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17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1、热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大量的人工表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同时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也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使得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形成了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不仅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还可能导致局部的气象灾害,如暴雨、雷电等的发生频率增加。
2、雨岛效应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地面硬化率高,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同时,城市中的建筑物和空气污染物会使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核增多,从而增加了城市的降雨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可能会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3、大气污染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引发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城市化对水文的影响1、地表径流变化城市的建设使得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如铺设道路、建设建筑物等,这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通常是为了尽快排除雨水而设计的,这使得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河流,造成河流水位的急剧上升,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
2、水污染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会进入水体,导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污染。
水污染不仅会影响城市的供水安全,还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3、水资源短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水污染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给地理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这些影响涉及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一、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化使得城市的下垫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人工表面取代了自然的植被和土壤,导致地表的粗糙度增加,风速减小,空气流通不畅。
同时,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城市的气温高于周边的郊区,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化还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污染物会干扰气流的运动,使得降水在城市内部的分布不均匀。
一些城市可能会出现局部暴雨增多的情况,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降水减少。
二、对水文的影响城市化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特征。
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物等不透水表面增加,使得雨水无法像在自然环境中那样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地表径流快速汇集。
这不仅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还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
城市污水的排放也对水文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得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三、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田、林地和草地被征用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生态功能的丧失。
城市的扩张往往是无序的,缺乏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的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同时,城市化还会引发土地的沉降问题。
过度开采地下水用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压力减小,地面出现下沉现象,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城市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城市中的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受到削弱。
城市中的污染物排放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生态问题,如病虫害的爆发、水土流失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对周围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地理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改变,本文将从土地利用、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城市化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冲击。
大量建设用地的需求导致了城市扩张,农田和自然生态遭受到侵蚀。
土地被大规模开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住宅区、商业区和道路网络的建设。
这不仅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还破坏了森林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
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水泥覆盖使得自然的渗透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水和地质灾害的风险,同时也破坏了土壤质量。
二、水资源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水资源的供给却无法满足需求。
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下降,渗透水也减少。
此外,城市化还增加了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污染的风险,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并加强监测和治理水污染问题。
三、大气环境城市化对大气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和工业活动不断增加,大量尾气和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空气污染加剧。
城市中密集的建筑和道路布局还加剧了热岛效应,使城市温度显著比郊区和乡村高。
这种热岛效应不仅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还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优化交通工具和工业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四、生物多样性城市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扩张,天然森林、湿地和草原等自然栖息地不断被破坏和剥夺。
越来越多的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减少。
同时,城市化还引入了许多外来植物和动物物种,扰乱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划定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绿地,提供安全的栖息地。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批:赵旭莲编号:9G9030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课本P41页内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内容: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结果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二、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着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_。
(6)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导思合作互助探究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的意识和能力
1.【探究材料】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材料二我国正逐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
到2015年底,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2)结合材料探究: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伴随着“出门坐汽车”“走路不用腿”的新时代的降临,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之况已然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居民百姓心生厌烦、挥之不去的苦恼之事。
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目前全国各城市中尚有51万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3)结合材料探究:
①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其成因主要有哪些如何整治
②除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外,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哪些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吗
3.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倒退吗
4.请同学们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不同的城市化问题寻找整治措施:
[要点提醒]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并不只是整治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包括环境污染整治和合理规划两个主要方面,如下图所示:
5.比较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导练展示交流科学解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巩固】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
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B.工业区
C.交通区D.住宅区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
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5~6题。
5.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6.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
据此完成7~8题。
7.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 )
A.城市洪水问题B.交通拥挤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D.住房困难问题
8.下图为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图,其中最合理的是(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10.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请列举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你能列举两项吗
(3)从乙图气候资料看,反映了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效应,从气温和降水现象分别分析产生这两种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能力提升】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 )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负相关
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呈现逆城市化
2.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
D.劳动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城市化率的高低表明农村劳动人口转移了多少。
如果城市化率高,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多,人口红利实现也多;反之,说明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国家中,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的是( )
A.越南B.菲律宾
C.印度尼西亚D.马来西亚
4.对图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菲律宾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
B.印度尼西亚城市环境恶化
C.马来西亚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泰国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
【拓展延伸】
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
思维导图
课后作业反思。