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设计第三课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叫人权吗?世界人权日是哪一天?2.解读人权:人权,是指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3.观看视频:世界人权日4.教师总结: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要求我国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二.新知讲解1.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2.出示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
3.国家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立法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执法方面: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司法方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普法教育: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4.《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3年)》目录5.小组研讨:阅读教材P39页,你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五大目标〃有怎样的理解?(1)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2)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3)积极参与国际人权工作;(4)深入开展人权教育;(5)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6.观看视频:中国海军也门撤侨回国。
7.成就展示:中国的减贫成就就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最显著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或不看他的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性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2.案例二3.案例三四、结论正文:【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遵守宪法不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法治的基石。
本文将结合三个案例,分析宪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明确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企业违法用工,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仲裁部门的调解下,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给予了员工相应的赔偿。
此案例体现了宪法对于劳动者的保护作用。
2.案例二:某地方政府滥用职权,损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在环保部门的监管下,地方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纠正了违法行为,保护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此案例体现了宪法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3.案例三:某公民因言论不当被有关部门处罚。
在司法部门的审理下,公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言论自由》的规定,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案例体现了宪法对于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
【结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宪法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遵守宪法,不仅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还能够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
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相关案例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一国的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故有些国家又把公民的基本权利称为宪法权。
(一)平等权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其含义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平等地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二,国家机关对公民平等权利的保护,对公民履行义务平等的约束,平等的要求。
第三,所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第四,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还包括民族平等和男女平等。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包含以下内容:(1)公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人民代表;(2)公民有被选举为人民代表的权利;(3)公民有依照法定程序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人民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也是最能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一项权利。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1)言论自由就是宪法规定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2)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3)集会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聚集在一定场所商讨问题或表达意愿的自由。
(4)结社自由是公民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参加具有连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
(5)游行自由是指公民采取列队行进的方式来表达意愿的自由。
10大宪法典型案例摘要:1.导语:介绍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重要性和价值2.我国宪法的基本情况3.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介绍和解析3.1 案例1:基本权利保障案例3.2 案例2:政府权力制约案例3.3 案例3:民主制度建设案例3.4 案例4: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3.5 案例5:民族区域自治案例3.6 案例6:特别行政区制度案例3.7 案例7:立法制度案例3.8 案例8:司法独立案例3.9 案例9:选举制度案例3.10 案例10:环境保护案例4.结语:总结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价值和对我国宪法实施的意义正文:一、导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宪法案例是宪法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内涵。
本文将介绍10 大宪法典型案例,以期对我国宪法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情况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现行宪法为2018 年修改的版本。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等内容。
在实际运作中,宪法案例对于宪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介绍和解析3.1 案例1:基本权利保障案例基本权利保障案例主要涉及公民的人身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的权利。
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2 案例2:政府权力制约案例政府权力制约案例主要关注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如何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这些案例有助于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权力滥用。
3.3 案例3:民主制度建设案例民主制度建设案例主要涉及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3.4 案例4: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主要关注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些案例有助于我们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3.5 案例5:民族区域自治案例民族区域自治案例主要关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举例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举实例!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案例举例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举实例!法律关系当中没有只承担义务或享受权利的主体”这句话是正确的,即使在债权债务关系中也一样。
比如说,我向你借10元钱,此时我是债权人,你就是债务人。
表面看起来,好象债权人就只享有债权(即权利),而不需要承担义务,但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权利是如何取得的?是因为我根据双方的约定,履行了向你借钱的义务后才取得该权利的。
而且在债权人还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一些附随义务,如通知、保管、协助等先契约义务和后契约义务。
权利和义务的意义以及事例第一题:有关权利的知识以及法律确认、保护权利的具体规定(1)什么叫权利?权利,简单地讲就是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行为和享有的权益,这种行为和权益是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
公民有权依法自己去实施某种行为,也有权去要求其他公民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去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从而使本人得到一定的利益或者实现某种愿望。
公民的权利是否行使,取决于公民个人的意愿,公民即可以自由行使权利,也可以选择放弃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他人不得妨碍。
公民的权利受国家宪法和法律保障。
国家在公民的权利遭受阻扰或侵害时,有责任以强制手段保护和帮助公民实现其权利。
但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能侵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也不能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否则就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甚至还可能因触犯法律而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国家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法律确认)(1)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4)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5)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结合现实案例,论当代大学生正确行使和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内容: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
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
对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
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一方面,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
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
所以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另一方面,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也就是说,公民享有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依靠义务来创造,如果不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公民能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根据公民所尽的义务确定;同样,公民的义务,也是根据它所享有的权利确定的。
(3)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得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地责任,尽自己的义务。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4)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权利的义务。
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关法律条文:宪法的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六条3,相关案例:比如:案例,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自由权利。
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导,南方某工厂在进行人民代表选举时,只进行了选民登记,经过广泛的、酝酿提出两名候选人的名单。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目标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我们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
2、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3、明白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4、知道宪法除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外,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引导学生懂得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又要履行哪些义务。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引导学生懂得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宪法》第二章的一些条文等。
预习要求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同时又要履行哪些义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我们在国家和社会中最重要的权利。
2、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3、明白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4、知道宪法除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外,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引导学生懂得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又要履行哪些义务。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引导学生懂得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宪法》第二章的一些条文等。
预习要求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同时又要履行哪些义务。
公民义务的简短案例
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的种类涉及到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等诸多方面。
1、在政治权利方面,只有具有本国国籍的人才能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有本国公民才能担任公职等;
2、在经济权方面,只有本国公民才能享有某些特殊性质的经济权利,如开采矿藏权、生产军工产品权等;
3、在文化权利方面,如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等;
4、在社会权利方面,如休息权、最低物质生活保障权等。
公民义务的基本内容的具体实施有:
1、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政治等各项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履行和监督公职人员的工作,同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2、自尊自重自爱,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作贡献。
3、自觉遵守纪律,维护法律,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例如:爱护公共财产;依法服兵役、纳税;有劳动和接受教育的义务;以及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和实行计划生育等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