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文学中领略数学之美:文学是一种文字的艺术,而数学则是文学创作的底层支持。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与数字、概率和对称性等数学概念相关的元素。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数字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由数字组成的。
此外,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与数学有关的意象,如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运用数字“二”来表达爱情的美好与纯粹。
总之,数学之美早已渗透到了艺术、音乐与文学等领域,使它们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数学的美感,还能领略到人类文明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在欣赏这些美妙的作品时,感受数学之美的韵味吧!。
114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对数学、艺术、文学等等都有逐渐深刻的了解。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使数学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造就了人类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意识。
同时,数学与艺术的和谐发展与共存,把人类引入了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和谐境界。
一、“几何”之美在数学的基本形体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
如圆形柔和、饱满;三角形稳定;正方形刚劲等等。
比如用同一根线可以围成许多图形,但是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圆。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最高美学思想是“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中国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历经千年依然体现着这一美学原理。
“方形使人感到刚劲,立三角有安全感,倒三角有轻危感,三角顶端转向侧面则有前进感,高而窄的形体具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安稳感等等。
”这些优美的线条在古今艺术创作中随处可见。
在线条方面,直线表现刚劲,如商代的司母戊方鼎。
曲线表现柔和,如永乐宫壁画中仙女的衣纹。
波状线表现轻快流畅,辐状放射线表现奔放,交错线表现激数学与艺术之美文/魏迎涛 李恒数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其中以几何之美、对称之美、“黄金分割”之美、透视之美、和谐之美最具特色,这些美学要素不仅成为数学领域里最科学的、最美的象征,也成为艺术领域里感性的、最高的审美标准。
荡,平行线表现安稳等。
荷迦兹曾认为一切线条中最美的是曲线,曲线不仅是数学美谈论的焦点,也是艺术美中的骄傲。
二、对称之美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匀称”,也就包含了一定的比例关系。
古代宋玉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指的比例关系。
在数学上,比例构成为1:1时,称为对称。
例如,A+B=B+A,AB=BA,C(A+B)= CA+CB等。
其中数学中的几何对称图形是典型的视觉对称美。
平面几何中,任意一条直线只要通过圆的中心都能将圆完全等分,即分隔开的面积对称均等。
代数中,有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对称、方程的对称函数,甚至还有专门关于对称性的数学理论——群论。
数学中的对称美是数学对自然本质的一种反映,它不仅精致细微,而且奇妙无比。
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杨辉三角”等呈现的都是一种对称美。
在物理学上,正电子的猜想便是狄拉克从数学对称美的角度大胆预言出来的。
艺术上的对称美不仅体现了数学美的精细,也体现自身视觉美的特点。
在艺术上,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匀等,所产生的视觉对称。
如人体中眼、耳、手、鼻、足等都是对称的。
工艺美术中的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
古今中外很多图案艺术、建筑艺术经常采用对称美的法则作为设计理念。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对称美推崇备至,对称的概念几乎已经渗透到所有的学科领域内。
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都很重视,但是我们国家对此成就最为突出。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结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对称发展。
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据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最宏大、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为全城中轴线的主体。
伟大的北京故宫建筑群,采用的是完美的中轴线对称格局来设计完成,体现了一种皇家的气派和庄重美,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极端严肃的布置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
其他如著名的河南登封观星台、南京中山陵、天坛、埃及的大金字塔,罗马的角斗场等等都是中心对称图形,极具对称美的特点,体现了艺术家们对“对称美”的追求和崇敬。
三、“黄金分割”之美关于什么样的比例最能引起人的美感,西方蔡辛克认为黄金分割的比例最能引起人的美感。
所谓黄金分割,即将一条线段(AB)分割成大小两条线段(AP,PB)如图1,若小段PB与大段AP的长度之比等于大段AP与全段AB的长度之比,此时,线段AP叫做线段PB、AB的比例中项,则可得出这一比值≈0.618…,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点P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这种分割被艺术家达・芬奇称为“黄金分割”,被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为“神圣分割”。
SHEJI设计115在数学方面,几何图形中五角星是包含黄金分割点较多的一种图形,如图2,F、G、H、I、J都是黄金分割点。
五角星美的核心是五条边相互分成黄金比,这是最匀称的比,是能使人产生美的原动力的。
除五角星外,还有黄金矩形、黄金三角形、黄金椭圆、黄金双曲线等等。
以比值边长的矩形是最协调的矩形,由于这种比例关系较之正方形有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稳定美感。
悦目的点,同时这个分割比就被视为最美丽的几何比率。
四、透视之美透视学是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
广义上的透视学是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狭义透视学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透视学是“诞生于艺术的科学”,今天成了最美的数学分支之一。
数学对艺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艺术也给了数学以丰厚的回报。
从意大利画家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透视的重要性,到达・芬奇通过实例研究透视原理,再到德国画家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了理论上的发展。
数学使绘画在历史的演变中得到了滋养,绘画需求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和再研究,一直到现在我们通过对透视知觉的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内容和范畴。
提到透视之美,最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他集艺术、科学于一身,他不仅具有艺术家的发散性的思维和敏锐的创造力,而且还具有数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他的作品之所以永恒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的科学元素。
为透视学原理作出最多贡献的他曾说:“任何人类的探索活动也不能成为科学,除非这种活动通过数学这种表达方式和经过数学证明为自己开辟道路。
”可见他对数学的深刻理解与研究。
数学有助于艺术的创造,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透视原理的绘画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他还认为绘画目的是再现自然界,而绘画的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他从艺术的角度去观察和接近自然,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自然。
他那深邃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自然使他在艺术和科学上都达到了顶峰。
艺术构图中的透视有三种,即色彩透视,消逝透视,线透视,其中以达・芬奇总结的线透视最常用。
达・芬奇的杰作《最后的晚餐》也是透视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描绘出了真情实感,与真实生活一样,构图上,人物的组合、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再现了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顽强斗争。
达・芬奇创作了许多精美的透视学作品,其最优秀的杰作都是透视学的典范。
五、和谐之美“和谐”在字典里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协调。
和谐之美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整体之间可以引起直观美感的构成关系。
所谓的对称之美、黄金分割之美、透视之美,甚至像奇异、简洁之美,无不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数学与艺术的和谐之美就是集比例和谐、言语和谐、使用和谐为一身的美。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接轨,数学与艺术的和谐发展与共存更加显得突出。
中国现代的建筑风格不再是停留在传统设计之上,而是更多借鉴欧洲古典的建筑元素,吸取文艺复兴时期经典建筑之精髓,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与透视学基础上,追求整体恢宏与庄重,力求和谐对称,一些细节的装饰和加工,以一种简洁有力的形式美丰富建筑的型制,外在品质与内在气质完美和谐统一。
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产品设计更是将数学的美学元素与艺术结合,体现出和谐之美的力量。
数学、科学与各种艺术彼此之间的关系推动、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艺术为数学提供新课题,拓展新领域;数学为艺术提供更大的空间、更丰富的新形式(例如,计算机艺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与艺术之美会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也会和谐地支持着每一个美的事物诞生。
参考文献:[1]张玉峰.数学与艺术的关系.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谭维奇.数学的美学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4]王丽萍.数学美学及数学美育的作用[J].邯郸学院学报,2005作者简介:魏迎涛,洛阳理工学院教师李恒,洛阳理工学院教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编辑:洪 涌图1图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书籍、报纸、电视屏幕、衣服、门窗大多数采用的就是这种比例,甚至连火柴盒、国旗的长宽比例设计,都恪守0.618的比值。
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希腊巴特农神殿、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埃及金字塔甚至纽约联合国大楼在建筑设计中都是运用的黄金分割率。
在自然界,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比也接近0.618,普通的树叶的宽与长的比也接近0.618。
在绘画中,人体的比例、构图等比例,甚至身体内各个细小的部分,都利用了“黄金分割”这一审美的数学要求。
例如,达・芬奇的绘画杰作《蒙娜丽莎》即是他对人体结构比例研究的一个结晶。
黄金分割所体现的美无处不在,它充分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之美。
为什么黄金分割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被利用,是由于我们认为在美的事物中所包含的比例关系是有条件的,人们美的创造活动都是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来确定比例关系,黄金分割的比例里面就包含了这一特定的、合理的、美的因素。
所以这一数学法则就被作为美的形式法则确定下来。
两千多年前,为什么人们会关注黄金分割呢?那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个分割点是分割线段时最优美、最令人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